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经堂台词
『壹』 戏曲小品《红娘》里,扮演崔莺莺的刘桂娟是什么流派的京剧演员
人物概述
刘桂娟,汉族,生于1965年,天津市人。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
艺术经历
1975年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1981年毕业,工程派青衣,兼学花旦和刀马旦。《玉堂春》、《昭君出塞》、《梅玉配》等流派、风格迥的剧目,她演来均能驾轻就熟,绝不雷同。后潜心钻研程派艺术,得名宿陶汉祥提携,亲授其《六月雪》、《荒山泪》等剧目。1986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为师,学演了《红鬃烈马》、《陈三两》等剧。
艺术特色
刘桂娟嗓音甜润,扮相俊美,演唱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她尤其善于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以各种相应手段贴切的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剧目
她擅演《红鬃烈马》、《六月雪》、《锁麟囊》和《陈三两》等剧。
获奖情况
她曾荣获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最佳表演奖,200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深得李世济真传
刘桂娟是1975年考进天津戏校的,她在这届同学里年纪最小,入学时只有 l0岁。她入学之初喜欢上文戏课,一提武功课就担忧。所以从她历年的学习成绩单上看,唱腔课总是名列前茅,而武功课则不理想。她的唱腔课成绩所以好,是因为她考进戏校之前跟人学扬琴时顺便学会了识简谱,这为她在戏校上文戏课学唱腔打下了基础。桂娟从小就灵性过人,几年时间,她兼容并蓄青衣、花旦、刀马旦,不同的风格流派都驾轻就熟。1980年天津市文化局举办全市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演出,她以尚派《昭君出塞》和梅派《贵妃醉酒》两出戏参演,顺利地拿了演员一等奖;1982年文化局再次举办全市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演,她以程派《六月雪》参演,又获得表演一等奖。
1983年,文化部、全国剧协等单位在北京举办纪念京剧大师程砚秋逝世25周年专场演出,刘桂娟应邀在《六月雪》“探监”一折中扮演窦娥,她那浓郁的程派声腔备受首都戏曲界瞩目,时任国家大大的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领导同志也看了她的演出,都对剧坛上的这位新秀称赞不已。
1984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建立,刘桂娟成为主演之一。当时李瑞环市长倡导青年京剧团实施封闭式百日集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被请到天津,为刘桂娟加工《陈三两爬堂》和《红鬃烈马》这两出戏,尔后她在第一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以甜润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演唱和准确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演功力,获得大奖赛的最佳表演奖,在全国剧坛一举成名。
刘桂娟经多次向李世济提出正式拜其为师,李世济则暗中对桂娟从多方面观察和考验,到了1987年8月1日,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一场意义特殊的京剧演出,先由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刘桂娟与张克合演《武家坡》,后由中国京剧院的李世济与冯志孝合演《三娘教子》。戏终,李世济偕刘桂娟站到台前,当众宣布:“从本日起,李世济与刘桂娟建立正式师生关系。”原来,这场演出竟是以师徒同台献艺的特殊形式替代刘桂娟的“拜师宴”,观众对此报以雷鸣般掌声,此时李瑞环市长也登上舞台,向这对师徒表示祝贺。
李世济要求桂娟学戏不求多而求精,必须学一出落实一出,每一出戏都应该是拳头产品,质量第一才对得起观众。桂娟遵照老师教导,对自己所演剧目不敢有丝毫马虎,总是精益求精。
刘桂娟得李世济真传,演唱水平日益提高。十多年前北京《戏剧电影报》面向全国评选最受群众欢迎的五小程旦,她是当选者之一。2001年她以《六月雪》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京剧演员展演,获表演一等奖。随后她应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在闭幕式上演出《锁麟囊》,2004年她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再次荣获最佳演员奖。这些年来她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的“九州戏苑”、“空中大舞台”、“跟我学”等一些栏目出演,在同代戏曲演员队伍中她是出镜率非常高的一位。更令人称羡的是她有幸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先在程砚秋与马连良合演的《桑园会》里为程先生的录音配像,之后又在谭富英与李世济合演的《武家坡》实况录音里为老师李世济配像,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
涉足电视与歌曲
刘桂娟在努力钻研传统京剧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拓宽自己的艺路。十多年前她开始涉足戏曲电视,先在《包龙图》的《访阴铡判》里扮演柳金蝉。京剧电视片的台词、唱腔、化妆、表演不同于舞台演出,一切得从头尝试,她不怕挫折,认真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调动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按照电视艺术片的规律去塑造所扮演的角色,电视片播出后获得了各界的肯定;此后,她又在京剧电视片《玉莲之死》里扮演王玉莲。这部京剧电视片是根据传统戏《斩经堂》改编的,在改编后的《斩经堂》中,她是个举足轻重的主角,光是唱腔就占去全片二分之一,剧中的一段“反二黄慢板”唱段长达12分钟,且每个镜头都要泪流满面,以致这个单元的戏拍了两天桂娟就哭了两天。
