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咋挂
㈠ 相声里的砸挂,可不是乱砸的,哪几种挂千万砸不得
相声里的砸挂,可不是乱砸的,以下几种挂千万砸不得:第一种:跟自己闹过不愉快的人不能砸。
这种人就是可以算得上是自己的对家,互相看不顺眼,或者之间闹过矛盾,这两个人之间是有嫌隙的。如果这个时候在相声中对他砸挂的话,那么就有一种故意贬低的嫌疑。就算砸挂的那个人根本没有这种想法,但是听相声的观众以及这个人自己肯定是非常不舒服的。这种行为是损人不利己的,所以不能砸。
第四种:不熟悉的长辈不要砸。
一般砸挂的对象都是跟自己关系还不错,而且知道对方被砸挂也不会在意的人,特别是面对这样的长辈。像德云社的人经常拿自己的师傅砸挂,就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师傅可以理解自己是为了表演不会真的放在心上。但是不是所有的长辈都可以接受这样的调侃的,因此要拿自己有把握的人,不然就会得罪对方。
㈡ 相声里的砸卦是什么意思
砸卦是相声演员之间彼此戏谑取笑的一种手段。
对于“砸挂”应该怎么专用,不该怎么用;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归纳起来“砸卦”时有这么几忌:
一、与自己关系有隔阂者忌。否则容易误以为故意中伤。
二、对观众不易“醒攒儿”(明白、理解)的敏感问题忌。否则容易在观众心目中以假为真,给对方造成伤害。
三、对于在观众中也普遍存在的敏感问题忌。否则容易误以为是指桑骂槐,引起观众不满。
四、对长者忌。对属于同场的长辈“砸挂”宜掌握好分寸。避免失尊伤雅
(2)相声咋挂扩展阅读:
相关术语:现挂
过去老艺人们常说:“相声演员得脑子快,讲究抬头一个见识,低头一个主意,往往‘当场撞出来的包袱’,有时比常演节目里的包袱效果还好。”
而现挂是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凭借演员的聪明才智,往往收到意想不到而火爆的艺术效果,现挂水平表现了演员的扎实的功底和机智的灵活运用。一般现挂用在说垫话和场上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
㈢ 请问谁知道"砸挂"是什麽意思(跟相声有关可能)
“砸挂”是相声演员之间彼此戏谑取笑的一种手段。相声演员生活中相互“砸挂”的事比比皆是。把这种“砸挂”说成是相声演员之间,用以训练随机应变,灵活下挂(组织包袱)和现挂(即兴创造笑料)的训练手段也不为过。
多年来,还真是没有听说过两个人因为“砸挂”犯口舌的。这是因为相声演员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于“砸挂”应该怎么用?不该怎么用?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归纳起来“砸挂”时有这么几忌:
一、与自己关系有隔阂者忌。否则容易误以为故意中伤。
二、对观众不易“醒攒儿”(明白、理解)的敏感问题忌。否则容易在观众心幕中以假为真,给对方造成伤害。
三、对于在观众中也普遍存在的敏感问题忌。否则容易误以为是指桑骂槐,引起观众不满。
四、对长者忌。对于同场的长辈“砸挂”宜掌握好分寸。避免失尊伤雅。
在互联网传播如此快捷、广袤的今天,还需注意一忌,慎用外国公民“砸挂”近日在互联网的视频相声和评论帖子上,屡见这方面的戏谑,当为一戒。
㈣ 相声的基本功有那些,怎样去练习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
“逗”是互相抓哏逗笑;
“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
基本功练习
1、出南门奔正南,有一个面铺面向南,面铺门口挂个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面向南,挂上蓝布棉门帘,瞧了瞧,面铺还是面向南。
2、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3、一颗星,孤零零,两颗星,放光明。三四五六许多星,照得满天亮晶晶。
4、大米饭喷喷香,我们大家都来尝。吃得快吃得饱,不把饭粒掉桌上。
5、母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教你咯咯咯,你偏叽叽叽。
(4)相声咋挂扩展阅读:
相声基础学习方法
1、创造剧本,留心生活中的事情,将一些搞笑或者让人深思的事情编入剧本。
2、揣摩剧本,在实际练习中,着重揣摩自己的语速、神态、动作与眼神等等,注重效果。
3、测试效果,可以找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来看自己的表演,如果他们大声笑出来说明成功了,如果没有,继续加工语言。
4、添加或更正。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如果有弊端或者是不足的地方,及时更正和添加,使得更加出色。表演的时候,一定不要紧张要自信;
㈤ 相声行当的暗语有哪些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为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嫌慧碰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垫话
