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兰陵王入阵曲的介绍

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东传日本,现今属日本雅乐。1986年,河北省邯郸市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

㈡ 兰陵王入阵曲的史记与发展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三》中记载:“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战,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高肃英勇善战的一支综合表演型的舞曲,产生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之围,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高肃亲率五百名精骑, 乘胜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伴有吟唱和简单戏剧表演,风格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属于军队武乐,是中古文艺代表性作品之一。后传入民间,流传广泛。
到隋朝时期,被列入宫廷曲目。中唐时期,渐渐娱乐化,失去武乐色彩,成为“软舞”。唐玄宗李隆基定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国内渐渐失传。初唐时的《秦王破阵曲》即根据《兰陵王入阵曲》改编(并扩容成120人的群舞)。
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将《兰陵王入阵曲》等传入日本。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后,此舞在日本民间流传更广了。

㈢ 《兰陵王入阵曲》的介绍。

兰陵王入阵曲(郭春美饰)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
起源于北齐,胜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曾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又称:高长恭),一名孝瓘,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 他短暂的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为时人称之。因英勇善战,战功卓著, 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貌柔美,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因战功显赫,声威日显, 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功高威武,恐皇位被夺,于公元573年,帝赐鸩而死,五年葬“邺西北一十五里”。六年肃的五弟为其立了墓碑,即今存的北齐兰陵王碑。
兰陵王入阵曲(日本历史记载图)《北齐书》卷十一列传三中记载:“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战,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高肃英勇善战的一支舞曲,它产生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 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之围,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高肃亲率五百名精骑, 乘胜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此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唐朝将此曲传入日本。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后,此舞在日本民间流传更广了。 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 都要反复演奏此曲。就连宫中的重大活动和宴会,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这个曲子。 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日本古典《舞乐》一书, 封面和第一章都是《兰陵王入阵曲》。在我国,早在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渐渐国内失传。

㈣ 兰陵王入阵曲舞蹈完整版

没有,只是古书中记载,没人看见过,

㈤ 兰陵王入阵曲的跳舞自戏怎么写

30兰陵王入阵

㈥ 武媚娘传奇里的兰陵王舞蹈

古代军乐《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东传日本,现今属日本雅乐。《武媚娘传奇》范冰冰饰演的武如意以及各位才人跳这部舞曲主要是为了能赢得李世民的青睐

㈦ 求节目串词古典舞舞<<兰陵王入阵曲>>

㈧ 《兰陵王入阵曲》此舞表现的内容是怎样的

《大面》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名《代面》,原名《兰陵王入阵曲》。此舞歌颂了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他勇猛善战,而面貌秀丽如同女人,因为担心不够威武,不足以震慑敌人,所以打仗时就戴上假面。在一次与北周的战斗中,本来处于危机的北齐军由于高长恭的出现,大获全胜。军士们为歌颂他的英勇,编制了《兰陵王入阵曲》,依此曲发展而成表现“指挥刺击”作战动作的面具舞。

因为表演者戴面具而舞,所以唐代叫《代面》或《大面》。高长恭不仅英勇,而且“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北齐书•兰陵武王孝瓘传》)。也是由于这种美德,使得他在死后被人们传颂。唐代教坊发展了此舞,成为符合盛唐审美观的“软舞”,大曲也依然流行。

㈨ 兰陵王入阵曲舞蹈

这个电视剧也算不错的,我已经在《小看影》看完了。绝对的精品电视剧,很好看,剧情演员都很到位,而且正好是跟我同龄人,我也面临着相亲,工作压力,很有共鸣,算是一种解压。

㈩ 舞蹈 兰陵王入阵曲怎么跳

汉唐古典舞《兰陵王入阵曲》古典舞教学展示
http://v.wu.com/20150312/104899.html

《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代军乐,主要是为了歌颂兰陵王而作。此曲在唐朝盛行,《少女武则天》中,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以及众位才人们跳得这曲舞蹈主要是为了获得皇上的赞许。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又称高长恭、高孝瓘,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短暂的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为时人称之。因英勇善战,战功卓着,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貌俊美,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因战功显赫,声威日显,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恨其功高威武,受人爱戴,恐皇位被夺,于公元573年,帝赐鸩而死,574年葬“邺西北一十五里”。575年高肃的五弟安德王高延宗为其立了墓碑,即今存的北齐兰陵王碑。
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入阵曲》源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邙山战役。此战中兰陵王受命中军将,领五百勇士攻入北周包围圈内,使北齐军队反败为胜。在邙山之战胜利后,北齐皇帝亲到洛阳慰劳三军,庆功会上能歌善舞的北齐将士以这场胜仗为背景创作了歌颂兰陵王的舞乐《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东传日本,现今属日本雅乐。
1986年,河北省邯郸市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1986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三》中记载:“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战,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高肃英勇善战的一支综合表演型的舞曲,产生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
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之围,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高肃亲率五百名精骑, 乘胜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
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伴有吟唱和简单戏剧表演,风格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属于军队武乐,是中古文艺代表性作品之一。后传入民间,流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