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朝的大功臣,明英宗为何要杀死于谦

于谦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明朝的大功臣,要是没有他,明朝或许早就被瓦剌入侵了。可明英宗复位之后,不但不论功行赏,反而以“谋逆”的罪名处死于谦,于谦一死,明英宗就落得个“枉杀功臣”的罪名,即使他做再多好事,都会遭人诟病。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杀死于谦呢?原因有三:

明朝于谦

这些事连起来,站在明英宗的角度看,于谦就是十足的“乱臣贼子”。首先拥立朱祁钰,这就等同于背叛明英宗。其次拒绝瓦剌条件,就是不顾自己安危,想让自己死在瓦剌,这样天下就是于谦和朱祁钰的了。最后再废掉太子,立朱祁钰的儿子为储君,整个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如此一来,明英宗的皇帝算是做到头了,就连后世也别想继位。因此明英宗会杀死于谦。

❷ 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为啥历史上都评价他是个好人

明朝在定都北京之后,受到过几次外族的入侵,曾经明英宗时期就曾经遭到过瓦剌的入侵,当时是于谦力主抗敌,保住了北京城。但是他因为扶持新帝,被明英宗记恨,明英宗复位之后杀死了于谦。那么明英宗作为一个被俘虏的皇帝,杀死了抵抗外族的英雄,按理后人对他的评价不会太好,但是历史上都评价他是个好人。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会评价明英宗是个好人呢?我个人认为明英宗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他能够体察民间疾苦,得到了很多老百姓认可,他的后代子孙写史肯定要偏向他。

一、明英宗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赢得了朝野内外一致称赞。

明朝自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实行活人殉葬制度,只要皇帝死了或者王爷死了,那么活着的妃子还有曾经侍寝过的宫女都要殉葬。这让当时很多人接受不了,因为在此之前都是人俑殉葬,这么做非常残忍。明英宗在死之前觉得这么做很不人道,下旨废除了这项规定,让当时的后宫嫔妃对他感激不尽,官员们也觉得明英宗是一个仁义之君。

明英宗作为皇帝不能称他为明君,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个好人。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给我留言讨论。

❸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明英宗杀死了,他有什么故事

少年天子
明英宗坐像轴
宣德二年(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皇太后张氏尊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3]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4]

土木之变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5]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土木之变形势(点击看大图)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7]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8]

南宫上皇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9]

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官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官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4]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10]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❹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了解明英宗朱祁镇为何在夺回皇位后立即杀死大英雄于谦,并从朱祁镇的经历和性格入手。否则,很难理解玉莲是救亡图存的大英雄,也很难理解朱祁镇为什么没有迅速死去。


其次,有人分析说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与北京保卫战中的深夜炮击有关,因为朱祁镇当时被瓦拉泰什扣押在瓦拉军营,明军首先炮击军营,使朱祁镇极其危险。在看来,是于谦想利用炮轰瓦拉军营的机会杀了他,以确保戴祁雨的皇位稳固。因此,朱祁镇怀恨在心,杀了于谦来发泄他的仇恨。但是在《大明风华》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是朱祁钰下令炮击第一军营,而不是于谦,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当时,为了保证朱祁镇的安全,于谦和孙太后都强烈反对军队出城进攻,他们不会炮击第一军营。于谦一直主张拯救朱祁镇,但朱祁钰不希望朱祁镇回来。那么,朱祁镇拿自己与于谦比,妒嫉变成切齿的痛恨,因而必置于谦于死地而后快。


据朱祁镇杀于谦的原因,可能与那一夜明军炮轰也先军营无关。史书记载,于谦曾在朱祁钰景泰、明代宗五年做学问。他为官一方,为人“清正廉明”。他曾去朱祁钰试图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重新成为王子。(见《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清正廉明,威望很高的于谦不赞成朱祁镇利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于谦是得到了孙皇后的支持。如果于谦反对恢复朱祁镇,朱祁镇就很难保住皇帝的宝座。因此,朱祁镇杀了于谦,以确保复辟的成功。


