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郭德纲于谦的《批三国》剧本(不要视频)

甲:太好了!常听相声对身体有好处!
乙:是呀?
甲:哈哈一乐,身体健康,听相声听的是什么呢?
乙:您说说呀!
甲:我得教给您,
乙:啊
甲:听相声主要听的是贯儿
乙:哦,就是那贯口,
甲:镗镗镗镗镗镗,无论多少句,一气呵成!
乙:大段的台词
甲:嘴里干净
乙:唉!
甲:听相声主要听的是贯儿!
乙:唉!
甲:听评书呢?
乙:啊!
甲:听的是这个赞儿!
乙:人物赞儿
甲:人物赞儿!花鸟赞儿!盔甲赞儿!听的是这个赞儿!
乙:对!
甲:指挥呢?
乙:听的什么呀?
甲:看的这范儿!,
乙:哦!
甲:跳舞!
乙:啊!
甲:看的这伴儿!
乙:瞧!
甲:手表!
乙:这是。。。。
甲:讲究这带儿
乙:没错!
甲:怀表!
乙:啊!
甲:看的这链儿
乙:哦
甲:包子!
乙:啊!
甲:吃的这馅儿
乙:是!
甲:唐装!
乙:这个。。。
甲:看的这扣(古代的扣儿,音“派儿”)尿炕!讲究那片儿,买王八!
乙:啊
甲:看那盖儿,这多大学问这玩意儿,啊?
乙:这有什么学问呀?
甲:一般人说不出来,
乙:是,也没人瞎琢磨这个!
甲:也就是我!
乙:啊!
甲:有这么大能耐!
乙:这能耐不怎么样!
甲:我是个文豪哇!
乙:您呐?
甲:啊?
乙:没看出来
甲:你闻闻我,闻完了你好嚎去
乙:这文豪是一个词,您别给拆开
甲:我是一个大学问家!
乙:哦?有学问
甲:唉!你扫听啊
乙:啊!
甲:都知道!诗词歌赋
乙:得,得,您先站好了说话得了,啊?
甲:在家上炕上惯了!
乙:这还住土炕呢这
甲:诗词歌赋、古典文学都得学,
乙:唉!
甲:金银财宝价最高!光阴似剑斩人的刀!日月穿梭催人老!太阳佛三道金光把人熬。唐诗这。这个啊?这个唱着说也行!
乙:是呀?唱啊?
甲:(唱,北京琴书调)那金银财宝价最高哇!光阴似剑斩人的刀!日月穿梭催人老哇!太阳佛三道金光就把人熬,(琴书过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乙:这您还给鼓掌呢?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
甲:这个?唐诗,太阳佛三道金光,把人熬
乙:唐诗里没这首。
甲:这个多了啊!
乙:啊
甲:马要是有膘算好马!人要想致富多勤劳!在外休交无意友,他摆下窟窿让你瞧!花开花谢年年有!月缺月圆有几遭!忍又忍,饶又饶,忍字头上三把刀!这咱们都会啊!
乙:这叫“百忍图”
甲:唉!渔樵耕犊都得忍,听我把几样个忍说个根苗,砍柴的樵夫也得忍,忍的是山中无有虎狼嚎,打鱼的渔夫也得忍,忍的是风平浪静好把鱼虾抄,当了王八也的忍,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瞧不着。你看这个。啊。这个啊,瞧着了吗?
乙:没瞧着。
甲:假装瞧不着!
乙:别找补你还找补一句干吗呀?
甲:啊!唐诗,唐诗宋词!
乙:没有这首
甲:这大伙都瞧见才子了吧?这?
乙:才子就这学问啊?
甲:这学问大了,说实在的。什么都得研究!
乙:还研究什么了?
甲:唉?这都得研究,古典名著!都得研究,东西汉、西游记、三列国,啊?
乙:你要说三国,水浒古典名著那您研究研究,这个有点意思
