① 可邮寄书画作品捐给新浪公益义卖吗所得善款捐给需要救助的人

真想行善,为什么不直接寄给真正需要的人呢?新浪一个无耻的商业性提供商,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寄给他的东西你还想有好结果吗?你以为他们会在乎几件书画吗?好心都能当成驴肝肺了都。

② 那句话是“第一次吃螃蟹的人”还是“第一次吃番茄的人”

答案是前者。答案一:

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实需要勇气。但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我用网络引擎搜索,只查到这一种说法: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此是传说,并无出处。

目前我们可以找到的,关于“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明确记载,只有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简称《洞冥记》。其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洞冥记》记怪异之事,内容多半无稽,但其字句妍华,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学术价值,后代文人乐于采摭征引。善苑国是西域诸国之一,据《太平御览》引用的《岭南异物志》云:“尝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崖,系于水旁,半炊而林没于水,其缆忽断,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国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许是海蟹的文学形象,至于是不是汉武帝是否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故妄言之,诸位不妨故妄听之。

答案二: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故事的.说的是绍兴有一年螃蟹成灾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解决,后来有个师爷交给大家个办法,让人们弄个破缸,让后让缸里注如盐水等着螃蟹往里面爬,让盐水把蛰死它,最后螃蟹被全杀死了,当人们没办法处理这些螃蟹时,又是那个师爷首先站出来,当着大家的面大吃螃蟹然后夸螃蟹味道好,就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形容勇敢的人,绍兴师爷也由此名声大噪。

③ 有谁知道什么是“太岁”有句话“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什么意思

太岁,本为道教神明的尊称,是对应天上地下的神煞领导。后被引用为“神煞论”来推断人的运程。古书云:’’岁摄兵权,

④ 《三山缱绻几千秋》是一件微画雕艺术作品吗这件微画雕是表现福州几千年发展史吗

三山缱绻几千秋
图:三山缱绻几千秋 局部 -傍晚美丽的福州在闽江中的倒影

三山缱绻几千秋 是初山微画雕古都系列艺术作品之一,该件微画雕是用一块大小为17.0×38.0×7.5㎝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创作者初山。作品试图将时间图像化,把福州几千年的发展史浓缩在方寸之间,与福州人文景物的三维空间一起构成“四维时空”,是一部石刻“福州地方发展史”,一部用微画雕方式表达的福州历史。作者还使用朦胧的写意雕法给人们产生无限暇想和想象空间。几乎每次读之都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思维缜密,刀法娴熟,构图疏密有致,章法巧妙,布局合理。是一件极为难得微画雕艺术品。

作品创作背景

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后,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州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初山微画雕艺术作品《三山缱绻几千秋》正是受此启示而萌发的创作欲望。这之前,初山创作了《中国八大古都》系列微画雕作品。初山是福州人,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心想:福州也算古闽都呢!于是便动刀构思并开始了创作。该作品于2005年创作完成,并于2011年1月公开发表。

三山缱绻几千秋发表后,在雕刻界引起一阵轰动,传统观念认为,一件雕刻品只能表现一事一物,怎么可能表达一段历史呢?更何况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几千年发展史。然而更多的读者却认为:“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用微画雕方式来表述福州地方发展史。”“创作者刀法娴熟,布局合理,思维缜密,用心良苦。”“这件雕品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却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把时空揉合在一起了。”“昙石山文化遗址地面由厚厚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这里还发现了虎、棕熊、犀牛、印度象、叶猴、猪和禽类、啮齿类等陆生动物。这些动物与古闽人和平共处在福州这块土地上,他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园。转动这件艺术作品,你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呢!堪称一绝!”……

作品赏析

福州别名“三山”,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九百多年前宋代,福州就遍植榕树,故又有“榕城”之称。作者在这里用“缱绻”一词,很形象地把福州这座城市拟人化,表明对福州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纠缠萦绕,感情深厚,宋-王安石有诗:“久留非可意,欲去犹缱绻。”

和其它初山微画雕艺术品一样,该作品同样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并将时间也凝固在他的这件作品中,与福州历史上所传说的三维画面一起构成“四维时空”,即“四维空间”。作品超越时空,超越常识,把远古、现代、虚构、真实诸元素的人文山水景观揉合在一起,并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构图疏密有致,变化莫测,章法巧妙,布局合理。

三山缱绻几千秋 艺术作品可分如下几个段落来阐述:

(一)一艘航船

创作者把福州这座城市比作一艘航船,它沿着福州母亲河-闽江航行着,来自“远古”,沿途停靠过“夏商周”,搁浅在“春秋战国秦两汉”,而后又沿着闽江固有的航道驶向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驶向“隋唐宋”,在船体经过大部改造后,又驶向了“元明清”……
由于船头不断调向,我们似乎看到这艘巨轮一会儿像只虎、一会儿像只熊,一会儿又像一只兔子、一只猴子和一条鱼……这里用时空转换技法,把这些动物与古闽人和平共处在福州这块土地上,他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园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能够在一件雕品上,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显现出想表达的不同事物来,是件大不易的事呵!何况是微画雕。可见初山先生在这里动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啄磨哦!

(二)远古时代的闽族人

福州的远古时代可以追溯到哪里呢?不知道,没有史书,没有传说,更没有可信的文章可读。1954年人们在闽候昙石山一带发现了古文化遗址,终于揭开了福州远古时代闽族人生活的场景。创作者借用福州民谣《真鸟囝》所传说的内容和昙石山文化遗址所揭示的考古证据结合在一起,用画面描绘出古闽人生活在那块闽江的滩涂地上的场景,他们生活富足,讲究美食。“锅边糊”, “蛎饼”,“鱼丸”,肉燕,燕丸等等,已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被古闽族人所食用,这些美食至今还在福州街头流传着。

