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串词
A. 春望古诗词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B. 《春望》的词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只有这一首《春望》,不知道是不是啊!
C. 杜甫的诗《春望》用词的表达作用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求点赞
D. 用散文诗的语言描绘古诗词《春望》
春望_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E. 古诗词赏析 杜甫《春望》
望 大 小
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F. 《春望词四首》 赏析
赏析
第一首
描写花开花落,相思不断。实则花开为实景,花落为虚景。作者春日里看到花儿盛开,感怀倾慕的人儿在遥远的地方,无法与自己同赏,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又联想到何止是花开不能同赏,就算到了秋天花儿落的时候,我倾慕的人儿也不能来到我的身边。
你要问我什么时候相思之情最深,那肯定是在每一年的花开花落之时了。这一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出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相思本是可以甜蜜,也可以苦涩的。
本诗第二句中一个“悲”字,就为整首诗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忧愁伤悲,它也是整个四首春望词共同的情感基调。
第二首
坦诚直率表露诗人渴望觅得“知音”。 诗人正值花样年华,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何其甜蜜,因而“春愁” 正要断绝,奈何那无知春鸟又在枝头上不断哀鸣。
若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少女在遥望春日风光,面露相思愁情的话,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就应该是一个对爱情冲满期待的小女子在山野漫步, 看到代表着爱情的同心草, 便低头摘下一根,细心编织,准备把它送给自己心中的那个他。
何其甜蜜,何其幸福!然而,枝头上的只只春鸟却发出了一声又一声的鸣叫, 无端扰乱少女的甜蜜思绪, 仿佛在提醒着诗人,别人的爱情随春就来, 而你的爰情前途却是一片渺茫啊!一股莫名的伤感便涌上少女心头。 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移情修辞手法。
鸟儿的鸣叫原本谈不上悲喜,但附上了作者的情感, 它便带有了哀情, 也是作者情感由望春而思到望春而愁的自然过渡。
第三首
直陈愁情一一“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风花”指自然景物。时光荏苒,四时的风光都在不断地老去,而我与有情的人儿结得同心,从此双宿双飞的日子却依然虚无缥缈 看我想结得同心人的心恳可能要破灭了,可怜我傻傻编结的同心, 赠出去之后就这么久久得不到回应。
本首诗“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这一句与第立首第一句“揽草结同心, 将以遗知音”前后照应,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因 “知音”的薄情而伤感, 为自己年华易逝却难以求得幸福的生活现状伤心无奈。
第四首
借助眼前撩人的春景,作者为自己的命运伤心落泪。这眼前簇簇花团,争奇斗艳,每一朵都是那么骄傲,那么让人艳羡。而自己也同样处在花儿一样美丽的年华,甚至有着花儿一样美丽的才情,却无法换得知己的赏识,得不了真爱。
两相对比,怎不叫人伤心落泪呀!诗中“两相思”,是指代两行相思的泪水。下一诗行中“玉箸”,也指泪水。春风姑娘你这么率性、纵情地吹,你可知道早上起来梳妆时的我对着镜子抹眼泪啊。这一诗行对作者的闺怨情结,可谓是怨而不幽,点到为止。
(6)古诗春望串词扩展阅读
诗词正文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译文
花开时,无人陪我欣赏;花落时,无人分担忧伤。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总能唤起人们的心事,勾起不尽的相思。结同心草哇,送给将要来到的知心人。春愁刚刚散尽,不料春鸟的哀鸣又唤起了愁思。一岁春光又将蹉跎,还是等不到心上人哪。
等不到相思的人,结再多的同心草又有什么用呢?花满枝头,相思更浓。对着镜子黯然落泪,春风哪里知道我的心事呢。
G. 在线等古诗的一些串词!!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
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
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
我们的古诗文,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特别其中的爱国主义诗文
犹如声声春雷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又如个个问号
启发我们去深思、去探索。
它,就是我们千年的绝唱
一直唱向永恒的未来。
请欣赏诗歌朗诵 《将进酒》(配大漠敦煌)
李白的一曲《将进酒》
倾诉了一片赤子情怀
报效祖国
从来就是每个人心中
最伟大的理想
即使个人不幸失意落魄
也不放弃心中的梦想
请欣赏诗歌朗诵 《赤壁怀古》(配十面埋伏)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当战鼓咚咚敲响时
当祖国陷于危难之时,
就需要我们挺身而上
请欣赏 诗歌朗诵 《满江红》(配满江红)
腹有诗书气自华(合)
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
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
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颂中华古诗文
扬爱国主义情怀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H. 春望 杜甫古诗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I. 杜甫诗三首的串联词。《望岳》,《春望》,《石壕吏》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古代的诗史,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了解这位忧民忧国的爱国主专义诗人。他年属少时有凌云壮志引出《望岳》,我们看到了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可是国家战火烽烟遍地让他尝尽了离别之苦,他感慨着不平之世让亲人骨肉流离,于是他做出了一首《春望》。我们看到了他感慨世间的无奈与悲伤,不平世界安能有如意的人?在借宿一晚的时候,他突然碰见了吏催人别骨肉分离的悲惨景象,于是情急之下他长出了一曲石壕吏来感慨这世间的凄楚无奈
J. 古诗词朗诵春望
春望_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回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答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