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锋相声
苏三抄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好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他让,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贰』 中国除了京剧的其他曲目的有名曲目有哪些
《霸王别姬》、《赵氏孤儿》、《三娘教子》、《二进宫》、《三家店》、《四郎探母》、《锁麟囊》、《望江亭》、《凤还巢》、《玉堂春》、《红娘》、《望江亭》、《红娘》、《春秋配》、《吊金龟》、《甘露寺》、《洪洋洞》、《将相和》、《赤桑镇》、《秦香莲》、《宇宙锋》等等
『叁』 我国第一届春晚,都有哪些艺人受邀登台其反响如何
一九八三年的第一届春晚,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非常寒酸:整个演播大厅不到六百平方米,晚会的工作人员和请来的嘉宾一共六十多人,现场观众不到二百人。那时候,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很多人都是专门到单位会议室、挤在有电视的亲戚、邻居家收看的这台春晚,片头都是动画形式的——当时已经是别开生面了。这样的一台节目,却在无数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到现在,记忆犹新。
正是因为那时人们的单纯和精益求精,才成就了经典和永远的回忆。当然,这与当时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也有很大关系,在文艺形式和传播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还想重现八十年代万人空巷追春晚的盛况是不现实的,就像过去喝酒吃肉是幸福,如今只是寻常一样。
『肆』 中国戏曲的种类 产地和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戏曲分为:京剧、越剧 、黄梅戏、相声、小品、粤剧 、豫剧 、秦腔 、楚剧 、昆曲 、评剧、曲剧 、客家戏 、沪剧、潮剧、评弹 、二人转川剧 、吕剧 、云南花灯 、采茶戏、歌仔戏、评书、样板戏等。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个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伍』 相声三比零的台词。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乙:是啊?
甲:京剧这里边有文章,学问可太大了!
乙:确实不小!
甲:你比方说那鼓师,打鼓佬往那儿一坐,千军万马都在他这两根鼓键子上哪!
乙:哎!
甲:那么这两根鼓键子有多长呢?
乙:多长?
甲:七寸六分。
乙:它为什么是七寸六分呢?
甲:打人的“七情六欲”。
乙:有讲究。
甲:另外,唱京剧呢?讲究湖广音,中州韵,说出话来得上口。
乙:上口?
甲:有些个字呀,跟咱平常说话不一样,您比方说“有”他不说“有”。
乙:他说?
甲:有(读九),“登”他不说登,他说登(读扽)。《艳阳楼》这出戏厉慧良先生拿手,还有一位老武生……
乙:谁?
甲:孙毓堃。
乙:那可是大武生。
甲:《艳阳楼》高登,高登报名不能说“登”得“扽”。
乙:对。
甲:某高登(扽),上口!
乙:那是。
甲:说“登”难听,某高登……啪!
乙:双响啊!
甲:还有《三娘教子》。三娘唱的时候,“我哭,哭一声老薛保,叫,叫一声老掌家。”
乙:啊!
甲:老薛保,老薛保唱的时候,不能唱“薛保”。
乙:那唱什么?
甲:他得上口,薛(音唱“学”)保,老薛(音唱“学”)保,“我哭,哭一声老薛保,叫,叫一声老掌家啊……”是不这味?
乙:真是!
甲:“(唱)小奴才,下学归,我叫他拿书来背,谁想他一句也背不出来,手持家法未曾打下,他、他、他倒说我不是他的亲生的娘啊!”您听我唱的怎么样?
乙:好。
甲:不但您说好,连张君秋先生,听完我这两句青衣,马上挑大拇哥!
乙:是呀?
甲:“XX啊!你唱的太好了,你是个相声演员,天天老说嗓子横了!”
乙:哎!
甲:“能唱青衣这个味道,不简单!”
乙:不错了!
甲:“百里挑一,哎呀,人才呀!”张君秋先生听完我这两句《三娘教子》,马上给我一个金戒指。
乙:那是奖励你。
甲:我又给了他一千块钱!
乙:噢!你买戒指哪?
甲:我唱青衣唱不好,过去我唱老生。
乙:唱老生的。
甲:不过,咱这儿有唱的好的。
乙:谁呀?
甲: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我们这位(指乙)XXX先生。
乙:不行不行,我不行。
甲:您别谦虚,大伙喊个好怎么样?
乙:我实在是不行,我这个嗓子不行。
甲:你要是不唱的话,你可不给大家面子。
乙:那好,今天哪,你知道我的底儿,也就是在XX,别处我还不露,可是我这个嗓子不怎么样?
