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晚会
1.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产生背景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于当年12月独立。就在刚获独立后不到1年的时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1992年10月的第47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建立一个全亚洲范围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的倡议,旨在通过各国专家、学者和领导人之间“讨论亚洲或欧亚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促进亚洲各国间的对话和协商,对地区形势达成一致的认识,消弭相互间的误解、对立与冲突,保障地区的稳定与安宁,进而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推动在亚洲地区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并建议将这个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定名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Совещание по взоимодействию и мерам доверия в Азии,缩写为СВМДА,英文缩写为CICA)。
1993年2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会议上再一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同时将推动这一构想实施的方案进一步细化。
以1993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专家组织会议为标志,“亚信会议”合作进程的实际启动。从这时起,“亚信会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92-1995年,组织亚洲各国专家、学者、外交官参加研讨会,就实现亚洲地区整体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进行充分酝酿,初步制定亚洲安全合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亚信”国际会议;
2、1995-1998年,召开亚洲国家较高级别领导人参加的多边安全合作会议,讨论仿照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方式建立全亚洲安全合作机构的可能性;
3、1998-2000年,巩固“亚信会议”安全合作机制在亚洲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亚洲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之间建立机制性联系,形成跨亚欧两大洲的常设安全合作机制;
4、2000-2005年,建立统一的欧亚安全与合作体系,进而向美、非各大洲扩展,最终形成全球性的集体安全体系。 1996年2月7和8日,在阿拉木图举行亚信会议副外长级会议。会议授权专门工作组根据各参与国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亚信会议基础文件草案。
1997年12月3日,在阿拉木图举行的亚信会议副外长级会议通过总结性声明,声明肯定亚信会议成员国一致承认在亚洲建立共同行动机制的重要性,并“将进一步加强在地区和平、稳定、安全和合作等问题上的政治对话”。
1999年9月14日,在阿拉木图召开亚信会议首次外长级会议。会议通过的《亚信会议成员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主要内容是:维护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等。
(2001年1月-2002年5月):2001年初,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在前几次“亚信会议”成员国外长会议成果基础上,开始多方游说各国政府,筹备召开所有成员国元首峰会。哈政府派出外长、副外长等外交部领导作为总统特使,向各参加国元首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递交纳扎尔巴耶夫的亲笔信,提出于2001年10-11月间在阿拉木图召开“亚信会议”第一次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倡议,并向他们发出正式的邀请。但是,由于恰恰在这一时间中发生了“9·11”事件,哈萨克斯坦政府在10月作出决定推迟召开这次会议。2002年3月,哈萨克斯坦政府重新推动峰会事宜,并在亚洲各国领导人之间再行游说,以期促成在“亚信会议”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召开“亚信会议”第一次峰会,最后终于在2002年6月4日于阿拉木图成功举行。
2.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当下任务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一个重要事实,乃是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对于这样一个随全球化而得以推进、以和平方式崛起的区域现象而言,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但是,若干趋势则促使了这一自然过程正在急剧地向失衡、冲突和危机方向的转化。
首先是,对于权力自然转移过程的过于意识形态化的渲染。若干年前新保守主义者所称的“新冷战的来临”,在这次乌克兰危机中得到了大大加强;而借助于传统结盟关系,又使得当下形势犹如火上浇油。其次,借助于现代信息条件而制造的种种“被预测的未来”,比如,夸大新兴国家成长对于传统霸权国家的威胁,夸大亚洲地区的各种既有利益冲突,也借机影响和刺激新兴国家自身媒体舆论中的激进成分,以这样虚构的舆论形象来激化亚洲安全态势。其三,为相关利益集团所绑架的军火销售,比如,军火工业集团利用当前形势的牟利动机所致,使得亚洲变成了当前世界增长最快的军火库。最后,激进主义、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趁火打劫。特别是企图利用“颜色 革命”、“阿拉伯之春”、包括乌克兰危机的延伸而火中取栗。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由亚洲国家自己发起组织,由充分体现欧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代表参与的亚信峰会,有理由、也有责任在此时刻担当大任。
亚信峰会显然要履行作为高层论坛的政治宣示功能,无论是当下、还是作为长期的目标,维护和平,推动和谐与信任,无疑乃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针。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次高峰论坛,各国政治领袖势必借此时机进行尽可能广泛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当前的安全问题,释疑增信,多边搭台,双边唱戏。着眼于未来亚洲的安全构架建设,本次峰会也会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3.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与会国家
参加上海亚信峰会的各国领导人纷纷抵达中国,中国对每位领导人都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2014年5月21日,亚信增加了两个新成员:卡塔尔和孟加拉国。至此,亚信的成员国数量扩大到26个,观察员国家和组织13个。
26个成员国:中国、阿富汗、阿塞拜疆、埃及、印度、伊朗、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泰国、韩国、约旦、阿联酋、越南、伊拉克、巴林、柬埔寨、卡塔尔和孟加拉国。
13个观察员(国家或国际组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卡塔尔、乌克兰、日本、孟加拉国、菲律宾、斯里兰卡以及联合国、欧安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突厥语国家议会大会。
4.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社会评价
伊朗总统鲁哈尼5月20日在前往上海出席亚信峰会前夕对记者表示,伊朗参加亚信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