曲艺名词。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碧闭”,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芹谈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㈥ 相声的捧哏和逗哏怎么演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犯贫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捧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én,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拓展资料:
穿针引线
对口相声中,甲在叙述时,乙常有些插话、帮腔。他对甲讲的内容,或同意、或反对、或敬佩、或讥讽、或提问、或补充、或辩论、或引申,话虽简短,十分重要。乙所讲的,也是观众们想要说的;而甲回答的,则正是观众所要听听的。因此,乙有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一般惯用的语气助词来看,可以概括为“赞、疑、吐、惊”四个字。
赞:就是肯定的语气,如“对!”、“好。”、“当然啦。”、“就是嘛。”、“没错!”、“可不是么!”等等。它的作用是鼓励甲叙述下去,以利于故事的发展。
疑:是否定的语气,如“啊?”、“干吗呀?”、“怎么啦?”、“像话吗?”、“多令儿呀?”、“没听说过!”等等,能起到激化矛盾、引起争论,推动情节进展的作用。
吐:是先肯定后否定,好比吃杏,没吃时以为是甜的,到嘴里才感到酸,立刻吐出来,艺人叫“吞了吐”的“包袱儿”。用语常常是“哦——啊?”、“对——不对”、“乐的——哭啦?”、”是我——不是!”、“好——不怎么样!”。先是下意识的赞同,马上又恍然大悟,改口反对,通过突变形成了“包袱儿”。这种手法有助于加深观众的印象,揭示事物的矛盾。
惊:就是惊奇,常用“嘿!”、“嗐!”、“嚄!”、“哎呀”等感叹词。它不仅可以烘托气氛,而且能强调事物的本质,使故事有起伏,多变化。
递火点鞭
一篇相声段落之间的连接,乙要有些”搭桥儿”的句子,为了给甲抖“包袱儿”创造条件,也还要有些关键性的语言,好像甲要放一挂鞭,乙递过一根火给点响。上述情况可以概括为“连、猜、楔、支”四个字。
连:就是连接上下两个段落的一句话,也是“搭桥儿”。像《如此照相》中甲叙述完“二十个不照”后,乙有一句“嘿!那女同志只有剃秃头啦!”它引出了甲讲述两个姑娘照光头像的一段滑稽情节,相声情节的断续跳跃,就是由于有乙的这类语言的连接,才不致使人觉得突然。
猜:乙对甲叙述的内容迷惑不解,作种种猜测,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使情节发展下去。
楔:是给事物的突变制造必要的条件,是“抖”的台词,也叫“垫砖儿”。相声作品中,甲说了半截话,给乙一个插话的机会,甲再接着叙述下去,这种停顿就是“楔”。
支:是为了强调事物的本质,而给予的鲜明对比。”支”要支得开,把观众的思维引到与结局相反的境地中去。
火上浇油
乙不单单是“捧”,有时也要配合甲来“逗”,使包袱儿更响,更脆,犹如火上浇油,更加炽烈,从而加强了艺术效果。这种情况,可以概括为“抢、对、翻、化”四个字。
抢:就是乙把甲要说的话抢先说出来。
对:就是“对托”,与“抢纲”类似,它是乙争着与甲同时说出一句话。
翻:就是乙帮助甲翻“包袱儿”使艺术效果更为强烈,以加深观众的印象。“翻”的手法很多,有的是一语道破。
化:就是演员“化”进角色中去,惟妙惟肖地表演。这不仅在“腿子活”中,甲乙二人都学拟走场,就是在其它类型的段子里,乙有时也由第三者身份的叙事说理而突然“化”为剧中人物仿声摹状,以第一人称出现。如《列车新风》中,乙学他大爷坐火车的两段戏,都是学拟人物动作和摹拟方言(即“倒口”),而形成了“包袱儿”。
捧哏网络
㈦ 怎么才能当相声演员
首先你得来喜欢相声,这行你不喜源欢真心走不下去。有这个心之后,看你是想登大台还是演演糊口,不去某社的情况下(能进去就不需要考虑这么多问题了,好好学盼着能出头就行)登大台你就先琢磨拜师,拜谁,有啥门路,拜完这师傅能帮你到哪儿。要是单纯就想当演员完成个梦想也好,糊口也罢,就先琢磨学艺,虽然学艺也得拜师,但是这个和上面那个考虑的就完全不同了,你想登大台,本身没门路背景,只能琢磨挂名,可能挂名都找不到人,糊口的话就踏踏实实找个人教你点能耐,早出去闯闯。
㈧ 怎么写相声啊
一、从生活出发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话我们听得是再熟不过了。它对于相声创作是否同样合适呢?有的同志认为,相声这玩艺儿,不过是找点噱头讲几句俏皮话而已,不需要什么深入生活也照样能抓几个包袱逗人一乐。果真如此吗?不对。我在这方面就有切身的感受。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凡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作品,空命力就强些,群众就喜欢些,成功的希望就大一些;否则,得到的往往是失败。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即:我们所说的从生活出发,并不仅仅是一个熟悉生活的问题。熟悉生活,只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分析生活,取舍从生活中搬取的素材、用什么形式、什么艺术手段来反映和表现生活的问题。
