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相声中有哪些专业术语让你觉得很接地气

像相声中的贯口,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段话,向祝您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六大顺等。还有就是包袱。包袱就是人们常说的套路话,但是她非常的接地气,接包袱,这是一个套路,变成了另外一个套路,我认为这个包袱也是非常好玩,更多的是接地气。

B. 相声中,逗哏和捧哏是什么意思谢谢

那捧哏又是什么意思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相声发展史说起。当初乍一有相声,只是一个人表演的单口相声,后来才渐渐发展成两个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即在一个相声节目中,有甲、乙两个角色。甲的作用往往是事件或情节的叙述者,矛盾的制造者,行里人管甲叫逗哏;乙的作用呢,是事件或情节的引发者、听问者,为制造矛盾者推波助澜或是力挽狂澜,以达到矛盾的解决,行里人就管乙叫捧哏。在对口相声发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师和长辈;而逗哏的则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辈。初学乍练,老师或长辈怕学艺的年轻人说不好,出纰漏,所以站在旁边拿手捧着点儿。捧好了,满盘子满碗,全接住了,皆大欢喜;捧不好,一个没接住,掉地下了,全“砸”。可见棒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像大相声艺术家万人迷给刚出师的张寿臣捧哏,张寿臣又给他的学生刘宝瑞捧哏,刘老师又给我这个学生捧哏;再有,常连安给他儿子小蘑菇捧,常宝华给他的侄子常贵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这种现象,相声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说。解放前夕,特别是解放以后,相声圈内的捧逗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个是捧哏与逗哏越来越固定化、专业化,互为捧逗、捧逗合一的传统逐渐淡化;再一个是,新创作的段子,以逗哏为主的所谓“一头沉”段子越来越多。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有些逗哏演员声誉日隆,观众对他们的肯定、认同和崇拜,使逗哏演员的位置和作用空前地提高增强起来。于是,论及捧逗的关系和作用时,在相声界便又流传了一种和“三分逗七分捧”截然相反的说法,叫“你帮我站一场”。这就是说,捧哏的作用就是给逗哏的“站”大岗,这哪里还有一点通力合作、平等相待的成分。近些年来,捧逗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确实是时代不同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相声的要求也高了,而对捧哏的要求和逗哏的也一样高。如果捧哏的再搭两句下茬儿就算完成任务,观众真能把你轰下去。而一些写相声的作者,观念也有所更新,在各艺术门类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他们的作品多是充分发挥捧哏和逗哏二者的聪明才智、两个人半斤八两的“子母哏”相声。再经过一些捧哏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昔日被扭曲的捧与逗的关系和作用,逐渐被摆正,并得到应有的重视。

C. 什么是包袱相声里的术语都什么意思

包袱的意思经过细密组织、铺垫的喜剧效果,包袱是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

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组织笑料的方式。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把包袱提出来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进行铺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悬念,这就叫铺平垫稳。

只有铺垫稳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发挥。而笑料就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语言动作即时达到让观众发笑的目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男服务生把蛋糕扣到客人头上,这是属于浅层次的幽默手法。一旦包袱抖落出来,观众笑了,那么这就是个“响包袱”,,也就是成功的“包袱”;反观则是个“闷包袱”。

相声其它术语——

1、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 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 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

2、调侃儿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联系方式,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 。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

3、量活

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4、腻缝儿

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

5、两门抱

相声或者曲艺界而论,相声门有师承,评书、快板、大鼓等其他曲艺形式也有师承,相声演员不但入相声家谱,其他曲艺门类也有入门辈分登记。

6、填产业

相声艺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段子,被其他艺人广为学习,并且沿袭下去,就是给相声“填产业”,也叫给后辈“留饭”。

7、砸挂

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就叫“挂”、或者“现挂”,通常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砸挂是现挂的一种,通常是对前场演出的演员和包袱进行重新提及,进行延伸、讽刺。

8、抄一个

当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在台词中说出“爸爸”“爹”“父亲”“叔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可以答应一声“唉”,这就算“抄了一个”。

9、贯口

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

10、刨活

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诉给观众,让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旧社会演员之间的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现在的演出也有“刨”,当然现在刨底的人大多数是台下的观众。

(3)相声怎么接梗扩展阅读:

包袱的艺术手段——

相声的抖“包袱儿”,列入“逗”的技法之中,在结构包袱儿时,常常使用“三翻四抖”的手法。三翻四抖,又叫“三顶四撞”,就是说捧哏的领会不到逗哏的话,到第三翻包袱儿才抖落开了。三翻是反复铺垫的意思,不一定正好三翻。

侯宝林在其《侯宝林谈相声》中将包袱儿构成的艺术手段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用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直接将内容加以强调;或将内容加以夸大;或以揭露的方式将内容予以否定。另一类是用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有意先将内容加以歪曲(曲解,双关,错觉,误会);或借媒介将内容加以陪衬。

使用包袱儿须经历系包袱儿、解包袱儿、抖包袱儿的过程,包袱儿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将现实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把包袱儿系好)、“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儿系紧)、“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儿,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抖落包袱儿,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

D. 如何看待粉丝在德云社相声中接话的行为

德云社的表演艺术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观众的基数之多,水平更内是参差不容齐,一些不太了解相声的观众经常会在台下起哄,抢演员的活儿,导致场面一度出现尴尬的情况。

