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主持过程中,错把舞蹈节目《那时花开》介绍成唱歌节目,该怎么挽回

这个没办法挽回了,只有在节目完了再强调一下正确的

『贰』 求少儿中小学生舞蹈《那时花开》的背景音乐 无杂音的 万分感谢

第七届小荷风采幼儿少儿舞蹈大赛《那是花开》

音乐我已共享

请下载的朋友们,点给力,点赞!

谢谢


『叁』 电影《那些花儿》,主要情节、台词

电影名字是《那时花开》

喜洋洋文化发展公司出品

主演:
周迅、朴树、夏雨、田震
导演:高晓松
音乐:张亚东
歌曲:老狼、郑钧、朴树
电影中,高晓松用王家卫似的独白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电影比爱情来得真实。《那时花开》的结构是自由的。描绘这个世界的真实是科学的责任,而讲述印象中的“真实”则是艺术的灵魂。

影片前半部分是对大学时代的回忆,因为爱和友谊,三个年轻人生活在自己乌托邦式的理想里,回忆主要以高举的视点展开,也许有些不真实,也许欢乐并非那样短暂,也许等待并不那样漫长,但那些激情、眷恋、友谊和惆怅,那些曾有过的誓言和心愿都是每一个曾经经过大学生活的人刻骨铭心的。

影片的后半部是全片的高潮,可以理解成张扬心中的岁月幻想,也可以理解成高举和欢子脑中的戏梦人生。随心所欲的结构导致了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真实性,开放性的结构让观众自己去理解这一切的真实性,但就像前面所说,真实性并不是这部电影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面对如风而逝的爱与青春,三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

青春是美好的,回忆经过有选择的删改也是美好的。回忆中的青春是支离破碎的,刻意追求的片面美好是苍白的,无逻辑的,经不起推敲的。但谁又能拒绝美好的回忆呢?尽管它并不完全真实......
高小嵩在他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里展示了他的青春,他的回忆。

故事很简单,张扬和高举同时爱上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新生欢子,两人约定无论谁追到这个女孩,另一个人将在星期六拥有她。张扬赢了,三个人无忧无虑的过着他们美好的校园生活。高举每周六都拉着欢子的手去看电影,三个人用DV纪录着他们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

元旦的前一天,高举冒着倾盆大雨翻进了女生宿舍,随后到来的张扬看到疯狂拥吻的二人后悄然离去...

又是一个元旦,三个人结伴去郊游,张扬和欢子迷了路,一走就是一年。再后来张扬和欢子结了婚,不久他们又离了婚,张扬说如果欢子走出这个门他就永远不出这个门,并给了欢子一张卡.三个人起誓从此永不相认...

后来,欢子当了摄影模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赶走了正在广场拍照的欢子,闲逛的高举捡到了欢子慌乱之中丢下的钱包及钱包里张扬的那张卡.通过电话聊天,欢子认识了改名叫高乐的高举,再后来他们结婚了,在做婚前检查时欢子告诉高举自己怀孕了,而孩子不是高举的.沉默之后两人决定自杀,因为欢子默许了高举的假名,两人都违背了誓言,都该死...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那么理想化、那么想当然...

欢子身上有大学女生典型的矫情,张扬是一个爱玩深沉的大男孩,高举则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一样是个不可货缺的第三人.

高小嵩用胶片臆造了一段美好的青春.疾驶在校园里的橘黄色三人自行车;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爱情游戏,拉拉手的星期六和那些令人做呕的外国文艺电影;发了财去乡下教书的诺言;沿着长城一直走的郊游;远郊小站的假面舞会;幻想中那如画风景的郊外,那草丛中的的单人床,床边那挂满玩偶、纸鹤和风铃的枯树......

青春是美好的,难忘的.然而,青春也是无奈的在各种场合里我们都不得不跟那些注定成为我们成长当中的过客的人在一起,而那些人往往是我们所不喜欢甚至讨厌的,所以高小嵩用玩偶代替了他们.

青春是充满激情和想像力的,而命运在现实当中又总爱和我开着大大小小的玩笑--当你饱含热情且充满憧憬的跳入一片自以为可以自由翱翔而且看似广阔无垠的大海是,何曾想到那只是别人的鱼缸呢?...

