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评春晚
A. 赵本山究竟有多厉害
自从老赵不上春晚了,我就在也没有怎么看春晚了
B.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什么意思!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刘彻(前156-前87),西汉中期的皇帝,谥号为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能诗善赋,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盐》)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故去的“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
C.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什么意思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意思是往往欢喜到极点的时候,悲伤的感情就多起来;少壮的年华为时不久,人无法抗拒渐渐衰老。
D. 赵本山的合作伙伴有哪些
对老赵的采访,就知道了.
春晚回顾:最难忘是《相亲》直播前半个月才拿出《昨天今天明天》
半:记得您一共多少次参加央视春晚了吗?
赵:从1990年到现在,期间就一年没上。
半:1990年您第一次出现在央视春晚直播现场,能否简单回忆一下之前走过的坎坷经历。
赵:在这之前呢,我一直没上过中央台,不过当时也算是东北的名人了吧。我上了国庆晚会。
半:那个小品的名字叫《1+1=?》。
赵:对。严格来说,那是一个拉场戏,有说有唱,属于二人转里边的,还不叫小品。1988年央视春晚在黑龙江设分会场录了我一个节目,但最后也没上成,不知道是带子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半:1990年就上了央视的春晚。
赵:1990年上的时候,《相亲》这个作品我们已经演了两年了,辽宁台也播过,前一年中央台我们也去了,被拿下了,第二年邹友开看了,才决定上。
半:在此之前,大牌的艺术家里,姜昆已经是7次上春晚了,冯巩也5次上春晚了,按当时来说,与这么多大腕同台,当时紧张不紧张?
赵:我呢,要说演出紧张谈不上,我在台上可以说从来没有紧张过,那个时候只能说是高兴,而且1989年天津电视台春节晚会我们已经演过一回了,大小场面都见识过了,从这种角度来讲,还是感到特别自信。
半:一共得过几次一等奖还记得吗?
1992年第一次评奖,我和黄晓娟的《我想有个家》就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赵丽蓉出现的时候,这一等奖就都是她的了,再后来从1996年开始一等奖都是我的。
半:1994年,是您自1990年参加春晚以来唯一一次缺席春晚,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赵:因为去晚了,去了以后感觉到没戏了,那年就没上成,那年也是郎昆的导演。
半:多次参加春节晚会,哪一年留给您的印象最深?
赵:还是第一年呗,《相亲》那是第一次上。后来就习惯了,即使是再好的作品也没有第一次兴奋、印象深。
半:现在上春晚,是不是还像当初一样,压力很大?
赵: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怕本子不行,比如说1999年,一个半月过去了,我们还没有作品,就感到有压力。等还剩半个月了,才拿出来《昨天今天明天》,就轻松了。
半:之前也没有准备其它的本子?
赵:没有。
春晚作品:《三鞭子》演起来有点累 《牛大叔“提干”》险些被毙
半:您上春晚的这15个作品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赵:《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买车》、《功夫》这仨也不错,尤其是《卖拐》,我特别喜欢,应该说这是表演难度相当大的一个作品。
半:那最不尽人如意的是哪一个?
赵:《三鞭子》演起来有点累,原来的作品本意不是那样的,从讽刺又改歌颂了,这就不好了,创作上还是有些受限制。
半:您觉得一年里,您上春晚的作品是不是当年最好的作品?
赵:如果讲严谨程度的话,还是央视春节晚会上的作品最好,但从可看程度来说,放开了演,还是在地方台的好,没有更多的限制。
半:记得《卖车》那一年,起初想上您另一个作品《有钱了》,但观摩演出时,《卖车》的现场效果好,最后才决定上。
赵:《有钱了》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作品,不过这类节目不适合春晚那个舞台,它的故事情节是一点一点来的,如果拿到春晚去演,温着演,会显得很“泥”,还是适合在小剧场演。春晚舞台是非常难演的,在这个舞台上,什么都放大了,演员放大了,观众也放大了,像《卖车》这类作品,所有台词都是在吼吼乱喊中完成的。不光我们的节目,整台晚会在现场感觉
焦点一点也不集中,特别乱,大家有的还穿帮,每个人、演员跟扎鸡血一样,在那儿乱吼。
半:您认为一个作品的成功,剧本和演员的贡献应该是个什么比例?