一些经常看相声表演的观众对于相声节目了如指掌,但毕竟每个人的表演形式不同。如果在表演的过程中故意抢话,替捧哏接了逗哏的话,这会打乱演员表演的节奏,并且也会影响演员的表演情绪。这实在是一种不太合适的行为,曾经也有相声演员调侃道:“台下的都是捧哏。”这句话看似是玩笑话,但其实包含着演员的无奈之情。所以劝各位喜欢看相声的观众,适当的参与最好不过,但是一定不能越界,扮演好观众的角色,享受演员的表演就是对演员的最大尊重。

E. 谐音梗真是又尴尬又好笑的喜剧包袱,你知道哪些让人爆笑的综艺谐音梗

明星在综艺放飞自我,各类名场面乐到秃头,在现在的综艺体验当中,你不讲两句谐音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制造快乐,而谐音梗现在也慢慢的成为了一种大笑点,人手必备两句谐音梗以防不时之需。

F. 德云社讲的相声很低俗么接地气和低俗之间要怎么区分呢

其实不止是德云社的相声低俗,整个相声界现在很多相声都讲的非常低俗,不是说沾了黄赌毒,那是违法了,而是说老是打一些擦边球,然后就是喜欢讲人性的一些小缺陷拿出来放大,本来就是很小的问题,可是让他们反复的拿来玩梗,就是他们说的“包袱”,其实有的时候我听的非常反感,因为我总觉得他们来错了地方,不应该来到这么大的舞台讲相声,因为他们的内容并不适合这个舞台。

德云社如果再不对他们的相声进行创新,改掉以前相声身上低俗的某些缺点,那德云社永远就是讲的天桥相声,难登大雅之堂,除非社会价值观扭曲,认为德云社的相声就应该登上大舞台。

G. 相声中的捧哏,逗哏怎么区分相比之下哪个更重要一些

自从德云社火了之后,喜欢听相声的人越来越多,也是德云社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相声的基础知识,比如说学逗唱中的唱是指的太平歌词,再比如逗哏和捧哏之间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是郭德纲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些知识。小编也很早就有一个疑问,说相声的搭档中,捧哏和逗哏一场下来这演出费该怎么分呢?

但是郭德纲和于谦儿从开始合作,收入就一直是五五平分,郭德纲在节目中明确表示过,相信这也是为什么老郭和于谦一直没有分开的原因之一吧。

H. 郭德纲相声里最经典的“梗”有哪些

经常看电视剧和收听电视广播,但是朋友们都知道,现在的相声界也就数郭德纲比较红。他的德会社也是在行业里面是处于一个领头羊的地位,而且他的徒弟们也比较争气,一个比一个有名。他的儿子年轻有为并且得到了他的真传。做为一名相声演员小岳岳也全国皆知,一首五环之歌成为德云社和小岳岳的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那就是风油精。相声内容大概就是说是在80年代于老师在胸口处带着一个大翡翠,然后老郭说那个翡翠水头好,绿水都荡漾了起来,最后老于说这是风油精。虽然内容比较无趣,但是这样无趣的内容在他们的讲述下就变得很有意思。这足以看到他们的能力很棒。

I. 相声中有哪些经典的谐音梗

谐音梗其实是相声中最常用的一种搞笑技巧,通过同样的读音下,导出两个以上的词汇,让观众产生误读从而产生笑果。

谐音梗创作虽然简单,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捷径,甚至不需要创作直接现挂,也能临时丢几个谐音梗出来。早年香港台湾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不备稿直接上阵,在嘉宾的对话里面就能抓出几个谐音包袱来。

所以对于系统的舞台表演,尤其是有提前备稿创作的前提下,比如相声跟主题脱口秀,谐音梗应该尽量少用,比如李诞就禁止员工使用谐音梗,当然除了王建国这种刺头儿,敢在公开场合用谐音梗挑战李总。但建国的谐音梗是相对比较高级的,首先是有剧情有表演,最重要的是他使用频率很低,偶尔当奇招使出,能够起到炸场子的效果。

而相声舞台上的谐音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笑果等级也是依次递增,越是大师级别,越能够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

第一类、挠痒痒类

这一类谐音梗算是跟相声基本功结合的最多,而且也最显示演员基本功。比较经典的就是侯宝林大师《戏曲与方言》中也用过,上海人管“理发”叫“打头”,其实这是发音导致的误解,上海人是念dang(一声) tou(二声),而且是洗头的意思。侯宝林大师通过塑造角色对话,理发师跟侯宝林对“打头”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在对话中产生矛盾制造笑料,这都是谐音梗最正确的使用方式。

当然,这种谐音梗需要铺垫比较多,而且一般都会先把底包袱刨了,比如侯宝林就是先说“理发”叫“打头”,观众也大概知道笑点是这个。假如没有这种铺垫,对于不懂这种方言的外地人来说,可能听了就会一头雾水。比如老郭以前讲过一个天津方言的谐音梗,说警察抓到一个行为诡异的人询问,对方回答“我搞瞎八”,这个包袱于谦当时没有翻,在最后郭德纲把底都说出来“我搞瞎八(刚下班)”的时候,于谦强调了一句“还敢搞瞎八”,但由始至终老郭都没解释什么是“搞瞎巴”。当时我只知道这里的包袱是“刚下班”的一个同音不同意的词,后来上网才知道是“搞瞎巴”指天津话“乱搞男女关系”。而于谦当时没有翻包袱多半是不知道怎么翻比较合适,或者就是老生常谈的郭德纲跟他从不对词儿,这个包袱可能北京人于谦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就滑过去了。

所以对于这种方言谐音梗虽然比较高级,但也要考虑听者的感受,提前把底包袱刨了效果会更好。

J. 捧哏和逗哏是什么意思啊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