甲:嗓子不怎么样,咱慢慢溜溜。
乙:啊,咿,啊,咿,差点儿。
甲:咱不光听唱,更主要的是看身段,您看程砚秋先生,不光唱的好,而且身段好。
乙:对。
甲:咱这回叫他来一回连身段的带唱的,我给你配戏。
乙:那好,您给我配戏。
甲:咱唱什么戏呢?
乙:咱俩来一回《宇宙锋》吧!
甲:《宇宙锋》我来赵高,您来赵艳容,还有哑奴,皇上,不行,人太多,咱找一个就咱俩人的!
乙:《贵妃醉酒》。
甲:《贵妃醉酒》得八个宫女,没有啊!
乙:那么咱唱一出《大登殿》。
甲:《大登殿》?也是人多,干脆我挑戏,咱唱回《玉堂春》,这大青衣戏怎么样?
乙:行行!
甲:几位欢迎不欢迎?
乙:咱就唱《玉堂春》。
甲:《玉堂春》咱打哪唱啊?
乙:嫖院。
甲:从“嫖院”一直到“团圆”?太长唱不了,咱就唱一折。
乙:唱一折?
甲:主要是看您身段,听您的唱。
乙:一折,唱哪儿呢?
甲:咱唱“起解”呀,“苏三起解”。
乙:起解您演谁呀?
甲:我崇公道。
乙:行,那我就苏三哪!
甲:那咱现在就开始啊!咱要彩唱,换服装,换行头,可就来不及了。
乙:这没有啊!那怎么办呢?
甲:咱就凑合吧!您苏三起解那点儿,您的罪衣罪裙,您就把您这大褂一撩……
乙:这大褂一撩、一掖这就代表罪衣罪裙了?
甲:对。这玉堂春,苏三她是个犯人。
乙:那是。
甲:犯人得戴着锁链子,咱没有锁链子,咱就凑合着。
乙:怎么办?
甲:咱拿这手绢当链子。(把手绢系在乙的脖领子上)
乙:就是意思意思!
甲:主要是听您唱,看您的身段,我是崇公道,我领着你。
乙:咱们开始唱吧。
甲:唱……唱不了!
乙:又怎么啦?
甲:一般唱青衣的,这个儿不能过分高,要高了,傻。
乙:傻?
甲:您这个儿有多高?
乙:一米七四。
甲:好家伙,一米七四,玉堂春一米七四,太高了。
乙:我就这么高,那怎么办?
甲:青衣,花旦,不能太高了,小姑娘太高不好看。你稍微低一点儿……
乙:低不了!
甲:您蹲着点儿。
乙:下蹲?这就行啦?
甲:唉!好!
乙:开始唱吧。
甲:唱吧……唱不了!
乙:又怎么了?
甲:玉堂春起解,您得戴着鱼枷呀?
乙:是呀!
甲:没有鱼枷,那怎么能叫苏三起解?你俩手这样那怎么唱?
乙:那怎么办?
甲:苏三离了洪洞县!
乙:对呀!
甲:您这么唱成蹓达了,你得戴鱼枷。
乙:没有鱼枷呀!
甲:后台搓板有没有?
乙:搓板?
甲:这样,我有一主意,您把袖子挽起来,您手大,您把您这俩手往前边这么一搁(学猴),这就代表鱼枷了。
乙:啊!把手往前一搁?
甲:对啦!
乙:唱吧!
甲:还唱不了。
乙:怎么又唱不了?
甲:玉堂春,苏三那是美人儿,王金龙爱她,离开好几年了还想呢!
乙:是啊?
甲:玉堂春,长的漂亮,高鼻梁,大眼睛,樱桃小嘴儿。
乙:对!
甲:您张嘴我瞧瞧。
乙:啊!
甲:您瞧瞧你这嘴,扔俩窝头进去,谁也不挨谁。
乙:我是狗熊啊?
甲:您得樱桃小嘴儿。
乙:我的嘴就这么大呀。
甲:你嘬着点儿。
乙:好,嘬着点儿。(学)
甲:不行还大,你最好呢一尖儿。
乙:这样行不?(学)
甲:对,对,对。
乙:唱吧。
甲:唱不了。
乙:怎么了?
甲:玉堂春,水灵灵俩大眼珠子。滴溜乱转,你这俩眼像死羊眼似的。
乙:我就这个眼哪!