赵:还是演员更重要一些。
半:就是说,同样一个本子,让您来演,与让其他演员来演,受欢迎程度、效果肯定不一样。
赵:那当然。
半:就您创作的春晚作品,您更注重它的教育意义,还是更注重它的娱乐成分?
赵:娱乐性。教育谁去?大过年的,都教育了365天了,过年了又受顿教育,犯不上。
只要娱乐的“安全”就行。
半:“安全”是指?
赵:各方面的,政治安全,内容是否健康、向上等。
半:1995年,您的作品叫《牛大叔“提干” 》,据说这个作品险些被拿下。
赵:对,那年都快直播了,腊月28的晚上,给毙了。
半:为什么?
赵:因为当初的剧本,范伟演的角色叫“马乡长”,在审查时,领导考虑到乡长属于基层干部,他们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了,临了临了你还讽刺人家,感情上接受不了。后来就改么,硬给改成了“马经理”。
半:这么一改,讽刺力度明显就削弱了,大家都知道,经理满大街都是,经理大吃大喝也是人之常情的事,而乡长大吃大喝则就涉及到另一种意义。当时改动之后,是个什么心情?
赵:那没办法,还得上啊。你要提前不去就行了,这都呆一个多月了,只要有一点希望还是想上。
半:透过这件事,您认为春晚适不适合搞讽刺性作品?
赵:文艺作品还是应该放开讽刺,但具体到大年三十这一天还不太好说,比较特殊,大过年的,你讽刺谁谁还不跟你急啊。
半:您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像“徐老蔫”、“老乐”、“老香水”、“牛大叔”等,一直到这几年的“大忽悠”,您最欣赏哪个人物形象?
赵:“老蔫儿”的形象是最早塑造的,塑造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加上那些年一直在演,在观众中留下的印象很深,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形象。
半:为什么“大忽悠”这个人物一出现,观众反应更强烈?
赵:他比较近哪。
半:您觉得这背后有没有更深一层次的原因,比如社会上骗子在增多,骗术也越来越高明?
赵:有。有才产生共鸣么。当时我们弄“大忽悠”这个人物初衷是警示别人,提醒社会上有这么一类人,大家别上当。也没考虑太多有没有负面上的东西,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识别能力,如果有些人非要以为他有负面影响,我们也没办法。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去年搞《功夫》这个本子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决定让范伟赢,让正义赢。
半:上春晚的作品每年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功夫》先后大改过19次,这是您对作品的要求还是春晚剧组的要求?
赵:两方面都有,基本我还是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导演他们就是先看看本子,也提不出大的意见。都是我们自己在反复推敲,弄不好,观众会不满意。
半:每年春晚过后,你们的创作班子有没有开一个正式的总结会?
赵:都回家过年去了。但事后想起来都聊。上春晚的作品那都是一次性的,演完就完了,在全国电视台播,在各地剧场、舞台上看不到了。
半:这些年春晚的小品大都是“东北军”,网上传言,今年要适当消减东北味小品的数量,,加大京味小品以及其他一些比较大众化的方言小品数量,您作为一个小品演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赵:如果作品好,观众喜欢,行啊。
半:去年的上海小品《一串钥匙》就是因为上海方言的问题被导演拿下的。
赵:导演得“听”观众的,观众比谁都明白,观众效果不好,演员自己感觉再好,导演也不敢硬上。
半:那是不是彩排时请去的都是北方观众的原因?
赵:不是,我想应该是各地观众都有,现场模拟的是全国舞台,你要请的都是上海观众,那指定效果好,但那样就不是央视春晚了,改上海春晚了。央视他要照顾全国大多数的观众,拿掉也是迫不得已,忍疼割爱的。你像滑稽戏,王汝刚他们在上海相当不错了,但拿到春晚舞台还是为时过早。
半:如果说方言不容易懂,但当初您的第一个小品《相亲》第一年也是因为导演组认为东北方言过多,没有上。这又是为什么?