(三)“闽越族“的诞生

微画雕图片显示,由于福州地区多山,对于久居这片闽江滩涂地,养成好食习惯的古闽族人来说,很少与外界往来,所谓隔山如隔世,隔水若天地,他们与隔山隔水的同类老死不相往来,似乎这世界就这么狭小,世外没比这里有更好的地方了。于是少有创造,仍然长时间停留在古石器时代。公元前21世纪,中原大地便建立起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此时的闽族人还留停在以石器和陶器为主要用具的自我天地里,他们仍然与世隔绝着,即便语言也是隔座山说的都不一样,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沉湎在自娱自乐的生活中。
中原人开始逐步向南入侵了。他们渡过长江,把当时业已开始兴旺起来的越国也吞并了。越王族残余子弟便向福建和广东的海边迁徙,后占取了福州。越王族残部侵入福州一带后,养成安逸生活习惯的福州“土著”闽族不堪一击,他们纷纷逃离家园,有的潜入深山,有的入海不归,少数人开始冒险用小小的帆船投向台湾和日本去了。那些被迫生活于山林的原始闽族人种,被史书说为“山都木客”。宋《太平寰宇记》载:古代汀州"境五百里,山深林木秀茂","地多瘴疠,山都木客,丛萃其中"。《异物志》云:"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不知其源绪所出。发长五寸而不能结,裸身,见人便走避之"。剩下的“土著” 闽族妇女被越王族残部掠为女奴、妻室,他们的后代被称为“闽越族”。三山缱绻几千秋 用微画雕方式表述了这段历史。

(四)无诸建冶城

一座古老的城镇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便是无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的都城—冶城。《福建通志-城池志》记载:“冶城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屏山又称越王山,可作为冶城所在佐证。《榕城考古录》记道:冶城在福州城隍庙至诸古岭一带。 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由于无诸创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被人尊奉为“开闽始祖”。

(五)闽越国灭亡与“山越”人由来

福州的早期历史几乎没有记载,唐以前,人们称呼今天福建的这块土地为闽,或者七闽;也叫越,东越,或且合起来叫闽越。《山海经》说“闽在海中”,仿佛闽地是个海岛。
在汉王朝郡县统治之下.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推动下,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如潮涌入,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有明显的发展。重要的标志是冶炼技术飞速提升。

图:汉朝时期福州冶炼技术得到飞速提升。

野心勃勃的余善独大闽越,迫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终于下令剿灭闽越国了。有史可稽的还有汉代朱卖臣率师入闽消灭“无诸国”的事。朱卖臣率“陶唐兵”入闽,把“无诸国”的男人都赶走了,留下的女人分配给“陶唐兵”。这些“陶唐兵”被称为“唐部人”。 以后福州地区称成家的男性为“唐部人”,未成家的男性为“唐部子”;称成家的女性为“诸娘人”,未成家的女性为“诸娘子”。 “诸娘人”原指“无诸国”的女人也。这些称谓至今在福州话中还在使用。

闽越国既灭,这地方在汉朝人看来便成了野蛮之地,偌大的闽越国只变成了一个“冶县”,而后又派个防盗的都尉来管理福建,地冶所设在“东冶”,即今福州也。福州曾也叫“侯官”就是由此时留下的。这三百余年的福州似乎在这世间消失了,没有史料,没有光明,连鸟儿也不再啼叫。
一晃三百多年过去了,到孙吴统治福州时,凭借武力,但凡不顺者,必杀无误!那些侥幸遁入山林散居各地山区的部分闽越人,被史书称为“山越”人。
我不得不佩服这位雕刻了《三山缱绻几千秋》的作者,他使用“时间叠加法”,时而把一段历史浓缩在一处,或呈现这块地皮上最繁荣的一刻,或呈现这块地皮上最黑暗的一幕;时而又用空间分解法,把这块地皮上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分段扩展至各处。否则怎能在一块石头上叙述几千年的福州变迁呢?

(六)“晋安郡”与东西湖

图;历史的潮流也推动着闽江水滚滚东流,这艘航船很快航到西晋年代,.迎来了一位伟大的船长,他就是首任晋安太守严高。

严高为福州城做了很多好事、大事。

图;严高力主扩城,“晋安郡”远大于无诸时的冶城
图;严高为了取土建城及兴修水利,便在城外挖了两个湖-西湖与东湖,
图;严高还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这便是今天的晋安河。

严高来自北方,带来中原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于民众。又在城北建立绍因寺,是为闽中第一个佛寺,佛教文化开始在闽传播。 其开凿的福州西湖现在是福州一张“名片”,晋安河如今仍贯穿福州城南北,两岸种植着榕树和垂柳,某些地段还建设了公园,成为人们休憩和娱乐的好场所。
应该说严高是一位历史上很好的福州父母官,此后三十余位西晋与东晋的晋安郡太守都没法与严高相比,那些后来的太守个个乏善可言,无才无德,只管着自己的纵乐和享受。

创作者在这里用雕刻出的“晋安郡”“西湖与东湖”和“晋安河”来说话,来歌颂严高是一位历史上很好的福州父母官,这些画面都仿佛让人回到公元282年前后福州繁荣时代…

(七)南北朝以至隋朝时期福州烽火时起

南北朝时期,是福州豪强争霸,战事纷起的年代。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所剩无几的闽族先人,或说闽越人、山越人,他们在严高时期大部分都融入了“入闽八姓”,但在这兵荒马乱之时,他们又只得“走反“逃避了,所以又只能在某个山头、峡谷与狼为伍,与鸟同歌。在八闽大地,到处都虺下了他们的“脚印”。福州郊区很多村镇都把他们后山由雨水冲溶的花岗岩小洞说成是他们祖先留下的脚印。这些小洞貌似人的脚迹。

图:作者在 三山缱绻几千秋 雕刻品顶部也凿了一个深深的脚印

这些闽越人后来陆续散居在长乐、福清、闽清、闽候和闽南。至今福州郊区许多村落仍都保持着一乡一姓的族居习惯。

隋灭陈后,福建改名泉州,州治仍在今天的福州。隋定江南不过一年,即公元590年,江南群雄并起,隋炀帝大业元年,福建的名称从泉州改回闽州,不久又改称建安郡,辖闽县、建安、龙溪、南安四县,郡治在闽县,即如今福州境内。
说起这个隋炀帝,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暴君,荒淫无道,杀人如麻。其实这是很不公正的!他还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只可惜隋朝的寿命太短,要不然,我想福州必定会被大大地推进一步了!