从生活出发,不仅关系到作品‘写什么’,而且关系到“怎么写”,关系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这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是必须要摆到首位,万万不可忽视的。当然,生活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并非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非要自己亲身经历不可,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就无须赘述了。
二、垫话、正活、底的关系
相声一般分做垫话、正活、底三个部份。过去还有人在垫话与正活之间,加一个过渡的小段,叫做“瓢把”,这个“瓢把”因不甚明显,便可以忽略不计。这三个部份,垫话好比头部,正活好比身子,底好比尾巴。现在我们来谈谈在创作中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活,顾名思义,它在作品中是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份。经常写相声的同志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在构思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垫话,而是正活。先把身子骨立好了,再考虑安什么样的脑袋,长什么样的尾巴。那么,怎样才能使这“身子”长得结实,长得丰满呢?据我的体会,在构思的时候,头脑里必须要有两条清晰的线:一条是内容上的线,一条是艺术上的线。所谓内容上的线,是指节目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在动笔前,应把题材内容考虑好,表达的层次安排好,份量的比重安排好。所谓艺术上的线,是指表达内容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有许多种,动笔前自己应定下采用哪些种。这两条线如果有一条没有理清,就不要匆忙动笔。因为,如果内容上的线不清晰,势必会造成层次不清,反映的生活内容不集中。艺术上的线不清晰,就会出现常说的“折腰”,抓不住人,感染力不强。我在创作《舞台风雷》的时候,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四人帮”及其爪牙在文艺界实行法西斯专政,弄得百花雕残、万马齐暗。他们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要写批判他们的作品,材料俯拾皆是。当时,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控诉“四人帮”扼杀《创业》、《朝阳沟》和《园丁之歌》的罪行,《舞台风雷》主要取材于此。
现在写垫话,都比较简短,甲、乙几句对白后就转入正活,这种简短的垫话,行话叫“挂角一将”,比如《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老站长》、《哥俩好》、《登山英雄赞》等等。这种垫话可以有包袱,也可以没有包袱,比较而言容易写一些,正活出来了,就不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只要“挂角一将”就行了。另外有一种垫话比较长,但它又不像有些相声的垫话离正活很远,而是和正活的内容相一致,这种垫话写起来往往是要花费较大的气力的。比如《画相》的垫话就是如此。
下面再谈谈“底”。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它的作用是使整段相声达到高潮而结束。最后的一小段,从铺垫到抖响包袱,都属于底的范围。一个好的底,严格说来,应该具备这样三个标准:一,首先应该是一个包袱;二,是内容发展的必然产物;三,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这三个标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对“底”造成很大的影响,至少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底。我在创作实践中有一个体会:凡是随着内容的发展,随着矛盾的激化所产生的底,写起来一般都比较顺畅,也比较理想。比如《舞台风雷》正活中“四人帮”的亲信“胡部长”,对一出豫剧的扼杀、破坏,激起了剧团同志们的极大愤慨,当“胡部长”跑上台来大叫:“别唱了!别唱了!”的时候,扮演老支书的演员“我”已经忍无可忍,一把揪住胡部长的脖领子,愤怒控诉“四人帮”一伙的滔天罪行。此时,矛盾已激化到了高潮,“底”也随之而出:
如果“底”不是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从矛盾上升到高潮时迸发出来的,那么,这样的底便势必免强生硬。
三、掌握好结构跳跃的特点