赵:听惯了呗,而且上海话与东北话还不完全一样。东北话它是大部分都能听懂,只有一些个别的词汇在其它地区理解起来比较难,而上海话就不一样了,但如果王汝刚他们把上海话淡化了,像普通话靠拢,那就不可乐了。
合作伙伴:高秀敏土了嘎叽儿 “铁三角”无中生有
半:先后与您合作的几个作者有:张超、张惠中、崔凯、何庆魁,能否简单谈谈与他们的合作经历。
赵: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都五十多了,老何都快六十了。张超是跟我合作最早的,像《相亲》就是他的作品;张惠中一般是给我的作品当导演;接下来是崔凯,他以前写的比较多,中间当领导了,写的少了,现在又开始写的多了;老何是近几年才开始合作的,比较突出的就是《昨天今天明天》。
半:上面这几位合作者都是来自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作家,与他们不同,后来参与到您的创作班子里来的又增加了两个学院派的人物:宫凯波和张猛,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赵:这俩人年轻、思维活跃,用在作品中的时尚元素要多一些。
半:今后有什么打算,跟谁合作?
赵:顺其自然吧。不过跟谁继续合作,我也都要参与。
半:“参与”是指二度创作吗?
赵:还不是。
半:那您能不能把您的作品的创作过程透露一下?
赵:每年都是找几个人,我定个大调子,大家在一起研究、侃,侃出个大框架来,找一个执笔者,去写,写完了再研究、提意见,在按着提的意见再改,就这么一个程序,整个程序我都要参加。所有作品都是这样,包括《刘老根儿》这部电视剧也是这样。
半:先后与您合作较多的几个女搭档分别是黄晓娟、高秀敏、宋丹丹,也能不能对她们做个简单评价?
赵:应该说都不错。第一个搭档是晓娟,起初合作比较多,上春晚的,没上春晚的,你像《老蔫完婚》等,晓娟呢,她形象好,人物塑造,一反一正,与我塑造的形象反差比较大,那个搭配观众也接受,不错;高秀敏呢,土了嘎叽儿的,一瞅就像一家人,高秀敏有她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天生有幽默感的,还得是宋丹丹,在这里头我个人认为是最棒的。
半:您怎么评价您的男搭档范伟?
赵:范伟应该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这些年历练得比较成熟了。
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范伟有超过您的势头,因为范伟演过很多角色都很成功,而您只演一种角色。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赵:(笑)可能观众评判还是对的呗。
半:您自己认为呢?
赵:一是我没有这么去想过,他一直和我在一起,太熟悉了。二是艺术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也不是一部作品两部作品的事,我们俩还是两码事,风格不是一个类型。有些作品我还主动给他加包袱,你想他的戏份那么足,而且我这么一个有知名度的人去陪伴他,活起来是正常的,受到大家喜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他自己努力的成分比较多,是重要的。
半:关于“铁三角”的说法,您怎么看?
赵:“铁三角”不知道是哪儿的传言,不知道谁给说的,我嘴里从来没有说过“铁三角”的事,那是瞎起名,什么叫“铁三角”呀?
半:您认为一个演员,是固定搭档好,还是根据本子需要挑适合的演员好?
赵:固定下来呢,彼此互相了解,配合比较默契,你比如像相声界侯耀文、石富宽他俩,配合了30多年了,有时候上了台就能演。如果角色上不受大的限制的话,还是固定下来比较好。
半:角色受不受限制有时也是人们思维的惯性。
赵:对。比如说,我们演《心病》那前儿,导演组死活认可我跟高秀敏演两口子比较合适,主要是对我们过去演得角色印象太深了。但没法改,后来范伟和高秀敏演两口子,也比较成功。
半:与您“合作”过的几个春晚导演,您如何评价他们?