刘桂娟不光戏演得好,歌也唱得相当不错。1985年《天津日报》举办“希望杯”流行歌曲大奖赛,她是获奖的前12名歌手之一,天津、齐鲁、中旅、内蒙古、香港等音像出版社都为她出版了歌曲磁带。1987年她随天津青年京剧团赴香港演出,在那里她遇到歌坛明星邓丽君,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近年来她还在一些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里当主持人。刘桂娟还在《天津日报》上经常发表演出心得、周游世界见闻、校园生活经历之类的散文、随笔。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2005年12月她随中央电视台手拉手艺术团赴阿根廷参加央视在那里开播新闻频道的庆祝演出。尽管她演出、参观等活动繁忙,但仍旧坚持写日记,常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演出反响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日记的字里行间常常闪烁着这位程派名旦的洒脱情怀。
名闻津门的才女
刘桂娟十岁开始学戏,没有进过中学、大学的课堂,但她喜欢读书看报,加强自己的文化和文艺修养。1996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桂娟闻讯后立即向组织申请报考,成为该研究班的第一届学员。她在研究班除继续跟李世济老师磨练程派艺术外,最重要的课程是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史、戏剧史以及其他文艺理论,这使她的艺术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文化素养的加深,使她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提升。
近些年刘桂娟作为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多次到美国、阿根廷、韩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演出,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她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有影响。2005年她随全国青联“杰出青年访问团”走遍台湾全省,在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与当地同胞作广泛交流,2005年5月她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艺术学院邀请,为师生们讲授中国京剧,并且表演了《锁麟囊》《六月雪》等传统剧目片断,她的演讲和表演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2006年11月5日,从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传来喜讯:刘桂娟荣获本年度亚洲最杰出艺人金奖,纽约市文化局局长亲自为她颁奖。这一奖项自1981年由美华艺术协会、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市文化局联合创办以来,先后有张君秋、袁世海、梅葆玖、红线女、傅聪等我国著名艺术家蟾宫折桂,如今年轻的刘桂娟又金榜题名,实属难得。
『贰』 侯宝林 戏曲杂谈 结尾上海话是什么意思
侯宝林郭全宝的相声《戏曲杂谈》里面有一句上海话,也就只有这一句上海话:“戚雅仙格调子瑕起哉”,意思就是说,戚雅仙的曲调非常好。“瑕起”就是“非常”,“哉”就是“赞”,就是“好”的意思。戚雅仙是越剧“戚派”的创始人,她的曲调委婉动听,有很多的粉丝。
这段相声里还有两小段越剧,第一段是《玉堂春》里的:
可恨爹娘心太狠,
他不该将女儿卖入娼门。
后面一段是说《斩经堂》的时候串过去的:
千错万错我的错(这一句北方人应该能听懂,下一句就有点困难了,当然,也许可以猜出来)
千对万对是你对。
『叁』 京剧中的花脸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有谁
花脸就是净, 演一些性格粗狂的人物,特点就是用油彩在脸上画上彩色的脸谱。
代表人物:后羿,项羽,张飞,关羽,鲁智深,曹操, 宋江,武松。
声腔以粗狂洪亮为其主要特点,按照舞台分工分为正净副净武二花,正净是以唱念为主,副净以念白做工(即表演)为主,武二花是以武戏为主。
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按年龄来说,长者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幼者有十来岁的少儿;按身份地位来说,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庶民屠夫。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3)斩经堂台词扩展阅读
著名京剧演员担忧花脸行当传承:目前人才奇缺
“目前在花脸行当,确实存在人才奇缺的状况。”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舒桐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说起京剧花脸人才培养问题,他显得多少有些担心。
如舒桐所言,不止一次有文章及业内人士指出,“净行”存在比较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例如川剧,年轻的花脸演员能挑大梁的少了;福建几乎所有大剧种的净行都面临危机。
“现在,就招生来说,不管是铜锤花脸还是架子花脸,好的年份能达到2:1,如果能到3:1就很难得了。”
所以,舒桐觉得,“花脸”人才培养是个很大的课题,“这个行当很难,对演员要求特别全面。尤其是架子花脸,又得嗓音好,又得会刻画人物,还得有规范、漂亮的身段,出一个好演员非常不容易”。
所以,此前尚长荣曾对舒桐寄予厚望,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够成才且“成大才”。提起师父这句话,舒桐笑了,“这可以算作我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吧,希望能让花脸行当很好传承下去”。
“京剧艺术人才培养是慢工细活,不能急功近利。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大才,要得到观众认可,要看多年后大家客观的评价,我也希望能最终达到这个境界。”舒桐说。
『肆』 王长友的人物评价
王长友是北京相声名家,他的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科班出科的架子花脸演员,傍过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李少春的父亲)。王长友年轻时学过裱糊手艺,曾问艺于刘德智,1931年拜赵霭如为师。解放后参加了北京曲艺团,和谭伯儒(郭瑞林的徒弟)搭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王、谭的录音有《白字会》、《当行论》,还有他为王世臣捧哏的《学四省》、《钓鱼》,为高德明捧哏的《老老年》),并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李金斗就曾经得到王长友的指点(李金斗是王长友的徒孙)。