一段相声,演出时间一般是l5-20分钟,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要包括许多包袱,表现非常丰富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就势必要具备跳跃的特点,这是和戏剧、小说截然不同的。一出戏剧或者一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要求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人物塑造上,要求详尽细腻,性格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相声则不然,它可以一忽儿天上地下,一忽儿山南海北,一忽儿张三李四,一忽儿王五赵七。后面说的事件,往往和前面说的毫无关联。但是,有些初学写作的同志,也许是受戏剧和小说的影响比较深,对这一特点却往往掌握得不够。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总是担心事件交待得不清楚,花许多笔墨去叙述因果关系,结果,写出来的作品象甲、乙两个演员在对话,观众倒是明白了对话的内容,可就是一点相声味儿也没有了。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跳跃的特点呢?要掌握它,首先必须要认识它,弄清楚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跳跃的第一个作用,是可以避免那些繁琐的叙述,腾出笔墨为主题服务。跳跃的第二个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包袱。一段相声由若干个包袱组成。每个包袱都包括铺垫和抖响两部份,上一个包袱抖响了,马上就要转入下一个包袱的铺垫,而每一个包袱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不跳跃,接着包袱屁股往下写,不仅会离题万里,而且很难组成下一个包袱。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跳跃的几种方法。
1. 在叙述过程中,演员用简炼、概括性强的语言一笔带过。
2. 通过演员的表演,用语气、声调的变化来跳跃。
3. 甲乙之间互相“给肩膀”。“给肩膀”就是甲、乙双方根据内容的需要,说一句带转折性的话,跳跃开去,以便对方好继续叙述,这句话就叫“肩膀”。这种“给肩膀”的方法,要相声作品里最为普遍。如果不注意“给肩膀”,那就要由甲或乙自己谈过程,不但文字啰嗦,还影响包袱儿的铺垫和抖响。
最后,我们还应该强调一下,当我们了解了结构跳跃这一特点,在运用它的时候,必须防止走上另一个极端,即:不着边际地任意跳跃。跳跃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主题而不是分散主题。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跳而不散,跳而不乱,万“跳”不离其宗,将结构的跳跃性和主题的一致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四、要善于组织“包袱”
相声是笑的艺术,相声的效果就是要使人发笑,并在笑声中获得教益,和美感享受。在一段相声里,招笑的任务主要是由“包袱”来完成的。“包袱”在相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说:无包袱即无相声。实际上,一个相声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不断地组织包袱的过程。
(1) 铺平垫稳是关键
任何一组“包袱”都是一组矛盾,而且是一组极不协调的矛盾。“包袱”中提出一个矛盾后,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是和所提出的矛盾本身发展的规律大相径庭的。正由于这种解决矛盾的方法驴唇不对马嘴,所以便产生了一种极其强列的喜剧性包袱,使人听了哈哈大笑。组织“包袱”时一定要注意层次,用相声术语说这就叫铺平垫稳。铺平就是把要表达的事物对观众叙述清楚,使观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垫稳就是反复强调抖“包袱”前的表面现象,使观众思想上有准备。所以说,铺平垫稳的目的,就是要使“包袱”中所提出的矛盾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引导观众的思路按照“包袱”中所提出的矛盾本身的规律前进,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以为矛盾一定会按其本身的规律得到解决。这样,当“包袱”突然抖开时,才能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收到喜剧效果。
(2) 从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上挖掘、提炼“包袱”
生活中引人发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一句俏皮话,一个玩笑,都会招人一笑。但是,相声中的“包袱”,它作为刻画人物和表现作品主题的一种手段,它所引起的笑,就必须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那种单纯为笑而笑的“包袱”除了有损作品的主题和人物之外,还往往容易走向低级、庸俗的歧途。传统相声中有些污辱、讥讽劳动人民的段子,其中不少包袱就是如此。我们今天新的相声,一定要使观众笑得健康,笑得有意义。这样,我们的“包袱”必须从内容出发,从作品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上去挖掘和提炼。所谓从内容出发,就是要从情节发展中去找“包袱”,从人物的活动中去找“包袱”,而不是外贴。
