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如何做加紧部署保卫北京的战备工作

于谦一方面征集兵马、打造兵器,一方面加紧部署保卫北京的战备工作。他以都督内孙镗等领兵出城守护京师容九门,列营操练,以振军威。再选将分别出巡,不使敌人有机可乘。又把城外居民迁于城内,随地安插,以免被敌人掠去。当打算焚通州坝上仓粮,以绝寇资时,于谦听了应天巡抚周忱的建议,改为令在官者取之作为月粮,一举两得,诸厂所有饲草,亦听军队取之,余则焚之,毋以饱虏马。

⑵ 北京保卫战双方投入兵力

1449年10月1日,瓦剌军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内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容军。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京师。
于谦,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于北京城下一决死战。

⑶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有一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朱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激怒了大臣。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明代宗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有气,再加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名,把于谦杀害。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⑷ 于谦是怎样保卫京城的

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得惨败和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皇太后和皇后焦急不安,哭哭啼啼。国不能一日无主,她们想,必须先把皇帝赎回来才是,于是从宫中内库挑选了一大批金银珍宝、绫罗绸缎,派太监暗地里送给瓦剌军。也先笑眯眯地收下了这些金银财物,可就是不肯释放明英宗。

京城里本来留下的守兵就不多,大家都怕瓦剌军打来抵挡不住,那次在土木堡逃出来的残兵,又在京城大街上窜来窜去的,更加剧了京城人的恐惧感。

皇太后花了大把的金银,也没能把皇帝赎回来。为了使人心稳定下来,皇太后就下了道懿旨,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也就是代行皇帝职权,并召集大臣商量一个对付瓦剌的良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不出个好办法。大臣徐有贞提出自己的主张说:“现在瓦剌军强大,明军兵力不如瓦剌军,又没有战斗力,如果瓦剌军杀到京城,那京城就很难守住。不如先逃到南方,暂避锋芒,待养精蓄锐,力量强大时,再作反攻的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听了徐有贞这番软骨头的话,气不打一处来,向皇太后和郕王说:“主张逃跑的人都应该杀头。京城丧失了,那还像一个国家吗?朝廷南迁,那大明朝的气势不就完了吗?历史上已有了南宋将朝廷南迁,失了京城、丢了国土,最后被元兵消灭的沉痛教训了,难道还要我大明朝重蹈南宋的覆辙吗?”

皇太后对于谦的主张表示赞许,同时得到多数大臣的一致支持,便把守城的指挥权交给了于谦。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境内)人,从小志向远大,决心以宋朝的文天祥为榜样。后来他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他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始终是勤政廉明、执法如山。他在担任河南巡抚期间,发展生产,赈济灾荒,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很受老百姓的敬佩。

在宦官王振专权的时候,朝廷腐败,贪污受贿成风,于谦却一尘不染,从不收受别人礼物。有人说:“你不愿收金银珠宝,收点地方土特产怕什么?”于谦笑着把两袖一摆说:“我只有两袖清风。”由于于谦刚正不阿,从来不向王振献媚讨好送礼物,因而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想着法子整于谦。他自己说不出于谦的半个不是,就让他的心腹制造谎言,诬告于谦谋反,然后给于谦定罪名将他打入死牢。山西和河南的地方官、老百姓听到于谦遭小人谗言而被定死罪的消息都不服,成千上万的人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看众怒难犯,只得把于谦放了,让他官复原职。

这次京城危急,于谦积极主张坚持抵抗瓦剌的进攻,并担负起守城重任。他调整兵力部署,调兵遣将,在京城和附近各关口加强了防守兵力,整顿了军纪,清除了瓦剌军在明军中的奸细,为迎接战斗做好一切准备。

一天,监国郕王上朝,大臣们吵吵嚷嚷,一致要求公布王振的罪状,郕王虽是监国,但毕竟不是皇帝,哪敢做这个主。大臣们见郕王不宣布就不肯退朝。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他想把大臣们喝退,谁知一下激怒了众臣,一干大臣冲上去把他揪了下来,对他拳打脚踢,大家把对王振的气都撒在了马顺身上,直到把马顺打死才解了心头之恨。