王长友的嗓音沙哑,这一点和天津的刘奎珍很像,他的相声注重表演,素有“麒派相声”的美誉,可惜他的录像资料很少,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资料来了解他的表演了。王长友有一段拿手的节目叫做《哭的艺术》(这段是王长友根据传统相声《哭论》,借鉴了刘桂田《斩经堂》的长处,而演绎出来一段节目,经侯宝林建议改名为《哭的艺术》,其中模拟了各种各样的笑和哭,其中最为独到的就是他惟妙惟肖的模拟旧社会丈夫哭妻子的情景,表演达到了“后脊梁上都有戏”的境界。他说这段时后脊梁随着叙述一起一伏,表现出丈夫的哭泣的状态(京剧名家叶盛长表演《戚继光斩子》时也用“后背出戏”的技巧来表现戚继光当时痛苦与矛盾的心理)。这段表演难度很大,田立禾先生表演的《哭的艺术》也有“丈夫哭妻”的表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有的人在说到相声和小品的区别,总爱把表演作为小品的特长,好像相声是只要用滑稽的语言把观众逗乐了就算完事大吉了一样,其实不然。相声从很早就重视表演,据张寿臣先生回忆李德钖老前辈的《打灯谜》的“底”(“三头、六耳、八条腿、一只眼)就有很繁重的表演,当捧哏的认输时,李先生所站的位置与观众成一个45度角,模拟车夫超车把,长身、挺胸、扬脸的动作,造型优美逼真,而后左眼紧闭、右眼圆睁,右眼的黑眼珠在眼眶里滴溜溜的转了几圈,把一脸的得意的神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后来张寿臣基本继承了李先生的表演,而删去了最后转眼珠的表演),可见相声中的表演是由来已久的。我看马三立老先生的《开粥场》里说到“大个团脐,还是活的”这句台词时,两臂上下挥舞,模拟螃蟹横行的动作时,尽管这活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但看到这还是忍不住笑了出声来(侯宝林还特意嘱咐过学生注意看马三立在“放虱子”时的神态与动作)。
我看过王长友的录像只有他1984年和罗荣寿演出的《文章会》,由于此时王长友已经身患癌症,所以表演势必有些力不从心了,但其中有的地方还是能反映出他“麒派相声”的魅力,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磨墨”“舔笔”“换笔头”的部分,王先生处理的就比较细腻,一招一式足见功力。王长友的这段《文章会》是北京风格,他本人的舞台形象十分文雅、潇洒,这与他人所共知的兴趣爱好有关——养蛐蛐。
中国有句老话叫“玩物丧志”,但斗蛐蛐也是过去很多有身份的人的共同爱好,比如谭鑫培就很精于此道。王长友通过斗蛐蛐提高了个人的素质。他养蛐蛐在圈内外是很有名气的,比如马三立在《相声的魅力》中就曾经说过“北京有一个好养蛐蛐的老人叫王长友”,关于他养蛐蛐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在此就不赘述了。作者:九龙祚(网络曲艺评论家)
『伍』 刘桂娟的活动年表
1983年3月17日,农历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纪念程砚秋逝世25周年演出举办1987年4月,农历丁卯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7年赴沪演出
1987年8月1日,农历丁卯年闰六月初七日:刘桂娟拜李世济为师
1987年11月14日,农历丁卯年九月廿三日:第一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闭幕
1989年12月29日,农历己巳年十二月初二日:人民大舞台建场80周年纪念京剧专场举办
1989年12月29日,农历己巳年十二月初二日:上海人民大舞台建场80周年纪念京剧专场举办
1992年2月11日,农历壬申年正月初八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上海京剧精品展演举行
1996年10月8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廿六日: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开班
1997年2月7日,农历丁丑年正月初一日:1997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1998年1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初一日:1998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1999年2月15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0年2月4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廿九日:2000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0年3月29日,农历庚辰年二月廿四日:首届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毕业典礼举行
2001年1月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第九天
2001年1月9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十五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闭幕式举行
2001年1月2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1年5月9日,农历辛巳年四月十七日: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闭幕
2002年2月11日,农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3年1月5日,农历壬午年十二月初三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2003年1月5日演出
2003年1月31日,农历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3年12月6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场
2003年12月7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十四日,晚:北京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二场
2003年12月18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廿五日,晚:上海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场