『肆』 求《那时花开》的内容简介~

高晓松首部创作并执导的电影《那时花开》由周迅、夏雨和朴树三个明腕主演,影片讲述一个女孩(欢子)和两个男孩(高举、张扬)的故事。片子拍摄完成于上个世纪的1999年,拍完后被禁演,在本世纪2002年终于得以解禁花开,只是这个花开的过程没有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束万束梨花开”的繁华景象,而是点点浸润,悄悄蔓延,渐渐入心,就像国画里的湿法技巧,一点点的荫湿扩散,弄得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莹润感觉。

“月光下的城 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人群里的风 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谁不知不觉叹息 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

电影在老狼透着迷惘的声音中开始。黑白的片段,无声的对白,雨夜中的拥吻,落雪下的分离,这些总是让人愿意回忆往事,总是叫人怅然渐生。那群裾飘飘的白色婚纱,那茫然游弋的眼神,那逝去的花儿,那份改变的纯真和不见的青春,剩下的只有时间和曾经落叶的悲伤。

电影开篇的凌乱,让人觉得窒息、模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欲望,没有足够的心情,估计是没有人会看下去的。

“在和欢子离婚后,我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双秀园一号。有时觉得过了许多年,有时觉得过了许多天。我始终相信欢子(周迅)和高举(夏雨)会在外面的世界重逢,不然的话,我们的诺言就真的没了意义。”在张扬(朴树)的独白中,电影画面切换到气息浓愈、时尚感强烈的现代场景:过街天桥、人体模型、抽象浓艳的局幅广告、一群忙碌的人们和一个安静坐在广告下看体重秤的孤独老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代表着一种征兆和寓意。

电影在散乱无章中继续着,茫然而无头绪,让人琢磨不定,看不清、猜不到。什么是结局?什么是过程?在有意无意中,诺言不知是该忘却还是要兑现。忘却了,或许一切可以重来,兑现了,幸福或许将擦肩而过,留下的将是不堪的凌乱,和寻觅青春痕迹。

曾经青春的年代,我们,需要的是爱,是无暇,是裙裾飘飘上写满的浪漫,是回眸一瞥中刻上的美丽。那时天是蓝的,空是满的,还有大朵的云团是飘的。而现在呢?天依然是蓝的,而我们想要的却是逝去的蓝色。

国画中有一个画法叫做“皴”,就是先画好了轮廓,再一点点细刻画的暗理和纹路。电影在不连贯中,延续着类似这样的手法,一点点往里填,填内容、填颜色、填故事。

忍耐中,我等待着故事的落幕。

“一个人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不在是从前那个人,这样诺言就没了意义。其实一切诺言也只有在所有其他的事,都没了意义之后才变得非凡起来。”

“我们曾经很快乐,但是现在 我们决定从此以后互不认识。”

高乐不在是高举,张扬却独自在黑与白的世界中等待着另外两个人的重逢。而欢子呢?欢子在五彩斑斓、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想着两个人,一个周一至周五属于他,一个周六属于另一个他,一个像一个孩子,一个像一双眼睛。欢子的世界是两个与她有关的男孩子,两个男孩子的世界里装的都是欢子。他们仨成了一个结,捆绑缠绕在一起,而又随着年轮的轧过,让时间给剪断分离。为了那个不再认识的诺言,为了那一起的日子,他们各自奔天涯。

青春岁月,岁月青春。

那无意识仰起脸绽放地最美的微笑,那草原的树,树上的纸鸢,那三人骑的自行车,那丢弃在站台上的面具,还有那驶向远方的火车,它们是滑过指尖的符号,会偶然涌上心头。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实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歌唱关于青春的说法一触即断。

『伍』 电影《那时花开》到底是什么意思(看懂这部电影的进!!!)