甲:三国、水浒你都知道?
乙:知道呀?
甲:不?可以呀这就!
乙:啊
甲:都说说相声的没什么知识,你使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可以呀!小鬼!啊?呵!
乙:谁是小鬼?
甲:还知道三国!我很兴奋!
乙:啊?
甲:唉?你?呵?这?呦?呵!他还知道三国?你看看!?
乙:什么毛病啊?您这是?
甲:我很欣慰呀!中国相声界后继有人了。啊?三国你也知道?!
乙:知道三国不怎么露脸
甲:我是这方面的专家呀!
乙:哦,专研究这个!
甲:有关三国方面的事,你得问我呀!
乙:是呀?
甲:我净研究那个三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事儿!
乙:哦,那您都研究什么给我们说说。
甲:我知道的别人都不知道。
乙:哦!
甲:知道借东风吗?
乙:有这出戏呀
甲:呵!这戏你也看过????
乙:啊
甲:呵?!?!?好呀!好!好!还灵啊这玩意儿啊?三国里面借东风,京剧有这个呀!京剧!有这借东风这戏!
乙:对
甲:(唱)我料定,甲子日东风必呀降!对吗?
乙:有这句呀!
甲:魏容源唱这最好啊!你知道吗?
乙:谁?!?!?!?
甲:啊?
乙:魏容源?魏容源唱评戏的!
甲:这,这是谁?
乙:马连良啊!
甲:马连良?
乙:唉!
甲:唱这最好!但是我问你啊!甲子日东风必降,借东风这天是甲子日
乙:对
甲:这天,礼拜几?
乙:礼拜几???
甲:礼拜几?
乙:那。。。谁知道呀?
甲:不知道?!?
乙:不知道!!!
甲:礼拜四!
乙:礼拜四?
甲:建安13年,11月20号!公元208年!按日子算好了,加上闰年最后拿7一除,这天礼拜四!谢谢啊!谢谢啊!
乙:还行,真下功夫还!
甲:礼拜四!我准备把这个啊!卖给北京京剧院!
乙:唉?人家要这个干什么用?
甲:以后搁到戏里边呀!(唱)我料定,甲子日礼拜四,东风必呀降!这好这,多好这啊?!
乙:这么唱非得把乐队带沟里去
甲:多好啊,京剧带天气预报,这玩意儿,啊?
乙:这没什么这!
甲:大伙能不爱看吗?想知道什么天儿看戏去咱们!
乙:就知道那天呀?
甲:贡献很大!知道吗?
乙:也没什么贡献!
甲:别人不知道,咱们知道呀!
乙:哦,还研究什么了?
甲:嗯,关羽知道吗?
乙:当然知道了!
甲:关云长,他师傅是谁?
乙:他师傅?!?
甲:您知道吗?
乙:关羽还有门户?
甲:你瞧!?!有师傅有徒弟
乙:哦!
甲:不知道?
乙:不知道!
甲:完了啊,这完了啊!
乙:啊
甲:不求甚解!
乙:那您给我们说说。
甲:关羽的师傅谁呀?
乙:啊!
甲:谁知道?没人知道!先问你一个小问题,关羽爱看什么书?
乙:唉?这个瞒不了我!
甲:嗯
乙:春秋-孙武兵法!
甲:对!孙武兵法!为什么爱看孙武兵法?
乙:为什么呀?
甲:那是他师傅留下来的
乙:哦?
甲:知道吗?
乙:啊
甲:孙武!后面还落一字儿呢!
乙:什么呀?
甲:空!
乙:孙悟空?
甲:唉!
乙:猴儿?!?!?
甲:对!对!对!对!!!
乙:这是关公他师傅?
甲:关公他的老恩师!啊?孙悟空!师叔猪八戒,你知道吗?
乙:对
甲:沙和尚你知道吗?
乙:唉!沙和尚
甲:他师爷,唐僧,是啊!
乙:对,那也不对呀?
甲:怎不对呀?
乙:这孙悟空是猴儿呀?
甲:对,这关羽也是猴儿呀!
乙:关羽是猴儿???
甲:汉寿亭-猴儿!是吧?