郕王吓坏了,想躲进内宫。于谦把他拦住了,说:“王振是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因他才招来灾难,不惩办是不能消除民愤的,要想臣民安心,还是请殿下宣布王振罪行。”郕王听从了于谦的意见,公布了王振罪行,抄了王家,杀了一些同党。

瓦剌首领也先把明英宗俘虏去,并不想杀他,而是想挟持着明英宗来扰乱明朝。明英宗长期不能归,朝廷没有皇帝也不是事。于谦同大臣们奏请皇太后宣布让郕王正式做皇帝,把被俘在外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

郕王就这样正式登基称帝了,史称明代宗。

也先知道明朝换了新主,一定是打算誓死抵抗,但他还是不甘心,于是借口送还明英宗,进犯京城。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外,在西直门外扎了营。于谦立刻把各路将领召集起来商讨计策,大将石亨主张把城外的守军撤进城,关住城门,过些日子也先会退兵的。

于谦反对说:“这不行,也先如此骄横,如果退守城内,等于长他人威风,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狠狠打击敌人,打掉他的气焰。”于是他便派各路将领分别带兵在九门外布阵,并亲自率兵驻守德胜门外。

将士全部出城,摆开阵势以后,于谦命令关闭全部城门,这等于是告诉全体将士,只能拼死一战,否则是没有退路的。他还下了一道军令:无论将领士兵,临阵后退和脱逃的,一律斩首。主帅决心一定,全军将士斗志高昂,士气大振。

接到朝廷命令,各地明军也陆续开到城外,这时明军已增到22万,声势浩大,众志成城。

也先早已急不可待了,发动了几次进攻,都遭到失败,明军同他连续厮杀了5天,城外的老百姓也来助战,瓦剌军惨败,死伤大半。也先连连失利,不敢蛮战,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慌忙撤退。于谦又用火炮轰击,瓦剌军死伤无数。保卫京城的战斗,大获全胜。

于谦保卫京城有功,受到朝野上下的爱戴,明代宗也很敬重他。

也先被打败以后,看到大明王朝不是好欺负的,想到留着明英宗也没用了,就把明英宗放回了北京。

1457年,明英宗已回京六七年了,一直处在太上皇的位子上,没有实权。这一年,明代宗得了场大病,久治不愈。徐有贞和石亨乘机勾结宦官,带兵冲进宫里,逼着明代宗退位,拥戴明英宗复位。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北京告急的时候,徐有贞主张逃跑,石亨主张退兵闭城,都曾遭到于谦的驳斥,他们早就想报复。这回明英宗在他们的操纵下复位了,他们就在明英宗跟前一个劲地说于谦坏话。明英宗对于谦在他流亡期间帮助明代宗称帝,也窝着一肚子火,竟不顾于谦为保卫明朝立下的大功,给他定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罢官杀死。

京城百姓听说于谦被害,都哭得惊天动地。至今,人们还怀念着这位民族英雄。

⑸ 于谦和明朝的北京保卫战简介是因为什么引起的,来详细点简单点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 于谦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军南下,前锋直指大同,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于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行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百官张惶失措,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此时,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斩杀太监王振亲信,打击宦党的气焰,平息众怒,初步稳定了内部;其次,拥立景帝,稳定政局。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又便于统一部署,共同抗击瓦剌;再次,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于谦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同时,从各地调来勤王兵,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在北京周围。 北京保卫战兵力分布图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这样,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马,经大同、阳和,占领紫荆关。长驱进入北京地区。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景帝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明军阵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剌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北方边陲重镇的守兵,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国土。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并获悉明朝各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瓦剌军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掠,掠夺了许多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分路追击;石亨大破瓦剌 于谦北京保卫战浮雕军于清风店(今河北易县西);范广在固安打败瓦剌军。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军,闻得中路、西路已败,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其后,在蒙古族内部的相王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土木堡之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北部的重镇、关隘大部失守,北京的防务门户洞开,几乎导致了京师陷落、政权瓦解的严重结果。这些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外,也与明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英宗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开始时步步退让,消极迎战,到仓促北上迎敌,又甘让宦官摆布,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打得大败。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首先是由于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坚决抗战,他们诛杀宦党,稳定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剌军的勇气。同时,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健,即时拥立新君,使也先以为奇货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从而使抗敌军民能够放开手脚,一心保城杀敌。再加上于谦能够知己知彼,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长处和短处。瓦剌军队擅长骑射和野外作战,但是存在着兵力有限,不善于攻坚,并且火器很少等弱点。而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士气高涨,以城池为依靠,以战代守,充分发挥自己火器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在与敌对阵中,先以少数兵力引诱敌军,待敌迫近时,再突然以火铳、火炮火箭等进攻。等敌人阵势被火器打乱之时,用步兵、骑兵发起猛烈反击。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己之所长,削弱了瓦剌军队的优势,从而使明军能够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在五天时间内便迅速地击败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为什么不头我,我表示很无语呀