创作者有意在 三山缱绻几千秋 画面上留出一点空间,仿照隋朝建筑,在福州郊外突现一座“龙王庙”和几座桥梁。

图:这座龙皇庙系他们先祖唐初定居朏山时所建,虽经历代不断修辑和重建,仍然可看出隋唐建筑的风格。

(八)唐朝完全改写了福州的历史

唐统一了闽中后,强盛的唐国决不容许地方割据,福州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隋朝给唐朝政治奠定了基础。
唐开元13年(725年),福州设都督府,因城西北有福山,福州之名自此始。

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达326天,雨量充沛,温暖润湿,又位于闽江下游平原,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唐时福州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随之人口也大量增加。其时,福建有11个县,其中福州就占了5个,即闽县、侯官、长乐、福唐(今福清)、连江。当时福州已种植双季稻,并普遍栽种了荔枝、龙眼、柑桔等水果。在晚唐时,闽荔一度作为贡品。福州方山(五虎山)的茶叶“露芽”也成为全国名茶之一。
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福建观察使陆庶主持开辟一条从福州经延平(今南平)直抵京师的陆路驿道。从而保证了商旅往来的交通安全,并加强了福州地区与朝廷的联系。

图;福州直抵京师的陆路驿道

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直捣福州。有一本集福州民间传说之大成的煌煌大作《闽都别记》,对这段历史有着褒贬不一的描述。不过有一段描写倒是值得一读的,说是:黄巢经过黄巷时,生怕惊动了隐居于福州的黄璞,黄璞是唐时崇文馆校书郎,很有名气,黄巢特意下令说“此儒者,灭炬弗燃”,这地方后来被叫做“安民巷”。可见福州三坊七巷由来最早出在唐朝。

王审知不愧是一位福州伟大的父母官,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以闽人治闽;他整顿吏治、轻徭薄赋以关怀民生,大兴宗教以安抚百姓,全身心投入到福州仍至福建的建设,使福州、福建告别了“蛮荒”时代。
雕刻者在这里大书特书王审知。

图:王审知极重视对外发展,任命张睦建“福州港”
图:王审知把一片滩涂的瀛洲变成良田
图:王审知扩建福州城墙,把现在的三山两塔、三坊七巷范围都包含在这南北月城中,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
图:王审知让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荣

(九)宋朝之福州别称“榕城”

据《福州府志》记载:蔡襄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任福州知府时,率先在城区倡导植榕。”《三山志》卷四记载:“州产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治平四年,张郎中伯玉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树,岁暮不凋。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进自不张盖。”宋代知府程师孟写诗赞扬张伯玉:“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郡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榕树是福州独特景观,唐宋时安泰河两岸,榕荫匝地,“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三山缱绻几千秋 雕刻品下沿,凸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一系列画面。这里有从后山流下来泉水,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这里可见到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每当中午,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的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看着闽江水中倒映的榕荫,坠入那如诗如画的仙景;这里可看到闽江水中倒映的榕荫,大人们在榕树下漫无边际地讲他们古老的故事,远处孩子们用童音争唱着福州童谣……

再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果真 “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我想,以初山之广阔胸怀,以及他那天马行空的大手笔,决非只局限于小小的乌山、于山和屏山,从他雕刻的画面来看,他的视野投向了整个闽江冲积平原,即一旗二鼓三五虎(旗山、鼓山和五虎山),也就是福州人常说的“外三山”!

图:罗星塔在晨雾中时隐时现

图:罗星塔对岸是长乐,据史料记载,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

(十)杂谈宋朝之后之福州

宋朝之后史料对福州发展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创作者在雕刻艺术品上仅以画面突出最重要的记述:

图: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福州。他赞美福州是“闽国美丽的首都”。

图: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北方人迁徙福州,福州人口迅速膨胀,这里可耕土地甚少,于是出现了许多福州人飘洋过海,到南洋一带谋生景像。数以千万计的福州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图: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来闽抗倭,为了让戚军能听懂闽语,《戚林八音》成为福州方言最重要的书籍。

图:走进《三山缱绻几千秋》画面,一群群布置更趋成熟的建筑群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明代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特点,比宋代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此时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直到今天,福州郊区许多村镇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图:福州“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在明代更加完善。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

图:番薯在明代晚期传入福州,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台词出自戏剧《徐九经升官记》或《七品芝麻官》中。

图:清-光绪十年 ( 1884年),在福州发生了一起令人惨痛的马江海战,马江海战就发生在罗星塔下

(十一)登上这艘航船的甲板

现在让我们登上这艘航船的甲板,去看看现在的福州市吧!
现在的福州市管辖范围可大着呢,它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有5个市辖区、6个县和2个县级市。面积12153平方千米,人口约700万人。
作者用这艘航船正驶向闽江口,驶向大海的画面来表达对福州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图:走到船舷边,望着这座城市在水面上的倒影,

这里,我们不必去歌颂现在的福州,因为美好的东西总会让人看在眼里的,这艘航船定然从此远航,这不仅因为闽江的水总要流向大海的,更因为世界潮流势不可挡。

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确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有谁敢于在一块雕刻艺术品上去描述这数千年的历史,去叙说一座城市的变迁,去挖掘人们的内心秘密…初山算”胆大妄为”了!

记得学生时代,第一次读”爱因斯坦相对论”时,为非惯性系的飞速时光弄得几天几夜不曾合眼,此时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似乎也有了这种感觉,初山展现给我们不是某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不断变换着的时空观。

一件传统的雕刻品,你稍看几眼也就够了,而初山微画雕不同,它会让你百读不厌,而且越是细读,越会发现更多新奇的,甚至让人意料不到的惊讶和惊喜。

这里所展现的决非”怀旧”情愫,它不是几张旧照片,更不是一段”忆旧”文章。

毫无疑问,《三山缱绻几千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福州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变迁,它所叙述的也是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

(十二)结束语

图:衷心祝福福州越来越美好!祝福这艘航船一路顺风!