(3)“包袱”的几大忌讳
在组织“包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忌露。露,用相声术语说就是刨“包袱”。所谓刨,就是在抖“包袱”之前露底。我们在组织“包袱”时,首先必须铺平垫稳。在铺垫时,特别注意不要“泄露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包袱”的底。如果先露了底,“包袱”就响不了,因为它不能“出乎意料之外”。
2. 忌厚。厚,用相声术语叫“皮儿厚”。这是指“包袱”抖开之后,观众一听开始不明白,要思考一下才明白,这样的“包袱”叫“皮儿厚”。反之,一听就明白的,叫“皮儿薄”。相声组织“包袱”时,忌厚。厚了,观众听不明白,笑不起来,等思考明白过来,火候过了,想笑也笑不出了。所以“包袱”一定要"皮儿薄”。凡是内容幽默、风趣、有意义、皮儿又薄的“包袱”,就逗人听,也表示“包袱”组织得成功。
3. 忌重。重,相声术语叫作“咬住不撒嘴”。一个“包袱”抖开响了,既皮儿薄又意味深长,那就达到了目的,不必再往下重复或故意拉长。如果老是没完,听众就腻了,胃口也倒了。我们在写“包袱”时,要恰到好处,点到就放手,不要咬住不放。我在开始学习写相声时,喜欢“咬住不撒嘴”,现在有些业余作者也喜欢这样做,有的还认为这样笑料更多,实际上适得其反。如果说包袱多,可选择最理想的,其它只有忍痛割爱了。少而精比多而杂要强得多,这是我们应当共同记取的。
4. 忌俗。俗是指内容庸俗,语言粗野。传统相声中有许多是从笑话发展来的,历代封建文人写笑话的共同弊病是庸俗,尖酸刻薄地嘲弄妇女、劳动人民和有生理缺陷的人(聋、哑、跛、麻、瞎),相声也受了这种影响。有一些传统段子就有嘲弄妇女、劳动人民和有生理缺陷的人的现象,显得庸俗、低级和损人。因此,我们组织“包袱”,决不能靠这些事来增加笑料。凡是有上述情况的,应该坚决摒弃。另外,语言粗野也是俗的一种表现。说一些粗野、刻薄的话,说一些行话、黑话骂人,说一些下流的话来逗笑,这些都是今天写相声不能允许的。所以,我们有志于相声创作的专业和业余作者,应该是写出内容清新、健康,语言幽默风趣的作品来,为发展相声艺术作出贡献。
(4) 骨干包袱与辅助包袱
“包袱”应分为骨干包袱与辅助包袱。凡是设计情节时就有了的包袱,是骨干包袱。它是直接为表达主题服务的。骨干包袱是从生活中提炼、丰富、渲染、夸张而成的。它应该是既有情趣,又有思想深度,听起来很幽默,琢磨起来有回味,基本上经得起推敲。凡是随内容的发展,写着写着就写出来的,在整个段子中起着活跃气氛和陪衬作用的包袱是辅助包袱。这种包袱不是原来设计中有的,而是在写作中“冒”出来,排练中“凑”出来或舞台上“撞”出来的。它比较诙谐、逗乐。
骨干包袱一般都与主题结合较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辅助包袱虽不象骨干包袱那样与主题结合较紧,但它穿插在相声段子中,活跃气氛,间接为主题服务。骨干包袱与辅助包袱是相辅相成的。相声没有骨干包袱就没有主体,显得浅薄、空泛;没有辅助包袱虽然也成为一段相声,但会觉得单调、呆板,有时“折腰”。只有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整个相声段子才既有意义,又显得诙谐、滑稽、活泼、轻松、幽默、愉快,更具有相声的特色。但是,在创作或排练时,不能一味追求逗笑而拼命去制造辅助包袱。要恰当,有分寸。否则,就会使人感到油滑、贫气。
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道德水平、政治觉悟、欣赏能力都在提高,因此,对相声包袱的趣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从事相声创作和表演的同志,应该在构思、组织包袱时,除了要考虑到它与主题的关系外,还要认真考虑它的趣味的高低。当发现包袱思想性差、庸俗低级、会产生副作用时,就应及时“割爱”,或加以修改。
五、相声艺术构思的几种常用手法
第一种是以歌颂为主的。这些段子歌颂新社会,歌颂工人、农民、战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歌颂新事物。如《画像》、《新桃花源记》、《海燕》、《英雄小八路》、《游击小英雄》、《登山英雄赞》、《找舅舅》、《三比零》、《老站长》、《营业员之歌》、《一条街》、《友谊颂》等等。
第二种是以讽刺为主的。这些段子主要是讽刺敌人、讽刺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那些行为不轨的人,也有批评人民内部的某些缺点的。如《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多层饭店》、《结婚前后》、《打篮球》、《球场上的丑角》、《恐老病》、《恋爱的姿式》等等。
第三种是知识性、趣味性的段子。这种段子既不属于歌颂也不属于讽刺,而是说的风土人情、知识、生活小品等,如《巧对春联》、《成语新篇》、《猜地名》、《广东话》等。
全国有影响的相声段子是很多的,在学习优秀相声段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我对相声的艺术构思手法作了一点探索。相声艺术构思常用的手法大致有四种:
1.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就是用两种人或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低的来衬托高的。这种手法,往往用来歌颂新人、新思想、新事物。