2003年12月20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廿七日:上海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三场
2004年1月21日,农历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4年6月12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廿五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庆典第三天
2004年6月13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廿六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庆典第四天
2004年12月30日,农历甲申年十一月二十日:怀仁堂2005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2005年2月8日,农历甲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5年9月8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初五日,晚:裘韵传芳——京剧新秀崔玥个人演唱会举办
2005年12月30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三十日,19时45分:怀仁堂2006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2006年1月16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十七日,晚:“唐在炘作品——名家名段演唱会”举办
2006年1月23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剧晚会——李瑞环同志改编剧目专场演出第四天
2006年1月28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廿九日:2006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6年10月7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十六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重张十周年演出第十一场
2006年10月19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廿八日:京剧《走西口》首演
2006年10月24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初三日:2006年10月24日长安大戏院演出
2006年11月5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十五日,14时:纽约汉唐艺术文化中心2006年京剧演出
2006年11月16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廿六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剧名家演唱周”第五场
2007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假话真情》 (表演:严顺开 林永健 刘小梅 刘桂娟)
2007年3月10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廿一日,晚:京剧《走西口》二次晋京演出
2007年4月20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四日,19时15分:高一鸣作品演唱会举行
2007年5月3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十七日:中国京剧院一团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四场
2007年5月4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十八日:山西省京剧院50华诞暨荣获文化部“省级重点京剧院团”授牌仪式举行
2007年6月14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廿九日:中国京剧院2007年赴内蒙古演出第一场
2007年6月15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初一日:中国京剧院2007年赴内蒙古演出第二场
2007年6月16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初二日:中国京剧院2007年赴内蒙古演出第三场
2007年6月17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初三日:中国京剧院2007年赴内蒙古演出第四场
2007年6月22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初八日:中国京剧院一团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五场
2007年6月23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初九日:中国京剧院一团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六场
2007年6月25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十一日:中国京剧院一团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七场
2007年7月14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初一日:北京市平谷区京剧爱好者协会成立仪式暨慰问全区政法干警大型名家名票名段公益演唱会举行
2007年8月16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20时:深圳大剧院2007年8月16日演出
2007年8月18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六日:中国京剧院2007年赴广州演出第一场
200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七日:中国京剧院2007年赴广州演出第二场
2007年8月2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七日:中国京剧院一团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十场