最后,更重要的是,于谦当时是兵部尚书,北京的警卫部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于谦在保卫首都方面建立了很大的威望,军中将领对他非常顺从。太后孙也大力支持他掌握军队守卫首都。在这方面,朱祁镇依靠少数侍卫和几个太监,利用“夺门之变”进行复辟。如果于谦利用手中的城市守卫力量反对,朱祁镇的政变很可能会失败。那么,再次,朱祁镇杀于谦,可能是因为于谦是一个刚直而有节气的大臣,朱祁镇是通过政变复位的,对此,于谦必定会反对,而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的威望极高,若是于谦反对朱祁镇复位,朱祁镇的麻烦就大了。

❺ 明景宗为何不杀明英宗,而英宗复位后为何要杀于谦,杀了景帝

1、明景宗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他性格内向,为人谨慎,从小就对皇位不是特感兴趣,没有和皇兄争的意思。不过机运巧合,世事忽变,鬼使神差之下轻而易举就登上了帝位,明英宗是他哥哥,他没必要也不能杀。

明英宗杀于谦的原因:景帝废除后,徐有贞提醒明英宗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为处置于谦犹豫再三的明英宗终于下定决心,杀掉于谦,抄没家产,家人充军。

与景宗相比,英宗的治政能力并不逊色,甚至强于景宗,明英宗经历了苦难以后,他的头脑、阅历、手段、眼界、胸襟等方面都超过那些从小就在皇宫里面长大的皇帝。

那些寄人篱下,忍辱负重的生活以及斗智斗勇的考验,已经彻底的改变了当初那个什么也不懂的糊涂的小皇帝,让他蜕变成了一个英明的帝王。

景宗是病死的,“夺门之变”后,英宗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宣布废他为郕王。失去帝号的朱祁钰被迁到西内永安宫居住,病情不久趋于恶化,于1457年正月十九离世。

2、相关事件: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瓦剌胡人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被众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代宗。

后来,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议和,瓦剌首领也先眼见朱祁镇已经无用,于是同意让朱祁镇回燕京。朱祁钰表示不愿意退位,曾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而是当初把我推上宝座的,是你们啊。”

他贪恋帝位与否这并无关是非,不过他废除了明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经大臣陈述其利弊後,朱祁钰把朱祁镇迎接回京师,囚於南宫,尊为太上皇。

并以锦衣卫对朱祁镇加以软禁,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景泰七年(1456年),在对抗瓦剌时立下大功的石亨为了自身利益,有意复朱祁镇登基。在拉拢身边人商讨後,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行事。

(5)是谁鼓动明英宗杀于谦籍全家扩展阅读: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天顺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弃市,籍其家。

并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初一,废朱祁钰仍为郕王,迁于西内。

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时年三十,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谥曰戾,葬金山,毁其所建寿陵。其妃嫔也都被赐死殉葬。

朱祁镇复辟後,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镇夺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许彬、杨善、张軏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当中,都在朝中横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宠的后期,更发生了曹吉祥企图弑位的曹石之变。

政权逐渐陷入混乱,各个派别文官相互争斗,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别斗争中遭到贬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继续腐败和混乱下去。从此,明朝的统治危机便一天天加重起来。

❻ 明英宗原本不想杀于谦,是谁在背后使坏导致他改变主意

明英宗不是不想杀于谦,而是知道不能杀于谦。之所以对于谦举起屠刀,是听了徐有贞、石亨等人的谗言。

所以于谦一力推动朱祁钰上位,废掉朱祁镇的帝位。于谦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无意得罪了朱祁镇。所以朱祁镇很想杀于谦,不过他也知道于谦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只能压下怒火。徐有贞等人不断刺激朱祁镇,让他想起被俘的苦难生活,并暗示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于谦。

终于,失去理智的朱祁镇决定杀死于谦泄愤,一代宰辅之臣就这样死于奸臣之手。

❼ 为什么明英宗要杀大忠臣于谦

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发生了一件举国震动的事。那便是蒙古瓦剌马队在土木堡大北明军,乃至连天子明英宗也被敌军俘获。这时辰民气浮动的朝野上下只想着两个字,那便是迁都。

此刻的环境与宋徽宗时代的北宋有何两样,所幸明朝出了个有血性的忠臣,他便是于谦。方才升任兵部尚书的他,不甘困守,大力大举主战,乃至于还亲身披甲持刀,与围城的瓦剌马队征战。