甲:没有神哪!您往这儿一蹲,俩眼得这样(学眼乱转)得乱踅摸。
乙:您这是不是有点过火了?
甲:没事,大伙儿爱看,你蹲下试验试验,来一遍。
乙:我试试。(学一遍)
甲:好好好,对了,就这样。
乙:咱就唱吧?
甲:开始唱……唱,我没有锣呀?我就凑合着拿这个扇子当锣。
乙:代表锣。
甲:把您打里边牵出来,我打锣呀,您就唱……
乙:好好好。
甲:玉堂春开始了啊!
乙:(学猴)
甲:哐哐哐,哐哐哐,哐了令哐令令哐,小小毛猴闯三关,出家就在花果山,哐了令哐令令哐,花果山上有来头,学一个小
孩儿打架翻跟头!(打乙)翻跟头!翻哪?翻哪?
乙:我实在受不了啦!您这是玉堂春吗?
甲:我这耍猴。
乙:去你的吧!
『陆』 谁知道戏曲资料
戏曲名词、术语
优 伶 五音 律吕 百戏 傀儡戏 参军戏 滑稽戏 梨园 教坊 杂剧 院本 影戏 南戏 砌末 勾栏 瓦舍 楔子 折 南曲 北曲 散曲 套曲 宾白 科范 介 科诨 关目 传奇 出 家门 帮腔 引子 尾声 花部 雅部 行头 破台 对台 捧场 倒彩 客串 脚色行当 挑大梁 程式 戏班 科班 京派 海派 清唱 同光十三绝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四大须生 压台戏 压轴戏 折子戏 做功戏 唱赚 唱功戏 靠把戏 猴戏 连台本戏 堂会戏 古装新戏 时装新戏 现代戏 新编历史剧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末 外 孤 细酸 孛老 俫 旦 正旦 花旦 贴旦 老旦 武旦 刀马旦 卜儿 净 大花脸 二花脸 武花脸 毛净 丑 旗锣伞报 门子 龙套 刀斧手 云童 马童 鼓师 琴师 定场诗 下场白 唱念做打 把子功 毯子功 身段 台步 会阵 圆场 绕场 过场 起霸 趟马 走边 亮相 打出手 火彩 椅子功 翎子功 水袖功 髯口 髯口功 甩发功 扇子功 手绢功 声腔 四平调 导板 慢板 快三眼 原板 二六板 摇板 散板 回龙 流水 快板 哭板 数板 南梆子 反西皮 反二黄 高拨子 京白 韵白 黄腔 走板 假嗓 吊嗓 板眼 叫头 哭头 盔头 凤冠 皇帽 帅盔 相貂 纱帽 巾 翎子 脸谱 戏衣 蟒 官衣 帔 褶子 八卦衣 靠 箭衣 玉带 罪衣罪裙 靴 彩鞋 旗 马鞭 云帚 云笏 一桌两椅 桌围椅帔 幕 帐 布城 龙凤掌扇 虚拟 形似神似 四大徽班 富连成社 易俗社
戏曲声腔、剧种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昆山腔 青阳腔 高腔 京腔 梆子腔 乱弹 皮黄 二黄 西皮 舞剧 歌剧 话剧 影戏 京剧 评剧 曲剧 昆剧 北昆 唐剧 晋剧 蒲剧 吕剧 枣梆 茂剧 柳腔 豫剧 怀梆 宛梆 乐腔 吉剧 沪剧 越剧 杭剧 绍剧 甬剧 姚剧 湖剧 睦剧 瓯剧 婺剧 平调 苏剧 锡剧 丹剧 扬剧 淮剧 徽剧 庐剧 傩剧 赣剧 闽剧 芗剧 汉剧 楚剧 堂戏 湘剧 祁剧 阳戏 花灯 苗剧 侗剧 粤剧 潮剧 琼剧 雷剧 临剧 桂剧 彩剧 邕剧 壮剧 黔剧 地戏 侗戏 滇剧 傣剧 白剧 秦剧 跳戏 老腔 陇剧 藏剧 川剧 歌舞剧 活报剧 傀儡戏 滑稽戏 围鼓戏 丝弦戏 耍孩儿 柳子戏 五音戏 二夹戏 哈哈腔 一勾勾 太平调 四平调 五调腔 龙江剧 二人台 拉场戏 僮子戏 丁丁腔 淮海戏 柳琴戏 黄梅戏 泅州戏 沙河调 嗨子戏 含弓戏 洪山调 清音戏 梨簧戏 目连戏 东河戏 宜黄戏 宁河戏 瑞河戏 蒲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词明戏 竹马戏 三角戏 游春戏 歌仔戏 文曲戏 梁山调 辰河戏 荆河戏 巴陵戏 正字戏 白字戏 西秦戏 花朝戏 贵儿戏 大棚戏 牛娘戏 师公戏 布衣戏 关索戏 眉户剧 端公戏 线胡腔 遏工腔 八步景 碗碗腔 弦板腔 高山剧 河北梆子 老调梆子 河北乱弹 武安评调 武安落子 山西梆子 上党皮黄 祁太秧歌 浑源罗罗 晋西道情 铙鼓杂戏 山东梆子 花鼓丁香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奉天落子 金华昆腔 台州乱谈 处州乱弹 西安高腔 岳西高腔 九江高腔 龙岩汉剧 恩施灯戏 常德汉剧 广东汉剧 粤西白戏 潮州影戏 天柱阳戏 云南壮剧 壮剧沙剧 汉调二簧 安康曲子 陕北道情 商落道情 关中道情 安康道情 左叔小花椒 山西碗碗腔 茬平花鼓戏 大笛子逻逻 海城喇叭戏 海门山歌舞 皖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 南昌采茶戏 右词南剑调 龙溪纸影戏 龙溪铁枝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长沙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 粤北采茶戏 梅县山歌剧 广东木偶戏 广西采茶戏 贵州花灯戏 云南华灯戏 紫阳民歌剧 韩城秧歌剧 陕北碗碗腔 青海平弦戏 龙西布袋木偶戏 泉龙提线木偶戏 海南仗头傀儡戏
戏曲作家、演员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纪君祥 郑光祖 钟嗣成 高则成 珠帘秀 李开先 徐渭 沈璟 梁辰鱼 汤显祖 魏良辅 李玉 李渔 洪升 孔尚任 魏长生 高朗亭 余三胜 张二奎 程长庚 徐小香 孙菊仙 谭鑫培 汪笑侬 汪桂芬 成兆才 杨小楼 萧长华 王瑶卿 吴梅 郝寿臣 盖叫天 金少山 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姜妙香 侯喜瑞 梅兰芳 周信芳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云 马连良 俞振飞 程砚秋 谭富英 李万春 叶盛章 叶盛兰 裘盛戎 袁世海 李少春 李和曾 赵燕侠 杜近芳 白玉霜 新凤霜 丁果仙 姚水娟 袁雪芬 范瑞娟 丁是娥 王少舫 严凤英 沈云陔 常香玉 马师曾 红线女 周慕连
