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样的相声才是好相声

为何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有感而发,一方面是回答一下一部分网友对于笔者说的相声整体水平下滑的疑问。另一方面则是回应几个朋友,他们老是劝笔者多听听孟鹤堂相声,说这是相声天才。笔者听了一些,真是一言难尽。

四、唱

这也是相声艺人和相声明星之间差距较小的。

不过依然有区别,相声艺人们唱太平歌词讲究的是挂味儿,说白了就跟评剧一样用唱的形式来讲一个故事。而现在的相声明星追究的主要是会唱和声音好听,大多数人没有去琢磨太平歌词的根本。

综上,现在大多数走红的相声艺人普遍缺乏的是钻研精神,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如何快速走红而不是去深究相声的根本艺术规律,为了走红去讨好观众只会让相声艺术性越来越低最终形成四不像的地步,所谓四不像就是不像相声、不像评书、不像脱口秀也不像二人转。

有人说,现在的观众根本听不了三翻四抖的传统相声,没有那个耐心。这个观点笔者是不认同的,也许有些人确实不爱听有层次的相声,只爱听简单的逗笑,但那些观众的存在不是相声演员放松追求艺术的借口。

相声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但相声的艺术规律和创作相声的严谨态度是永远不过时的。

德云社诸位名角表演的相声,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为他们的机智幽默

这是填空吗?
1.这相声好得没话说啊
2.好!真是一笑为快!
3.安徽 真是没白来,不虚此行!

Ⅲ 现场听郭德刚相声的那帮人怎么叫好的

粉丝(钢丝)们除了传统的叫好外,不久前又从天津相声(曲艺)剧场学了一句:噫(音).........。

本来天津相声(曲艺)的叫好“噫.......”是在一曲(一段)结束时用的,可现在已发展成频繁使用了。

关于“噫”声叫好溯源

作者:也是没它黑
--------------------------------------------------------------------------------
发表时间:2006-1-10 22:35:33 点击:661 次

近日屡见众多相声听友发贴询问“噫”声叫好的来历,才得知原来这一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且在聆听天桥乐演出录音时,经常听到现场观众以此调动气氛,抒发感情,郭德纲在舞台表演时也曾借用过,效果非常好。始觉有义务把这一“噫”式叫好的来历与诸位共享,对这一叫好方式正本清源一番,也顺便重温一下很多值得自珍的往昔回忆。

兄弟今年已近三十四岁,自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出没于天津劝业场五楼,观看天津市实验曲艺团的相声大会,同时常随爷爷去和平文化馆(现名流茶馆楼上)听姜存瑞先生的评书,后来改由刘立福先生说《聊斋》,兄弟也有幸躬逢其盛。当时的剧场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声,还没有“噫”声叫好的出现。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其时,李ZHI鹏老先生尚未复出)。兄弟初入大学,闲暇时经常陪同父母到各处观看曲艺表演。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一次,父亲的一位老友约父亲和我去中华茶园看曲艺,特别提到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兄弟就是带着一种好奇去看的演出。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当天的演出是张秋萍老师攒底,非常吃功夫的《赵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时,一声更加响亮的“嘿噫!”又响了起来。当张老师返场时,兄弟就格外注意那位先生的举动。偏巧当天的返场节目是非常要好的《风雨归舟》(是京韵中的,非岔曲的同名节目)。临近结尾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自那以后,兄弟在陪父母看演出时,经常能够听到那声悦耳嘹亮的“嘿噫!”声,过瘾但从无喧宾夺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宫调的弦,二是因为他的叫好一听而知是方家所赏,全都叫在掯节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关于这一点,凡是珍藏有当年张秋萍老师现场演出录音的朋友,都会在临近末尾时听到那一声喝彩,不妨自己鉴别评论一下。此外,此君全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永远坐在后排右侧,且一次演出中绝不多喊,点到即止,因此欣赏者众,却从没有抱怨的,有时甚至给人以不听不快之感。观众在台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时就连张老师在台上都故意等着那一声知音的喝彩呢。可以说,兄弟之所以常去看市曲艺队的演出,除了对舞台上艺术的欣赏之外,实在也是有些欣赏那一声另类叫好的缘故。在我的回忆中,那一声“嘿噫”几乎已经成为茶馆回忆中的经典。

