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说刷子李
Ⅰ 《刷子李》的说的什么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首先是“俗世”中的“凡人”,因为他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为他刷墙的技艺高超,让“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他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之称最为恰当。
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不管怎么写,这样写却吊起了读者的胃口。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另外,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Ⅱ 《刷子李》的全文,急!!!!!!!!!!!!!!!
快手刘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穿过黄布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了。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用毛笔画上去的。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着的大白象。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满口不住说着逗人的笑话。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就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我当时有种奇想,他的手好像是双层的,小球时时藏在夹层里。唉唉,孩提时代的念头,现在不会再有了。
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以致在我们居住那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那些伴随着童年的种种人和事,总要随着童年的消逝而远去。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路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的变"小碗扣球",身旁摆着插满棒糖的小绿木箱。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大孩子了,不再会把他的手想象成双层的,却依然看不出半点破绽,身不由己地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阵子。我敢说,世界上再好的剧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亚,也不能像我这样成百上千次看个不够。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鬈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高中二年级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十年不见,他好像度过了二十年。模样接近了老汉。单是身旁摆着的那只木箱,就带些凄然的样子。它破损不堪,黑糊糊,黏腻腻,看不出一点先前那悦目的绿色。横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来给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边的棒糖东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呢,饱满的曲线没了,衣服下处处凸出尖尖的骨形来;脸盘仿佛小了一圈,眸子无光,更没有当初左顾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这双手尤其使我动心--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于是,当年一切神秘的气氛和绝世的本领都从这双手上消失了。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个小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在这喊声里,他慌张,手就愈不灵,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儿都在哪里了。无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里,没错!决没在碗底下!"有个光脑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纯,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
"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一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做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而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会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
"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
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
"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Ⅲ 俗世奇人 刷子李 对口相声
甲 从前我有个朋友。
乙 干什么的?
甲 开杂货铺的。
乙 您怎么跟他交上朋友啦?
甲 有一天我到他那儿去赊账。
乙 您赊什么东西?
甲 我家灯泡坏啦,去赊一根蜡烛,他拿粉拿笔诮当在黑板上写上“蜡烛”两字。
乙 他写上啦?
甲 他光画了一竖。
乙 这是什么意思?
甲 我明白啦,这一竖代表一根蜡烛。
乙 他不会写字?
甲 过几天我又去赊了一盒香烟。
乙 这回怎么写的?
甲 他在一竖底下画了一个四方块。
乙 一竖代表一根蜡烛,四方块代表一盒烟。
甲 对,这四方块就画在一竖底下!过几天我去还账。
乙 对,下回好赊。
甲 我说:“掌柜的,您看看账,我短您多少钱?”他一看黑板上画着一竖底下一个四方块,回头对我说句话, 把我吓了一跳。
乙 他说什么?
甲 “您不短柜上钱。”
乙 不是画着一盒烟,一根蜡烛吗?
甲 “你就短柜上一件东西。”
乙 什么东西?
甲 “你借去一把铁锹啊。”
乙 怎么变成一把铁锨啦?
甲 一根蜡烛他当成铁锹把啦。
乙 那个四方块?
甲 他当成铁锹头啦!
乙 没文化多耽误事啊,你就给买一把铁锹吧!
甲 我知道他这是开玩笑,他是个好开玩笑的人,我没给他买。后来我们交了朋友啦。
乙 好哇。
甲 从此以后,我要是有一天不到他柜上去,他就吃不下去饭。
乙 这才叫朋友呢。
甲 可是说相声的哪儿都去呀。在山西太原府,有一家办寿,请一场相声让我去。您说挣钱的事我能不去吗?
乙 得去呀。
甲 去,我舍不得朋友。
乙 那也就几天,您可以跟他说说。
甲 我上他柜上告诉他:“大哥,我要走啦。”
乙 他说什么?
甲 他哭啦。
乙 他怎么哭啦?
甲 他舍不得我呀,我给他个放心话。
乙 什么放心话?
甲 “多说走十天,少说走五天。”他问我到什么地方去,我说:山西太原府。
乙 他说什么?
甲 他乐啦:“山西太原府是咱们老家呀!”我赶紧问他:“老家在山西太原府什么地方?”他告诉我:“在太原城西。咱们老爷子名叫‘辛干’,到那儿一打听‘辛干’都知道。”“你这么告诉我是有什么事情吗?”“我有十几年没回家啦,你要走给我带一封家信去。”
乙 朋友嘛,这个事应当管。
甲 你当光带信哪?
乙 还带什么?
