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晚上好
⑴ 阳春过春节的习俗,简单点回答,谢谢
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⑵ 阳春话的例
鄂:我们(代替字:偔)
捏:你们(代替字:伲)
却:他们(代替字:佉)
煲:已经,了的意思。例:你吃煲饭未?(阳春话)=你食左饭未?(广州话)=你吃饭了吗?(普通话)
拱:这样,这么
恁、能:那样,那么
恁(能)唔:近年来兴起的口头禅,类似“当然,那还用说”之类的意思。因为同阳春背景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失忍:样衰,难看
人喐 :别人例子:人喐做理你理得旭 (阳春话)= 别人做什么你不要管(普通话)
果阵,改阵:那时候
采,采:在 例:你采边吧?(阳春话)=你在哪?(普通话)
争跤:吵架
执笠:倒闭
UP执:脏 (原字可能是:腌臜)
去耍:去玩
黑火,去海:玩完
过瘾:爽的意思
地豆:花生的意思
夫娘:中年妇女,女人
鸭蛮,啊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
戆戆D个:傻傻的
拱紧要:那么重要吗
沙尘 :形容人比较出风头,沙沙滚 (同义词=啡)
乸 : 雌性噶动物 例:老鸡乸 老虎乸
嗖,馊 (SOU第一声) 意思:就是隔夜的 或者不新鲜的 例:臭嗖 嗖咯,无吃得煲
氹女仔、氹人:骗女孩子、骗人
diang(第三声): 你想diang咯?即系怎样的意思 (代替字:啶)
恶dog:形容人或事物比较难解决,如:你都恶dog咯!意思是你很狠或别人拿你没办法
核突:恶心
巴闭:了不起
拱都得:这样也可以
biaoll(biao第四声)颈,谷颈 :生闷气
顶死颈、忍死颈:被人气急.
回屋邓仔:回家带小孩子
抵力:辛苦 例:抵力过担沙
罂(Ang第一声)煲:锅
妈仔:饼干、又指阳江地区特有的一种咸汤圆
滚水:白开水
等圩:去集市
河皮:河堤
庵(Anon第四声)街 庵地 :遍街 遍地
唞在:休息
去边还有、去扁华有: 上哪还有?反问句,表示已经没有了
扣、心扣、心扣扣:想念、记挂;相近的还有:“心浦”,意思是想家了。
扣颈:利是
杂呷、湿口、花口:零食
大米、有米:有钱的意思
一盯确、一古凿:用手背敲
坎档:警察去查案
耷(Dup 第四声)下地:掉下地
哟汇、 情寻汇 、麦K 、包剪DAU : 猜拳用语
titi(第二声)震:形容很冷或因为怕而颤抖
瀑:躲藏个意思 例:瀑去边洌? (原字:伏,多音字)
晏(第三声):有两种意思 例:你吃晏未? 指中午饭;晏皱咯! 指好迟的意思
快脆D:赶紧
阉尖 :挑剔
发掹挣、叫发烂渣:发脾气、蛮来
洗身:洗澡
屎紧:急着大便
尿涨:急着要撒尿
依蛮:勉强 例:菜下多盐得滞,依蛮吃下。
汇低,下低,上高:外面 ,下面 ,上面
浪(晾)衫:晒衣服
百厌:形容人好多搞、好动
嘴翘鼻掘:形容人生气的样子
邓家老:水上人家、渔民
婆仔哆(DUO第三声):老年妇女,老太婆;哆是贬义尾音;
去洒:去玩
妹仔:女的
佬仔:男的
“娇”啖:亲一口
充叻 :自以为聪明、有点说人不懂却装内行的意思
介得死屎:难怪
妈印拱似:形容孪生的般相似
话你都无膝个:你的都不听话
你戆都哗未好:你神经病
碌地 、你无卑我我就碌地:小孩子威胁亲人买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在地上打滚
碌地沙 : 一样意思
未时香、未交捞 :表示离某样事情还差很远
交捞、臭随:还未到时候
耐: 累 例:好耐咯 = 好累啊
粪鹿、屎楼:厕所
屙竹刻、屙崩厕所:形容大便用很长时间;要把竹子拉出来、要拉到厕所崩塌
拗屎:不公平 例:你无拱拗市嗲:你不要这么的不公平
一初:刚才 例:一初你又话来揾我:刚才你又说来找我
特登:故意
阴质 :坏 例:做那多阴质事 = 做了那么多坏事。(原字:阴骘)
红佢:留得他这样,不管
弊褒:糟糕
蚀底 :亏本 例:妹仔 你晚晚出去千奇无蚀底卑噶死仔掘吧=妹子你每天晚上出去千万不要被小混混占便宜了
架势:威风
计实:以为
尽在 :在意、在乎 例子:你会尽在个两蚊钱 = 你会在乎这两块钱
灶前:厨房
跳皮:多动,经常动来动去
鸡春:鸡蛋
死仔掘:死仔包,小混蛋
一咣人:一帮人
收实: 放好一点,整理 例:你快收实吧,唔系俾人旭睇到就挪你个吧=你把东西藏好一点,不然别人看见就拿你的走了.
