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眼睛
㈠ 明朝的于谦谁来介绍一下
于谦,明代名臣,是“西湖三杰”之一,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为河南考城,级今天的民权县。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于谦生于1398年5月13日,于1421年中进士,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同年,明宣宗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之后又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后又升任左侍郎。
正统十一年,于谦遭王振等人迫害下狱论死。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太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
于谦死后被葬于杭州西湖旁边,并为他建造了于谦祠,因于谦祖籍为河南民权,所以至今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建有于谦故里。
于谦不仅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官员,在诗词方面还特别有才华。
于谦的诗:《除夜太原寒甚》、《荒村》、《平阳道中》、《观书》、《暮春遇雨》、《入京》、《石灰吟》、《咏煤炭》、《岳忠武王祠》、《北风吹》、《望雨》、《入塞》。
于谦诗《石灰吟》全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令我们难忘,让我们多多学习他简朴的精神。
㈡ 明朝于谦作品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咏煤炭
明代: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立春日感怀
明代: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北风吹
明代: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岳忠武王祠
明代: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清山”一作“青山”)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㈢ 明朝于谦的故事
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3)明朝于谦眼睛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
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后世纪念
北京祠
北京于谦祠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
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㈣ 明朝的于谦是怎么死的
被杀的
明宣宗去世后,刚满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即位,史称英宗。英宗宠信太监王振,酿成了土木之变,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兵部侍郎于谦为了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 建议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布署保卫北京的各项事宜。
当时北京守军不足十万,而且尽是老弱。于谦号召京城男儿捍卫京城,许多青壮年自带武器投军效力,很快使兵额增加到二十万。
军仗局和盔甲厂的工匠几天内就赶制出大批盔甲。军器局的工匠生产了大量的军器、火炮和战车。居民几天内就挖成了护城的防御掩体五千一百余丈,并自发地帮助军队将通州粮仓中储存的粮食运进京城,共计百万石,足够守军食用一年。
于谦宣布了造成“土木之变”的祸首王振的罪状,请旨查抄了王振的家产。把王振党羽马顺的尸体拖到街头示众,军民视之,无不切齿痛恨,争着拥上前去鞭尸,以解心头之愤。有力地打击了宦官集团的气焰,鼓舞了全体军民的斗志。
在于谦的领导下,北京军民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瓦剌败退出长城之后,觉得继续扣留英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把他放了回来。景泰把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宫“颐养天年”。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而太子这时已经早逝,皇位继承权发生了问题。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结了起来,在正月十六日凌晨发动政变。石亨带领亲军一千余人,借加强防守之名,混入皇城(紫禁城外,地安门、安天门以里的城区),推倒南宫的宫墙,拥着英宗登上御辇到东华门外。守门禁军见是太上皇,不敢阻拦,石亨挥军直入东华门,扶英宗入奉天殿。这时天已启明,群臣进宫早朝,见英宗已端坐在宝座上,均大吃一惊。英宗安抚群臣说:“景泰帝病重,大家迎我复位,你们各安其事,各安其位吧。”
早朝的钟鼓声惊动了病榻上的景泰帝,他得知英宗复辟的消息后已无计可施了。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又过了一个多月,景泰帝病故,享年三十岁。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复辟功臣,紧接着又捏造了于谦“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将于谦逮捕入狱。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刑场,北京百姓闻之,夹道痛哭,行刑之时,巧逢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