甲 还有钱哪。
乙 多少钱?
甲 五十块现大洋。
乙 现大洋银子的,沉哪。
甲 五十块钱,拿报纸卷上,半尺多长,我不能搁口袋里。
乙 您放什么地方?
甲 掖到裤腰扣里。我走那天他送我上车告诉我一句话。
乙 他告诉你什么?
甲 连信带钱交给本人,“到家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她就是我媳妇,你嫂子。”
乙 嘱咐得挺详细。
甲 我上了火车奔太原去,坐时间长了闷得慌,心想临走带点解闷儿的东西就好啦。
乙 是啊!谁让你没带哪。
甲 我把带的那封信打开看看都写的什么?
乙 私看书信,这可不好。
甲 朋友,没关系,我打开一看哪……
乙 怎么写的?
甲 信上没写字。
乙 没字呀?
甲 在信上画了七个大骆驼,一棵大树,树上落了两个苍蝇。树的那边还画着四个王八,两把酒壶。
乙 这是什么信?
甲 我也不知道啊,我到了太原府,刚进城,见有一个老头儿,我过去鞠个躬,打听打听,我说:“老大爷,请问附近有个叫‘辛干’的吗?”
乙 老头儿说什么啦?
甲 老头儿反过来问我:“你找‘辛干’有什么事?”
乙 你就跟他说吧。
甲 “我打北京来。有一个朋友托我办点事,往家里带封信,还捎俩钱来。”老头儿说:“你跟我来吧。”
走不远,就把我让屋里去啦。给我找个座我就坐下了。老头儿就说话啦:“有话你就对我说吧,我就叫’辛干”。
乙 真巧,碰见本人啦,你就把钱和信交给他吧。
甲 我说:“给您这封信,还有五十块钱。”老头儿乐呵呵地拆开这封信,看看信瞧瞧我:“噢,你跟我儿子是把兄弟呀!”
乙 信上不是没写字吗?
甲 我也纳闷儿,我赶紧问他:“你儿子在信上说我们是把兄弟吗?”他说:“是呀,你看这信上有七个骆驼,我们山西人养骆驼,五个为一串,六个为一挂,七个为一把儿,这不就是把兄弟吗。”我一听,我们俩全变骆驼啦。
乙 把兄弟可不是一把子嘛!
甲 老头儿看完信,跟我说:“一点儿不错,信上写得明白是五十块钱。”“您怎么知道是五十块钱?”
乙 他怎么知道的?
甲 “你看这树上落两个苍蝇。”
乙 树上有俩苍蝇是怎么回事?
甲 “我们山西人,把苍蝇叫蝇子,花的洋钱也叫银子,可是山西人说银子,也叫蝇子。”
乙 那么,蝇子在树上落着是怎么回事?
甲 “蝇子代表银子,就是银子,银子有数(树)的”。
乙 噢,怎样知道是五十块钱呢?
甲 老头儿说:“这儿画着四个王八,两把酒壶,你算算,四个王八,四八三十二,两把酒壶,二九一十八。十八加三十二,共计五十块。”
乙 这么回事呀!这比甲骨文还难认呢!
甲 老头儿说:“今天你别走啦,咱爷儿俩初次见面,得喝两蛊。”我说:“我光会抽烟不会喝酒。”“好办,给你灌两瓶醋吧!”
乙 喝醋啊?
甲 醋拌山西刀削面。吃完饭老头儿跟我说:“你回北京给我带封信。”我说:“行”。
乙 这应当。
甲 过几天,我演出完了,他把信也写出来啦。临走那天,我到他家拿信去,一进门看见有个年轻的妇女,这是我大嫂子,她也交我一封信。
乙 一共两封信。
甲 老头儿交给我说:“这大信封是我给儿子的,这小信封是你嫂子给你大哥的,小夫妻都是知心话,你走到半路上可千万别拆开看!”
乙 人家怕你拆开看。
甲 辞行,登程,我坐在火车上怪闷的。
乙 看看书,看看报吧。
甲 哎,我想起来啦,这儿有两封信,再拆开看看。
乙 您就别拆开啦!
甲 非拆不可,先看大信封的信,拆开一看。
乙 写的什么?
甲 信上还是没有字,信上画了个水筲,这水筲底朝上,筲把儿朝下,在水筲底上落着俩苍蝇。
乙 这是什么意思?
甲 我明白,苍蝇大概又是银子可是水筲底朝上,我不明白,还画着一个大圈一个小圈,大圈里头画着一个二喝脚,就是过年放的爆竹,小圈里头画一个蚕。
乙 什么蚕?