赵:像袁德旺、张晓海、郎昆等等,其实都不错,处的都很好,这些年大家也都了解我,我就是耿直、很倔的这么一个人,肚子里乌七八糟的事我也没有,我就认认真真地把心思放在作品上,他们都很信任我,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看法:本山弄的作品肯定错不了。所以他们放心,越放心我这头可能难度越大、压力越大。
半:在作品修改方面,与他们有没有过争吵,或者发生过不愉快?
赵:没有,应该说都很愉快,对于我来说,他们对我的限制不是太大,彼此都很客气,没有不愉快之说,不愉快也是找不愉快。基本上他们提出修改作品的时候,都是拐弯抹角地告诉我,我也知道,因为一个作品哪块儿会被提意见,我自己清楚。
半:这是不是与您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关系?
赵:可能是分量问题,包括作品的分量,和演员在春晚上的分量。
其他曲种: 二人转还是应该活在民间 提高品味害了相声
半:这几年您一直在二人转的改良、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有没有想过把二人转单独作为一个节目打进春晚?
赵:没刻意去想,我也没做这个努力。我想二人转还是留给民间,民间有人演、有人看就行了,不一定非要上春晚,那个东西就是在小剧场里演出的东西,何必要上别的地方生存去呢。春节晚会就是上了,也占不了多大便宜,他不能把你最光彩的一面露出来,你也不可能让全国的人都演二人转,二人转就是扎根在东北农村的玩意儿,有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喜欢它、演它、看它,就够了。
半:您认为其它一些曲艺形式,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比如快板书,今年中国曲协在天津搞了一个李润杰杯快板大赛,参赛的人很多,效果也非常好,为什么这种曲艺形式总缺席春晚?
赵:我还是说,我们民间的东西,就让民间自己先搞起来,慢慢让它进入土地,接近大俗。掌握民间快乐的人都是超出民间范畴的,有些人不理解老百姓怎么快乐,需要一点点的积累,慢慢来,慢慢渗透。
半:最初几届的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主打还是相声,小品只有一两个。从1997年开始,形式出现大逆转,小品数量增加到六七个,相声数量一般就是三个。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您觉得原因何在?
赵:我想还是观众的接受程度,小品这种形式比较新,演起来也灵活,能跟上观众的欣赏节奏。相声嘛,(恍然大悟)这两年是有点偏少了啊。相声在春晚中的处境,我想还是没有好作品吧,有些讽刺性作品还受限制。
半:中国曲协自去年提出“大曲艺”的战略以来,在“新作品、新面孔、新形式”上做了很多挖掘和探索工作,因为春晚是一个大的推广平台,从上春晚的角度讲,您认为曲艺这些曲种包括小品、相声,还应朝哪些方面努力?
赵:努力?我倒是觉得不一定非得上春晚,现在春晚出来一个节目太难了。为了上春晚,好多东西把过去的传统都丢掉了,过去那些老的味道都丢掉了。相声走到今天,你能说谁不好了么?没有,大家都在努力。但有时我在想,我们把本来一个泥土性比较强、地域性比较强的东西愣给它拽出来,东扯西拉,拽散了。你比如说过去那些相声大师们都是从天桥出来的,从那个氛围出来的,应该他是从大众中滚出来的,后来我们无谓地把他们的品味提高了,我不反对“品味” 这个词儿,就是好多东西一离开根,就不是它了,它的土壤还是在最纯的百姓中间。为啥二人转三百年一直是这种生存状态,它有观众,是在老百姓中活着呢,土壤营养比较深厚。有些改革越改越文化了,但越离题了,有些改革是为了适合大场面,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他搁一百人,而不是适合观众的口味,这种改革就没有生命力。一句话,不管朝哪个方向改,都不能离开老百姓这个根。
今年春晚:铁定与宋丹丹合作 导演春节晚会嘛,我……
半:近几年春晚导演确定人选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到沈阳拜访赵本山,包括今年的郎昆导演,也曾拜访过您,是否确有其事?