抄查于谦私宅时,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四壁萧然,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锦衣卫的士兵见之,不禁潸然泪下。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为于谦平反昭雪,将他的故宅改为“忠节祠”,1984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忠节祠”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㈤ 明朝于谦到底是怎样的人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诗中这样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㈥ 明朝于谦的资料
于谦 (以下内容转载自维基网络 于谦词条)
--------------------------------------------------------------------------------
大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籍贯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廷益,号节庵
谥号 肃愍,后改忠肃
出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浙江钱塘县
逝世 天顺元年(1457年)
京师
亲属 于夔(高祖父)
于九思(曾祖父)
于文(祖父)
于彦昭(父)
于冕(子)、朱骥(婿)
出身
永乐十九年辛丑科同进士出身
著作
《于忠肃集》、《节庵诗文稿》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进士出身,兵部尚书,指挥北京保卫战并取得胜利。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后因诬陷下狱冤死,为一代名臣。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政途
1.2 巡按江西山西河南
1.3 土木堡之变
1.4 北京保卫战
1.5 瓦剌求和与英宗南返
1.6 改革军制与平定民变
1.7 夺门之变及获罪
2 后事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生平[编辑] 早年政途《明史》记载,于谦生年七岁时,有僧称其为“他日救时宰相也。”[1]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考中辛丑科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宣德元年(1426年),授监察御史。于谦奏对时,声音洪亮谈吐清畅,深为宣宗欣赏。当时顾佐为左都御史,对下属甚严,唯独对于谦礼遇相加,认为其才能胜过自己[2]。同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亲征。高煦出降,宣宗命于谦当面历数其罪。于谦言辞刚健,声色俱厉,高煦伏地战栗、并“称万死”,宣宗大悦[3]。
巡按江西山西河南不久,于谦奉命巡按江西,为数百冤囚平反昭雪。其上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害百姓,宣宗均下诏派御史逮捕。此外,宣宗深知于谦可胜大任,恰逢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为各省巡抚,于是超擢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4]。于谦莅任,体察民情,勤于建言[5]。任职九年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兵部左侍郎,享二品俸禄[6]。
当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很器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内容,均由三杨主持并批准。于谦每次进京议事,从不备礼给京师的权贵们,对此权贵们毫无办法。之后,三杨陆续去世,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恰逢有御史姓名与于谦相似,并得罪过王振。于谦入朝时,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讨好王振并授其意,以“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而弹劾于谦。于谦经三法司论死,下狱三月。之后,王振知错,于谦得释后,左迁大理寺少卿[7]。当时,上千名山西、河南官员百姓上疏请留用于谦,而身在两省的明朝宗室周王朱有爝、晋王朱钟铉也提出相同请求,于是英宗命于谦仍任巡抚。恰逢山东、陕西因饥荒而到河南的流民有二十余万人,于谦上疏请发河南府、怀庆府两地的积粮赈灾。并奏令布政使年富召集流民,并授予农田牛耕种子。其在两地巡抚前后有十九年,之后明朝边防日益吃紧,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8]。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王振鼓动英宗亲征。于谦与兵部尚书邝野极谏,英宗不听。邝野跟从英宗出征,而于谦留守负责兵部事宜。同年八月,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英宗被瓦剌俘虏、百官均亡,京师震动,众臣不知对策。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命群臣商议战守事宜。翰林院侍讲徐珵称其观星象有变,应当向南迁都避敌。于谦听后高声厉喝道:“建议南迁的人,可以论斩了。京师本是天下之本,一动则大事离去,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历史么?”郕王听后称是,于是留守策略始定[9]。