作品发表后

三山缱绻几千秋这件微画雕作品于2011年1月公开发表,作品发表后,其图片和徐林文章“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引发的话题”在海内外广为流传,一时间人们还到处打听初山微画雕《中国八大古都》系列作品的下落。初山微画雕《中国八大古都》作品如下:

《八百里秦川汇长安》 西安
《十朝都会石头城》 南京 (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南京既被称为六朝古都,又被称为十朝都会。)
《牡丹花下古都城》 洛阳
《汴京富丽天下无》 开封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杭州
《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
《黄帝脚印留郑州》 郑州
《今日中国之首都-北京》北京

很可惜,初山的《中国八大古都》作品大多流落海外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前不久,一位留学日本的热心人,居然给徐林先生转来了部分《八百里秦川汇长安》照片(详见:《神女峰雕》花絮(3) (三)中华定都之路上篇中插图)。

对初山微画雕艺术作品三山缱绻几千秋的评论,散见于很多文章中,这里就不再一二赘述了。

艺术评论家徐林在写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引发的话题”后,题诗赞曰:

《三山缱绻几千秋》赞

这里有榕树,
这里有玫瑰,
这里有向日葵,
这里,冬天的草地还开放着鲜花。

这里的老人比榕树健壮,
这里的姑娘象玫瑰那般美丽,
这里孩子的眼睛跟向日葵一样明亮,
这里,人们的智慧开放着有如鲜花!

⑤ 三山缱绻几千秋 是怎样一件微画雕艺术作品

三山缱绻几千秋

概述

三山缱绻几千秋(局部 )美丽的福州

《三山缱绻几千秋》是初山微画雕古都系列艺术作品之一,该件微画雕是用一块大小为17.0×38.0×7.5㎝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创作者初山。作品试图将时间图像化,把福州几千年的发展史浓缩在方寸之间,与福州人文景物的三维空间一起构成“四维时空”,是一部石刻“福州地方发展史”,一部用微画雕方式表达的福州历史。作者还使用朦胧的写意雕法给人们产生无限暇想和想象空间。几乎每次读之都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思维缜密,刀法娴熟,构图疏密有致,章法巧妙,布局合理。是一件极为难得微画雕艺术品。

目录
作品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一)一艘航船
(二)远古时代的闽族人
(三)“闽越族“的诞生
(四)无诸建冶城
(五)闽越国灭亡与“山越”人由来
(六)“晋安郡”与东西湖
(七)南北朝以至隋朝时期福州烽火时起
(八)唐朝完全改写了福州的历史
(九)宋朝之福州别称“榕城”
(十)杂谈宋朝之后之福州
(十一)登上这艘航船的甲板
(十二)结束语
作品发表后
诗歌:《三山缱绻几千秋》赞

作品创作背景

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后,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州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初山微画雕艺术作品《三山缱绻几千秋》正是受此启示而萌发的创作欲望。这之前,初山创作了《中国八大古都》系列微画雕作品。初山是福州人,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心想:福州也算古闽都呢!于是便动刀构思并开始了创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该作品于2005年初步创作完成,并于2011年1月公开发表。

图: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

作品赏析

福州别名“三山”,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九百多年前宋代,福州就遍植榕树,故又有“榕城”之称。作者在这里用“缱绻”一词,很形象地把福州这座城市拟人化,表明对福州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纠缠萦绕,感情深厚,宋-王安石有诗:“久留非可意,欲去犹缱绻。”
和其它初山微画雕艺术品一样,该作品同样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并将时间也凝固在他的这件作品中,与福州历史上所传说的三维画面一起构成“四维时空”,即“四维空间”。作品超越时空,超越常识,把远古、现代、虚构、真实诸元素的人文山水景观揉合在一起,并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构图疏密有致,变化莫测,章法巧妙,布局合理。

图:三山缱绻几千秋 局部放大-三山二塔

微画雕作品最大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拍出好照片,其次,放进柜台不怎么夺人眼球,但意境深远,表达思想深刻,平时要是用放大镜细细品赏,透过画面,其朦胧的写意雕法给人产生无限暇想和想象空间。几乎每次读之都有不同的感受。

三山缱绻几千秋 艺术作品可分如下几个段落来阐述:

(一)一艘航船

创作者把福州这座城市比作一艘航船,它沿着福州母亲河-闽江航行着,来自“远古”,沿途停靠过“夏商周”,搁浅在“春秋战国秦两汉”,而后又沿着闽江固有的航道驶向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驶向“隋唐宋”,在船体经过大部改造后,又驶向了“元明清”…… 由于船头不断调向,我们似乎看到这艘巨轮一会儿像只虎、一会儿像只熊,一会儿又像一只兔子、一只猴子和一条鱼……这里用时空转换技法,把这些动物与古闽人和平共处在福州这块土地上,他们构成了一个和谐家园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能够在一件雕品上,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显现出想表达的不同事物来,是件大不易的事呵!何况是微画雕。可见初山先生在这里动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琢磨哦!

图: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一艘航船

图:由于船头不断调向,我们似乎看到这艘巨轮一会儿像只虎、一会儿像只熊,一会儿又像一只兔子、一只猴子和一条鱼……

(二)远古时代的闽族人

福州的远古时代可以追溯到哪里呢?不知道,没有史书,没有传说,更没有可信的文章可读。1954年人们在闽候昙石山一带发现了古文化遗址,终于揭开了福州远古时代闽族人生活的场景。创作者借用福州民谣《真鸟囝》所传说的内容和昙石山文化遗址所揭示的考古证据结合在一起,用画面描绘出古闽人生活在那块闽江的滩涂地上的场景,他们生活富足,讲究美食。“锅边糊”, “蛎饼”,“鱼丸”,肉燕,燕丸等等已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被古闽族人所制作并食用,这些美食至今还在福州街头流传着。

图:衣食丰足的闽族古人悠闲地生活

图:三山缱绻几千秋 局部放大-“真鸟囝”(福州以前常见的鸟儿)扑地向我飞来!