上下:差无多
试根: 等一会、片刻 例:等试根我稳你 = 等一会我找你/稍等片刻我去找你
拷(Kao第三声)来拷去:搞来搞去,搞搞震;专指小朋友搞乱
无了谱:形容某事不太正常
吾怪知得 :原来如此,怪不得
大粒 :官职比较大,不是果子大颗
劈:丢 例:劈垃圾=丢垃圾
回刻:回一趟 例子:系要回刻阳春咯=是时候要回一趟阳春
慢摸:做事慢吞吞,拖拉
珍珠粟、包粟:玉米
呸切叻 :在说错话或不吉利的话之后补上的一句话,类似大吉利事
爱:要
添饭:装饭 例:哗爱饭咩?无爱咯,饱褒。=还要装饭吗?不要了,饱了。
儿虚 :随便 例:你做事无拱儿虚啦 = 你做事情不要太随便啊
黐(chi)实:呆在一起 例:你无好痴实我啦 = 你不要和我呆在一起
抽机 、搞机: 去玩游戏机或玩电脑游戏 例: 今晚去抽返盘机咯 = 今晚去玩一下电子游戏机(去网吧玩游戏)
对抽 :联机玩的,也指真人打架
讲改呢野死啊、讲果手也:你没必要同我讲这种话
你都未见过 大蛇屙屎/火车爆胎:你没见过大世面;形容人无见识
我谢会嬲你个吧、我顶你无顺之类:我真的会生你气的,但一般讲话人不是真的生气
吃晚未咧?吃褒咯。拱早个咧?我哗爱等鄂妈回至有得吃。=吃晚饭没有?吃饱了。这么早?我还要等我妈回来才可以吃。
⑶ 阳春圭岗温泉门票多少钱
温泉附近的大自然好吃不贵,菜量大,温泉滑滑的,硫磺味几乎没有,就是规模较小,泡完很舒服,农家乐,没有龙山温泉和禅泉的浮华和面子,但无城市压力,很放松很轻松,好农村的原始风味,味道非常好。不过阳春到圭岗的路很多弯,翻了一些山和一个水库废时一个钟才到,旅途劳累后泡温泉很是惬意,晚上睡的不错,不知道是否是温泉的原因,门口居然敢叫瑶池,很自傲,小孩不喜欢玩,没有儿童娱乐池。反正终于泡到真温泉了,走前淋浴时也是温泉水,还有硫磺味,纯天然,泡完的感觉很好,但不如新兴最早的天然温泉品质好那时新兴温泉泡完身体感觉要飘起来一样的神奇,也许是慧能斗法火龙,火龙沉入地下化作温泉具有慧能和佛法恩泽众生的法力所致,但圭岗天然温泉再好泡完就没有要飘起来的感觉,
⑷ 广东省阳春市的风俗习惯
广东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⑸ 阳春市农村的婚礼习俗
广州的婚礼情况
一、 过大礼
过大礼,也就是落定,双方定了这门亲事,男方家把聘礼送到女方家,婚事就不再反悔了。当然过大礼之前,肯定有媒婆在中间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双方家长或双方男女都同意了这门亲事了,就可以过大礼了。而过大礼的时间通常在婚礼前三个月进行。过大礼男方要送的礼物,视男方家的家境和大方情况。一般来说是烧乳猪一只,喜饼一对,公鸡母鸡一对,公鹅母鹅一对,然后带上一封大利市(金额比较大的红包),然后带一对椰子(寓意有椰有子),一盘红枣,半盘花生,一棵桔树。
现在时代的过大礼则简化很多,男方带上大利市一封,一般给三千到一万元。男方还要提高给女方给亲戚礼饼的钱。因为到婚前,女方家要送出一打红白两色的喜饼给亲戚。喜饼有一半是糖冬瓜做的馅,有一半是莲蓉做的馅,都是送给长辈或者关系好的亲戚。
男方的大礼中,如果有钱的,会送一套房,一辆车,不过这还是少有的。家境差的送一千八,两千八,都是取个好意头,即发和百年好合的意思。同时带上椰子,一对鸡,一对烧酒,双方家长在这次见过面,然后一起确定婚期。
二、铺床
结婚了要有新房要铺新床,这是作为男方家必备的。铺床时间是在结婚的前一天进行。铺床要由好命婆来铺。什么是好命婆呢?就是指生育多个子女特别是儿子的妇女,她不仅把儿子都养得很好,而且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当然,现今时代则很多都是由大襟姐来铺。(大襟姐指的是帮手主持操办婚礼的重要人物。)
铺好新床单新被子之后,在床罩下面要放莲子、双数的花生和双数的红枣。这是给新婚当天夫妻压床用的。当然还得放下两封利市在床头床尾,还要用盘子放一堆利市在床上面,以便在结婚当天,给那些陪嫁的兄弟姐妹拿新房利市。
三、冲新
