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北京纪念
㈠ 于谦对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什么贡献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就在土木之变后仅仅三个月,也先经过充分准备,亲率大军,挟持英宗,在太监喜宁的引导下,扬言送英宗回京,南下进抵大同城下,要求大同守将去瓦剌军营朝见明朝皇帝英宗。也先的如意算盘是用英宗做招牌,胁迫边防守将出见,乘机将其扣留,迫使边关守军不战而降。大同总兵早已识破其阴谋,派人告知也先“明朝已有国君”,使也先无计可施。也先在大同诈骗不成,未敢强攻大同,就率军从大同城东门外南下,分兵两路,一路攻陷居庸关西南的白羊口,另一路攻破紫荆关。两路瓦剌军队,兵锋直指北京。
于谦接到大同总兵关于瓦剌入侵的战报后,就积极进行北京保卫战的准备。
明廷下令各地的宗室诸王,急率精兵来京勤王,并任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都指挥以下不听从于谦命令者,可以先斩后奏。又赦王安、王通等出狱,要他们协助守卫京城,戴罪立功。同时还宣布了分奇功、头功、齐力的三等赏功办法,鼓励将士卫国杀敌。
如何才能守卫北京?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兵马司建议,拆毁城门外民房,以便屯驻军队,利于战守;都督王通主张,发动军民在城外挖深壕据守;总兵石亨认为,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坚壁据守。于谦都不同意这些意见。他认为:“瓦剌现在非常嚣张,据守不战,表示我们害怕他们,更会助长敌人的气焰。”因而主张列阵城外,坚决迎战敌人。他分别将二十多万明军,列阵北京的九个城门外面,具体的部署是:于谦自己和石亨及副总兵范广、武兴等率主力列阵德胜门外,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外,广安伯刘安在东直门外,武进伯朱瑛在朝阳门外,都督刘聚在西直门外,副总兵顾兴祖在阜成门外,都指挥李瑞在正阳门外,都督刘德新在崇文门外,都指挥汤节在宣武门外。部署到位后,关闭九个城门,以示断绝退路决一死战的决心。
十月十一日,瓦剌的大军进抵北京城下。也先率主力列阵西直门外,而让英宗前往德胜门。英宗在瓦剌的指使下,给皇太后、景泰帝和文武大臣各写了一封劝降信。瓦剌把英宗拥到德胜门外的土城上,要明朝派大臣“迎驾”。明廷临时升通政司参议王复做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做鸿胪寺卿,派他们二人出城去见英宗。瓦剌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力,在接见明朝这两个使者时,大摆兵仗,杀气腾腾,并借口这两个人的官职小,不与他们谈判,要明朝派于谦、石亨、胡荧、王直前来谈判,并开出大量金帛的价码。
这时,景泰帝和一些朝臣,畏于瓦剌的军势,想派大臣去与瓦剌进行和谈。他们派人去问于谦的意见,于谦果断地回答说:“现在我只知道抗击瓦剌,和谈的事我不愿听到。”大家见于谦没有商量的余地,也就再没有人敢提和谈的动议了。
于谦密切注意瓦剌军队的动向,寻机加以袭击。瓦剌军抵达北京城外的当天,于谦就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等率军至彰仪门北进行迎击,斩其前锋数百人。明军首战获胜,士气大振。
接着,于谦又在夜间派兵偷袭瓦剌军营,也取得小胜。十三日,瓦剌军和明军在德胜门外展开决战。于谦先派石亨率军埋伏在道旁的空房内,然后派骑兵诱使数千敌骑进入埋伏圈内,伏兵发射火炮火铳,敌军死伤无数,连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弟弟孛罗,也被火炮击毙。瓦剌的主力转攻西直门。南北的明朝援军赶到,与驻守的明军三面夹击,当地百姓也升屋呼号助战,投掷砖石击敌。瓦剌军不支,向西南退去。围攻居庸关的瓦剌铁骑五万,由于明朝守军汲水灌城,水结成冰,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城垣。也先见瓦剌军在明军的顽强抗击之下,屡战不利,手中的英宗失去诱降作用,又听说各路援军即将到达北京,担心后路被切断,只得下令退兵。十五日夜间,瓦剌军偷偷拔营,带着英宗,经过良乡西,向北退去。于谦得知瓦剌撤退的消息,立即派石亨率各路军发火炮袭击敌营,并乘机追击,杀伤瓦剌军一万余人。
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明廷论功行赏,晋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辞让说:“边境还有敌人的营垒,这是我们做大臣的耻辱,还有什么脸得到国家的赏赐呢!”表明他保卫国家的赤诚之心。
㈡ 明朝那些事 于谦保卫北京城 文言文 原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㈢ 于谦保卫北京城可以看出怎样的民族气节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于谦保卫北京城。
“土木之变”后,造就了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这首《咏石灰》诗,明白晓畅,脍炙人口,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就、道德情操的生动写照.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受封过“少保”官衔,所以又称于少保.他自幼性格刚强,志向远大,特别崇拜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公元1419年中进士,宣德年间做御史,巡视江西,平反冤案,升为兵部右侍郎,又先后出任河南、山西巡抚.他到处访贫问苦,兴利除害,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于谦对于权贵,从不阿谀奉承.每次到北京办事,他都空着手,不带礼品.当时北京的权贵们,接受地方官员的贿赂,成了风气.于谦对此非常不满,他还写了首诗,其中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街坊里巷)话短长.”意思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免得遭人说长道短.“两袖清风”从此成为常用的成语.