甲 吐丝的蚕,这封信很简单,看完封好,收起来,再看我嫂子这封信。
乙 人家夫妻的信,你别看。
甲 打开一看,画着一块藕,藕可断开啦,里头的丝可没断开。挨着那块藕,有一块炭,就是生炉子用的炭,块儿太小啦。还画着两个鸽子、一只?font color="#006699">甲印?/p>
乙 还有什么?
甲 还画着一头象,象鼻子上卷着一把刀,这象正回头,那刀尖从鹅脖子上扎进去了,鹅顺着脖子流血。我看完了,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乙 是不好明白。
甲 看完信,闲劲儿难忍,一想,有了,我在嫂子这嫂信的后面,我也画点儿东西。
乙 你画什么?
甲 乱画,画什么好呢?对,我来个自画像。
乙 那怎么画?
甲 我掏出一面小镜子,对镜子画,画一个小人儿嘴叼着烟卷儿。画完把信封好,一天一宿车到了北京。
乙 下车您就回家吧。
甲 先把朋友的事办完再回家,我就一直奔到柜上去啦。
乙 见着了吗?
甲 他正在门口站着呢,一看我回来啦,我个亲热劲儿:“兄弟呀!你可回来啦!一路上你可辛苦啦!”
乙 真近乎!
甲 沏上茶,洗洗脸:“你在柜了吃完饭再回家吧!”
乙 你怎么样?
甲 我把信交给他:“这个大信封是我们老爷子的,小信封是我大嫂给你写的,我把钱交给老爷子了。”
乙 他说什么没有?
甲 他说:“兄弟不用多说,咱们哥们儿我还不信不过,要是见不到钱,这封信也来不了。”
乙 人家比你明白。
甲 他把大信封拆开,看完了信他就说啦:“兄弟,这个钱,咱们老爷子见着啦。”我说:“你怎么知道的?”“这儿有个水筲,有两个苍蝇,山西人管苍蝇叫蝇子,带的那个大洋也叫银子,这水筲底朝上,就是银捎(筲)到(倒)啦。”
乙 这个大圈和小圈是怎么回事?
甲 “大圈是饭碗,小圈是茶碗。”
乙 大碗为什么搁了二踢脚,茶碗为什么搁个蚕?
甲“你不明白,这是老爷子想我。茶思(丝)饭想(响)。”
乙 你嫂子这封信呢?
甲 他把信拆开一看就哭啦。我赶紧就问:“你先别哭。这藕断开啦,这丝没断,这木炭又这么短这是怎么回事?”
乙 怎么回事?
甲 “这是你嫂子想我啦:长思(丝)短吧(炭)。”
乙 这两个鸽子、一个?font color="#006699">甲樱 礁龈胱印⒁桓鲅甲樱 裁淳褪墙心隳兀?/p>
甲 “这就是:哥哥呀!哥哥呀!”
乙 这象鼻子卷一把刀,刀尖扎进鹅脖子,还直流血是什么意思?
甲 “这就是:哥哥呀!哥哥呀!想(象)煞(杀)我(鹅)啦!”
乙 就是想死我啦!
甲 对呀,他一翻过信一看,就瞧见我画的那个自画像啦。
乙 这回他说什么?
甲 “哎呀!兄弟,这画的是我儿子不学好,叼上烟卷啦!”
乙 啊!去你的吧!
Ⅳ 《刷子李》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说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粉刷完一间屋子,身上从来不会有白点。他收了个徒弟,曹小三,带着他出去干活,在这个过程中曹小三亲眼目睹了师傅的技艺高超。
《刷子李》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该故事以小人物的视角,稀松平常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耐人深思。
(4)相声说刷子李扩展阅读: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在文学上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
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激流中》、《漩涡里》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冯骥才又是当代文化学者。近二十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网络-冯骥才
Ⅳ 此人为什么叫刷子李
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一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有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看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从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Ⅵ 仿写《刷子李》
在一个小巷里,有一个做糖人的摊子,摊主是一个姓张的师傅,而且他手艺精妙,做的糖人既甜又好看,逢人都叫他为“糖人张”。
张师傅的手艺人人皆知,那美味的糖人吸引着人们从早上六点就开始等待了,而且天天生意兴隆,到了晚上也有人特地跑来买上两串呢!
一年的一天,糖人张收了一个徒弟,名叫刘小二。他开头只是糊糖、削棒子、跟在后面拎箱子。可他的心里早盼望能从他的师傅那里学那手绝活。可不,这回不是大开眼界了!