(三)“闽越族“的诞生

微画雕图片显示,由于福州地区多山,对于久居这片闽江滩涂地,养成好食习惯的古闽族人来说,很少与外界往来,所谓隔山如隔世,隔水若天地,他们与隔山隔水的同类老死不相往来,似乎这世界就这么狭小,世外没比这里有更好的地方了。于是少有创造,仍然长时间停留在古石器时代。公元前21世纪,中原大地便建立起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此时的闽族人还留停在以石器和陶器为主要用具的自我天地里,他们仍然与世隔绝着,即便语言也是隔座山说的都不一样,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沉湎在自娱自乐的生活中。
中原人开始逐步向南入侵了。他们渡过长江,把当时业已开始兴旺起来的越国也吞并了。越王族残余子弟便向福建和广东的海边迁徙,后占取了福州。越王族残部侵入福州一带后,养成安逸生活习惯的福州“土著”闽族不堪一击,他们纷纷逃离家园,有的潜入深山,有的入海不归,少数人开始冒险用小小的帆船投向台湾和日本去了。那些被迫生活于山林的原始闽族人种,被史书说为“山都木客”。宋《太平寰宇记》载:古代汀州"境五百里,山深林木秀茂","地多瘴疠,山都木客,丛萃其中"。《异物志》云:"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不知其源绪所出。发长五寸而不能结,裸身,见人便走避之"。剩下的“土著” 闽族妇女被越王族残部掠为女奴、妻室,他们的后代被称为“闽越族”。三山缱绻几千秋 用微画雕方式表述了这段历史。

图:此时的古闽族人逃离家园,有的潜入深山,仍然停留在古石器时代

(四)无诸建冶城

一座古老的城镇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便是无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的都城—冶城。《福建通志-城池志》记载:“冶城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屏山又称越王山,可作为冶城所在佐证。《榕城考古录》记道:冶城在福州城隍庙至诸古岭一带。 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由于无诸创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被人尊奉为“开闽始祖。

图:无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都城-冶城

(五)闽越国灭亡与“山越”人由来

福州的早期历史几乎没有记载,唐以前,人们称呼今天福建的这块土地为闽,或者七闽;也叫越,东越,或且合起来叫闽越。《山海经》说“闽在海中”,仿佛闽地是个海岛。 在汉王朝郡县统治之下.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推动下,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如潮涌入,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有明显的发展。重要的标志是冶炼技术飞速提升。

图:汉朝时期福州冶炼技术得到飞速提升。

野心勃勃的余善独大闽越,迫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终于下令剿灭闽越国了。有史可稽的还有汉代朱卖臣率师入闽消灭“无诸国”的事。朱卖臣率“陶唐兵”入闽,把“无诸国”的男人都赶走杀绝,留下的女人分配给“陶唐兵”。这些“陶唐兵”被称为“唐部人”。 以后福州地区称成家的男性为“唐部人”,未成家的男性为“唐部子”;称成家的女性为“诸娘人”,未成家的女性为“诸娘子”。 “诸娘人”原指“无诸国”的女人也。这些称谓至今在福州话中还在使用。
闽越国既灭,这地方在汉朝人看来便成了野蛮之地,偌大的闽越国只变成了一个“冶县”,而后又派个防盗的都尉来管理福建,地冶所设在“东冶”,即今福州也。福州曾也叫“侯官”就是由此时留下的。这三百余年的福州似乎在这世间消失了,没有史料,没有光明,连鸟儿也不再啼叫。
一晃三百多年过去了,到孙吴统治福州时,凭借武力,但凡不顺者,必杀无误!那些侥幸遁入山林散居各地山区的部分闽越人,被史书称为“山越”人。
我不得不佩服这位雕刻了《三山缱绻几千秋》的作者,他使用“时间叠加法”,时而把一段历史浓缩在一处,或呈现这块地皮上最繁荣的一刻,或呈现这块地皮上最黑暗的一幕;时而又用空间分解法,把这块地皮上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分段扩展至各处。否则怎能在一块石头上叙述福州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呢?

(六)“晋安郡”与东西湖

历史的潮流也推动着闽江水滚滚东流,这艘航船很快航到西晋年代,迎来了一位伟大的船长,他就是首任晋安太守严高。
严高为福州城做了很多好事、大事。
严高力主扩城,“晋安郡”远大于无诸时的冶城。
严高为了取土建城及兴修水利,便在城外挖了两个湖-西湖与东湖,

图;严高时期开凿的福州西湖

严高还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这便是今天的晋安河。

图;严高开凿的晋安河

严高来自北方,带来中原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于民众。又在城北建立绍因寺,是为闽中第一个佛寺,佛教文化开始在闽传播。 其开凿的福州西湖现在是福州一张“名片”,晋安河如今仍贯穿福州城南北,两岸种植着榕树和垂柳,某些地段还建设了公园,成为人们休憩和娱乐的好场所。
应该说严高是一位历史上很好的福州父母官,此后三十余位西晋与东晋的晋安郡太守都没法与严高相比,那些后来的太守个个乏善可言,无才无德,只管着自己的纵乐和享受。
创作者在这里用雕刻出的“晋安郡”“西湖与东湖”和“晋安河”来说话,来歌颂严高是一位历史上很好的福州父母官,这些画面都仿佛让人回到公元282年前后福州的繁荣时代…

(七)南北朝以至隋朝时期福州烽火时起

南北朝时期,是福州豪强争霸,战事纷起的年代。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所剩无几的闽族先人,或说闽越人、山越人,他们在严高时期大部分都融入了“入闽八姓”,但在这兵荒马乱之时,他们又只得“走反“逃避了,所以又只能在某个山头、峡谷与狼为伍,与鸟同歌。在八闽大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福州郊区很多村镇都把他们后山由雨水冲溶的花岗岩小洞说成是他们祖先留下的脚印。这些小洞貌似人的脚迹。