乙:您这点儿学问都糟践这上面了
甲:三国之后是两晋。两晋完了南北朝,南北朝完了是隋朝,最后又唐朝统一天下,你算把,这当中500年,三国的时候啊,孙悟空教完的关羽,给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后给弄出来取经去了,你看看。。。是吧?
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呀?
甲:你瞧?!知识嘛?知识嘛!
乙:除了这个您还研究点什么呀?
甲:涨能耐啊!
乙:啊
甲:曹操,你知道嘛?
乙:曹操知道
甲:曹操,的父亲是谁呀?
乙:曹操,他爸爸?
甲:啊!
乙:我知道!
甲:谁呀?
乙:曹子高(点心名)
甲:你看?胡说八道了吧?我不作兴你们这样的啊!
乙:你甭作兴这个
甲:这个学(Xiao)习这个知识的时候啊!
乙:啊!我知道!
甲:你不认真那种,不知道就问。什么叫曹子高呀?胡说八道呀这。啊?
乙:叫曹嵩呀这
甲:不是。。。我告诉你啊,我研究学问这么些年了,啊?
乙:您老没站像
甲:腿没地儿搁,你知道这,你知道嘛!曹操的父亲不是曹嵩!
乙:谁呀?
甲:真想学嘛?
乙:我还真想学!
甲:拿本儿都记上点儿啊!我告诉你,曹操的父亲!叫香蕉!
乙:香蕉???
甲:香蕉!!
乙:还不如我这曹子高呢!
甲:你那多干的哼啊?
乙:对!您这有水儿呀!哪俩字呀?
甲:相好的相,交情的交。曹相交。
乙:不是那水果呀?
甲:不不不,跟那没关系,
乙:哦
甲:曹相交,这有来历,
乙:有什么根据你说说。
甲:看过京剧“捉放曹”吗?
乙:看过呀!
甲:里边有个老头叫吕伯奢
乙:哦
甲:见了曹操说了这么句话。
乙:哪句呀?
甲:我与你父相交不假!我跟你爸爸曹相交-关系不错
乙:还有不假呢?
甲:真的呀!
乙:您这是“狗带嚼子-胡擂呀”
甲:曹相交,知道吗?这你不知道吧?
乙:我是不知道!
甲:这涨多大能耐?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三国里边,对男女方面感情的处理,有不同的方式。
乙:哦,都有什么呀?
甲:比如说这里边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乙:叫什么
甲:刘备,刘玄德。刘备这人不怎么样,
乙:啊
甲:尤其对自己的媳妇儿,不好!在这个三国里面,曾经有三次把自己的媳妇儿给抛弃了
乙:哦?
甲:这叫刘备撇妻
乙:都什么时候啊?
甲:你看!吕布打小沛,他跑了,媳妇儿(糜竺)扔下,不管了。
乙:啊
甲:打徐州,他又跑了,媳妇儿怎么办呢?让这个关云长弄两辆车给拉走了,躲着吧
乙:对
甲:后来屯土山的时候,约三事儿,有这么一段儿吧?
乙:屯土山,约三事
甲:后来张文远来了,了这个事儿,张文远事儿挺多,这是刚从乌龙院出来,知道吗?
乙:唉,这这。。。
甲:说,我也忙着呢!
乙:张辽张文远,不是那张文远
甲:啊?跟那(不一样吗?
乙:不一样
甲:他那个脾气还管什么朝代呀?啊
乙:那也得管,那也得弄明白了。
甲:啊,这是一回,到后来,弃新野,走樊城的时候,又把媳妇儿扔了。
乙:哦?
甲:后来多亏这位大将军,赵云赵子龙,七进七出,把幼主阿斗才救出来,
乙:是
甲:刘备接过孩子来,邀买人心这劲儿大了
乙:啊