2007年8月30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八日:中国京剧院一团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十一场
2007年8月31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九日,19时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8月31日演出
2007年9月1日,农历丁亥年七月二十日,19时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9月1日演出
2007年9月13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初三日:长安大戏院2007年9月13日演出
2007年9月14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初四日:长安大戏院2007年9月14日演出
2007年9月15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初五日:长安大戏院2007年9月15日演出
2007年12月30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廿一日:2008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2008年2月18日,农历戊子年正月十二日:天津中国大戏院2008年2月18日演出
2008年5月16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二日:庆祝天津评剧院建院50周年系列演出举行
2008年10月15日,农历戊子年九月十七日,20时:中国国家京剧院2008年10月赴山西、河北巡演第九场
2008年10月16日,农历戊子年九月十八日,20时:中国国家京剧院2008年10月赴山西、河北巡演第十场
2008年10月19日,农历戊子年九月廿一日,19时30分: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一天
2008年10月20日,农历戊子年九月廿二日,19时30分: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天
2008年11月26日,农历戊子年十月廿九日,晚:“空中剧院”2008天津行第二场
2011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担当评委
电视歌曲
刘桂娟在努力钻研传统京剧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拓宽自己的艺路。十多年前她开始涉足戏曲电视,先在《包龙图》的《访阴铡判》里扮演柳金蝉。京剧电视片的台词、唱腔、化妆、表演不同于舞台演出,一切得从头尝试,她不怕挫折,认真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调动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按照电视艺术片的规律去塑造所扮演的角色,电视片播出后获得了各界的肯定;此后,她又在京剧电视片《玉莲之死》里扮演王玉莲。这部京剧电视片是根据传统戏《斩经堂》改编的,在改编后的《斩经堂》中,她是个举足轻重的主角,光是唱腔就占去全片二分之一,剧中的一段“反二黄慢板”唱段长达12分钟,且每个镜头都要泪流满面,以致这个单元的戏拍了两天桂娟就哭了两天。
刘桂娟不光戏演得好,歌也唱得相当不错。1985年《天津日报》举办“希望杯”流行歌曲大奖赛,她是获奖的前12名歌手之一,天津、齐鲁、中旅、内蒙古、香港等音像出版社都为她出版了歌曲磁带。1987年她随天津青年京剧团赴香港演出,在那里她遇到歌坛明星邓丽君,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为好朋友。她还在一些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里当主持人。刘桂娟还在《天津日报》上经常发表演出心得、周游世界见闻、校园生活经历之类的散文、随笔。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2005年12月她随中央电视台手拉手艺术团赴阿根廷参加央视在那里开播新闻频道的庆祝演出。尽管她演出、参观等活动繁忙,但仍旧坚持写日记,常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演出反响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日记的字里行间常常闪烁着这位程派名旦的洒脱情怀。
『陆』 宋遇春的婚后经历
1936年宋遇春25岁时,与张淑芝女士于“全蜀会馆”举行结婚典礼。
婚后不久即与李先生搭梁秀娟班演出《汉明妃》,李饰王朝山,宋饰汉元帝,陈富瑞饰毛延寿。随后又应孙毓堃之邀,在吉祥戏院演出《四平山》,孙饰李元霸,宋饰裴元庆。赴戏院之时,仅雇到一辆人力车,为了不误场,夫妻只得同乘一车,在那封建年代确实少见。宋还未走进后台,同仁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开起了玩笑。演出获得成功,孙毓堃非常高兴,并希望再度合作。不久宋遇春于庆乐戏院演出了《汉寿亭侯》,李先生看后极为满意。
1939年搭李砚秀班,头出戏为《北汉王》(即《汴梁图》),李饰柳瑞莲,宋饰刘承佑,前面唱联弹,极受欢迎。《千里送京娘》李饰京娘,宋饰赵匡胤。尤其是《红龙涧》为李砚秀独有剧目,李饰娟娘,宋饰周庄,姜铁麟饰高通海,贯盛吉饰欧阳德,曾红极一时。
同年年底,应上海更新舞台董兆斌之邀,随同李洪春先生赴沪演出,同去的还有贯大元、郑冰如、刘砚亭、李一车等人。当时该班的小生是俞振飞,武生梁慧超和白云亭等。旦角郑冰如离去后又换了新艳秋。李砚秀来此后演出《花蕊夫人》,李洪春饰赵匡胤,宋遇春饰赵光义。《玉堂春》李、宋师徒分饰蓝袍和红袍,有此二位傍演,相得益彰效果极佳。在沪演出达八个月之久。
返京后,李洪春即组成了“正春社”,以连台本戏《铁公鸡》为主,兼演其它武戏和关公戏。《铁公鸡》由李洪春饰向帅,宋遇春饰陈国瑞,李盛斌饰张嘉祥,贺玉钦饰张玉良。为演好此戏,宋遇春自己还专门制作了一套崭新的行头,由于他刻画人物逼真,每次演出观众喝彩不绝。
为重修松柏庵,正春社于长安大戏院举办了一场隆重的义演,定为武生大会。剧目是全部《马超》(从《反西凉》起至《两将军》止),演员为李盛斌、傅德威、袁金凯等一人一折戏。大轴是《莲花湖》,李洪春饰胜英,宋遇春饰韩秀。演出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松柏庵东跨院大殿翻修工程。演员全都尽义务,即不拿戏份儿也不留名,只有一块“重修松柏庵武生大会”的刻砖,砌在墙内永做纪念。正春社经过两年半的演出活动后,因一部分人随李盛斌南下,随即报散。
宋遇春尽管演出频繁,但经过多年的刻苦学艺和艺术实践,终于将李先生的几十出“关公戏”(包括每出戏的配角、龙套的总讲),以及文武老生戏——继承下来。