2.自嘲手法。
这种手法就是把自己掺合进去,在里面出洋相,在自己身上找包袱。用这种手法,段子显得轻松、活泼,能够发挥演员的逗乐才能,又不伤大雅。
3.摹拟手法。
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摹拟人物的行动举止。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段子显得风趣滑稽,演员的表演灵活多变。摹拟人物可以多种多样。有从头到尾都摹拟一个人物的。
4.评论、叙述的手法
这种手法在结构相声段子时,是最常用的,但难度较大。有的是评论某件事,某个人,一层层地加以剖析,表示自己的看法,在评论、剖析中组织包袱,有的叙述、描绘某个人,某件事,抓住几个重要情节进行叙述和描绘,在叙述和描绘之中组织包袱。
相声艺术构思的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决不会是仅此几种,别无它法。随着相声艺术的繁荣,今后一定会有不少新的创作出现,肯定会更加丰富、完善,相声艺术构思的手法,会归纳出更多、更切合实际的宝贵经验。
㈨ 相声怎么开头
相声开头要根据具体的段子内容编几句“垫话”,铺平垫稳,引回入正活。
垫答话,垫活儿,也就是开场白,也可以说是铺垫在“正活”前面的话。因为相声讲的大多是离奇好笑的事情,在正活前面加上垫话,为的是入正活的时候,有起承转合,不那么生硬。
相声老前辈特别注意垫话的作用,已故相声演员杨海荃说:相声的垫话很重要、比如你这段相声接上一场的节目、上场的节目很“火”,观众的情绪还没平静下来,你上去之后如果不说几句即兴垫话、开门入活,观众一下子听不进去,还在议论或想着上一场的节目,那么你演的再好也不行。所以垫话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垫话往往有的是即兴表演,也叫现挂。比如上场是坠子很“火”,观众欢迎,情绪活跃,那么相声上场时,就要把有关坠子表演的情况说一说。“刚才是河南坠子,您听嗓子多好,字正腔园,唱出来好听,您坐在哪儿是一种享受。我就不行啦,嗓子不好唱出来什么味儿都有,就没人味儿。观众乐了,情绪来了,非得听你这段相声了。
㈩ 请问相声技巧有哪些
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及相声的基本概念时指出:“(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
在他列举的三要素中,语言、笑声是其它一些喜剧艺术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是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
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引自马克思《导言》载《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现象,它的特点是能够提水与其本质相反(或相离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极为深刻地反映着本质。
因此,真实的喜剧矛盾具有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点。在对口相声中,喜剧矛盾——包袱的双方(现象与本质等等)由捧逗双方分别担任,并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矛盾。喜剧艺术手法(如夸张、误会、巧合等)为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所独有。
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自有其特点。例如,许多戏剧、电影运用视觉形象构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都出现了两个相貌酷肖的人)而相声在运用误会手法时却大都依靠对话。
例如《改行》中说到艺人龚云甫改行卖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皇后》的叫板想起来了:‘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很显然,这个包袱采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造成的。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无法引起误会。
通过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也是如此。
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对话不仅体现于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于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戏曲。“逗”是抓哏逗笑,“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
(10)相声咋挂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