甲:眼泪下来了,一看这阿斗,都因为你!
乙:这刘备说话跟我一个味儿啊?
甲:他,他特点嘛
乙:什么特点呀?
甲:就因为你,险些损失我一员大将呀!这倒霉孩子我留你干嘛呀?我摔死你我!---扔地下了
乙:扔地下了还不摔死?
甲:这是坏呀!坏门儿呀,能摔死嘛?第一啊,刘备毛着腰呢!
乙:哦
甲:第二,他这胳膊又长,跟猩猩似的,
乙:是
甲:第三,沙土地儿,孩子直接撂地上了。没事儿!真想摔死,真想弄死,有的是法儿,
乙:都有什么办法?
甲:攥着腿,往树上抡
乙:这太狠了
甲:两下就完了,是不是啊?这是刘备撇妻
乙:邀买人心
甲:还有这吕布恋妻
乙:吕布恋妻怎么回事?
甲:吕布了不起呀!
乙:啊
甲:人中的吕布,马中的赤兔!
乙:有这么句话,
甲:所有的马里头都干不过他,
乙:对
甲:跑的快!嚯,这一圈出去好几百里地,
乙:是
甲:而且不累,一拽驷缰稀溜溜暴叫一声,战马四蹄抬起来,呵!跟别的马还说话呢!
乙:啊
甲:我跑的最快!
乙:没完了是吧?这马也这味儿?
甲:就这意思啊
乙:什么意思呀?
甲: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了不起呀!能耐大了,可就有一样,贪恋美色,喜欢貂禅,白门楼的时候让曹操把他杀了。吕布恋妻
乙:唉!
甲:还有刘安杀妻
乙:这是怎么个故事?
甲:也是刘备逃出来小沛,一路上也没吃饭,肚子饿的难受。荒郊野外发现一所小房子,里边住着一个人叫刘安,跟这儿弹剑而歌,
乙:唉
甲:什么叫弹剑呢?过去的人呐,有时候坐在屋里,宝剑抻出来,拿手指弹着这剑,一边弹剑一边唱歌,
乙:过去兴这个
甲:解闷儿,是啊,(唱)春天里这个百花香,朗里个朗里个朗里个朗。
乙:那有这歌吗?
甲:解闷儿呗!刘备来这儿啪啪啪一砸门,门分左右,刘安出来了。你找谁呀?
乙:你要再学这个我抽你啊!
甲:我就这番儿瓷实,你知道吗?
乙:你怎么哪段里都有这个呀?
甲:让进来了,往这儿一坐,刘备说还没吃饭呢。不要紧的,我给你准备饭去吧!来到后面把媳妇儿杀了,做了几道菜,弄出来,刘备全吃了,打这儿跑出去遇见曹操了,时方才有一个叫刘安的人,请我吃饭,吃的他媳妇儿,曹操很感动,派人送去纹银一千两,打这儿起,刘安陡然而富,
乙:富了
甲:可是呢,精神很空虚,
乙:啊
甲:一辈子打光棍儿,
乙:怎么的
甲:谁家的姑娘都不敢给他当媳妇儿,
乙:为什么呀?
甲:怕他请客。
乙:对,再给宰了?
甲:是不是,你看这些个知识,你看三国,看不出来,
乙:那也没有呀
甲:就得跟我这儿来学,
乙:对,您净琢磨这个
甲:是不是啊,再问你一个问题,
乙:什么问题呀?
甲:整个三国里谁能耐最大?
乙:唉?这个您难不了我,我知道!
甲:谁呀?
乙:诸葛亮!
甲:诸葛亮,能耐不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盾甲,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委坐,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乙:能耐不小!能耐多大呀!
甲:能耐大可是大呀?五丈原、七星灯,怎么让司马懿挤兑死了?
乙:那就是司马懿能耐大。
甲:对了!司马懿能耐大。统领千军万马!啊?手底下大将有千员之多,了不起的英雄,战街亭的时候,派张合一战成功。司马懿能耐大!