关于《那时花开》
对于《那时花开》,我没有什么更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2000年我第一次读到它的导演剧本时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了,那个剧本我读了十多遍;后来在2002年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又看了不下十遍——这一切都源于我对高晓松的喜爱:我可以背出他所有的歌词,可以清楚而确切地讲述他的小说和剧本的遣词造句,甚至还能背诵经典段落。我收集到了他所有的作品,包括他任制作人的一些民谣作品。而且我在清华还专门听过他的讲座,关于他的电影方法和《那时花开》的创作。我确信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了解程度足以对它做出清晰的解释。
在开始分析电影之前我还想简要说一些关于高晓松和校园民谣的事情,这些东西都是和电影的精神内核直接相关的。95年到98年是中国校园民谣的颠峰时期,从《同桌的你》开始,校园民谣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鼎盛。而高晓松传奇式地占据了校园民谣的绝大部分江山,老狼,叶蓓,李晓东等歌手绝好的演绎使他的作品立时成为了校园里广为传唱的经典。《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月亮》、《模范情书》、《B小调雨后》、《久违的事》、《青春无悔》等歌曲经常在校园的黄昏或是离别的时候响起。作为清华的理工科学生,高晓松拥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如此娴熟的音乐技巧实在难得。勿庸置疑,他拍广告、写民谣、拍电影,完全是凭着逼人的才气。

《那时花开》号称是一部表现主义电影,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它的叙事完全是非线性的构架,通篇真实和不真实交错,记忆和理想在这里重叠,象征着青春如歌,年华水逝;而斑斓的色彩又隐喻青春灿烂的忧愁。正因为如此,电影在国家电影局尘封三年,理由是“电影语言不可理解”,而高晓松流动的青春回忆使得这部影片在晦涩中显现出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
我无意在这里分析高晓松的电影语言和剧作手法,因此我不准备讲故事。只分析电影中的音乐就有许多的话要说。当然离不开《青春无悔》这张专辑。高晓松说这张专辑抒写的是年轻时对流逝的渴望,而著名乐评人李皖说高晓松“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他在抒写“想象中的辉煌”。简单听一下《青春无悔》就可以发现里面纯净而纯粹的校园气息和美丽而哀愁的感伤。用这种情绪做的电影无疑是他音乐的延续——某种程度上的变奏。于是我们得出结论:他的音乐和电影都在时刻强调并重复着青春和成长的话题。
这部影片的音乐由高晓松和另一位著名制作人张亚东共同完成。张亚东以电子音乐著称,风格迷离而驳杂。与高晓松的联手使得电影音乐的意象突破了叙事范畴,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受众的阅读困难。
整体来看,本片共有5首插曲,其中两首是画内音乐;配乐有6个段落,有一个段落出现了多次,可以认为是半个主题,但整部影片却不是主题连贯式的音乐构成:主题歌只有在片中出现了一段变奏,而出现次数最多的音乐还不具有主题音乐的特质,它只渲染气氛,提示情节,但不能完整地表现主题。其他的电影音乐形式多以生活音乐和特定环境音乐出现。在影片的一些地方还运用了特殊音效。下面我们详细分析。

片头音乐/主题曲之一:《月光倾城》/词曲:高晓松/演唱:老狼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风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
谁不知不觉叹息 叹那不知不觉年纪
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这首歌是主题曲,作为音乐主题在影片中出现了一段双吉他的变奏。歌词里巧妙的句式嵌套和叠字效果很出彩,配器是极简单的吉他加贝司,全是张亚东的手笔。所用吉他的和弦很简单,Am,G,C,Em,F,总共五个。而最忧伤的感觉出自Am和Em的solo,它们使得影片开头的色彩变得柔和而黯淡,情绪浸没着忧伤和低调,恰到好处地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怀旧基调。老狼的嗓音柔和而苍凉,刨去了《同桌的你》时的浮躁,留下的是沉稳和不变的感伤。随着主题歌,一根火柴点燃一根蜡烛,随后切到外景,镜头缓缓摇过一棵田野里的树,树被精心装饰过,上面挂满了照片、纸鹤、娃娃等等许多东西——高晓松所谓的青春和记忆的碎片。故事就从这时开始。
片中一段变奏出现在回忆和现实中的学校生活一场,当时高举(夏雨饰),张扬(朴树饰)和欢子(周迅饰)一同在学校里骑着一辆三个人骑的自行车,镜头跟拉——摇——跟推,清华大学如画的风光做了全景式的展现,而轻灵的双吉他solo把场景烘托的十分到位。张亚东类似吉他小品曲的弹法透出青春的青涩和校园生活暗藏的喜悦。此处意在烘托气氛,所以隐去了现场声。