图:作者在 三山缱绻几千秋 雕刻品顶部也凿了一记深深的脚印

这些闽越人后来陆续散居在长乐、福清、闽清、闽候和闽南一带。至今福州郊区许多村落仍都保持着一乡一姓的族居习惯。
隋灭陈后,福建改名泉州,州治仍在今天的福州。隋定江南不到一年,即公元590年,江南群雄并起,隋炀帝大业元年,福建的名称从泉州改回闽州,不久又改称建安郡,辖闽县、建安、龙溪、南安四县,郡治在闽县,即如今福州境内。 说起这个隋炀帝,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暴君,荒淫无道,杀人如麻。其实这是很不公正的!他还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只可惜隋朝的寿命太短,要不然,我想福州必定会被大大地推进一步了!
创作者有意在 三山缱绻几千秋 画面上留出一点空间,仿照隋朝建筑,在福州郊外突现一座“龙王庙”和几座桥梁。
这座龙王庙系他们先祖唐初定居朏山时所建,虽经历代不断修辑和重建,仍然可看出隋唐建筑的风格。

(八)唐朝完全改写了福州的历史
唐统一了闽中后,强盛的唐国决不容许地方割据,福州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隋朝给唐朝政治奠定了基础。 唐开元13年(725年),福州设都督府,因城西北有福山,福州之名自此始。
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达326天,雨量充沛,温暖润湿,又位于闽江下游平原,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唐时福州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随之人口也大量增加。其时,福建有11个县,其中福州就占了5个,即闽县、侯官、长乐、福唐(今福清)、连江。当时福州已种植双季稻,并普遍栽种了荔枝、龙眼、柑桔等水果。在晚唐时,闽荔一度作为贡品。福州方山(五虎山)的茶叶“露芽”也成为全国名茶之一。
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福建观察使陆庶主持开辟一条从福州经延平(今南平)直抵京师的陆路驿道。从而保证了商旅往来的交通安全,并加强了福州地区与朝廷的联系。

图;福州直抵京师的陆路驿道

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直捣福州。有一本集福州民间传说之大成的煌煌大作《闽都别记》,对这段历史有着褒贬不一的描述。不过有一段描写倒是值得一读的,说是:黄巢经过黄巷时,生怕惊动了隐居于福州的黄璞,黄璞是唐时崇文馆校书郎,很有名气,黄巢特意下令说“此儒者,灭炬弗燃”,这地方后来被叫做“安民巷”。可见福州三坊七巷由来最早出在唐朝。
王审知不愧是一位福州伟大的父母官,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以闽人治闽;他整顿吏治、轻徭薄赋以关怀民生;大兴宗教以安抚百姓,全身心投入到福州仍至福建的建设,使福州、福建告别了“蛮荒”时代。
雕刻者在这里大书特书王审知。
王审知极重视对外发展,任命张睦建“福州港”
王审知把一片滩涂的瀛洲变成良田
王审知扩建福州城墙,把现在的三山两塔、三坊七巷范围都包含在这南北月城中,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

图;王审知让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荣

(九)宋朝之福州别称“榕城”

据《福州府志》记载:蔡襄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任福州知府时,率先在城区倡导植榕。”《三山志》卷四记载:“州产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治平四年,张郎中伯玉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树,岁暮不凋。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进自不张盖。”宋代知府程师孟写诗赞扬张伯玉:“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郡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榕树是福州独特景观,唐宋时安泰河两岸,榕荫匝地,“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图;局部放大-这里“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三山缱绻几千秋 雕刻品下沿,凸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一系列画面。这里有从后山流下来泉水,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这里可见到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每当中午,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的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看着闽江水中倒映的榕荫,坠入那如诗如画的仙景;这里可看到闽江水中倒映的榕荫,大人们在榕树下漫无边际地讲他们古老的故事,远处孩子们用童音争唱着福州童谣……

图; 傍晚,看着闽江水中倒映的榕荫,坠入那如诗如画的仙景

再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果真 “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我想,以初山之广阔胸怀,以及他那天马行空的大手笔,决非只局限于小小的乌山、于山和屏山,从他雕刻的画面来看,他的视野投向了整个闽江冲积平原,即一旗二鼓三五虎(旗山、鼓山和五虎山),也就是福州人常说的“外三山”!

(十)杂谈宋朝之后之福州

宋朝之后史料对福州发展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创作者在雕刻艺术品上仅以画面突出最重要的记述:

图: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福州。他赞美福州是“闽国美丽的首都”。

明朝初期,郑和奉命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据史料记载,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在福州罗星塔对岸-长乐。

图:罗星塔对岸是长乐,据史料记载,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

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北方人迁徙福州,福州人口迅速膨胀,这里可耕土地甚少,于是出现了许多福州人飘洋过海,到南洋一带谋生景像。数以千万计的福州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来闽抗倭,为了让戚军能听懂闽语,《戚林八音》成为福州方言最重要的书籍。
走进《三山缱绻几千秋》画面,一群群布置更趋成熟的建筑群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明代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特点,比宋代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此时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直到今天,福州郊区许多村镇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福州“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在明代更加完善。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
番薯在明代晚期传入福州,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台词出自戏剧《徐九经升官记》或《七品芝麻官》中。

图:清-光绪十年 (1884年),在福州发生了一起令人惨痛的马江海战,马江海战就发生在罗星塔下

(十一)登上这艘航船的甲板

现在让我们登上这艘航船的甲板,去看看现在的福州市吧! 现在的福州市管辖范围可大着呢,它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有5个市辖区、6个县和2个县级市。面积12153平方千米,人口约700万人。 作者用这艘航船正驶向闽江口,驶向大海的画面来表达对福州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图:走近船舷边,望着这座城市在水面上的倒影

这里,我们不必去歌颂现在的福州,因为美好的东西总会让人看在眼里的,这艘航船定然从此远航,这不仅因为闽江的水总要流向大海的,更因为世界潮流势不可挡。
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确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有谁敢于在一块雕刻艺术品上去描述这数千年的历史,去叙说一座城市的变迁,去挖掘人们的内心秘密…初山算”胆大妄为”了!
记得学生时代,第一次读”爱因斯坦相对论”时,为非惯性系的飞速时光弄得几天几夜不曾合眼,此时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似乎也有了这种感觉,初山展现给我们不是某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不断变换着的时空观。
一件传统的雕刻品,你稍看几眼也就够了,而初山微画雕不同,它会让你百读不厌,而且越是细读,越会发现更多新奇的,甚至让人意料不到的惊讶和惊喜。
这里所展现的决非”怀旧”情愫,它不是几张旧照片,更不是一段”忆旧”文章。
毫无疑问
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福州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变迁,它所叙述的也是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

(十二)结束语

图:衷心祝福福州越来越美好!祝福这艘航船一路顺风!