赵:有,也谈不上拜访,就是打个招呼,发出邀请,让提前准备好作品。
半:眼下的登门拜访与当年的进央视大门艰难,如此大的反差,您想过没有,这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赵:我想还是观众喜欢看,否则如果观众腻烦了,导演也不可能找我呀,观众喜欢看我这个演员。
半:这些年春晚成了众矢之的,但每年的收视率仍居高不下……
赵:不一定增加,哪增加啊,没有多少人看哪,就是三十晚上把电视拧开了,可能有喜欢看的节目叫一下子,不喜欢看的,接着聊天、打牌,照样该干嘛干嘛。看一眼也叫收视了,从头至尾看了也叫收视了。地方台还没有这个竞争实力,过年都呆在家里,电视都必须“打”着,已经形成习惯了,就跟三十晚上这顿饺子必须得吃一样。
半:现在有一种观点:以前看春晚是为了找乐,现在看春晚是为了找错。就是说,人们现在是抱着一个审视的态度看春晚,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赵:现在的人越来越精明了。
半:那您认为春晚是越办越好呢,还是越办越糟?
赵:其实是越办越好,但观众越看越乏了。这跟《西游记》拍续集一样,搞科技的东西都用上了,但结果人们好像不买账,所给的评价还不如前边拍的评价高。
半:那谈谈您对今年春晚的准备情况?今年还忽悠么?
赵:都划上句号了,再说也太难了,去年也是勉强上那个节目,给人们一个交待。
半:网上说,今年一开始您想用何庆魁老师的一个小品《暗号照旧》?
赵:没那事,根本就没那个事,不知道咋整的。
半:但郎昆导演拜访您之后,网上传言您现在已经有两个作品了。
赵:都还没定呢,你也看见了,这不正抓紧拍《马大帅》第三部呢吗,我是一件事做完了再做第二件事,只有等拍完了再整。再说,春晚的东西也说不准,现在我告诉你有两个作品了,可能过几天又有新想法了,就得赶紧换,反正不管换不换,都是想争取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
半:今年年初,您就对媒体说,今年打算与宋丹丹合作,从目前的报道来看,也提到您与她合作,这是按着计划走,还是本子的巧合?
赵:这个我明确告诉大家,今年我上春晚的作品,一定有丹丹。
半:有没有想过,按照惯例,或者叫惯性,如果没有大的意外,您的小品还会铁定是一等奖?
赵:还没腾出空来想呢,哪能都是我的啊。基本没时间去想,比如我们拍完这些电视连续剧,拍完了就放到这儿,往上边报都没报。
半:您有过多年春晚的经历,也有过拍戏的经历,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也导演一次春晚?
赵:没想过,就是想过我也不敢说啊,什么事都是任其自然。
E. 刘小光会不会上央视春晚
目前看是又要错过了……唉……
F. 国家二级演员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为什么离开了她热爱的舞台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姓名:高秀敏
性别:女
生卒年月:1959年1月28日农历戊戌年12月20日—2005年8月18日农历乙酉年7月14日4时
籍贯:吉林省扶余人,
出生地:生于吉林松原市。
职业:国家二级演员,著名小品演员。
合作艺人:她与赵本山、范伟合作演出了多个小品、东北二人转、电视剧等,至今仍经久不衰。
丈夫:何庆魁(未正式登记)。
逝世地:长春
[编辑本段]生平
她是家中八个孩子的老幺,出生的时候她十分瘦小,但是嗓子非常好,15岁时就到当地的民间团体唱二人转。19岁的时候她却因为太瘦没有被正规的文艺团体录取,此后,高秀敏遵循当地人的习惯,早早地结了婚生了孩子。等体态丰满一些后,她又重新考剧团,终于被扶余县民间艺术团录取,并逐渐成为县里一名小有名气的演员。
高秀敏1982年进入扶余县民间艺术团做演员,1986年获国家二级演员职称,1992年辞职做个体演员,开始出演小品。其从二人转转型到小品演员后,屡次在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并或好评。2001年,在电视剧《刘老根》中饰演主要人物丁香,获得一致好评。2005年起开始更多尝试,并重拾起二人转。2005年8月18日凌晨3时左右,心肌梗塞导致窒息,在长春去世。2005年8月20日早晨9点,追悼会在长春殡仪馆举行,众多长春市民走上街头,送别他们心目中永远的“高大姐”。