插曲之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作:雷振邦/演唱:郑钧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这首歌经过了完全不一样的编排。郑钧把歌曲处理得很独特,电子风格。他不仅全部换用电声的配器风格,而且用民谣摇滚的唱法改变了歌曲的内涵。
这一场戏是高举、张扬和欢子在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和一群人一起开假面舞会,暗示高举发现欢子并不属于他,同时又陷入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泥潭,无法认清周围世界的一种迷茫。歌词里“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正是此时三个人之间关系的写照。高举和张扬同时喜欢欢子,而欢子又处在两难之中——可能友情的成分更多于爱情的成分。在这一场戏中,高晓松刻意地安排了高举的被疏离,舞蹈的众人全部处在近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压迫感,每个人都有舞伴,而高举却在孤独地游荡。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们都纷纷离开的时候只剩下他们三个,他们三个的面具都是按自己的相貌描绘的。高举一个人,同时戴着正反两个面具;张扬和欢子搂在一起,高举却孤单地走着舞步。以高举为中心的环摇把空间划分得支离破碎,两个面具也在暗示他表面与内心间的反差:对张扬的友情无法割舍,对欢子也念念不忘——矛盾。而这段梦境(剧情中指明这是高举的想象)式的描述与郑钧迷离的电子曲风结合,突出了高晓松想要传达的东西:记忆与现实的疏离。用音乐强化了虚幻的感觉,反映了高举的内心感受。

片尾音乐/主题曲之二:《那些花儿》/词曲演唱:朴树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插在了天涯。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还在开吗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据朴树自己说,这首歌是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心有所感而写下的,一不留神就成了校园民谣的颠峰之作,甚至能与《青春无悔》平起平坐。我坚持把这首歌引完。分析歌词便可以发现它与电影丝丝入扣的关系,朴树诉说的回忆和感伤甚至达到了高晓松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电影公映的时间比这首歌推出的时间晚,因此这首本来属于原创的电影歌曲此处作为成曲出现。但只有看过了电影才能完整地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各自奔天涯”正是“我们发誓以后忘记彼此互不相识”和“我(指张扬)坚信高举和欢子总有一天会重逢”的写照。高晓松想要传达的是一种“与其不断地回忆,不如痛快地忘却,而试图忘却的时候又发现最终无法做到”的矛盾情绪,就像他自己所说:“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身不愈的一种残疾。”我相信朴树是在对这种情绪的认同下写出的这首歌。
最后一场戏仍然是一个虚构的场景。在高举和欢子“殉情”之后,镜头缓缓摇过天桥(高举和欢子重逢的地方)上许多破旧的黑色雨伞,升上天空,摇下,到一个车站,火车的蒸汽中高举和张扬第一次重逢。高举说他去地狱,张扬笑着说他去天堂。高举上车前问张扬是否有话要带给欢子,张扬则反问:你会遇见欢子吗?随后他们登上各自的火车,分道扬镳。接下来是与片头一样的火柴和一样的燃烧,然后我们终于看清楚了是欢子点着了那棵挂满回忆的树,透过火焰看到欢子笑着的美丽的脸。一组镜头,欢子分别与高举和与张扬结婚的场景的平行蒙太奇。那曾经的岁月在风里化为灰烬散去,镜头拉开,欢子站在旷野里默默地面对那棵燃烧的树——高晓松终于给所有青春的年少的感伤下了一个结论。曾经他们说:“我们发的那么多誓言,没有一个能遵守;这是最后一个,肯定没问题。”而决定互不相识,而经历了成长才发现以前日子的珍贵,而很久以后才能平静而含着笑地去面对自己的青春迷茫。
张亚东的编曲仍是简单的吉他和贝司。这次的和弦主要处在C,G,Em,Bm和F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音效,同时也是这首歌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其中背景嘈嘈的人声(象征纷繁芜杂的记忆)和潺潺的流水声(象征似水流年),还有哭声和笑声(象征岁月里的欢笑和眼泪)。一首歌可以承载这么多的东西,无怪它不感人。《那些花儿》是对《那时花开》最好的回顾和总结,朴树淡淡的吟唱刻满了岁月无声的流逝,那时,逝水年华渐渐涌上心头。
片尾的画面与片头呼应,相得益彰。而音乐上做得更成功,片头音乐往往只起到“预热”的作用,即奠定基调并暗示故事。而在整个故事构建完成之后的总结则往往是对故事更深层次的含义揭示。《那些花儿》正做到了这一点。

