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太行 于谦

两鬓花白 “千里客”的马蹄又一次登上太行山,“千里客”即纵马千里巡抚山西的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忧国忧民,不惜劳苦,四处奔波。

⑵ 于谦的《上太行》诗的意思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这首七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从中来,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笔勾画,力求意态自然。山水虽然是客观的,但看同一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的境界。我们不仅看到了巍巍太行的寥廓景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所透露出的诗人胸襟;我们更由最末一句,看到了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他壮心不已、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⑶ 明朝诗人 于谦 上太行的翻译 不要赏析 谢谢

落日时分西风吹动劲草,暮云的深秋孤鸟知还。“我”两鬓霜白时,骑着马再次踏上太行山。

⑷ 上太行 于谦(“千里客的形象”)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 三,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由自己来做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 您可以不点赞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点赞我的建议哦! 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⑸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上 太 行①于 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


小题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3分)
小题1: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3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3分

⑹ 上太行 于谦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使人登临眺望,之间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戏份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水始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再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写照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⑺ 上太行(于谦)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作品原文上太行①

西风落日草斑斑②,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③,马蹄又上太行山。[3]

注释译文
①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与河北境内。作者自1430年(宣德五年)起担任河南山西巡抚十八年,这首诗即于此间所作。

②斑斑:草色间杂。

③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

大意
西风吹过,太阳落下,地上草色间杂,秋天的空中云淡淡的,鸟独自归来。千里客的两鬓如霜花一样花白,又一次骑着马上了太行山。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4]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一生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终年60岁。所著七绝《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气凛然,豪气干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6]

⑻ 太上行 (明)于谦 诗句怎么写

《上太行》是明朝政治家于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描写巍巍太行的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等苍茫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末尾一句描写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上太行①

西风落日草斑斑②,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③,马蹄又上太行山。

⑼ 寻明朝诗人于谦《上太行》赏析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的境界。我们不仅看到了巍巍太行的寥廓景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所透露出来的诗人阔大的胸襟;我们更由末尾一句,看到了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也从侧面了解到朝廷的腐败,作者的不得志,金刚烈火方见铁骨铮铮,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于谦在这首诗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挑战困难,纵情高歌的人生豪情。

⑽ 古诗上太行的 翻译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翻译:落日时分西风吹动劲草,暮云的深秋孤鸟知还。“我”两鬓霜白时,骑着马再次踏上太行山。
赏析: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