作品发表后

三山缱绻几千秋这件微画雕作品于2011年1月公开发表,在雕刻界引起一阵轰动,传统观念认为,一件雕刻品只能表现一事一物,怎么可能表达一段历史呢?更何况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几千年发展史。然而更多的读者却认为:“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用微画雕方式来表述福州地方发展史。”“福州古称三山,也称榕城。读后感觉特美,极有内涵,好像创作者将时间凝固在他的作品中,与山水的三维空间一起构成“四维时空”了。这种试图将时间图像化的微画雕艺术让人向往,很想读到有关这件艺术品的介绍和评论。”“创作者刀法娴熟,布局合理,思维缜密,用心良苦。”“这件雕品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却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把时空揉合在一起了。”“昙石山文化遗址地面由厚厚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这里还发现了虎、棕熊、犀牛、印度象、叶猴、猪和禽类、啮齿类等陆生动物。这些动物与古闽人和平共处在福州这块土地上,他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园。转动这件艺术作品,你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呢!堪称一绝!”……
作品公开发表后,其图片和徐林文章“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引发的话题”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最近在中国日报网易中国收藏频道、中国书画频道、网络-微画雕、网络-微刻、互动网络-神女峰雕、网络知道、寿山石文化论坛等网站中均见到很多转载或择用或新评论。一时间人们还到处打听初山微画雕《中国八大古都》系列作品的下落。
初山微画雕《中国八大古都》作品如下:
《八百里秦川汇长安》 西安
《十朝都会石头城》 南京 (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南京既被称为六朝古都,又被称为十朝都会。)
《牡丹花下古都城》 洛阳
《汴京富丽天下无》 开封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杭州
《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
《黄帝脚印留郑州》 郑州
《今日中国之首都-北京》北京
很可惜,初山的《中国八大古都》作品大多流落海外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前不久,一位留学日本的热心人,居然给徐林先生转来了部分《八百里秦川汇长安》照片(详见:《神女峰雕》花絮(3) (三)中华定都之路上篇中插图)。
对初山微画雕艺术作品三山缱绻几千秋的评论,散见于很多文章中,这里就不再一二赘述了。

诗歌:《三山缱绻几千秋》赞

艺术评论家徐林在写了“读初山微画雕《三山缱绻几千秋》引发的话题”后,题诗赞曰:

《三山缱绻几千秋》赞
这里有榕树,
这里有玫瑰,
这里有向日葵,
这里,冬天的草地还开放着鲜花。

这里的老人比榕树健壮,
这里的姑娘象玫瑰那般美丽,
这里孩子的眼睛跟向日葵一样明亮,
这里,人们的智慧开放着有如鲜花!

⑥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句话怎么来得

答案一:

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实需要勇气。但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我用网络引擎搜索,只查到这一种说法: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此是传说,并无出处。

目前我们可以找到的,关于“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明确记载,只有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简称《洞冥记》。其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洞冥记》记怪异之事,内容多半无稽,但其字句妍华,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学术价值,后代文人乐于采摭征引。善苑国是西域诸国之一,据《太平御览》引用的《岭南异物志》云:“尝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崖,系于水旁,半炊而林没于水,其缆忽断,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国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许是海蟹的文学形象,至于是不是汉武帝是否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故妄言之,诸位不妨故妄听之。

答案二: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故事的.说的是绍兴有一年螃蟹成灾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解决,后来有个师爷交给大家个办法,让人们弄个破缸,让后让缸里注如盐水等着螃蟹往里面爬,让盐水把蛰死它,最后螃蟹被全杀死了,当人们没办法处理这些螃蟹时,又是那个师爷首先站出来,当着大家的面 大吃螃蟹然后夸螃蟹味道好,就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形容勇敢的人,绍兴师爷也由此名声大噪。

给我分吧?我分数低啊!