其他插曲:

另外两首插曲都是画内音乐。一首是客串出演酒吧歌手的田震演唱的《野花》,除了作为酒吧的环境音乐,还有塑造人物的功能:田震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个一直想签约出唱片的酒吧歌手,就是“野花”(歌词也符合人物形象)。另一首是高举和张扬在乐队排练时的一段英文歌。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是剧情需要。
另外其中有几处生活音乐,D厅里高举打碟时的一段随口说唱,还有欢子生日时的一段生日歌。属于特定场景下的音乐。

配乐综述:

相比之下,这部影片中的配乐没有插曲显得重要。本片的配乐主要处在渲染气氛和提示剧情上。有一段配乐多次出现,是张亚东的电子风格。在高举和欢子重逢后的三次见面都出现了这段音乐,而此时剧情已经提示观众,这些都是张扬小说里的内容。所以与画面有些剥离的音乐在提示着剧情的不真实。欢子拍广告时的一段音乐主要是在配合镜头的快速剪切,节奏强烈,动感十足,所谓渲染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段音画对位。在高举和欢子“殉情”时,本应该用唯美煽情的音乐配合充满温情的画面,可是张亚东却用了一段电子风格浓重的音乐,鼓,贝司,不遗余力地营造着嘈杂,对,就是嘈杂,支离破碎,很吵,而且很难听。其实这时的死亡是不真实的,是张扬认为的一种“可能”,他小说情节引着高举和欢子往这个方向走。高晓松自己也说,他用冰冷的电子乐在提示观众:不要被“爱情”分散了对剧情的注意力,因为他们不是在拍爱情片。他是刻意为之,也是神来之笔。

《那时花开》虽然不是歌舞片,但音乐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高晓松作为一名成功的音乐人,镜头的节奏充满了很强的音乐性,而由于情节的特殊结构,使得他需要用特殊的音乐形式来提示情节的真实和虚构。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这种手法无疑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作为高晓松的导演处女作和一部校园题材的青春片,正好与这种生涩和新锐是合拍的。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喜欢高晓松,喜欢校园民谣,更因为自己也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流连。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字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其中花儿这个意象就是指我们所珍视的青春。李皖感叹说:“岁月不留痕啊!天地不仁,我们最终模糊得连相片也看不清吧。但那又怎么样呢?那过去多么美,它留在童年里,留在少年里,时时地拿出来揣摩,变得日益光滑,而经历着动荡的时代之潮的剧烈冲洗,它竟变得像珍珠一样珍贵和灿烂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所有的欢乐和所有的哀愁,都溶化在我们青春的歌声里了:

看电影的人最终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高晓松

《那时花开》——毕业周年纪念闭幕式

“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生活是无法被记忆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想说的实在太多了。
这部电影会让人累,惊喜,然后悲伤。我可不是在说《大话西游》。

累。
支离破碎,所有的镜头初看都是晦涩的,像李金发的诗。片头与片尾跨越时代的默片风格。穿着长袍坐着人力车去双秀园一号的高举。广告牌下五分钱一次却没有零钱找开一毛钱的体重计老人。
我的左脚怎么重了 ?
淋了雨当然重了?
多少钱?
五分。
找不开。
呵呵,右脚也重了。