北首都留守的军平易近见到这位高贵的兵部尚书都敢与贼军一战,于是深受鼓动,再也不想在城中做困守羔羊。纷纷拿起手中可以击贼之刀兵,与士兵一路抗击起瓦剌。

虽说有土木堡大北在前,但所幸于谦策动北首都的军平易近,执拗抵当,愣是将威风凛冽的瓦剌马队赶到了塞外,保住了北首都,也保住了明朝。

“夺门之变”后,这位明朝的肱骨之臣却要遭到溺毙之灾。明英宗非凡很是记仇,他记起来了,本身被瓦剌挟持在北首都下,便是这个于谦失臂他的人命,坚韧不开城门的。

并且本身被俘获的时辰,也是这个老头非得让朱祁钰继位。明英宗越想越气,于是给他安了个“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赴西市问斩。

于谦身后,明英宗还不解气,就派出了锦衣卫搜检于谦私宅,锦衣卫一进于谦的家就有点惊疑。家中居然连点值钱的家具都没有,居室更是一贫如洗,独一值点钱的也就惟独床头的那几部兵法。

这统统竟让不停以来心狠手辣的锦衣卫都留下了泪。直到其后的明宪宗继位,才为于谦申雪。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早餐、午餐和晚餐

从第10个生日起,约翰就上了寄宿学校,孩子们不但在那里学习,还在那里吃饭睡觉。到寄宿学校一星期后,他给父母写信:“亲爱的妈妈,亲爱的爸爸:这所新学校,我觉得很好。我有许多朋友,老师们也不坏。不过,请立即寄来一袋食物――在这里,我们只能吃到早餐、午餐和晚餐。”

❽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不得不杀于谦

不杀了于谦,复位无名。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内顺。复位当日,他传容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

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8)是谁鼓动明英宗杀于谦籍全家扩展阅读:

明英宗朱祁镇的政治举措:

明英宗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❾ 英雄末路,明英宗为何非要弄死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一个不幸的人,因为宠信宦官王振,引发了"土木堡之变",不但让自己成为了俘虏,还让大明王朝几代人积攒下来的精锐部队,人才损失殆尽。好在有于谦这样的大英雄,才使得明王朝转危为安,不至于重蹈宋朝的困境。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失去了皇位,成为了自己弟弟的囚徒,却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拿回了曾经属于他自己的皇位。

复辟后的朱祁镇,是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对于拥立他的那几个"有心人",自然是高官厚禄,而对于那些不拥立他的,其实他也不想把人家怎么样,但他却默许了"有心人"对这些人的打击。这里的"有心人"便是帮助他复辟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他们要打击的对象很多,共同的对象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于谦。

不管怎么样,于谦终究是死了。按照当时的惯例,还需要抄家的,可负责抄他家的官员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于谦家什么都没有。他们很不理解,一个一品大员,曾经挽狂澜于既倒的盖世英雄,是如此的寒酸,清贫。假如他们知道于谦写的那句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或许就能理解了。于谦是真正的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或许他并没有这样说过,但他的意念,他的信仰,却促成了他这么做。

总的来说,朱祁镇杀了于谦,是为了"夺门之变"师出有名,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受到徐有贞等人的瞒骗,但谎言终究是谎言,迟早要被拆穿的,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❿ 明英宗坚持要杀于谦,真的是被奸人蒙蔽了双眼吗

不是,明英宗要杀于谦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于谦再世一天对他就会产生一日的威胁,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名声产生损害,为了一劳永逸,明英宗就只好昧着良心把于谦给杀了,还给他安了一个谋逆罪。

后来各地的勤王军队也赶到了北京,在于谦的率领下逐步收复失地,大明也重新安稳了下来,然而好景不长,被抓的明英宗被放了回来,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之间就必须有一个要有一个了断,最终朱祁镇被幽禁,景泰帝继续当他的皇帝。

然而朱祁镇的贼心不死,积极联合旧部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钰幽禁于王府,于谦等一批旧臣全部被抓,而于谦更是以谋逆罪论处的,明英宗之所以这么报复于谦,除了他另立新帝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北京之战时,于谦不顾他的安慰炮轰鞑子,朱祁镇怀恨在心,复辟后就坚持要杀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