说它经典,应该说不是谬赞。它确实具有“经典”必须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特性。兄弟也曾亲耳听到有的人在茶园里模仿他的喝彩声,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平心而论,那样的嗓音,那样的理解,还有那样的真诚,别人是很难兼备的。大家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顾不得收声归韵,往往把前面的“嘿”声省略掉,变成了比较难以理解的“噫”了。所以我父亲曾经笑说,此君来听节目,定是事先在家喊过嗓子的。

后来,随着我工作的繁忙,去园子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即便去听节目,也往往是以欣赏刘、阚、李、廉、张(伯扬)等老先生们的单弦为主,也就很少能听到那声峻拔悠扬的喝彩声了。听父亲和叔伯们讲,那位的叫好声逐渐少了,还戏说此君怕是“倒仓”了吧。兄弟想来,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嗓音、气力和激情都不复当年了。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次我陪李老先生和我师薛宝琨先生去中国大戏院观看“津门曲荟”的一场演出(或者是刘秀梅的单弦演唱专场,实在记不清了),在一段节目的结束时(似乎是刘的一段新作),居然又听到了久违的那一声“嘿噫”!听声辨位,他应该仍然坐在二楼的右侧。使我惊喜的是,喏大的中国大戏院,那一声彩声竟然依旧是贯满全场!当时我就想起我的祖父对我讲的,金少山在“中国”演出,一进场就觉得他在你耳边高唱的感觉。坐在观众席上,又没有麦克风等音响设备,这样的嗓音,似乎比金老也差不了许多。不过,自那一声以后,直到终场,就再也没有听到他再次喝彩。到现在为止,我再也没有见过他,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那种荡气回肠的“嘿噫”。

几年前,兄弟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爱好,再次回到剧场茶馆,看“众友”相声队的相声大会时,才发现众多年轻的爱好者朋友依然继承着对那位不知名的听众的模仿。不过很可惜,喝彩声已经由当初的“嘿噫!”讹传为简单的长腔“噫!”了。

去年十一月五日,再次去中国大戏院观看郭德纲相声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两次不自觉地抬起头,向二楼右侧的方向望去,听到的只有一片嘈杂。那个高亢激荡的喝彩声终于成为绝响,而那位已经从茶园里消失的普通听众,知道他的人应该也是寥寥无几了。

因作此文以记之。

Ⅳ 为什么听相声叫好都是一,一,这种声音啊

近日屡见众多相声听友发贴询问“噫”声叫好的来历,才得知原来这一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且在聆听天桥乐演出录音时,经常听到现场观众以此调动气氛,抒发感情,郭德纲在舞台表演时也曾借用过,效果非常好。始觉有义务把这一“噫”式叫好的来历与诸位共享,对这一叫好方式正本清源一番,也顺便重温一下很多值得自珍的往昔回忆。

兄弟今年已近三十四岁,自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出没于天津劝业场五楼,观看天津市实验曲艺团的相声大会,同时常随爷爷去和平文化馆(现名流茶馆楼上)听姜存瑞先生的评书,后来改由刘立福先生说《聊斋》,兄弟也有幸躬逢其盛。当时的剧场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声,还没有“噫”声叫好的出现。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其时,李ZHI鹏老先生尚未复出)。兄弟初入大学,闲暇时经常陪同父母到各处观看曲艺表演。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一次,父亲的一位老友约父亲和我去中华茶园看曲艺,特别提到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兄弟就是带着一种好奇去看的演出。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当天的演出是张秋萍老师攒底,非常吃功夫的《赵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时,一声更加响亮的“嘿噫!”又响了起来。当张老师返场时,兄弟就格外注意那位先生的举动。偏巧当天的返场节目是非常要好的《风雨归舟》(是京韵中的,非岔曲的同名节目)。临近结尾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自那以后,兄弟在陪父母看演出时,经常能够听到那声悦耳嘹亮的“嘿噫!”声,过瘾但从无喧宾夺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宫调的弦,二是因为他的叫好一听而知是方家所赏,全都叫在掯节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关于这一点,凡是珍藏有当年张秋萍老师现场演出录音的朋友,都会在临近末尾时听到那一声喝彩,不妨自己鉴别评论一下。此外,此君全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永远坐在后排右侧,且一次演出中绝不多喊,点到即止,因此欣赏者众,却从没有抱怨的,有时甚至给人以不听不快之感。观众在台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时就连张老师在台上都故意等着那一声知音的喝彩呢。可以说,兄弟之所以常去看市曲艺队的演出,除了对舞台上艺术的欣赏之外,实在也是有些欣赏那一声另类叫好的缘故。在我的回忆中,那一声“嘿噫”几乎已经成为茶馆回忆中的经典。