乙:多大呀!
甲:那怎么在街亭让赵云给吓跑了呢?这怎么回事而?
乙:那就是赵云能耐大!
甲:对!长胜将军,在长板坡七进七出救出来幼主阿斗。
乙:唉!
甲:赵云能耐大!为什么当阳桥的时候,让张非断后呢?
乙:那就是张非能耐大!
甲: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哥儿三打一个人?
乙:吕布能耐大!
甲:白门楼,曹操,杀吕布!
乙:那就是曹操能耐大!
甲:哦?火烧战船的时候,把胡子都切了,一人儿就跑了,谁能耐大?
乙:不知道!
甲:全三国谁能耐大你不知道?
乙:不知道!
甲:我呀!
乙:这里还有您呢?
甲:你瞅,没我,这几番?能说这么痛快吗?
乙:这不怎么露脸
甲:多大能耐呀!研究,就得研究它外延的东西,你光琢磨故事没意思了。三国演绎这些个英雄人物,难道现如今社会来,也有他们不同的用处!
乙:哦?都有用武之地!
甲:唉!
乙:我要提几个人呢?
甲:我能给他们--再就业!
乙:哦,您给安排个工作。
甲:没有问题。
乙:刚才您说的那个,张辽张文远,大将!
甲:张辽张文远,
乙:他能干什么呀?
甲:搁到幼儿园当老师去。专门管小孩儿,
乙:这为什么呀?
甲:逍遥津一战的时候,百万小儿都不敢哭,张辽止啼,搁到幼儿园看孩子最合适。
乙:他能把小孩儿都镇住了。
甲:都害怕他。
乙:大将张非,张翼德能干什么呀?
甲:张非,张翼德,搁到银行当保安。
乙:这怎么回事呀?
甲:一个是他睡觉打呼噜,二一个睡觉的时候瞪着眼。这样,当保安最合适了。
乙:对,防小偷。曹操
甲:曹操,当整容师呀!割须弃袍,把这自己的模样全改了。整容最好!
乙:左慈能干什么呀?
甲:左慈是个了不起的人,半仙之体,想当初,弄各种的戏法儿,是不是?当魔术师呀!
乙:魔术师?
甲:大卫。左慈菲尔
乙:大卫·科伯菲尔
甲:嗯,他不磕巴
乙:什么叫不磕巴呀?
甲:就是手快,嘴没事。
乙:能当魔术师
甲:魔术师
乙:好。我再提一个,刘备刘玄德
甲:演电视剧去
乙:演电视剧?
甲:说哭眼泪就来,刘备最合适
乙:感情充沛
甲:没问题
乙:张松能干什么呀?
甲:张松,哦,献西川的张松呀!
乙:对
甲:当主持人去,嘴尖舌快, 不给人留面子, 让他挤兑嘉宾去
乙:哦,孔明
甲:孔明开网站,
乙:开网站?
甲:这么聪明的人,不开网站,啊?冤枉。www.诸葛亮.com
乙:对对对
甲:是吧?
乙:赵云赵子龙
甲:快递!
乙:啊?
甲:快递!七进七出,不耽误事儿。快!
乙:速度快?
甲:速度快!
乙:弥衡
甲:弥衡,击鼓骂曹,脱一光膀子跟曹操干仗的?
乙:对,对,对!
甲:送到美术学院,裸体模特啊
乙:怎么琢磨来的
甲:那儿脱去,那儿脱去
乙:关羽关云长,
甲:WTO谈判代表,过五关斩六将,他去这最合适这个。
乙:有一个叫曹冲的
甲:自由市场,管那公平秤去
乙:对,曹冲称象
甲:他对这有研究
乙:庞统?
甲:演小品,那模样准红,我告诉你吧。
乙:嗯,庞统长的不好看,
甲:丑星吗!
乙:杨休能干什么?
甲:幸运52,替李永,猜谜语,噎。。。。这个,多好!
乙:孙权?
甲:演话剧,演外国人,不用化妆
乙:哦,
甲:绿眼珠子,红眉毛
乙:孟获能干什么?
甲:孟获,七擒孟获?甲A甲B当教练去啊!不过就是7次啊!
乙:过七次呢?
甲:过七次就下课了。