冲新也叫着刷新。这个现代人就比较少人知道了。冲新也是冲凉,时间是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分别在自己的家里进行。过程是:要用柚子叶、香茅煮成热水,凉了之后,新人用这些水洗脸擦身。之后穿上新的睡衣新的拖鞋,等着晚上上头。冲新寓意是指洗去污秽,驱邪,然后开始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不过现代人的冲新就变得很简单,只是拿着柚子叶和香茅在花洒下面冲一下身子就可以了。
四、上头
结婚前一晚,男女双方各自在家对镜梳头,称为上头。
男方旧时是由家里最长辈的人,如爷爷之类的人来上头,用梳子梳头。新时代则是由姑妈、姑姐或者是爸爸也可以。女方则由大襟姐操办,旧时现在都是如此。
上头的工具是:用半圆的梳子,绑上一片柏叶和一撮红绳。柏叶代表的是婚姻长青。梳子尾部还要绑上利市,里面有点钱。大襟姐一边梳头一边唱一些吉利的说辞: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堂!旧时一共有十梳,分别是:四梳风调雨顺;五梳翁俚和顺;六梳夫妻相敬;七梳一直到十梳。不过现代则简化为三梳了。
上头之后,将梳子的红绳柏叶分别绑在新郎新娘的头发上,持续到第二日婚礼结束。
上头之后要吃糖水,母亲捧出莲子、百合、花生、红豆加鸡蛋煮成的糖水。新人则要把这些糖水喝掉。
五、开脸
开脸就是新娘在出嫁化妆之前,要把脸上的毛拉掉,称为开脸。
以前的女人化妆比较少,因此新娘化妆出阁之前,都希望开脸美容,打扮得更美一点。民国时候基本都还是这样的。但是现代的女人化妆多了,脸毛少,简单的做一下开脸就可以化妆了。
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
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
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
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
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
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
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
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
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
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新式婚俗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新郎家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⑹ 阳春有什么风俗习惯
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⑺ 阳春过春节时有什么传统习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怎么写?
2012-2-26 14:26 提问者: 紫樱静萱 | 悬赏分:5 | 浏览次数:818次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回答 共5条
2012-2-26 14:26 woainibao2012 | 一级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追问谢谢你,但素有介绍湖南的吗?