说它经典,应该说不是谬赞。它确实具有“经典”必须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特性。兄弟也曾亲耳听到有的人在茶园里模仿他的喝彩声,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平心而论,那样的嗓音,那样的理解,还有那样的真诚,别人是很难兼备的。大家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顾不得收声归韵,往往把前面的“嘿”声省略掉,变成了比较难以理解的“噫”了。所以我父亲曾经笑说,此君来听节目,定是事先在家喊过嗓子的。

后来,随着我工作的繁忙,去园子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即便去听节目,也往往是以欣赏刘、阚、李、廉、张(伯扬)等老先生们的单弦为主,也就很少能听到那声峻拔悠扬的喝彩声了。听父亲和叔伯们讲,那位的叫好声逐渐少了,还戏说此君怕是“倒仓”了吧。兄弟想来,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嗓音、气力和激情都不复当年了。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次我陪李老先生和我师薛宝琨先生去中国大戏院观看“津门曲荟”的一场演出(或者是刘秀梅的单弦演唱专场,实在记不清了),在一段节目的结束时(似乎是刘的一段新作),居然又听到了久违的那一声“嘿噫”!听声辨位,他应该仍然坐在二楼的右侧。使我惊喜的是,喏大的中国大戏院,那一声彩声竟然依旧是贯满全场!当时我就想起我的祖父对我讲的,金少山在“中国”演出,一进场就觉得他在你耳边高唱的感觉。坐在观众席上,又没有麦克风等音响设备,这样的嗓音,似乎比金老也差不了许多。不过,自那一声以后,直到终场,就再也没有听到他再次喝彩。到现在为止,我再也没有见过他,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那种荡气回肠的“嘿噫”。

几年前,兄弟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爱好,再次回到剧场茶馆,看“众友”相声队的相声大会时,才发现众多年轻的爱好者朋友依然继承着对那位不知名的听众的模仿。不过很可惜,喝彩声已经由当初的“嘿噫!”讹传为简单的长腔“噫!”了。

去年十一月五日,再次去中国大戏院观看郭德纲相声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两次不自觉地抬起头,向二楼右侧的方向望去,听到的只有一片嘈杂。那个高亢激荡的喝彩声终于成为绝响,而那位已经从茶园里消失的普通听众,知道他的人应该也是寥寥无几了。