⑹ 于谦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200年吗

1449年八月,这时候北方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但是此时的北京城内却是如同冬天一样寒风瑟瑟,所有的人心中都往外冒着凉气。这凉气的来源是一份战报,明军于土木堡大败,全军覆没,甚至就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了。

如果说单纯的是皇帝被俘也就算了,但关键的是几十万的明军跟着覆灭,这对大明帝国的打击太重了。任何人都知道,已经消灭了明军主力的也先,下步肯定会进攻北京,到那时,诺达的京城用什么来抵抗敌人的进攻?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京城之中的富商纷纷难逃,即使是官宦也已经着手让子女先难逃,甚至已经有大臣提出迁都。如日中天的大明朝,很可能就要步入北宋的结局。

十月十三日,也先集中集中兵力进攻德胜门,在这里瓦剌士兵们遭受了复仇的火焰,神机营的士兵们提前埋伏在了德胜门两旁的空房子和房顶上,当瓦剌的军队进入伏击圈后,神机营突然之间万炮齐发,各种火炮、火铳玩了命的招呼。这些神机营士兵要为死在土木堡的战友们报仇,要让世人知道,神机营依然还在,神机营依然还是明军的主力。此战,瓦剌军大败,就连也先的亲弟弟也死在军中。瓦剌不想这么快就承认失败,随后又进攻西直门和彰义门,这两处的明军也是死战不退,因为他们已经退无可退。

⑺ 你知道于谦和北京保卫战的事吗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军事家、诗人。少年时期他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青年时代曾作诗明志。他在《石灰吟》一诗中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20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山西和河南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办事干练,为官清廉,深得朝廷器重,人称“龙图再世”。一次进京,随人问要带些什么人情礼物。他举起两袖笑着说:“带有清风。”之后,“两袖清风”就传为美谈,这件事表明于谦反对阿谀奉承,不畏权贵的崇高品德。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边瓦剌首领率军入侵,骚扰边镇,威胁朝廷。太监王振力促英宗亲征。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劝阻,就贸然亲率大军50万出征。结果,明军退至土木堡时(今河北怀来县境内),突然被瓦剌骑兵包围,明军顿时大乱,英宗率军突围失败。“乃下马盘膝面南而坐”,被瓦剌军生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斗之后,也先率军向北京挺进。明英宗被俘,朝中无主,朝野上下一片混乱。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在大敌压境的情势下,有的大臣主张迁都避难,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决抵抗。朱祁钰即帝位(明景宗),点赞于谦抗敌主张,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决心挽救国家危亡的命运,加紧制造武器,训练兵勇,储备粮食,惩办奸细,于谦挥泪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明军士气大振,决心保卫京师。于谦亲自披挂上阵,两军在城外激战五昼夜,瓦剌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于谦取得了保卫北京战斗的胜利。

⑻ 于谦对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什么贡献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就在土木之变后仅仅三个月,也先经过充分准备,亲率大军,挟持英宗,在太监喜宁的引导下,扬言送英宗回京,南下进抵大同城下,要求大同守将去瓦剌军营朝见明朝皇帝英宗。也先的如意算盘是用英宗做招牌,胁迫边防守将出见,乘机将其扣留,迫使边关守军不战而降。大同总兵早已识破其阴谋,派人告知也先“明朝已有国君”,使也先无计可施。也先在大同诈骗不成,未敢强攻大同,就率军从大同城东门外南下,分兵两路,一路攻陷居庸关西南的白羊口,另一路攻破紫荆关。两路瓦剌军队,兵锋直指北京。