赞同
3| 评论
2012-2-29 20:57 达紫拉 | 二级
故事: 很多年前, 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想休假,所以他们决定晚上去城镇。他们叫来最信任一个人来照看孩子。当保姆来的时候,他们的连个孩子已经在床上睡着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觉得无聊就想去楼下看电视。但是她看不了,因为楼下没有电视(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问是否可以在他们的卧室看电视,当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后一个请求。
她问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盖住那小丑雕像,因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电话沉默了一会。
(此时爸爸在和保姆通话)
他说:带孩子离开房间……
我们将会叫警察……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小丑雕像。
那小丑很可能是一个从监狱逃出来的杀人犯。
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
(正在跟保姆通话的孩子的父亲)说:带上孩子们,离开房子……我们会通知警察……我们没有一个小丑雕像……
孩子们和保姆被小丑谋杀了。
结果是,小丑是一个从监狱里逃出来的杀人犯。
如果你不在5分钟内转发这个贴子,这个小丑在凌晨3点时将会拿着刀站在你的床前。
⑻ 请问:广东阳春的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阳春八甲的结婚风俗
红包是八甲人结婚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红包都是用在出门时要用到的。这些红包有很多种,而且各个红包的意义不同。并且要在红包里注明一些字:礼金、姐妹钱(这个要到新娘家的时候要用到,我相信大家小时候也抢到姐妹钱吧)大概要一百元左的大红包,要用红纸做成一个大个的红包。启伞(开伞的意思吧,好像扎在雨伞上的红包),启帕(不知是不是掀盖头的意思?)收司,厨师,祝门(记不了那么多,大概有几十只,一般老人们都知道的)等等许多红包,。这些是准备新朗去接新娘时的给的利是钱吧,预先准备好不会太充忙。晚上准备吃饭前就收礼金,这是八甲人饮酒的一大习惯,不过礼到人无到也得噶,嘻嘻。。。收亲戚的礼一定要回一点礼的,这个我当晚做了利是佬,代他收了礼金,还要用小长本记起,当然我不会像以前那些老人的记法,因为我不懂,大家都说知道谁到,有多少就行了,简单就算了。一般严格来说要请一个收利是的人,他那些老人写得很清楚的,多少条米杠,是哪里亲戚,有没有买衫来,或有没有买衫钱,礼金多少等等。这个我在女方那边也有看到,写得很清楚。晚上拉席时,也有很多的菜,厨师的手艺也很不错,饿了一下午就狂吃起来,好像也吃不了多少。看到就很饱的感觉,是腻,太多油咧。
八点时大家商量明天接新娘的事,该由谁去接又由谁做伴朗(新朗决定),又会多多少人,该拉多少席等等。我们在接新娘这里讨论了很久。因为当初新朗也不知道,请二位朋友过来做客朗佬(在男方家担两担米杠到女方家有,新朗要给红包)但是人太多了,可能回来时坐不了那么多人(这个是要有多少人去接,回来就要多两个人过男方这边,或多一半人,而且要拉一些嫁妆,所以怕坐不下)。所以大家决定不要去客朗佬,而且他的朋友是男的,不适合,要夫娘就得,妹子都无爱,这些都很讲究,这个夫娘必须不是男方的家人,而且要接嫁过(这个要之前准备好才行)。最后决定,喊一夫娘去。这个夫娘和伴朗可以担东西入,少了客朗佬。车上就会轻松一点。
晚上十二点过就要安床,还要在墙上贴上安床大吉等有吉利的利是钱,安床也很讲究,安床的人要有儿子要有女儿,上面还要有老人,而且要两公婆一起帮新朗安床等习惯,大肚婆不能参与。如果家中有大肚婆,大肚婆不能观看安床,可能是不吉利的意思吧,安床不用被铺和席子。柜子不能放床脚尾,境子最好不要对着床等等。。。这些算是前一天晚上做的一切准备。