后来,王振专权,误将于谦当作另一个得罪过他的、姓名相似的御史,因而指使同党诬陷他,将他关入大狱,准备处死.以后王振知道搞错了,放于谦出狱,但还是要贬他的官.山西、河南成千的官员百姓跑到北京上书,请求让于谦留任,他才回到河南巡抚的任上.
公元1448年,于谦到北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就赶上瓦剌入侵与土木堡之变.八月下旬,从土木堡逃回京城的残兵败将,带回大军惨败、皇帝被俘、瓦剌军很快要打来的坏消息,上自皇室,下至百姓,都惊呆了,不知如何应付.愁云惨雾,笼罩着京城.
皇太后匆忙让明英宗的弟弟郕(chéng)王朱祁钰监国(暂代皇帝管理国家),召集大臣商议守卫京城的事.侍讲学士徐有贞迫不及待地发言,说是他观察天象的变化,明朝气数已尽,不是瓦剌的对手.不如迁都南京.
于谦非常气愤,大声斥责道:“谁说迁都,就先砍掉他的头!京城是国家的根基,一旦放弃,整个国家就完了.大家不记得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了吗?”
于谦的话义正词严.他坚守北京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拥护.
但人心还没有安定,局面仍然混乱.一天,王召集朝臣议事,大伙儿痛哭流涕,要求宣布王振颠覆国家的罪行.王没有明确表态,却转身走进内宫.大臣们则越说越激动,跟着拥入宫门.王不得不同意抄王振的家,却派王振的同党、也是宦官的马顺去执行.马顺这时还狐假虎威,吆喝着要将大臣们赶出宫去.愤怒的人群抓住马顺就是一顿痛打,不一会就把他打死了.但愤怒的大臣们仍然大喊大叫,局面大乱.王面色惨白,可又脱不了身.
这时,于谦挡住众人,挺身而出,说:“殿下不要走.王振是罪魁祸首,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群臣也是一颗为国家的心.请殿下明确宣布王振的罪恶.”王依从于谦的话做了.众人这才满意地散去.
为消除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谦与群臣一道劝王赶快登基,皇太后也是这个意思.九月,王做了新皇帝,称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守卫京城.
于谦迅速采取措施,迅速加强京城的防务.同时调取辽东、山东、河南、南京等地的明军,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守卫.又命令工部急速调集粮草物资,赶造衣甲器械,做为准备.
也先想以送回英宗皇帝为诱饵,引诱明朝讲和.于谦力排众议,没有上也先的当.十月间,也先再也等不住了,挟持着明英宗,攻破紫荆关,打到北京城下.大营就安在西直门外.
于谦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策.大将石亨主张避开敌兵的锐气,军队全部撤进城里,城外坚壁清野.等敌军疲惫了再去打他.
于谦表示反对,他说:“我军退缩,敌军会更加轻视我军.现在各地征调来的勤王大军已有二十多万,应该乘敌军立脚未稳,主动出击,打掉他的骄气.”
于是,北京九座城门之外,都建立起明军的阵地,将士们怀着报仇雪耻、保家卫国的决心,同仇敌忾,斗志昂扬地准备与入侵敌军作殊死战斗.
于谦将兵部的事务交给副手,亲自率领人马,列阵于德胜门外,抵挡也先正面的大军.他下令:开战后,带队将领不顾部下率先后退的,斩将领.部属不听将领指挥擅自撤退的,由后队将士将前队官兵斩首.
也先没有料到,他会遭到北京军民空前顽强的抵抗.在德胜门,也先遇到埋伏,损失了一万多骑兵.在西直门,瓦剌兵遭到都督孙镗与赶来的援兵的围攻,落荒而逃.好多地方,老百姓勇敢地参加了战斗,他们爬到房子上,用砖瓦投掷瓦剌兵.到处是英勇杀敌的悲壮场景.
