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尊称
① 姜昆、侯耀华、石富宽、王谦祥见到马志明怎么称呼
这四个人辈分不一样,并且跟马志明的亲近程度也不同,所以称呼肯定不一样。
姜昆王谦祥是一时之徒,两人都是明字辈。
侯耀华是常宝华的徒弟,是文字辈。
石富宽是高凤山的徒弟,按理论上说高凤山是高德亮的徒弟,应该是寿字辈,那么石富宽是宝字辈,但高凤山拜了张寿臣当干爹,等于自降一辈,于是石富宽成了文字辈。
马志明是目前相声界辈分最高的一位,是正经的宝字辈。
比如他跟方清平都是廉春明的干儿子,但方清平相声师父是李金斗,所以郭德纲会让方清平叫他师叔。而郭鹤鸣本来是他相声徒弟,但郭鹤鸣去西河门拜了一个大辈弦师当师父,在西河门里辈分比郭德纲高了,于是郭德纲立刻将他清门,骂他欺师灭祖。
岳云鹏那几个徒弟,刘筱亭尚筱菊都是郭德纲朋友介绍过来的,刘筱亭尚筱菊都是九零后,他们的爷爷最年轻也是四十年代生人,也就是郭德纲爸爸那一辈的。他们跟郭德纲应该是忘年交,或者说有求于他所以矮一头,但郭德纲就怕收了刘筱亭尚筱菊当徒弟,自己在对方面前就小一辈,于是果断让徒弟收,变成了徒孙。
其实像他跟刘筱亭尚筱菊爷爷论街坊辈儿,跟相声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他就是害怕低人一头,于是七零后硬要给九零后当爷爷,可见这人得把辈分看得多重。
② 对口相声中,两人分别被称为()和()
左边的是逗哏(gěn),右边的是捧哏(gěn)
③ 对口相声中,两人分别称为什么
对口相声的两位演员称为:逗哏和捧哏。
逗哏为相声中的“主角”,内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犯贫的笑容料应远多于捧哏,属于一段相声表演的主要叙述人。
捧哏则集中精力注意“逗哏”所叙述的全部内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动作,在不同的节骨眼上,给予不同的反映并加以评说,促使“逗哏”更鲜明地把所叙述的内容的细节、特点和矛盾给揭示出来,同时让所叙述的脉络更加清晰、有力。
在对口相声表演中逗哏和捧哏两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情说得生机勃勃。
(3)说相声的尊称扩展阅读:
逗哏与捧哏的站位
在传统的相声表演中,对演员位置有一定的规定,逗哏立于桌子的右侧,捧哏则立于桌子的正后方。
在表演过程中,逗哏作为故事的主要讲述人,除了嘴上动作还须一定的身体表演,而捧哏则只须配合逗哏作一些口头上的配合。所以逗哏的位置在桌子的外边,演员露出全身,而捧哏则只能看见上半个身子。
逗哏的代表人物:
侯宝林 刘宝瑞 马三立 郭启儒 郭全宝 常宝堃(小蘑菇)姜昆 侯耀文 李金斗 郭德纲
捧哏的代表人物:
赵世忠石富宽 于谦 孙越杨九郎张康
④ 大褂的别称(相声演员在内称)
大褂的别称(相声演员在内称)?就是大衣。
⑤ 相声雅称()俗称()
相声一词,古复作像生制,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⑥ 说相声的人的角色叫什么名称,最多能有几个名称谢谢
相声角色
1·甲 乙
2·逗哏 捧哏
3·逗哏的 捧哏的
4·使活 量活
5·使活的 量活的
6·三个人以上叫“群口相声”,一个逗哏的,多人捧哏,只有一人负责打岔提破,称作 “腻缝儿”“腻缝儿的”。
⑦ 对口相声的配角称为什么
相声简介
[编辑本段]
英文翻译:crosstalk或comic cross-talk,TALK SHOW脱口秀,或CHINESE COMIC DIALOGUE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相声知识
[编辑本段]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增加一部分相声术语: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量活——捧哏者,有尊重突出捧哏演员之意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挑笼子——相声界行话, 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http://ke..com/view/6749.htm
⑧ 说书人或者说相声的人别称是什么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专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属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⑨ 尊称相声艺人叫什么
前辈或者是过世的叫老先生,现在的叫老师,就像候老先生,于老师,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