惊喜。
张扬、高举同时与欢子一见钟情的学校门前,总是做梦自己像没穿衣服一样地参加假面舞会的田震的酒吧,欢子拍摄广告的天桥下,欢子婚检的医院,无处不在的冷若冰霜的塑料模特,他们恰如其分的置身事外的姿势。他们不过是其他人,忽略不计。
欢子原野里的房间,挂满了布娃娃、糖果和风铃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的蓝色的树。双秀园一号鸽子飞旋的庭院里,高举坐在那棵蓝色的树旁,他让三个人都违背了当初曾经许下的诺言。
其实诺言也只有在一切其他的事都没了意义之后才变得非凡起来。
张扬和欢子无故失踪,高举发呆的演算结果为〇的大学课堂,站在那只酷酷的大手雕塑旁,煞有介事地指导高举貌似胡闹的毕业论文的理工科教授。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至少五层关系就联系上。毕业之后,假装互相都不认识的三个人,怎么能不在外面的世界再次相遇呢?他们的非凡的诺言。
小站的假面舞会,像在田震的梦里。所有人都戴着面具,除了高举。他孤独地一个人在他俩身旁跳舞,假装欢子在他怀里。
海边的生日Party,欢子在车灯前不停地跳舞,有人念着英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举孩子般地点燃又吹灭生日蜡烛,一直到天明。《领悟》演奏得歇斯底里般无奈。
欢子欢呼:“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那条船是来接我的!”高举潜入海底却看到了张扬。慢镜头。无声。他将自己和欢子绑在海边,他们就能在一起了吗?直到电话响起。
你美吗
你寂寞吗
你还想他们吗

我们就是要让孤独的人不再孤独 让不孤独的人感到孤独

你那天为什么让我吻你
哪天
在海边
因为那天太美了 大海那么美 夕阳那么美 海鸥也那么美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不寂寞的人是谁?谁能让谁寂寞?怎样才是快乐?怎么比怎样会更快乐?

悲伤。
高举像一双眼睛 张扬像个孩子
他们会长大吗
长大了我们还会在一起吗

你怎么来了 今天星期天啊
鼓手病了
他呢
谁是他

我只问你一句话 是他的吗
谁是他
你知道
我忘了 我真的忘了

有票了吗
有啊
去哪儿
地狱 你呢
天堂
我会想你的
有什么话带给欢子吗
你会遇见她吗

没想到最后嫁给你
我也没想到。

没想到最后我和你死在一起。
我也没想到。

有人说它像一首民谣。三个人“纯洁的友情和爱情”像有雾的清晨里行驶在石板路上的单车,吱吱呀呀,朴素而欢畅。玩世不恭的他们也可以如岁月般真诚地去迂腐地去守护一个在笑声中许下的非凡誓言,正如民谣的旋律也可以那样简单着被那些固执的人们重复哼唱。
它更像一首摇滚乐。喧嚣的镜头、混乱的情绪。真实与虚幻的交错,爱与恨的隐忍。曲终人散,路就在脚下,不管去天堂还是地狱,搭载的不过是同一辆列车。 ......

『陆』 急需!!女子双人舞《那时花开》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

《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江西民歌风格。

『柒』 那时花开的剧院简介

上海歌剧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歌剧、舞剧、音乐剧、合唱、舞蹈,到各种声(器)乐节目,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已成为中国成就卓著、声誉斐然的音乐戏剧和声乐艺术表演团体。
上海歌剧院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艺术精锐。原创歌剧《楚霸王》、《雷雨》、《赌命》、《半生缘》;民族舞剧《小刀会》、《奔月》、《凤鸣岐山》、《木兰飘香》、《吴越春秋》以及音乐剧、交响合唱、现代舞剧等百余部大型作品都别具风采。
多年来,上海歌剧院广采博收,融通中外,底蕴深厚,积淀丰实。无论是中国歌剧《白毛女》、《江姐》、《原野》,还是外国经典歌剧《蝴蝶夫人》、《艺术家生涯》、《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阿依达》、《茶花女》、《奥赛罗》、《采珠人》、《托斯卡》、《图兰朵》、《鼻子》,以及中外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圣母悼歌》、《卡尔米那·布拉那》、《安魂曲》、《以利亚》、《D大调庄严弥撒》、《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上海歌剧院还广泛开展中外合作与艺术交流,多次出访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许多国际知名艺术节上频频亮相。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意大利罗马歌剧院和佛罗伦萨歌剧院等众多国际著名艺术团体都有过合作,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指挥家、导演、歌唱家加盟演出,共谱华章。

『捌』 你好 那时花开舞蹈的音乐是啥

定音鼓的声音。

『玖』 求那时花开的音乐,舞蹈的,急急

两首歌组成,前一首是《茉莉花》;后一首是女子十二乐坊的《世界上唯一的花朵》,不过前面那首《茉莉花》没有找到,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