那天,刘小二闲得没事干,瞧着师傅来做糖人。师傅他像往常一样舀了一杯糖,浇在了模子上,只见他手势轻快,在半空中轻巧地晃来绕去,杯子中的糖均匀地浇在了模子上了,或重或轻,倒出来的糖或多或少,不多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出现了,那一个小朋友高兴地蹦来跳去,直拍手!
刘小二也试了试,可做出来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刘小二可纳闷了?自己也学了那么长时间了,也很努力,可到底是为什么呀?
师傅看出了刘小二心中的疑惑,笑着说:“小二啊,做糖人呢应该心平气和,手不能抖,控制好糖量,把它看作是一枝毛笔就成,开始作画,这样保证就成。再加上努力练习,你做出精致的糖人为期不远了,呵..你呀,学着点吧,呵….”
这就是奇人糖人张,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拿出来的手艺。不是随便随能做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刻 纸 张
503朱黛颖
咱们这带有个名叫“刻纸张”的人,名声挺大,看他刻纸的也真不少。每天都有一大群人围在他的小店铺里看,也有一大批人会慷慨解囊,买几个去。当然,他名声大,是因为他----奇,奇在哪儿?
首奇,奇在他的刻法。别人刻都用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刻发刀刻,他刻,就用一把几乎家家都有的小刀刻,刻出的作品却都比用专用刻刀刻的好的多。他还能准确地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有个规矩,那就是在要刻的纸下放一张最薄最软的纸,刻好后掀开纸一看,下面的纸却毫无刻痕。人家都说,刻纸张的手和刀都是神的,刻出的东西也是活的,刻纸张刻的那才叫艺术。
次奇,是刻的图案奇。别人刻,大都刻花虫鸟鱼,他刻,就刻一些与众不同的,哪家要生孩子了,他刻一个大胖小子送给未来的母亲;哪家要取媳妇了,他刻一个美人儿送给丈夫。总之,他刻的东西总是别出必裁,让人又高兴又感激。
刻纸张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奇人哪!他却摇摇头,坦然地否定:“我哪是奇人,只有有点天赋,多加练习罢了!谁都会这功夫哪!您说,刻纸张神不?奇不?
魔术刘
503 陆贤藩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魔术刘专干魔术这行,他有句口头禅:“这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正如他所说,大家看了他的表演就一定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时有一个魔术就是他表演的。我早就已经听说了他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不可。那天,我躺在床上看魔术刘表演魔术,看到后来发现他表演起来派头十足,引人入胜,只见魔术刘把一个小杯子放在桌子上,再把一个大的杯子倒扣在小的杯子上,然后他默默念了一段咒语,这时他又说了那句口头禅:“这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突然“蹦”的一声——一个硬币到了玻璃杯中。看了这个魔术。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魔术刘还经常在大街小巷中游走,路人店家被他搞得一愣一愣的,我最爱看他玩完把戏,若无其事地走开时店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真有点整人的味道,但只有趣味不伤感情。
魔术刘的绝活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拉面徐
503 吴寅孟
拉面在我们平时看来是很容易的,不就是用手揉一揉,拉一拉,最后再煮熟了放一点调料就做成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拉面也是一种绝活。“拉面徐”让我见识了这一点。
拉面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活。“拉面徐”做拉面开始的时候先揉面,他说揉的太硬,面太难拉,揉的太软,面条非常容易断掉。拉面徐揉面是有技巧的,他一会儿用手掌,一会儿用手背,一会儿用手肘,还不时地翻来覆去。
当面被揉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就开始拉面了。“拉面徐”用面粉充当润滑剂,只见面从一团变成了一长条,只听“咚”的一声,拉面徐娴熟地开始甩面,面像一个乖孩子一样,任由拉面师傅摆弄。不一会儿只见“拉面徐”把面条甩得越来越快,面条越来越多了,有的粗的像毛线,有的细像棉线,却一丝不连,一丝不断。
开始下面了,“拉面徐”的手转来转去,这是为了防止面粘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拉面徐”看面熟了,就用漏勺捞起来,抖一抖把水晾干,放到有调料的碗里面,一碗拉面就这样完成了。
这看似容易的拉面,其实都是拉面师傅们的勤学苦练才练就的拉面绝活。
Ⅶ 有关刷子李的故事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Ⅷ 《刷子李》“别不信!”这句话是谁说的不信什么
刷子李,别不信这句话是谁说的,不信什么,那就是不信他所说的一切事情都是不相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