戏曲作品、论集
拜月亭 望江亭 窦娥冤 西厢记 墙头马上 梧桐雨 汉宫秋 秋胡戏妻 李逵负荆 灰阑记 潇湘夜雨 柳毅传书 倩女离魂 陈州粜米 琴琶记 浣纱记 清风亭 红拂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清忠谱 十五贯 秋江 铁弓缘 罢宴 赵氏孤儿 将相和 宇宙锋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霸王别姬 苏武牧羊 天仙配 姚期 长坂坡 古城会 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 甘露寺 空城计 洛神 梁山伯与祝英台 对花枪 汾河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贵妃醉酒 打金枝 钟馗嫁妹 红鬃烈马 斩黄袍 红梅阁 拾玉镯 唐知县审诰命 海瑞罢官 打严嵩 四进士 孙安动本 蝴蝶杯 庵堂认母 玉堂春 二进宫 凤还巢 荒山泪 杨三姐告状 天女散花 锁麟囊 花为媒 三滴血 葛麻 胭脂 李陵碑 五台山 三岔口 四郎探母 穆桂英挂帅 杨门女将 辕门斩子 铡美案 赤桑镇 狸猫换太子 野猪林 林冲夜奔 三打祝家庄 打渔杀家 岳母刺字 碧玉簪 宝莲灯 钗头凤 白蛇传 琴挑 搜书院 乔老爷上轿 春草闯堂 女驸马 六十种曲 元曲选 闲情偶寄 古本戏曲丛刊 戏考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曲艺名词、名家
数来宝 诸宫调 说话 话本 俗赋 弹词 鼓子词 词话 宝卷 莲花落 鼓词 说书 单口 对口 群口 大鼓 琴书 开篇 段子 表白 噱头 包袱 底 逗哏 捧哏 京韵大鼓 单弦 评书 相声 天津时调 京东大鼓 评弹 扬州弹词 苏州弹词 乐亭大鼓 山东大鼓 山东快书 湖南渔鼓 常德丝弦 二人转 双黄 快板 对口词 三句半 绕口令 袁阔成 刘宝全 骆玉笙 魏喜奎 马三立 侯宝林 常宝堃 马季 李润杰 高元钧 刘天韵 王少堂 刘兰芳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脚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参考资料:http://www.qinqiang.com/Article/List_10.htm
『柒』 哪里有<<文化部十年春晚京剧名家唱段精选>>的视频下载
http://www.tiannet.com/index/list.php
这个艺术天网不知有没有您需要的东东,去看看吧,或许您可以自己在里面再搜搜看。
·相声《说与唱》_戏曲 06-05
·戏曲茗品《三媳拜年》 06-05
·西河大鼓《薛家将》_ 06-05
·评剧_香妃与乾隆_戏 06-05
·评剧_花为媒_戏曲名 06-05
·评剧_红丝错_戏曲名 06-05
·河南坠子《才艺展示》 06-05
·评弹开篇《灯花辉映上 06-05
·京剧《状元媒》全剧_ 06-05
·京剧名家唱段/状元媒 06-01
·京剧名家唱段/斩马谡 06-01
·京剧名家唱段/铡美案 05-31
·京剧名家唱段/辕门斩 05-31
·京剧名家唱段/宇宙锋 05-31
·京剧名家唱段/谢谣环 05-31
点播排行 更多>>
·街舞_第四届CCTV 27858
·第四届CCTV电视舞 8307
·国际标准舞_第四届C 6438
·综合场三_第四届CC 4487
·综合场二_第四届CC 4204
·综合场一_第四届CC 4044
·综合场五_第四届CC 3171
·综合场四_第四届CC 2410
·颁奖典礼_第四届CC 2364
·黄梅戏大全(二) 283
·热舞教学_布兰妮_M 282
连载影片 更多>>
软件下载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天网 >> 网站首页 >> 影片搜索结果页
共 36 部 每页10 部 当前 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页
京剧《状元媒》全剧_戏曲名段视频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6-05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3
京剧名家唱段/状元媒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6-0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9
京剧名家唱段/斩马谡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6-0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8