于谦接到大同总兵关于瓦剌入侵的战报后,就积极进行北京保卫战的准备。

明廷下令各地的宗室诸王,急率精兵来京勤王,并任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都指挥以下不听从于谦命令者,可以先斩后奏。又赦王安、王通等出狱,要他们协助守卫京城,戴罪立功。同时还宣布了分奇功、头功、齐力的三等赏功办法,鼓励将士卫国杀敌。

如何才能守卫北京?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兵马司建议,拆毁城门外民房,以便屯驻军队,利于战守;都督王通主张,发动军民在城外挖深壕据守;总兵石亨认为,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坚壁据守。于谦都不同意这些意见。他认为:“瓦剌现在非常嚣张,据守不战,表示我们害怕他们,更会助长敌人的气焰。”因而主张列阵城外,坚决迎战敌人。他分别将二十多万明军,列阵北京的九个城门外面,具体的部署是:于谦自己和石亨及副总兵范广、武兴等率主力列阵德胜门外,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外,广安伯刘安在东直门外,武进伯朱瑛在朝阳门外,都督刘聚在西直门外,副总兵顾兴祖在阜成门外,都指挥李瑞在正阳门外,都督刘德新在崇文门外,都指挥汤节在宣武门外。部署到位后,关闭九个城门,以示断绝退路决一死战的决心。

十月十一日,瓦剌的大军进抵北京城下。也先率主力列阵西直门外,而让英宗前往德胜门。英宗在瓦剌的指使下,给皇太后、景泰帝和文武大臣各写了一封劝降信。瓦剌把英宗拥到德胜门外的土城上,要明朝派大臣“迎驾”。明廷临时升通政司参议王复做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做鸿胪寺卿,派他们二人出城去见英宗。瓦剌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力,在接见明朝这两个使者时,大摆兵仗,杀气腾腾,并借口这两个人的官职小,不与他们谈判,要明朝派于谦、石亨、胡荧、王直前来谈判,并开出大量金帛的价码。

这时,景泰帝和一些朝臣,畏于瓦剌的军势,想派大臣去与瓦剌进行和谈。他们派人去问于谦的意见,于谦果断地回答说:“现在我只知道抗击瓦剌,和谈的事我不愿听到。”大家见于谦没有商量的余地,也就再没有人敢提和谈的动议了。

于谦密切注意瓦剌军队的动向,寻机加以袭击。瓦剌军抵达北京城外的当天,于谦就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等率军至彰仪门北进行迎击,斩其前锋数百人。明军首战获胜,士气大振。

接着,于谦又在夜间派兵偷袭瓦剌军营,也取得小胜。十三日,瓦剌军和明军在德胜门外展开决战。于谦先派石亨率军埋伏在道旁的空房内,然后派骑兵诱使数千敌骑进入埋伏圈内,伏兵发射火炮火铳,敌军死伤无数,连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弟弟孛罗,也被火炮击毙。瓦剌的主力转攻西直门。南北的明朝援军赶到,与驻守的明军三面夹击,当地百姓也升屋呼号助战,投掷砖石击敌。瓦剌军不支,向西南退去。围攻居庸关的瓦剌铁骑五万,由于明朝守军汲水灌城,水结成冰,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城垣。也先见瓦剌军在明军的顽强抗击之下,屡战不利,手中的英宗失去诱降作用,又听说各路援军即将到达北京,担心后路被切断,只得下令退兵。十五日夜间,瓦剌军偷偷拔营,带着英宗,经过良乡西,向北退去。于谦得知瓦剌撤退的消息,立即派石亨率各路军发火炮袭击敌营,并乘机追击,杀伤瓦剌军一万余人。

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明廷论功行赏,晋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辞让说:“边境还有敌人的营垒,这是我们做大臣的耻辱,还有什么脸得到国家的赏赐呢!”表明他保卫国家的赤诚之心。

⑼ 于谦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北京防卫

瓦剌击溃明朝的大军并俘虏了英宗后,没有马上进军北京。但明朝的精锐部队已被消灭,北部的防线也已解体,瓦剌进军北京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摆在明朝最高统治阶级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整顿北京的防务,准备迎接瓦剌的进攻。