Ⅳ 相声《好好说话》的台词

B:朋友们,相声大赛呢,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参赛的节目是一段传统相声,叫“报菜名”,今天呢,在这里给 大家汇报汇报,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给您在这报报南北大菜,满汉全席的菜名。我请您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仔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凉肉香肠,什锦酥盘麻酥油卷清蒸八宝猪浆米酿鸭子,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腹丸子各着丸子豆腐丸子篡丸子,还有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红肉…肉…肉…肉…(看到A上台开始语无伦次)肉…肉…
A:你这是在做什么?
B:说相声
A:哪一段?
B:报菜名
A:您贵姓?
B:免贵姓郑
A:怎么称呼?
B:郑健
A:郑健?(若有所思)
B:是我~
A:没听说过…
B:我是新人!
A:你要照这个方法说下去说到99岁你肯定还是新人。
B:为什么呀?
A:你这样处理这段台词这叫淡而无味,这叫缺乏感情的内涵。
B:啊…我应该怎么说呢?
A: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不知当讲否?
B:您请讲…
A:你刚才说的那几样菜肴呢是真转加修,凝聚着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哪能这样随便说说呢?
B:我…应该怎么说呢?
A:说好这相声你得有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你要想到泱泱古国源远流长,你要想到你是在向全人类展示中华文明,你得以黄中大屡之声,气吞山河之势,用最美的语感传达出历史的沧…桑…
B:我来来?
A:你试试…
B:(摆好架势看了A一眼,然后运气,嗥叫)我请您吃~!!!
A:(坐到地上)
B:老师…恩?老师…(找A)
A:你这不是要请人吃…
B:我这是…
A:要吃人…
B:我因该怎么表演呢?
A:气吞山河之势不是嗥叫…
B:那我应该??
A:自己揣摩一下
B:我请您吃…
A:毛病找到了!这个人说话没有逻辑,知道什么叫逻辑吗?你逻辑不清楚,对方听不懂你要表达的意思。知道什么叫逻辑重音吗?说一遍你那句话怎么说的?
B:我请您吃…
A:好啦,谁请人吃?
B:我呀
A:逻辑重音应该放到“我”上
B:哦,我明白了,您看啊 我请您吃…
A:你要干吗?
B;请客呀
A:请字也是重音
B:我请您吃…
A:你要请谁?
B:请您呀
A:您 对象 还是重音
B:我请您吃…
A:你要请人家干吗?
B:吃饭
A:吃 仍然是重音
B:我请您吃
A:噎着啦?!这还没吃呢你怎么先噎着了?好好好好…这个太深奥,下台之后自己揣摩,往下来…
B:往下来就是,蒸羊羔
A:注意共鸣…
B:蒸熊掌
A:溢下去
B:蒸鹿尾
A:扬起来~
B:烧花鸭烧雏鸡…
A:顿!!(指挥)
B:烧…仔….鹅…
A: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话又说回来了,我说得也不一定对,我故往说之你故往听之
B:哎呦你说得非常有道理
A:祝您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B:谢谢谢谢…
A:再见…(A一瘸一拐的下台)
B:(练习刚才A教的)
A:(换装上台)嘿,稍微稍微稍微等一下嘿~你这干吗呢这是?
B:哎呦 您可不知道 刚才有一位高人点拨了我一下,正练着报菜名呢。烧仔鹅…
A:(掐住B的嘴)这报菜名朗诵是哪混蛋给你出的主意啊?
B:不是,怎么了?
A:你这是糟改我们民族艺术啊
B:我?
A:相声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啊
B:是啊…
A:你刚才那是什么做派呀?完全是伪话剧的装腔作势啊!
B:什么叫伪话剧啊?
A:于是之像你这么演出?!人姜昆像你这么说话?!
B:那我应该怎么表演哪?
A: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不知当讲否?
B:当讲当讲
A:就算是相声要从戏剧中借鉴东西那也得是我们的国粹京戏呀!世界三大XX之中有我们的国粹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兰西特,梅兰芳,你干吗非的学假洋鬼子?!无宗无派左道旁门哪!往小了说你这叫崇洋媚外,这要往大了说你这跟汪精卫是一个罪过啊!
B:我这就成汉*啦…
A:打算把它说好了吗?
B:打算哪!
A:满功满调,有板有眼,最好再加上咱们中国戏剧独有的身段,迎风杨柳眉目生情,那才能够出乎其内,拔乎…其粹。
B:我这报菜名加身段?
A: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河螃蟹…
B:(吧几嘴)怎么加呀这个?!
A:说到哪加哪啊!
B:不明白
A:比方说说到蒸羊羔
B:我呢?
A:加羊的身段
B:羊是什么身段?
A:我请您吃蒸羊羔(作动作,一腿翘起,两手作犄角状)

Ⅵ 京剧 相声 等如何叫“倒好”