Ⅱ 夺门之变,于谦手握大权,为何却对明英宗一众人听之任之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突然病笃,朝中又无储君,人心离散。而此时的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左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沆瀣一气,意欲夺权,扶持已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复位。

那么对于密谋发动夺门之变的众人,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知晓吗?答案是肯定的。《明史》中更是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最后,我们以阴谋论而言,即便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平定了这场夺门之变。那么当时明代宗朱祁镇,已经病入膏肓,而且其在景泰三年册立的太子朱见济,景泰四年便夭折了,此后便再无所出。此时的问题便是要册立谁为皇帝?

于谦忠心耿耿,他不是曹操,也不是司马懿,再事发之前,他还上书册立沂王朱见深为帝。而朱见深的另一个身份便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试问一个和前任皇帝一同囚禁了父亲数年之久的权臣,会有一个何种结局?其实他的结局从一开始的为了国祚,支持明代宗朱祁钰上位,便已经写好了。

而在最后,于谦在听之任之之下,为了自己和他忠心的大明王朝交出了他认为最为合理的答卷。

Ⅲ 郭德纲相声八扇屏的所有台词

《八扇屏》部分经典台词对话内容

Ⅳ 古代名将100排名

项羽(公元前233~前202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华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将军,只有项羽一人。项羽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将领,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项羽幼年学武,力能举鼎。多次率大兵出征,身先士卒,千军万马中杀得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常有敌将闻声而退。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军心大散,被汉军十面埋伏,死伤大半。与从者八百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乌江,敌兵追到。项羽迎天大吼,回身死战,以一把紫铜弯刀砍杀60多名汉军大将,数以百记的兵士!奈何汉军人数众多,将其团团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扔掉早已砍断的弯刀,拔剑自刎于乌江畔,被后世赞誉为“西楚霸王”。
2.吕布(?~公元198年)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三国之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骄将.早期从刺史丁原,后灭丁原,投身贼臣董卓,助纣为虐.后又轼杀董卓,自成势力,最终被曹操于下坯绞杀.其人甚勇,身着西川红锦百花袍,兽面吞头连环铠,座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手中无敌鬼神方天戟轮动如风。曾于虎牢关拒十八路诸侯于关外,斩敌军大将无数,无人可在其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后又只身迎战三英(刘备、关羽、张飞。)、六大将(典韦、许褚、夏侯敦、夏侯渊、乐进、李典。),使其威名远扬,天下丧胆,海内震动!
3.关羽(公元162年~公元219年)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东汉末年随平原相刘备平定黄巾之乱有功迁别部司马.征讨董卓之时力劈华雄,大战吕布,人皆惊惧!建安五年,与张辽同为先锋,助曹操于千军万马中杀敌军猛将颜良,斩其首还,无可当者.建安二十四年,围曹仁于樊城,击败魏国名将庞德,水淹七军,擒获敌军将领于禁.后被东吴军设计击败,在麦城小道间将其擒获,关羽誓死不降,而被斩首.关羽手拿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钜),坐下赤兔宝马,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武艺绝伦而忠勇有佳,被后世尊为“武圣人”。自晋朝时为武勇、忠义的象征,唐朝时被叫做“义勇武安王”,而到元代之后尊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君”。

Ⅳ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力挽狂澜的人物,于谦排第二,第一当之无愧

这个第一应当归属于毛泽东。
在中国新民民主义革命遭遇低潮、中国工农版红军的命运遭遇生死权存亡的危急时刻,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实现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的领导下,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能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化险为夷,胜利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使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正确轨道,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蒋家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力挽狂澜,也就没有1949年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升起。
正如《东方红》这首歌中唱到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力挽狂澜的功勋人物的第一名当之无愧的必属毛泽东,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Ⅵ 谁能告诉我郭德纲的批三国的台词

郭:你说《三国演义》谁最厉害?

于:我觉得司马懿最厉害。

郭:为什么呢?

于:三国归晋,司马懿的后人当皇帝啦。

郭:噢,既然司马懿这么厉害,那“死诸葛吓退活司马”,为什么叫死了个诸葛亮把他吓退呀?

于:那就是诸葛亮最厉害。

郭:既然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什么用了空城计之后,让赵云替他抵挡司马懿呀?

于:那就是赵云最厉害。

郭:既然赵云那么厉害,那过长坂坡之后为什么叫张飞替他断后呀?

于:那就是张飞最厉害。

郭: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既然那么厉害,为什么哥儿仨打人家一个呀?

于:那就是吕布最厉害。

郭:既然吕布那么厉害,为什么在白门楼叫曹操把他给杀喽?

于:那就是曹操最厉害。

郭:既然曹操那么厉害,为什么最后叫司马懿的后人把他的基业篡了去呀?

于:那就是你最厉害!

郭:我怎么最厉害?

于:你把我问住啦!

(6)于谦司马懿扩展阅读:

《歪批三国》曲目别出心裁地在《三国》一书的“三”字上做文章,荒唐地提出:《三国》中除了多有带“三”的回目外,还有“三不明”、“三匹驴”、“三奇”、“三个不知道”及“三个做小买卖的”,解答时通过误会、谐音、着意褒贬或故意曲解等手法制造包袱儿。

把无稽之谈说得有根有据,振振有词。同时通过巧妙的组合,故弄玄虚,肆意夸张,以出乎意料的荒谬,讽刺那些读书不求甚解,却时常炫耀自己,牵强附会、夸夸其谈的人们。

Ⅶ 同是投降,为什么关羽张辽名垂千古,于谦却受后世诟病

在三国时代,角逐天下的强势诸侯,通常不涉及正义邪恶之争,也不涉及民族问题,所以忠于谁,投降谁,并不高人一等,也不低人一等。光荣不光荣、丢人不丢人,就看他们事后的结局。同是投降,为什么关羽张辽依然名垂千古,可于谦却饱受后世诟病?下面就听我细细道来。

如果他投降之后的人生,混得非常风光,谁会在意他曾投降过敌人呢?如果宁死不降,结局很失败,人们还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惋惜。

看三国历史,有过投降行为的人,大约分为三类。

第一类,投降敌人之前,地位相对较低,此后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地位越混越高。类似的代表人物,大约是张辽、关羽、徐晃、张?、姜维。他们人生的辉煌,其实都是在投降之后。如果他们当时选择了宁死不降,放到历史书中,恐怕也就是几个打酱油的人,能不能在史书的字缝中找到名字,那也难说的很。看到这种人曾投降过敌人,读史者自然不会认为有什么丢人可言。相反还会认为,他们投降敌人,是一种绝对正确的选择,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当时就选择了忠于故主、或是宁死不降,哪有后来辉煌的人生呢?