宋遇春为了学余(余叔岩)唱腔,经常在深夜到余叔岩住所偷听余氏吊嗓,余吊嗓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为了不让别人偷听偷学,便吩咐看门人严格把守大门。宋遇春为达到偷学的目的,常常送给看门人一些茶叶等物,以求高抬贵手,这种如饥似渴的学艺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他在贤内助的支持和帮助下,对事业更加上进,不仅苦学老生戏,对武生戏亦想方设法学会,虽然自幼从张玉峰学习黄派武生戏,并有一定艺术造诣,但对杨派武生戏崇拜之至,自己家住三眼井胡同,距笤帚胡同杨家仅隔两条胡同,通过李洪春先生的引见,常与高盛麟、刘宗杨同去杨府,从聊天谈戏中,加深了对杨派的理解。杨老板知其为“毛毛旦”之子,故于高兴时还为其说说某些戏中的身段及唱念,回家后立即认真回忆和琢磨,日积月累,学习杨派也就有了一定成就,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尚小云先生一向重艺爱才,从没有南北门户之见,这是众所公认的。为培养和提携后进,于1937年农历大年初一起,在第一舞台为宋安排六天演出,戏码为《百凉楼》、《莲花湖》、《青石山》、《洗浮山》等,演出后颇受尚先生赏识。
在尚小云的“重庆社”,他傍尚先生演出《九曲黄河阵》饰陆压道人,李宝櫆饰姜子牙,袁世海饰赵公明,年幼的尚长春、尚长麟分饰哪叱和木叱。《梅玉配》饰苏阳,筱翠花饰韩翠珠。《梁红玉》饰韩世忠,《摩登伽女》饰阿难和尚,《谢小娥》饰小娥父,《汉明妃》饰汉元帝,以及《林四娘》、《九阳钟》、《北国佳人》、《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乾坤福寿镜》等剧。
1937年随尚小云到上海演出,同去的还有袁世海、阎世善、张云溪等人。一次演出《乾坤福寿镜》,饰海俊的李宝櫆因事来不了,管事的就让宋扮演,可当时他不会,幸亏同住一饭店的马连良恰好来到后台,忙对宋说:“不要紧,这海俊是我第一个傍尚老板唱的,来!我给你说说,就凭你,一学就会。”这出戏虽然是现“钻锅”,但却受到尚先生的夸赞。不久,“七七事变”爆发,随团匆匆返回北平。
一次在长安戏院演出大合作戏《法门寺》,演员有尚小云、马连良、金少山等诸多名家。戏已开演很久,可扮演刘瑾的金老板还未进来,急得尚先生直跺脚,并说:“今后再不和他(金少山)同台了!”马连良急忙走到宋的面前,让他扮演的宋国士加一“吊场”,以拖延时间,宋忙说:“这节骨眼儿,在台上没完没了的,观众还不把我给轰下来?”马先生说:“不会,你宋老二人缘好,台下决不会把你轰下来!”他只得现编词硬着头皮,尽量“马后”(拖延时间),终于把金老板盼来了,不然这出戏不知该如何演下去。由于他为人聪明,虽然临时现“钻锅”,但却能做到“不洒汤、不漏水”,而且还有一定的创造力,令人钦佩,因此尚小云更加器重他。
尚小云不仅邀他配戏,而且让其到“荣春社”协助工作,因看其年轻有为,委以文武总管事,每日不离左右,成为得力助手。尚小云凡有事都找“小宋”,甚至家务事都非他不可,足见关系相当密切。尚小云不仅对他婚事和宋父的丧事,关心备至,就连宋的长子虎子办满月,也亲到两益轩饭庄贺喜。尚小云先生对宋家三代如此厚爱,可想对宋是多么的器重。宋遇春始终对李洪春和尚小云两位先生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在荣春社工作期间,不仅常傍尚小云演出和协助工作,还要抽出一定时间任教,他教戏完全是按照当年张玉峰先生教戏办法,从主角到龙套全教。教尚长春《翠屏山》,因“杀山”一场要唱梆子,在演出时还亲自为其请来梆子班的伴奏人员。还给尚长春、李甫春、时荣章说过《九曲卧虎洞》,给李甫春说过《打窦瑶》,给陶荣耀说过《荒村怪侠》,给孙瑞春说过《鄚州庙》等戏。并常为学生们攒戏。
荣春社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如孙荣蕙原学净行又改生行最后归旦行。他曾向宋先生学《凤鸣关》、《定军山》、《洗浮山》、《截江夺斗》。一日尚小云拍摄剧照少一宫女,临时给孙荣惠扮上,尚先生一看孙非常漂亮,便找到宋说:“小宋,和你说个事儿,荣蕙从身条、扮相学旦角更为合适,把你这学生借给我吧。”宋忙说:“好!虽然我舍不得,但咱们不能埋没人才,就让他跟您学旦角吧!”果然后来孙荣蕙成为尚派艺术的卓越继承人。
宋遇春不仅在荣春社演戏、教戏和攒戏,同时还要到正春社傍李洪春先生演出。此外,李万春也常邀他到永春社演出,傍李万春演出《武松》饰何九叔,《过五关》饰普净。此两角色戏虽不多,但他演来极为传神,使戏大为增色,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生死桃园》李万春自《走麦城》起到《战犹亭》上,连在一起演出。《走麦城》李饰关平,宋饰关羽。《煤山恨》李饰祟祯,宋饰王承恩,最后崇祯吊死一场,两人配合默契,扔接盔头恰到好处,双双自缢的高矮亮相堪称一绝。在魏莲芳主演的《董小宛》中,李万春饰冒辟疆,宋遇春饰顺治,也颇受欢迎。并与魏莲芳演出《秦香莲》饰陈士美。与李万春合演过《伍氏三雄》等多戏。李万春曾任宋为“鸣春社”名誉社长,曾为王鸣仲说过《锤震金蝉子》等。
1947年宋遇春应童芷苓之邀,赴南京、上海演出,剧目有《乌龙院》、《红楼二尤》等,到达上海不久,台湾来人邀他们赴台演出,童芷苓开始曾有意赴台试探路子,但宋等多数人,一怕营业不佳,二怕整个大陆解放了怎么回来?故不愿前往,去台一事就此作罢。后与高盛麟、李宝櫆、艾世菊等人成为天蟾大舞台的基本演员。在此期间,擅演关公戏的林树森和唐韵笙,每遇戏中有张辽一角,都请宋遇春前来扮演。
上海解放不久,宋遇春与高盛麟被徐荣奎邀去常州、无锡演出。数月后,高又被武汉来人邀走,年底宋被上饶剧场经理孟玉亭邀去,当时上饶京剧团有武旦金少春、旦角耿苓秋等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宋遇春、金少春、耿苓秋三位主演,取三人之名组成了“春秋剧社”,宋任团长,金、耿任副团长。
数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宗旨。演出或排戏时,平日好饮酒的习惯立即停止而滴酒不沾。即使是感冒发烧,甚至外伤溃烂,都佯装无事咬牙上场,坚持工作。他不仅演主角认真,就是演配角也同样出色。如《玉堂春》之蓝袍、《逍遥津》之穆顺,《尤三姐》之贾琏等。并能串演《秋江》之艄翁,《智斩鲁斋郎》之鲁斋郎,《评雪辨踪》之吕蒙正等。甚至偶尔贴演《锁五龙》之单雄信,都能得心应手,获得好评。每逢星期六、日均常客满,节假日连演半月不衰。 1952年耿苓秋离团到唐山京剧团,剧社改名为“上饶实验京剧团”。
他非常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提携,《长坂坡·汉津口》本是自己常演剧目,却让给青年演员并为其把场。在青年演员芮康英、陆盛英(原四维戏校焦维英)等演出的《秦香莲》中,宋饰王延龄使戏大为增色。他不仅在业务上提携后进,就是在待遇上亦是如此,多次调工资都主动让给青年演员,即使团内决定给他调,他也主动弃权,并曾主动降低工资。直至退休返京后,不少中青年演员还常有书信前来问艺问安,使他深感欣慰。
1953年任益亭、任正春父子也参加了唐山京剧团,离开了上饶。不久,有陈氏父子由山东来此搭班,由于陈对宋不了解,有轻视之意,结果方知自己这主演比不了宋的配角,未演几场就只得主动撤走。后来陈听亲友对他说:“你跟宋遇春较劲儿,那不是自讨无趣吗?”