也先在北京城下硬撑了五天,吃了好多败仗,而明朝各地援军还源源不断地开来,形势对他变得非常不利.他只好挟持着朱祁镇,逃出关去.
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于谦乘势收复了关内大片失地,并调兵遣将,加强了各边关的守卫力量.
第二年八月,也先见明朝政治已经安定,明英宗在他手中再也没有用处了.便将明英宗放了回来.
于谦性情刚烈,所以得罪的人不少.那个主张逃跑、被他斥责的徐有贞,还有企图讨好于谦反被于谦责备的大将石亨,都很痛恨于谦.
公元1457年,明英宗在宫中不耐寂寞,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发动政变,重登皇位,废除了明代宗.明英宗对于支持朱祁钰做皇帝的大臣们,恨之入骨,加上徐有贞、石亨等人说了于谦很多坏话,竟将这位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忠臣杀害了.
㈣ 明朝救世宰相于谦的纪念堂在那里,具体点
河南,五区县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㈤ 你知道于谦和北京保卫战的事吗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军事家、诗人。少年时期他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青年时代曾作诗明志。他在《石灰吟》一诗中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20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山西和河南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办事干练,为官清廉,深得朝廷器重,人称“龙图再世”。一次进京,随人问要带些什么人情礼物。他举起两袖笑着说:“带有清风。”之后,“两袖清风”就传为美谈,这件事表明于谦反对阿谀奉承,不畏权贵的崇高品德。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边瓦剌首领率军入侵,骚扰边镇,威胁朝廷。太监王振力促英宗亲征。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劝阻,就贸然亲率大军50万出征。结果,明军退至土木堡时(今河北怀来县境内),突然被瓦剌骑兵包围,明军顿时大乱,英宗率军突围失败。“乃下马盘膝面南而坐”,被瓦剌军生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斗之后,也先率军向北京挺进。明英宗被俘,朝中无主,朝野上下一片混乱。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在大敌压境的情势下,有的大臣主张迁都避难,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决抵抗。朱祁钰即帝位(明景宗),点赞于谦抗敌主张,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决心挽救国家危亡的命运,加紧制造武器,训练兵勇,储备粮食,惩办奸细,于谦挥泪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明军士气大振,决心保卫京师。于谦亲自披挂上阵,两军在城外激战五昼夜,瓦剌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于谦取得了保卫北京战斗的胜利。
㈥ 于谦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200年吗
1449年八月,这时候北方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但是此时的北京城内却是如同冬天一样寒风瑟瑟,所有的人心中都往外冒着凉气。这凉气的来源是一份战报,明军于土木堡大败,全军覆没,甚至就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了。
如果说单纯的是皇帝被俘也就算了,但关键的是几十万的明军跟着覆灭,这对大明帝国的打击太重了。任何人都知道,已经消灭了明军主力的也先,下步肯定会进攻北京,到那时,诺达的京城用什么来抵抗敌人的进攻?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京城之中的富商纷纷难逃,即使是官宦也已经着手让子女先难逃,甚至已经有大臣提出迁都。如日中天的大明朝,很可能就要步入北宋的结局。
十月十三日,也先集中集中兵力进攻德胜门,在这里瓦剌士兵们遭受了复仇的火焰,神机营的士兵们提前埋伏在了德胜门两旁的空房子和房顶上,当瓦剌的军队进入伏击圈后,神机营突然之间万炮齐发,各种火炮、火铳玩了命的招呼。这些神机营士兵要为死在土木堡的战友们报仇,要让世人知道,神机营依然还在,神机营依然还是明军的主力。此战,瓦剌军大败,就连也先的亲弟弟也死在军中。瓦剌不想这么快就承认失败,随后又进攻西直门和彰义门,这两处的明军也是死战不退,因为他们已经退无可退。
㈦ 郭德纲于谦十周年系列演出都在哪儿演啊工体有演出么
很遗憾,工体这个月就已经演出过了。
惊喜的是:“郭德纲于谦合作十周年演出”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时间:2010年5月8日,价格随自己的经济能力。
㈧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有一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朱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激怒了大臣。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明代宗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有气,再加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名,把于谦杀害。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㈨ 历史上于谦是在北京被杀的,为何最后会被葬在杭州
于谦,明朝名臣,官至少保,民族英雄。于谦可谓是一代忠臣,绝不是愚忠于哪一位皇帝,而是效忠于整个大明江山,虽然最后结果让人唏嘘,但是对于大明绝对是功不可没啊。
除岳飞和于谦之外,还有一名忠义之士名叫张苍水,他的墓也埋葬在此。被后人并称为“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