第二类,投降敌人之前,地位非常高,此后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地位越混越差,越混越惨。类似的代表人物,大约就是于禁。于禁在投降敌人时,已注定是可以青史留名的人了。如果他时选择宁死不降,盖棺定论可以更高大上一些,只可惜他投降了敌人。

看到这种人曾投降过敌人,读史者自然会认为这是他们一生的污点。一切是显然的,看着他们失败的残生,人们肯定会觉得,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错误的选择,因为他们当时就死了,哪会留下后来的倒霉样呢?如果于禁投降关羽后,跟着关羽北复中原,协助刘备统一天下,最后曹氏死于非命,刘备下令,有敢给曹氏收尸者,夷三族!于禁念故主之谊,冒死给曹氏收尸,刘备却褒奖他,那于禁还会成为忠义无双的化身。

如果在此基础上,于禁的子孙再争点气,最后给于老爷子追赠一个太祖武皇帝的荣誉称号,人们再回看于禁投降的历史,还会觉得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吗?肯定也不会了。

第三类人,投降敌人之前,投降敌人之后,地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比较经典一些的就是潘?F,潘?F开始跟着刘备混,后来被孙权俘虏了,开始也是一副宁死不降的样子,最后终于投降了,并且成为孙权稳定荆州的重要支持者。[注][注]:将吏悉皆归附,而?F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F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F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更经典一些的就是严颜,因为这位断头将军,终于没有断头,而是选择了投降。。

看到这种人投降过敌人,读史者不会感觉有什么丢人,也不会想到什么光辉的一生。因为他们投敌后的人生、与投敌前的人生,并无本质的差别。混得好了,也实在说不上为大众所熟悉(比如潘?F);混得差了,也实在称不上多失败(比如严颜)。当然了,投敌之后的严颜,实在称得上光辉伟大。但是真正滑稽的地方在于,人们说他光辉伟大时,通常是说他宁死不降。而说到实际地位,严颜应该混得比较差,因为严颜的历史,到此似乎就没有下文了。

总的来说,三国时代的诸侯之争,并不涉及正义邪恶、也不涉及民族问题。所以忠于谁、投降谁,并不丢人。一切就看你以后的成就了。当然了,基于各种伦理的道德,史书肯定是要盛赞一些永远忠于故主的臣子。最经典的就是,死也要忠于袁绍的沮授;死也要忠于刘璋的张任;死也要忠于曹操的庞德

但说到这些人宁死不降时,读史者难免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惋惜。比如,说到沮授、张任时,人们难免会觉得,他如果当时选择投降,那该多好啊。庞德这个人比较复杂,你说他是宁死不降的吧,的确是的。因为盖棺定论,庞德就是宁死不降的人。问题是,庞德真的宁死不降,早就死了,哪有后来与关羽大战的故事呢。

庞德开始跟着马超与曹操为敌,后来就投降了曹操。小时候听评书,听到庞德宁死不降关羽时,都觉得他有点不可理喻。谁也知道刘备、诸葛亮代表正义,为了兴复汉室北复中原,那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庞德怎么死也要忠于国贼曹操呢?至于大骂关羽、贬斥刘备,更让我觉得这个家伙,真是连基本的是非也分不清。

更不可思议的还在于,长大后来读史书,竟然看到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口放豪言,我宁到曹操那里当奴仆,也不到刘备那里当贵宾。面对这种内容,实在要颠覆我的三观啊!因为刘备、诸葛亮真的代表正义公理吗?