人们对高秀敏最深的印象就是她主演的小品,《卖拐》、《拜年》等都让人记忆犹新,2001年,高秀敏在电视剧《刘老根》中饰演主要人物丁香一角,从此连续出演了《刘老根2》等等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2005年初由高秀敏主演,何庆魁高秀敏夫妇共同担任制片人的电视剧《圣水湖畔》于央视一套播出,高秀敏迈出了从演员到制片人最重要的一步。
[编辑本段]辞世
死因:心脏病 有人讲:过劳是诱因
2005年8月18日凌晨4时,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心脏病突发,在长春市深圳街华侨村名人公寓1号楼去世,享年46岁。
几乎每个听说高秀敏去世的人都惊呼:“怎么可能!”在外人看来,只有46岁的高秀敏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这么年轻就走了。不过记者了解到,高秀敏近来工作非常繁忙,成名了的她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活动、演出,同时还在拍摄电视剧。在拍摄《圣水湖畔》后,她就表示自己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
高秀敏突然去世的消息,让和她有过多年交情的圈内好友感到吃惊。昨日当记者打电话给他们时,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真的假的?能确定吗?不会吧!
高秀敏突然离世,实在让人伤感不已。料理好高秀敏的后事,何庆魁就悄悄住到了一家宾馆,把自己藏了起来,因为每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在他的伤口上撒盐……
[编辑本段]主演小品
* 《卖车》
* 《卖拐》(获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
* 《密码》(获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三等奖)
* 《柳暗花明》(获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三等奖)
* 《拜年》(获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二等奖)
* 《将心比心》(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三等奖)
* 《寡妇门前》
* 《越唱越明白》
[编辑本段]主演电视剧
* 《刘老根》
* 《刘老根2》
* 《圣水湖畔》
* 《水兵俱乐部》
* 《一乡之长》
* 《夜深人不静》
* 《农家十二月》
* 《晚霞不是梦》
* 《月芽沟》
* 《金色海湾》
* 《黑土地、黄棉袄》
* 《半路夫妻》
* 《县令黄马褂》(遗作)
[编辑本段]艺术剪影
1.搞笑“夫妻店”。高秀敏与何庆魁都是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人,两人在成婚前各自有过婚姻。两人结合后,何庆魁根据高秀敏表演的特点,创作了小品《包袱》、《国旗卫士》等,使高秀敏这个笑星从吉林走向了全国。成名后的高秀敏也竭力推出何庆魁的作品,为何庆魁提供了在央视春晚一展才华的机会。
2.总欺负何庆魁。两人做客《艺术人生》时,何庆魁透露,高秀敏的脾气很暴躁,甚至有些粗鲁,十几年来夫妻俩没少吵架。但是,“高秀敏就像长在我心底的一棵树,是我用心血浇灌出来的。长出来的果实谁摘点都行,她挣的钱给谁花我都没意见。要是把她从我心底拔开,那是痛彻心扉的。”
3.加了戏分就消气。2002年底,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一起彩排春晚小品《心病》。高秀敏只有四句台词,很不高兴。她对赵本山道:“我的戏太少了,再给我加点戏。”她事后回忆道:“后来本山让老何(何庆魁)给我加戏,演出的时候给我加了好几个情节,现在我再也不生气了。”
4.想给本山磕个头。2003年底,春晚紧张筹备中。赵本山原打算与宋丹丹、范伟合演一个小品,宋丹丹因故辞演,高秀敏紧急顶上。当时高秀敏十分开心,直爽地告诉记者:“我心情很激动,我挺有福气的,这要多谢赵大哥,给我这么个惊喜,我都想给他磕一个头了。”