俄罗斯参加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塔姆巴耶夫表示,亚洲安全问题首先应当由地区国家在没有他国干涉的情况下自行解决。边境问题不应通过武力解决,而需要坐下来谈判。他将在此次亚信峰会上表明这一立场。
5月20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梅津采夫在亚信上海峰会新闻中心举行的吹风会上幽默地说,谅解备忘录签署后,上海合作组织与亚信的距离就更近了,也许我应该让两个会徽也离得更近些。
老挝外交部副部长本格·尚宋沙5月20日在亚信上海峰会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将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大大国,期待能够实现建设亚洲新安全架构的目标,把亚洲的安全掌握在亚洲国家自己手中。
出席会议的越南国家副大大阮氏缘也有机会发表演讲。受南海摩擦影响,越南对中国的警惕升温,越南方面在演讲中对华批判态度的强弱可能使得亚信会议的氛围发生变化。
美国媒体5月19日略带酸涩地报道称,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举行友好聚会,整合亚洲安全。表示亚信会议囊括了全球最强大的非西方国家,但一些亚洲国家“引人注目地不属于亚信的成员国,日本这个亚洲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是这一地区任何一个可靠安全架构的参与者,同样被排除在外的还有美国在亚洲的盟友菲律宾。
5.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介绍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峰会和外长会议均为每四年举行一次,两会交错举行,间隔两年。2010年6月前,亚信大大国一直由哈萨克斯坦担任,自第三次峰会起,土耳其接替哈萨克斯坦担任大大国。亚信会议现有成员国26个、观察员国和组织12个,横跨亚洲各区域,涵盖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广泛代表性。亚信的宗旨是通过制定多边信任措施,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现已制定军事政治、新威胁新挑战、经济、生态、人文等五大领域信任措施。
6. 2014我国成功主办了什么国际级会议
亚信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峰会和外长会议均为每四年举行一次,两会交错举行,间隔两年。2014年,中国将首次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大大国,是中国首次担任亚信大大国。
2、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高级别的会议。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雁栖湖举行,会议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批准一系列重要合作倡议,并将提交领导人会议审议通过。会议还通过了《北京反腐败宣言》,成立APEC反腐执法合作网络,在亚太加强追逃追赃等合作。
(6)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晚会扩展阅读:
中国是亚信创始成员国,始终积极参与亚信进程。2014年5月,亚信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大大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倡导亚洲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与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中方在此次峰会上接任亚信2014-2016年大大国。
7.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介绍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将2014年5月21日在上海举行,这是亚信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盛会。为确保峰会顺利举行,尽量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8.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人民大会堂晚会各国元首会出席么
都出席了,名单如下:
白俄罗斯 总统 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
波黑 大大团轮值大大 德拉甘·乔维奇
柬埔寨 国王 诺罗敦·西哈莫尼
捷克 总统 米洛什·泽曼
刚果民主共和国 总统 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埃及 总统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哈萨克斯坦 总统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吉尔吉斯斯坦 总统 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
老挝 国家大大 朱马里·赛雅颂
蒙古国 总统 额勒贝格道尔吉
缅甸 总统 吴登盛
巴基斯坦 总统 马姆努恩·侯赛因
韩国 总统 朴槿惠
俄罗斯 总统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塞尔维亚 总统 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
南非 总统 雅各布·祖马
苏丹 总统 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
塔吉克斯坦 总统 埃莫马利·拉赫蒙
东帝汶 总统 陶尔·马坦·鲁阿克
乌兹别克斯坦 总统 伊斯兰·阿卜杜加尼耶维奇·卡里莫夫
委内瑞拉 总统 尼古拉斯·马杜罗
越南 国家大大 张晋创
埃塞俄比亚 总理 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
瓦努阿图 总理 萨托·基尔曼
阿根廷 总统代表、副总统兼参议长 阿马多·布杜
古巴 国务委员会第一副大大兼部长会议第一副大大 迪亚斯·卡内尔
阿尔及利亚 总统代表、民族院议长 本·萨拉赫
波兰 众议长 基达瓦-布翁斯卡
朝鲜 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党中央书记 崔龙海
泰国 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巴威
政府高级别代表 澳大利亚 退伍军人事务部长 罗纳尔森
巴西 总统代表[10] 、国防部长 瓦格纳
法国 政府代表、外长 法比尤斯
匈牙利 政府代表、外长 西雅尔多
印度 政府代表、外交国务部部长 辛格
意大利 政府代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 真蒂洛尼
利比亚 政府代表、外长 达依里
马来西亚 政府特使、总理对华事务特使 黄家定
荷兰 政府特使、国务大臣 威灵克
突尼斯 总统代表、国防部长 奥沙尼
新西兰 总理特使、前副总理 麦金农
新加坡 政府特使、前副总理 黄根成
英国 首相特使、前司法大臣 克拉克
加拿大、德国、卢森堡、巴布亚新几内亚、美国、欧盟将由其驻华使节作为政府代表出席。
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 联合国 秘书长 潘基文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 陈冯富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总干事 伊琳娜·博科娃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总干事 李勇
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 大大 彼得·莫雷尔
上海合作组织 秘书长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梅津采夫
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 执委会主任 张新枫
独立国家联合体 执行秘书 列别杰夫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秘书长 博尔久扎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 秘书处执行主任 宫建伟
前政要 德国 前总理 施罗德
日本 前首相 村山富市
菲律宾 前总统、马尼拉市长 埃斯特拉达
圣马力诺 前执政官 泰伦齐
东帝汶 前总统 奥尔塔
英国 前首相 布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