王监国之后,晋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命他全权筹划北京的防务。于谦毅然担当起社稷安危的重任,全力以赴地加强北京的防御工作。

征调各地的精锐军队前来守卫北京,这是当务之急。于谦首先抽调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士、山东及南直隶沿海备倭军士、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士,紧急集中北京,以应守卫之急。然后,他又调靖远伯王骥的湖广兵、宁阳侯陈懋的浙江兵,北上京师充实首都的防御力量。还调辽东提督王翱、河南巡抚王来等率精兵增援北京。另外,他还在京城和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招募壮士入伍,进行军事训练,以备调遣。经过这一系列的调迁后,于谦就在北京组织起二十二万人的守卫大军。

当时在北京的郊区通州有官府的一大粮仓,存粮数百万斤,可充京军的一年饷粮。有人怕这些粮食落入敌人之手,建议加以焚毁。应天巡抚周忱认为,焚毁可惜,而且守卫北京也急需粮食,不如下令让京官和军队自己去领取粮食搬运进城,由官府支付运费。于谦赞同他的意见,立刻下令文武京官都预支本年九月到明年五月的俸粮,士兵预支半年饷,各自前往通州粮仓领取。同时号召百姓都去运粮进城,能运粮二十石交给京仓者,奖给一两银子的运费。余下的粮食,征用顺天府大车五百辆,日夜搬运进京。这样,就为北京保卫战提供了粮饷的保障。

于谦还撤换了一批腐败无能、贪生怕死的将领,将一批作战勇敢、奋发有为的将领,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大同总兵广宁伯刘安,出城到瓦剌军营朝拜被俘的英宗,并送给瓦剌库银两万多两。他在进京奏报敌情时,还宣扬瓦剌愿与明朝结亲的轻敌麻痹思想。于谦将他撤职禁锢,而提拔大同副总兵郭登为大同总兵。郭登上任后,积极加强大同的防卫,使之成为保卫北京的前线堡垒。右都御史陈镒对王振死党的斗争坚决,于谦让他负责安抚京畿内外军民,管理通州粮食的运京工作,对稳定京师民心和军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原军事重镇宣府的将领杨洪、罗亨信等人,在抗击瓦剌进攻中表现勇敢,坚守宣府而未被瓦剌攻破,于谦仍让他们镇守宣府,并给以赐谕嘉奖。忻城伯赵荣主管三千营的训练,他不亲自带兵操练,军队纪律松散混乱,于谦奏报郕王将他下狱禁锢。于谦还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如卫颖、张軏、张仪、雷通等操练士兵,分守各个城门。经过于谦的整顿,军队的战斗素质大为提高,北京军民的战斗精神空前高涨。

英宗被俘以后,成为瓦剌手中的一具傀儡。瓦剌常借他的名义来要挟明朝的守将。为了从政治上打击瓦剌,抵消英宗在瓦剌手中的作用,明朝必须尽快再立一个皇帝,以与瓦剌相对抗。在清除王振余党后,文武百官就联名上书皇太后,请立郕王做皇帝。皇太后表示同意,但郕王是个胆小鬼,不敢在危难的局势下挑起君主的重担,竟然躲在郕王府不见群臣,说:“有皇太子(朱见深当时只有两岁)在,我怎么敢当皇帝!”于谦严正地对他指出:“我们都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请你出来当皇帝,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郕王这才同意登基即位,改明年为景泰元年,他也因此被称为景泰帝。为了给英宗留点面子,遥尊他为太上皇。

⑽ 明朝时代于谦是如何保卫北京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人”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他从小就很仰慕岳飞和文天祥,还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书房中,决心学习文天祥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留下了一首永留史册的明志之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聪明好学,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很顺利,刚刚32岁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宦官王振专权,官员们贪污受贿成风,但是于谦不管别人如何,不管世情如何,总是一尘不染,惟一拥有的就是自己的两袖清风。他的刚正也得罪了当时的权臣,所以有一段时间他被王振关进了大牢。