[编辑本段]热心公益,义无反顾做募捐
2002年的暑假,记者到赵本山家做客,刚拍完《刘老根》的高秀敏、范伟也在,看到本报报道的贫困学生无法圆大学梦的稿子后,赵本山很激动地说:“这可是大事,咱们应该出面管管。”闻听此言,最爱咋呼的高秀敏当即拍手称赞:“若我们的子女也没钱上学的话,那多可悲呀,哥你该出面为这些孩子做点事。”在大家的议论中定下了8月17日赵本山扶贫助学义演的确切日期。
高秀敏是铁三角中最积极的一位,提前几天就到沈阳来彩排,当时赵本山还说:“从没见你这么积极过。”高秀敏说:“也不看谁的事,为了孩子,我少睡点觉,少吃点肉都行。”正是为孩子做事的决心,她不但不收取分文,还拉来自己的家人买票捧场,记者当时说她是有艺德的演员,她却笑着说:“我们都是在为孩子做事,你们不也是吗,为了孩子四处奔波,以前我以为媒体只会挖艺人的隐私,是你们《时代商报》让我改变了认识,让我们一起来个‘爱的奉献’吧。与艺人联合为需要帮助的人搞点活动多好,这才是我该做的。”不料演出当天,她的嗓子却哑了,记者劝她别唱了,演个小品就得了,她却坚决不同意。在酷热的辽宁体育馆里,她沙哑派的《山路十八弯》赢得5万元的捐款。当听到女孩琳琳可怜的身世后,她与赵本山、范伟当即决定每人负责琳琳一年的学费,让她把大学读完。激动的她在演完小品《下岗女工》走下舞台后竟咳出血来,后来医生诊断她是嗓子充血所致,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如她女儿说的:“整颗心都能掏给别人,只要她认为值得的事就会义无返顾。”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她拥有了亿万观众的爱,她走了,可她把爱留下了,当天筹集的47万余元,不但改变了琳琳的命运,也改变了数十位孩子的命运,高秀敏的爱与快乐会在这些孩子身上延续。
G. 赵本山94年没上春晚,原打算上的小品是不是《老蔫完婚》
这得问赵本山
H. 中国宁波网:“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
作品标题:主创人员:李广华、田勇
评论结合系列报道回答了“老何说和”这一民间调解组织,在调动基层“资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典型示范意义,起到了引导的效果。网民纷纷留言表示“‘老何说和’是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一种发扬民间传统智慧的创新”,希望“社区街道推广这种做法”。
I.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具体意思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
朝代:宋 作者:苏轼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
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是苏轼写给妻子的,掀开车帘,却发现已是傍晚时分,柳絮飘拂,在花枝的映照下,美人的容颜何曾有衰老的模样
J. 老何桂林米粉怎么样,好不好的默认点评
老何桂林米粉不是桂林本土的品牌吧,我在桂林生活了10几年,吃过的米粉店都超过一千家了,但是还没有见过老何桂林米粉,想必楼主是在其他地方见到的波;
吃桂林米粉嘛,肯定是桂林本土的味道更正宗,很多来桂林旅游的人都说在外面很难吃到像桂林那么好吃的米粉,就拿过年的时候关晓彤来桂林吃米粉,都大赞桂林米粉好吃,一时引发了网上轰动。
其实一点都不假,就拿瓦窑的聚口福米粉来说吧,小小一个铺面,每天都是人挤人排着长长的对买米粉吃,像这样的现象你会经常见到,但是外地就少了。
楼主说的老何桂林米粉是在哪里看到的呢,生意怎么样?你吃完之后,他的味道跟桂林相比如何。
现在桂林以外的米粉,很多人说都失去桂林本土的味道了,甚至有些人打着桂林的招牌,什么都可以卖,不过这也是正常,并且都是为了开店做好生意,肯定要顾及到当地人的口味,要不不合胃口别人也不光顾,说实在这个问题,要不要跟桂林一模一样,真是让老板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