1957年应南昌之邀率团前往,待到那里一看,竟有七个剧团来此,就连盖叫天也来此演出,这哪里是一般演出,简直是擂台赛。宋当即召集全团开会,要求大家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排出了观众爱看的硬戏码,自己除演关公戏等拿手剧目外,并与妹妹宋紫珊合演《评雪辨踪》,这出戏经他一演,不要说观众,就连同台的妹妹,也被他的演技所折服。此次演出反应极好,上座率一般都达到了七、八成座,这是其它剧团所不能比拟的。
宋遇春的关公戏是全国京剧界闻名遐迩的,早年即有“二号李洪春”之美誉。到上饶不久即演出了《古城会》,当即轰动了江西省,对他扮演威武庄严的关羽,《江西日报》发表专门评论加以赞誉。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评论称他是全国“两把半大刀”中的“半把刀”,那两把一把是北京的李洪春,另一把是上海的周信芳。他虽然关羽戏会得极多,如:《桃园三结义》、《斩华雄》、《斩车胄》、《屯士山》、《赠袍赐马》、《斩颜良》、《诛文丑》、《封金挑袍》、《过五关》、《古城会》(代问樵),《华容道》(代交令)、《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捉吕蒙》、《捉潘璋》、《斩越吉》等等。但他从不满足已有的艺术成就,凡遇有演关戏者,必亲往观之。他曾观摩过四十多位不同流派、不同剧种的演关戏者,吸取他人之长,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他演了一辈子关公戏,也改了一辈子关公戏。为此,他熟读《三国演义》,对与人物有关的年代、时间、地点、背景及身份等悉心研究。故此,凡他认为不合适和不合理的地方,都予以改正,改后再通过演出实践,直至认为改好了为止。譬如《华容道》,周仓有句“有请父王!”他认为这不合理,王者乃刘备非关羽,称王乃死后封神之称,应称“父帅”为宜。
在上饶的三十多年中,他除演关羽戏和武生戏外,也常演老生戏和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戏。如《四进士》、《一捧雪》、《斩经堂》、《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群英会》、《打渔杀家》、《镇潭州》、《赵五娘》、《秦香莲》、《坐楼杀惜》、《浔阳楼》、《文天祥》、《海瑞上疏》、《青山英烈》、《云罗山》、《于谦》、《守扬州》、《洞庭湖》、《九件衣》、《节烈千秋》、《易水曲》、《八一风暴》、《井冈山的黎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
1965年上海举行华东区现代戏会演,一出《风雷渡》的老船工形象,获得大会一致好评。为了力求出新,他率剧组到南昌集中排演40余天,他反复设计唱腔,并把多年到江边观察划船的运作,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用来丰富表演,使一个完美的老船工形象生动地展开在舞台,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66年他再次率团赴南昌演出,就在此时动乱的年代来临了,他急忙率团返回,只见不提名的大字报已开始出现,不久,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的身上,随之又被关进了既无窗户又漏水的地下室,恰似坐水牢一般。批判时,挨打是常事。他当时已年近花甲,却还要被强迫去干扛箱、拉煤、运米等重达七、八百斤的重体力劳动,而且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1元,当时的处境和生活十分艰难。
1968年总算发给67元的“工资”了,但还要供养北京无工作的老伴儿母子两人。这样的艰苦岁月直到1972年,后来允许他参加样板戏的演出了,但不能演正面人物,只能演《红灯记》的鸠山;《智取威虎山》的座山雕;《杜鹃山》的毒蛇胆;《平原作战》的龟田;《龙江颂》的常富等反面角色。直到1978年,被任命为省委书记的黄知真同志来此过问落实政策情况后,才恢复他在剧团及社会上的一切职务,并被聘为江西省文联理事。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京剧事业,自1951年先后任上饶市戏剧家协会大大、市文联副大大、市工会联合会执行委员、市文艺工会代理大大、市戏剧艺术委员会主任、京剧基层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53年被选为市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1962年被选为江西省政协委员。
1980年即将退休回京,但他毕竟在上饶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对这里的领导和同事,对这里的剧团和剧场,对这里亲爱的观众,以及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若退休离去确实恋恋不舍,为此,不顾年高路远,再一次率团赴远郊县及山区演出了《古城会》、《战长沙》、《华容道》等拿手剧目。就在返京前还为上饶的观众做了告别演出《一捧雪》,“莫成替死”一折,他把莫成这一人物的悲哀、绝望、临刑前魂不附体的情态,表演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戏或排戏,参加义演,都是尽义务而不取报酬。他教戏认真负责,前来问艺者男、女、老、中、青演员都有,那怕是问几句台词,他却能把全场乃至全剧都说给来人。不要说关公戏和老生戏,就是武生戏,也是艺宗黄(月山)杨(小楼)两家,可以说黄派的“老头戏”,杨派的天霸戏,他都无一不会,而是都是“总讲”。尽管他会的多,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甚至被称之为“戏词典”、“戏包袱”,但他从不教他没唱过的戏,他说:“我不能蒙人家!”一语道出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负责,对学艺者负责的高尚精神和高贵品德。