29日早上很早就起床了,因婚友嘱托我帮他拍结婚照,不是一两张的问题,而是要整个过程都拍照,DV另有专业人士拍。新朗必须穿一身新衣(衬衫和西裤),而且要打领带,这样才看起来很有精神以及焕然一新的感觉。花车很快就到了门口,准备去迎接新娘,每台车里都必须在车头前挂一个红包。早上要拉一席才能出发,只简单地煲些瘦肉粥,大家吃一点就能出发了。出发的都准备好了,新朗给每个出发的人发一个红包,而接新娘和伴朗(客朗佬)首先要把米杠担上车里,新朗和伴朗准备在大厅一起行出,开始拍DV。新朗和伴朗坐花车,我们几个就坐另一辆车。因为阳江离阳春八甲比较远,所以早上九点钟就出发了,还有就是新朗一定要带伞,新朗带伞我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带一把伞?)。
十点四十分就到了新娘家。期间朋友门可以搞些气氛,新娘里面的人可以迟迟不开门,等新朗承诺什么等等。。。不过我们没有搞这些,因为时间的问题。新朗下车后,要在大门口把雨伞交给送嫁的人,听说大哥不能送小妹,不知是不是有这个习惯?送嫁人接过雨伞后,新娘要发红包给送嫁人,客朗佬要把东西担入,有鸡那边就入头先,无鸡的米杠入跟尾。女方的家人接过米杠就要奉神,新朗就把昨晚封好的利是钱交给女方的收礼佬,这些一切完毕之后,就准备拉席吃饭。而新娘只能在自己的闺房里吃。吃完之后就准备出门。出门前,大厅中间已准备一张台,而台下放了一个脚盆,脚盆上面放一个嘛窝(用来做嘛那个东西,如印嘛,苏角子等),嘛窝上面还放了十几双筷子(有几多双我就不知道了)。台面上放两盏火水灯,要点着。一把新娘伞,新娘伞上有好几个红包,新娘伞隔离放一个窝盖,窝盖里面还放一些白米,白米上面放了一些:两个鸡蛋,两条红索子,两个铜境子,两个面粉(这个是用来拔毛子的,擦在面上可以使面毛塌得无那么疼,不是吃的那个面粉,其实我也不知叫什么的,就叫面粉吧)两个红包、两把梳子、。窝边还放了两对毛巾,毛巾邦了两个红包。台的前面,放有一张桥凳,桥凳前面有一张小凳子。新娘一出来,要叫新娘坐在桥凳上,脚放在小凳子上。有两个夫娘每人先拿面粉在新娘上擦,做完这个擦的动作后,就拿上红索子,帮新娘塌毛子,继而又拿起鸡蛋在新娘面部打圈擦一擦,然后又拿上梳子帮新娘梳头,并且要说一些好话,什么一梳梳到头…后面那些没有记. (当然,新娘已经化了妆了,也穿好婚纱了,不可能现在拔毛子梳头既,而是做给组宗睇既,这些都是只是动作)。再然后两夫娘帮新娘一齐戴上红包和铜境,再挂上毛巾,手上还要挂个红包。这一切算完毕,然后就等新朗入场。新朗只要行入就行了,跟新娘站在一起,然后,他们的家人轮流给新朗新娘带上红包,先是新娘的爸爸,妈妈,哥哥,嫂嫂,阿叔。。。还要说些好话。一家人一起拍照纪念照啦。。。
准备出门,新朗和新娘一起行出,新娘托紧雨伞,新朗那把伞送嫁在新朗入屋前已交给了新朗,新娘手里还拿了一把剪刀和一条红纸(我见到就是红纸,不知里面有没有还写了什么)。上婚车,首先,新朗先进车头,然后新娘也跟紧入。新朗要抱住新娘,伴朗和伴娘从婚车后座。
下午三点,到了阳江,新娘和伴娘要在外面等到吉时才能进门,而新朗把雨伞放回家里,也等吉时才出去接新娘入屋。那边在搬家具进屋,吉时一到,鞭炮声就响起,而新朗在门口等新娘,接过新娘的雨伞,新要一步跨过门槛,不能踩过门槛(这个很讲究,表示无病无痛,大步揽过的意思吧)。新娘跨过门槛时,有两夫娘挪两条篱柴点着米,举起篱柴火一起经过那把新娘雨伞,新朗牵紧新娘的手,点篱柴火的夫娘带头,将新朗新娘引入他们的房间,把火把放墙角的盆上。新娘房间有一张梳妆台,台上有两盏火水灯,有两块姜,一个小酒壶,四个小酒杯,二个酒杯里有莲子和红枣,待新娘新朗入房,接嫁的夫娘就倒酒到有莲子和红枣的杯子,然后就叫新朗喝了这些酒,莲子含着,枣子吃了。然后再倒一些茶到另外两个酒杯,两个人一起喝了。再然后由接嫁夫娘铺床,先是拿来龙凤被来,被子是卷着的,用红索邦紧,境子也在外面邦紧,打开龙凤被里面有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铺床完毕后,叫两个小孩子坐在床上,给些枣子,莲子他们吃(这些在八甲网络有写到),听说这叫压床,压床后,新人才可睡新床。新娘换掉婚莎,穿上旗袍。然后下去拜堂,先三拜天地,再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