然而,当时京师的精锐部队均亡,所余下的部队不足十万,人心恐慌,君臣上下没有坚守志气。于谦请郕王下檄命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即刻整编入京。经过这些部署,人心稍微安定。随即,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10]。某日,郕王摄朝朝议时,右都御史陈溢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廷臣纷纷相应。朱祁钰无法做决定,于是下令改议,廷臣则表示抗议。此时,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则带头在朝廷上猛击马顺,众人纷纷跟随,马顺即死于朝堂,朝廷大乱,而士卒亦声汹欲诛。郕王朱祁钰大惧,欲起身离去,于谦挤到身前并拦住朱祁钰,称:“马顺等人罪当死,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众人听后方止,而此时于谦的袍袖已经裂开[11]。在他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真是倚仗着您啊。今天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在那时,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12]。
北京保卫战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因为英宗被俘、明朝无主、太子又年幼、瓦剌部队又逼近,明朝大臣纷纷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国君。郕王听后震惊再三拒绝,于谦则大声称:“臣等是真正为社稷忧虑,而非为自己考虑。”于是郕王接受建议。同年九月,明景帝立,于谦入对陈述北京防卫策略。其主张:“瓦剌因土木堡之变而会轻敌,会长驱直入。所以朝廷必须要求边防部队与官员协力防卫,而北京城内士兵摒弃均尽,急宜分道御史到各地募兵;并命工部制造兵器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𫐄、张仪、雷通等人分守北京城九门,并把军营设置于城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与保卫事宜;遣附近城郭外的居民入城;通州粮草充沛,命官员从各地入京防备时借道通州,各取粮草,不要丢弃粮仓以成敌资;文臣轩𫐐等人可胜任巡抚,武臣石亨、杨洪、柳溥等人宜任命为将帅;我负责军旅的所有事情,如果不奏效则请治我的罪过。”代宗听后深表赞同,并于次月命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13]。
此时,也先挟持英宗从紫荆关突入,直接面对京师。石亨建议坚壁清野。于谦则认为这是示弱,会使瓦剌更轻视明军。于是把二十二万部队分遣给诸将,分别驻守于九门之外: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而于谦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于德胜门外,直对正北而来的也先部队[14]。并把兵部事宜交给侍郎吴宁,悉数关闭全部城门,并亲自督战。于谦还下令:不顾大军临阵脱逃的大将当斩。不顾大军先撤退的,后面部队斩杀前面撤逃者。于是,将士知道其必死,于是均受命[15]。
起初,也先深入内地,自视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但是当看到官兵布阵井井有条后稍微沮丧。已叛逃的太监喜宁要求明朝派大使迎接成为人质的朱祁镇,并索要金帛无数,并邀请于谦、王直、胡濙等人谈判。景帝不许,也先听后十分失望,于是放弃谈判。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开始。也先派少量部队窥视德胜门部署,于谦与石亨预料此计,于是设法诱敌。随后瓦剌一万大军开始主攻,副总兵范广在途中设伏、以火器突发反攻,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16]。于是瓦剌军改攻西直门,都督孙镗守卫,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军于是引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击败瓦剌,并与都督王敬挫败其先锋。瓦剌准备撤退时,明军欲争功,军阵混乱,武兴中流矢而死,瓦剌撤至土城。王竑及福寿援兵赶到,瓦剌全军撤退。相持五天后,也先感到大势已去,又听闻各地勤王部队赶到,唯恐归路被断,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而去。于谦调遣部队追至关外方才还师。明军获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17]。之后论功行赏,加升于谦为太子少保,总管军务。于谦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坚持辞去加赏,没有批准。之后,于谦增加守卫真州、保定、涿州、易州的部署,并派遣大臣镇守山西,防止蒙古部队侵略[18]。
瓦剌求和与英宗南返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上奏称瓦剌两万部队围攻万全,明景帝下诏范广担任总兵官进行防御。之后瓦剌军撤退,于谦请派驻部队到居庸关,敌寇来犯时则出关进攻,撤退后则在京师补给。大同参将许贵奏言瓦剌派遣使者议和。于谦则称:“此前派遣都指挥季铎、岳谦赶往,而也先随后即入犯。之后派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仍没有见到太上皇返回,所以和谈没有效用。况且我们与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理应不可和谈。万一和谈后对方有更多要求,从之者受困,不从则生变,所以不宜和谈。你身为封疆重臣,却如此恇怯,怎么可以镇住敌军?按法令当斩。”其指责甚切。此后边疆将领纷纷赞同或战或守,而不敢再谈议和[19]。
起初也先经常拿朱祁镇作为要挟,主要都是喜宁的计策。于谦密令大同镇将趁对方遣使之机,擒拿喜宁并诛杀;此外又授计离间小田儿,使瓦剌内部矛盾激化。也先于是有了归还朱祁镇的想法,并派遣使者通款,京师戒备得以缓解。于谦上言请在南京设防,以解决流民聚众谋反之事,并要求各地守备与巡抚增强整备并防范未然[20]。
同年八月,朱祁镇被俘有一年多了。也先频繁派遣使者,请求明朝迎接太上皇,大臣王直等人提议遣使奉迎。然而,已为天子的朱祁钰却很不愿奉迎哥哥,并称:“我本来就不想登天子之位,当时是你们推举我做的。”于谦从容答道:“天子之位已经定了,又怎么会改变呢?现在于情于理我们应当奉迎从速。万一对方使诈,我辞职承担责任。”景帝听后开颜,连称“依你”。于是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往等人迎接朱祁镇回朝[21]。
改革军制与平定民变太上皇朱祁镇归朝后,瓦剌再次请求朝贡。此前,瓦剌派贡使不过百人,而到正统十三年时,已经到三千余人,当赏赉不够时,瓦剌即入寇骚扰。于谦则进言安边三策,请求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防御设施。京师兵卒分别隶属五军都督府、神机营、三千诸营,虽然有总兵,但是分别率众并不相统。并请选择精锐的十五万部队,分为十个营团。团营之制自此而建[22]。