1983年,童芷苓专程进京与他再度合作《坐楼杀惜》,虽然当时他已是72岁高龄,但演至“杀惜”前愤怒已极时,牙咬的咯吱咯吱响,加上身段和面部表情,台下立即“炸了窝”,顿时掌声雷动。他这一特技,早在科班之时即已出名。此二位的演出,给中青年演员做了很好的示范,先后在中国戏曲学校排演场、西单剧场、物资礼堂、人大会堂小礼堂演出四场,但仍未能满足各界之要求。前三场演出后,中国剧协专门组织了座谈会,戏剧家马彦祥说他连续看了三场演出,一再称赞宋遇春的精彩表演,并说再演时我还去看。因宋不善于出头露面,尤其这种场合,因此推故未到会场。1986年陈永玲又与他在政协礼堂合演此剧,有关单位还录了相。1990年2月陈又提出赴天津再次合演此剧,奈当时宋因身体不适未能成行,别无合适人选,陈也只得作罢。
1985年,“宣武区老年人活动站”成立,在大栅栏礼堂(原新中国电影院),为老年人演出了《扫松下书》。1986年“五一”节,再次为老年活动站义演了《四进士》,受到老年人的热情赞扬。同年为庆祝宣武区政协成立30周年,亲自为风雷京剧团排演了《八蜡庙》。同年12月初,年已九旬的李洪春先生率子在吉祥戏院为残疾人举行义演《刮骨疗毒》和《古城会》,宋遇春不顾有病之躯,再次为李先生配演华佗和刘备两个角色。
1990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他又参加了宣武区政协和宣武区文物文化局举办的京剧演出活动。亲自为风雷京剧团排演了绝响多年的黄派戏《溪皇庄》。由于此剧多年无人演出,青年演员几乎无人见过此戏,更何况这是一出多角色、多场次、多表演、多武打的大群戏。在时间紧,困难大的情况下,他不顾八旬高龄的有病之身,亲到剧团为数十名演员一人一人地说,一场一场地排,既要把黄派风格真实地表现出来,又要把武打档子按原剧风貌再现出来,还要让新老观众从内心里叫出好来。结果这出即将失传的黄派剧目,通过著名演员张宝华等人的通力合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还亲自登台做了《骆马湖·问樵酒楼》的示范演出,不料此次演出,竟是宋先生的绝唱。
他早有一个宿愿,就是像李老对自己一样,要把毕生的艺术传给一个合适的人选。长子惠良远在兰州,既要演出又做行政工作,不能常在身边。次子宋锋虽在北京,同样也因繁忙,使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全面继承。最后选定了杨派武生孙毓堃的得意弟子沈宝祯,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把自己演出过的所有关公戏,不管宝祯原来有与没有,都从头至尾把各个剧目,各个场次,各个角色都认真地传授给了他,师生还对个别地方,认真推敲改动词句,使其更合理更精练。而且还把自己所会的黄派武生剧目,细致人微之处乃至小节骨眼儿,都一一详尽地倾囊相授。
宋遇春在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仅能演黄派和杨派的武生戏,而且能演各种流派的老生剧目,更擅演几十出关公戏,甚至能串演旦、净、丑各个行当,是梆子、京剧集于一身的全才演员。在与诸多名家合作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位戏路宽广、腹笥渊博的戏曲艺术家。他从学艺到退休,从退休到逝世,可以说一天也没有离开戏,正如有人说他是:“为演戏而生,为不能唱戏而死”,退休回京后,除教戏和演戏外,闲暇之时就琢溯出戏还要改,哪些戏词还不合适。当想到京剧不景气之时,就深感不安,总是希望常有人来学戏,好把自己所会的传授给更多的人。在家养病期间凡是有人来,不管是学戏还是聊戏,只要一提“戏”,立刻精神振奋,滔滔不绝地聊起没完。就在去世的前两天,俞大陆前来看望,此时他已病卧床榻,由于很少进食,言谈已很吃力,当知俞即将赴台演出,便挣扎着为他谈了《回荆州》中应注意之处,惟恐不清还用颤抖之手写下了已不工整的词句。远在杭州的四弟宋宝罗,闻其病讯后立即赶来探望,这最后的兄弟相聚,他谈论的话题还是“戏”。就在弥留之际,还在喃喃自语地说:“《古城会》还有个不合适的地方要改……”,老伴儿张淑芝让他写下来,可惜他已不能动笔了。沈宝祯、萧润增再次到百合园探望宋先生时,从眼神、手势和微动的嘴,可以看出他还想说“戏”呀,但最后的时刻来临,已来不及再说什么了。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孙女宋怡,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前,即参加北京少儿京昆艺术团,并被破例吸收为“梅兰芳艺术研究会”会员。曾多次获北京及全国性少儿京剧表演奖。并出访过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获得极高评价。是宋家的第四代京剧演员。
1993年4月28日17时,宋遇春先生溘然长逝,享年82岁。
诞辰: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逝世:1993年4月28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初七日,17时
科班院校
群益社 益字科 学生
荣春社 教师
『柒』 人们常说:生儿子要像周信芳,这句话有何深意
他还说过一句话,那时候的情形很严峻,有人问周先生呀不要收山,他回答道,唱!为什么不唱!抵御外辱,战士们有枪,我周信芳有京剧,京剧就是我的枪!
他还很爱自己的妻子,民族大义也 有,对于事业也是很有成就,特别的努力,所以人们才会说生儿子要像周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