⑦ 远洋天著春秋晓山项目的叠拼团购的话 有优惠吗

历代航海技术介绍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先秦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发展的同时,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三国王震《南州异物志》对当时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风帆驶风技术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驶邪移,相聚已取风吹,邪张相取风气”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中国南海航行者已拥有增减随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张相取风气”的打偏驶风技术,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线,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驶风而航行的。 随着三国以后的航海活动增多,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风规律已有所认识和利用。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有所进步,还表现在人们已对航行所经海区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对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认识,同时天文导航技术也已采用。 四、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德到来和结束,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成为“信风”。在利用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能正确地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信风的来去规律。如义净正是借着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而还归中国的。同时唐代人儿你们对海洋气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已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开元年间天文学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与天文定位术一样,隋唐地文导航技术也有一定提高。“广州通海夷道”中对航海方向、距离、时间已相对具体,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对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也有记录。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已经能在勾股定律相似关系的原理基础上,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来测量陆标,大大提高了海岸测量术的水平。 在《海涛志》中,作者窦叔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而稍后的封演,也对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五、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而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发展成罗盘形构,随着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比北宋时期更为进步。也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两宋时期,有关海图的记述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刘豫献于金主亶的海道图等,都说明了当时海图的发展。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海道图的产生出现,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人类进一步征服海洋,发展海上交通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知识。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而且还能利用季风航行,其驾驭风力的技术也具有相当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并已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防止渗漏致沉。由于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令两宋时期的对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为稳确,航行时间也大为缩短,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六、元朝时期 元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遍,也更为精确,已成为海舶必备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针许多针位点连结起来,以标明航线,称之为针路。指南针应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 、艮)作为航海罗盘上编排的航路方位,这样,海船航行更能精确地确定航向,把握航线。 元朝航海技术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海岸天象与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保证海船航行的安全与稳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与利用季风规律。元朝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有关潮汛、风信、气象的口诀。 而有关的口诀据称“屡验皆应”,说明了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掌握,有助于进一步驾驭海洋,促进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七、明朝时期 明朝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航行技术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与进步。 依、关于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及与精确。过去指南针的运用,主要是单针与缝针之法。但明人《顺风相送》中已经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虽然不详其具体应用方法,但应该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为清晰准确,几个指南针一齐运用于确定航向,还必须有计量单位,确定航程。至迟在明代已经以“更”作为计量单位运用于航海之中。明清时期,一更约为六十里计。因此,“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计时单位,而是指一更时间内,船舶在标准航速下所通过的里程。以“更”用于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与指南针结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线方向更为精确,明代“针”、“更”结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 贰、关于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须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势,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浅滩,才能安全可靠地进行海上交通活动。 明人测量水地深浅名为打水,以托为单位。明人在航海图绘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宋元时期已有航海图样问世,但只是以沿海为主,远洋航海似未能备及。直至明代,航海图的绘制已有很大的进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仅沿海地区,海外远洋地区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附图上所载的《郑和航海图。该图自南京绘图,一直至东非沿岸,航图遍及广大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地区,记载了五百多个地名,并绘有针路,各处星位高低。对于航行途中的山峰、岛屿、浅滩、礁岩、险狭用的海图,显示了明人对掌握航路地形水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对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势已有相当的掌握。明代类似对航路地形水势的具体指南,趋于综合化与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提高。 三、关于航海天象 观天象,包括星位、信风及海流潮汛的变化规律。 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牵星术,乃是当时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即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借以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无所凭依,往往以天象来确定航位。《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 对信风的利用。明人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图》中云:“十二月,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又明人马欢《瀛涯胜览·满喇加》中谓,归航,“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表明明人对季风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已经十分得心应手。 明人对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顺风相送》和《指南证法》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气象记录和歌诀,说明了明人对航海天象的认识与重视,如《顺风相送》中“逐月恶风法”,“定潮水消长时候”,“论四季电歌”,“四方电候歌”等。按农历月日,对海洋气象的风雨规律作了详尽的记述。 八、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术虽然没有很大创新,但是对于海洋地理的重要性还是具有充分的认识与总结。航海图的绘制也有相当的水平。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就有附图六幅,这些图较前人的地图详备、精确。陈氏《海国闻见录》中的《天下沿海形势录》,更对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运都有详细的说明。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价值。 在航海应用技术中,基本上继承前人的传统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普遍使用三针法,对航海天象观察、航海地形水势都有系统的掌握。并且开始以沙漏计时。比起传统的焚烧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时间更为精确。清前期沙漏的运用,说明了当时在吸收外国航海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航海工具的技术性能与技术水平。 “中国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仪、量天尺,较日所出,刻量时辰,离水分度,即知为某处。”相形之下,中国的航海技术已开始落后于西方

⑧ 蠃 [luǒ] 蠃是一个汉字,又作蠃,读音为忍耐。 “读音为忍耐”这句话的意思不明白,请高人指

这样的注音有误。
《康熙字典》引《唐韵》郞果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果切,音裸。《说文》蜾蠃也。详蜾字注。
又《韵会》卢戈切《广韵》落戈切,音骡。《玉篇》蜯属。《易·说卦》离为蠃为蚌。《尔雅·释鱼》蠃,小者蜬。《注》蠃,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酒杯。《山海经》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其中多蠃母。《郭璞·江赋》鹦蠃蜁蜗。《注》《南洲异物志》曰: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
又鱼名。《山海经》濛水多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大水。《注》《睿宗·江汉赋》翼飞鳐蠃于天池,谓此与文鳐也。
又舟名。《拾遗记》始皇好神仙,宛渠之民乗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不浸入。
又草名。《本草》蠃厣草,蔓生石上,叶状似蠃厣,微带赤色而光。
又山名。《水经注》江水又左径白蠃山。
又《集韵》古火切,音果。蠃兰,车名,丧服所乗。《广韵》本作螺。《集韵》或作蠡、蜗。

⑨ 有一句话叫“第一个尝什么的人”

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实需要勇气。但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我用网络引擎搜索,只查到这一种说法: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此是传说,并无出处。 目前我们可以找到的,关于“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明确记载,只有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简称《洞冥记》。其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洞冥记》记怪异之事,内容多半无稽,但其字句妍华,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学术价值,后代文人乐于采摭征引。善苑国是西域诸国之一,据《太平御览》引用的《岭南异物志》云:“尝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崖,系于水旁,半炊而林没于水,其缆忽断,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国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许是海蟹的文学形象,至于是不是汉武帝是否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故妄言之,诸位不妨故妄听之。

⑩ (高分)请问深圳各区历年来的房价是多少深圳城市历年来的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态势

就现在来看,全国物价,(当然这不单单指房子方面)全都出现上涨的局面,而且涨幅很大,有时候甚至连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很难制止其趋势,如:猪肉,房子,大米,麦子等。”成陪上翻的价钱让很多消费者头痛。但是看这个形式下去,物价是不是会有回落呢?
单就房价来说,我个人的观点是,1 级城市如上海北京在持续上涨怕是不会了,因为现在的价钱已经让老百姓感到压力太大了,在上涨就算是想买也买不起了,但是要想在近期内让房价出现大幅度下跌也不大可能,有这么一个说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产品能适合全世界所有的消费者,也没有哪种东西能让所有人都认可,唯独房子例外,产品就是这要,只要他有须求,那么他就一定有市场,这样就算是国家全力的去控制房产市场怕也不是在近期能所能控制得了的,就好像方便面,虽然是非法涨价但是到现在却也没有回落。
1级城市的房价可能要在1万多万多之间,这个价钱要是在往上涨的话可能不容易,全量放眼看看二级的省会城市如:长春,沈阳,郑州,石家荘。3000——6000之间,这个价钱还是可以让更多人去接受的,所以看房产市场不能以点代面,单一的去看如北京上海那种一级城市,要全面的去看,所以说房价要说在短期内回落可能是不可能的。
麦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