早在永乐年间,投降的士兵都主要被安置在靠近京畿的地方。也先入寇时候,这些人反成为内应。于谦乃请遣散这些人。当时杨洪自独石进入卫所,八座城池悉数投降。于谦派都督孙安以轻骑部队出龙门关进攻,并招募百姓屯田,且战且守,之后八城悉数收回[23]。贵州有苗族民变,何文渊请议罢黜彼处的两个土司,而专设都司,派大将镇守。于谦则主张放弃二司实为放弃。此外,于谦还上疏要求利用也先与脱脱不花的矛盾,趁机发兵进攻报仇,以解除边患,但未得到景帝批准[24]。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时,北面也先势力增长;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聚众立国号谋反,湖广、贵州、广西、苗族、瑶族、僮族等地均蜂拥而起。前后的镇压部队调动,均由于谦掌管[25]。于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其为人请旨切责、靡不惕息。才略开敏,精神周至,无人可比。此外自奉俭约,所居仅能遮蔽风雨。于是景帝在西华门赐第,于谦坚持辞去封赏,但不被批准[26]。
夺门之变
然而于谦性格过于刚烈,与其他官员、皇亲、贵族相处不洽。此前徐珵商议南迁之事为于谦当朝呵斥,徐珵后改名徐有贞,后稍稍得以进用,但经常与于谦发生口角冲突。石亨因土木之变临阵脱逃本应削职,于谦请求赦免并任用总兵十营。京城保卫战后,于谦辞赏而石亨被封侯,石亨自感惭愧,于是上疏举荐于谦长子于冕。于谦则却借此事批评石亨,并称“决不敢以子滥功”。事后石亨结仇。而都督张𫐄因征讨苗地失律,被于谦弹劾,其与内臣曹吉祥等皆恨于谦[27]。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28]。于谦在听后判决后,笑称:“这是石亨等人的话,还有什么可辨的呢?”事获奏上,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于是进言道:“不杀于谦等,今日之事有何理由可言?”,英宗于是批准。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29]。当时遂溪教谕吾豫称于谦罪当诛族,于谦所荐举的各个武大臣并应连坐被诛。此外,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满朝官员欲求得宠者,都以于谦之事为口实[30]。
后事参见:曹石之变
位于杭州的于谦祠锦衣卫在抄于家时,发现家无余产,只有正屋牢锁着,发现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都督同知陈逵因于谦忠义而感,收遗骸送殡。再过一年,归葬于杭州。钱皇太后当初不知于谦死事,当听闻后哀伤叹气数日。而英宗之后亦后悔[31]。
于谦死后,石亨党羽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过一年,因贪污上万两白银而事败。明英宗召见大臣时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石亨俯首不能回答。当时边疆有警,英宗时常忧虑。恭顺侯吴瑾进言道:“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为之默然。那一年,徐有贞被石亨弹劾,令戍守金齿。又过数年,石亨、曹吉祥发动曹石之变准备谋反,后石亨下狱论死,曹吉祥亦被族诛[32]。
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宪宗亲自审理,下诏予以平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弘治二年,经给事中孙需进言,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钦赐“在墓建祠”,题为“旌功”,设春秋两祭。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万历年间,明神宗改授谥号“忠肃”。
此外,北京于谦故宅后成为于忠肃公祠。在今东城区西裱褙胡同,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3]。
袁枚《子不语》一书中有提到于谦显灵灭除石头精的故事[34];《太上感应篇》一书亦有于谦显灵的事迹[35]。
于谦留有《于忠肃集》。
参考资料
明史 卷170
《子不语》.〈南山顽石〉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卷三〉
㈦ 明朝名臣于谦的生平简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生于1398年5月13日,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但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公元1421年,即永乐十九年,23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以御史身份随明宣宗朱瞻基征讨高煦。高煦出降后,明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
1430年,宣宗越级提升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1449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立下保卫京师之功;
1450年3月,于谦任总兵;同年8月主持兵部工作;
1457年正月壬午,明朝发生夺门之变,于谦被诬陷制造不轨言论,被逮捕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决。于谦被杀之后,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家无余财。
明宪宗成化初年,于谦沉冤昭雪,追谥为“忠肃”。
㈧ 明朝的于谦的故事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堪虞。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蒙古兵之劝,几乎命丧刀下,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一直到明英宗死后,明献宗登位,才为了平息民愤收买人心,下令为于谦落实政策,平反昭雪。生衰死荣,令人握。怪不得民谚说:忠忠直直,终须乞食,奸奸狡狡,朝煎晚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