三国时代,选择过投降的人,还有两个更经典的人物,一个是孟达,一个是贾诩。孟达开始跟刘璋混,后来跟着刘备混,再后来跟着曹丕混,再后又要跟刘禅混了。如果孟达从来没有玩脱过,他这样朝秦暮楚,写在历史书上,肯定会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偶像,因为他以一隅之地,把刘备、诸葛亮、司马懿众多超级牛人,都玩得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这实在不是凡人啊。

问题是,这位老兄后来玩脱了,于是让司马懿一战整死,人们回看他朝秦暮楚的一生,自然会觉得比较丢人。贾诩开始跟着李榷郭汜,把好像中兴在即的大汉帝国折腾的鸡飞狗跳,后来跟着张绣杀得曹操一败再败,最后却投降曹操混到了三公寿终正寝,普遍读史者自然会认为,这位老兄就不是凡人啊!

总的来说,三国历史角逐天下的强势诸侯,从普遍意义上,并不涉及正义邪恶之争,也不涉及民族问题,所以大家都好像打工仔一样。在哪家公司打工,也不丢人;跳过几回槽也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你混得太失败了。所以,诸葛亮的几个老朋友,都给曹魏打工,诸葛亮并不会用大义讥讽他们,而是感叹他们,混了半天怎么连三公九卿也没有混上呢?

当然了,同样是投降孙权,于禁最后丢人败兴,潘?F最后混得风光无限。于是人们只是替于禁惋惜,谁曾替潘?F惋惜呢?虽然基于演义的角度,于禁背叛的是国贼曹操,潘?F背叛是大汉皇叔刘备。

Ⅷ 司马懿,字仲达。古代人为什么要有字,是什么意思。我们能取个字吗

因为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可以取,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

(8)于谦司马懿扩展阅读:

古人的明、字、号: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名字的,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比如父亲姓李,第一个孩子叫李大,第二个儿子叫李二,要么就是花钱送礼找认字的先生给取个名。

古人的号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号,也就是自称的,另一种就是别人送的号。比如说晋朝的陶渊明,他家门前栽了五棵柳树,他就自称是五柳先生。又比如三国时蜀国的谋士庞统,他的号叫凤雏,他这个凤雏和诸葛亮的卧龙一样,都是庞德公送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表字

Ⅸ 历史上所有的皇帝,英雄人物!

李世民、姬昌、孙膑、嬴政、陈胜、吴广、刘邦、萧何、韩信、项羽、卫青、曹操、司马懿、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李世民、魏征、武则天、狄仁杰、张柬之、李治、赵匡胤、朱元璋、康熙、乾隆、纪晓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汤◎、伊尹◎、姜尚◎、周公◎、老聃☆、孔丘☆、孟柯☆、庄周☆、管仲◎、孙武☆、屈原◆
秦:嬴政◎、李斯◎、项羽◎、张良◎、陈胜◎
汉:刘邦◎、萧何◎、韩信◎、吕雉◎、刘彻◎、霍去病◎、董仲舒☆、刘安◆、司马迁◆、霍光◎、扬雄◆、王莽◎、刘秀◎、张衡△、张仲景△、华佗△、曹操◎
三国:刘备◎、诸葛亮¤、关羽¤
晋:陆机◆、陶渊明◆、谢玄◎、祖逖◎
南北朝:萧衍◎、拓跋硅◎、郦道元△
隋:杨坚◎、杨广◎
唐:孙思邈△、李世民◎、魏征◎、玄奘、武则天◎、李隆基◎、鉴真、王维◆、李白◆、安禄山◎、颜真卿◆、杜甫◆、白居易◆、韩愈◆、黄巢◎
五代:石敬瑭◎、李煜◆
宋:赵匡胤◎、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包拯¤、司马光◆、赵佶◆、岳飞¤、朱熹☆、沈括△、辛弃疾◆、陆游◆、完颜亮◎
元:忽必烈◎、王实甫◆
明:朱元璋◎、刘伯温¤、朱棣◎、郑和◎、罗贯中◆、于谦◎、王阳明☆、唐寅◆、张居正◎、吴承恩◆、冯梦龙◆、李贽☆、徐光启△、戚继光◎、李时珍△、徐霞客△、魏忠贤◎、李自成◎、郑成功◎、朱由检◎、袁崇焕◎、史可法◎、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吴又可△
清:皇太极◎、吴三桂◎、多尔衮◎、玄烨◎、弘历◎、曹雪芹◆、王清任△、和伸◎、魏源、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叶赫纳拉氏◎、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秋瑾◎、章太炎◆
薛仁贵、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李广、卫青、孔子、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