挺身而出

公元1449年,明朝与北方边境的瓦剌军队发生激战,明朝军队大败,连御驾亲征的皇帝都被瓦剌俘虏了。紧接着,瓦剌又耀武扬威的带着被俘的明朝皇帝包围了北京城,要求明朝守门的将士“开城迎驾”。北京的形势真是危险到了极点。大臣们都聚集在朝堂上商议对策,有些胆小怕死的人已经在私下里偷偷的把家属送出城去,还有的人在朝上说,瓦剌的军队太强大,北京城眼看就保不住了,还是先退出北京到南方去,然后再想办法。在这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痛斥那些想南迁的人,他认为京师是国家的心脏,京师一丢国家的根基就不保了。他强烈要求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改英宗为太上皇,以此断绝瓦剌的妄想,并且建议坚决抵抗,立刻召集在外的勤王之师,誓死守卫京城。

于谦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多数大臣的一致支持,也打动了一直举棋不定的皇太后。于是,在皇太后的主持下,英宗的弟弟成为新皇帝,就是代宗,同时还任命了于谦为兵部尚书,全面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那些要求南迁的人被当场处死,表明了君臣上下对抗瓦剌的坚定决心。

于谦担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之后,迅速的从各地调集士兵,召集民兵,同时下令日夜加紧赶制武器。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也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支持军队的守城工作。

在君臣百姓同心努力下,北京城的守卫部队很快就增加到了22万人,防御体系也在于谦的精心部署之下完全准备就绪。北京城中君臣百姓上下一心,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就只等着瓦剌的军队前来了。

护城成功

瓦剌人果然来了。他们把英宗押到城外的高地上,要守城的官员摆出队伍迎接。站在城墙上的代宗和大臣们都觉得十分为难,这摆明了就是一个圈套,只要城门一开,北京城内的人就等于是案板上的肉一样任人宰割了,可是不开城门,难道真的不理会英宗的生死了吗?

正在犹疑不定的时候,又是于谦站出来说话了,他知道现在正是守城的关键时刻,如果稍一动摇,军心就会大乱。他坚决的拒绝了瓦剌的要求,高声宣布国家已经选立了新君,瓦剌人手中的皇帝已不再是皇帝了,所以明王朝决不接受瓦剌的任何威胁。有的大臣担心这样严词拒绝会伤害到英宗,干谦厉声回答道:“现在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是国家重要还是一个皇帝重要?”城下的英宗也明白这场灾祸正是由于他自己任性妄为而招惹来的,这时他倒有些明理了,他在城下也高声告诉城内的人千万不能开门,自己的生死无关紧要,但是一定要保住祖宗社稷。经过这一番斗争,城上的士兵都在于谦的带动之下坚定了信心,按照于谦的部署,主动出城去迎战瓦剌的军队。

经过几天的激战,瓦剌军队死了上万人,损失惨重,明朝的军队损失也很惨重,战斗的胜利正是用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不过这时已有好消息传来,各地的勤王之师马上就要赶到了!

瓦剌人本来以为有明朝的皇帝在自已手中,北京城被攻破只是旦夕之事,可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不但手中的皇帝毫无作用,北京城的守卫更是固若金汤,明朝的军队也与以前交战的军队完全不一样,人人不畏死,越战越勇。这时候瓦剌人反而不敢伤害英宗了,因为他们如果这时杀了英宗,不但于事无补,反到会坚定明朝坚定守城的决心。他们不但在战斗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在城外驻扎还时常受到城外百姓的袭击,防不胜防,又听说各地的援军马上就要到来,害怕退回草原的后路被截断,瓦剌人只好带着英宗急忙撤离北京。于谦派人乘胜追击,终于一口气的把瓦剌人赶出了塞外。

敌人退去了。在这场战斗中无疑是于谦的功劳最大,他拒绝了代宗给他的封赏,还提醒皇帝瓦剌还在塞外蓄势待发,随时都可能再侵袭边境,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应该马上着手整顿军队,修筑防御设施,防备瓦剌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代宗对他极为尊敬,这一切事情都交给他去自行办理。于谦也不辱使命,经过他的大力整顿,军队的战斗力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正是有于谦这样忠直有才的大臣,明王朝才得以逃过了自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