“倒好”一般叫“倒好儿”即喝倒彩的意思,京剧相声中,演员出现失误,观众故意叫好或起哄。严重的飞茶壶、掀桌子、踹板凳。

京剧各种术语

1、朝天蹬

武术运动平衡动作之一,也称‘蹬靴’支撑腿直立站稳,另一腿用手经体侧上托,脚尖勾起,脚底朝上,高与头平。要求上蹬的腿能贴近耳侧或扳向头后,支撑腿站稳,身体立直。在武术中套路中为持久性平衡动作,须停足二秒钟。

2、五龙绞柱

程式毯子功。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可用于表现受到攻击时的躲闪,如《战马超》的夜战。

也用以表现死前的挣扎,如《战宛城》的刺婶。越剧电影《追鱼》中王文娟饰演鲤鱼精的拔鳞一折中。现代戏中也有应用,如淮剧 现代戏《为儿为女》中,强强与同学跳起了街舞,陈芳所饰演的强强跳街舞一段中也有应用。

3、行当

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4、四大名旦

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中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5、四大须生

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Ⅶ 为什么郭德刚相声的现场观众叫好都喊"一"

我在天津,前几天得到了有关专业人士的解释,原因是这样的。喊一是观众们在茶馆里听相声时专用的叫好的语言。一的意思,就是听着舒服,正好说到了大家爱听的地方。俗语就是说听着太棒了。我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说忙碌一天了,晚上回家睡觉前有些人喜欢泡脚。打了一盆温度合适的洗脚水,把脚往水中一放,顿时感到太舒服了,一天的疲惫无影无踪。十分惬意。就是这个感觉。这就是喊一的原因和感受。

Ⅷ 听相声时候 大家叫好 但那到底是什么字 是“吁”么还是别的音,帮忙解释一下,不是很懂相声

那个字是“噫”,具体可以网络搜索“噫字叫好声溯源”
“吁——”是演员说的不当,叫演员不要再说了……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Ⅸ 为什么听相声喝彩叫好的时候是叫「咦」

听相声的那个yi 不是你说的这个,而是另外这个“噫”,下面是网络的解释,解释的比较通俗

相声中“噫”的含义:
当时的剧场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声,还没有“噫”声叫好的出现。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天津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其时,李志鹏老先生尚未复出)。兄弟初入大学,闲暇时经常陪同父母到各处观看曲艺表演。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一次,父亲的一位老友约父亲和我去中华茶园看曲艺,特别提到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兄弟就是带着一种好奇去看的演出。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当天的演出是张秋萍老师攒底,非常吃功夫的《赵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时,一声更加响亮的“嘿噫!”又响了起来。当张老师返场时,兄弟就格外注意那位先生的举动。偏巧当天的返场节目是非常要好的《风雨归舟》(是京韵中的,非岔曲的同名节目)。临近结尾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Ⅹ 郭德纲相声台下叫好为什么喊“1"

这是起哄声,北京独有的。在北京的足球赛场上经常听到,中国独一份。

韩国的足球场上也有类似的声音,欧美更是如此。

为啥只有北京有?这就有历史渊源了!

北京是满人聚居的所在,旗人是关外的胡人,胡人的胡这个字音,就来自于他们在战场上威慑对方时发出的这种轰轰的声音,这是一种由鼻腔共鸣爆发出来的低沉宏大的声音,用来展示雄性力量,震慑敌人。

大家看过美国大片角斗士吧?罗马军团正在等候讲和的结果,忽然对面的黑森林里发出了呼呼轰轰的起哄声,日耳曼人斩首了罗马派去的讲和者,用马把他的无头尸体送回来。

遥想当年,康熙率领八旗健儿与蒙古瓦剌的葛尔丹大战于乌兰布通和库伦,两军对垒之时,一定先是互相起哄,震慑对方;更早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女真军,在对垒明朝汉人军队时,这种哄声一定令大明将士心惊胆战啊~~~

总而言之,北方狼族的遗风耳!我是汉人,非常欣赏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