京剧名家唱段/铡美案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8
京剧名家唱段/辕门斩子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3
京剧名家唱段/宇宙锋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0
京剧名家唱段/谢谣环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0
京剧名家唱段/西厢记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7
京剧名家唱段/西施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7
京剧名家唱段/五台山
主演:未知s
导演:未知s
地区:大陆
上映:2007-05-31
分类:曲艺戏曲
点播:102
『捌』 现在名人姓牛的名人有哪些人请赐教
牛群,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天津人。牛群为艺名,本姓齐。
牛明智(1917—1981),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的少将,山西省芮城县人。工牛保才,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1921—1952),山西壶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电话班副班长。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他冒着激烈炮火抢修电话线,左腿被敌人的炮弹片打断,仍忍受着剧痛爬到断线的地方,用嘴咬着一根线头,手拉着另一根线头,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保证了通讯联络,直至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
牛书申,曾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少将,(1913—),陕西省黄陵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边区中宜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独立营政治委员,陕甘边区中宜洛四县指挥部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员、司令部第六科科员,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第二科科长,陕甘宁省委军事部第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七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五大队政治委员,关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关中警备区政治部主任,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黄龙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四旅政治委员,陕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牛得草,著名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1933—1999)河南省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牛得草是艺名。解放后爱看丑角戏的戏迷李春芳老人看了他演的戏,说:“你演的丑角不俗气,看了余味深长。”牛俊国对李老说:“人家说我这个名字很不合丑角这个行当,请你老给取个丑角艺名。”李老学识渊博,又爱看牛俊国的戏,经过认真思考,第二天就对他说:“姓候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自在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猪得了糠,可以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你得了草,可以负重劲行,辛勤耕作,韧力无尽啊!”牛俊国高兴地说:“对啊!共产党把我从苦海救出来,让俺当了人民演员,这不是小牛得了青草吗!”从此,牛得草便代替了牛俊国,唱响了开封,唱红了中原,成为国家一级演员。牛得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流派。他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他的代表剧目主要有:由他执笔整理并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1979年晋京演出,获演出一等奖,该剧拍摄为电影后,又荣获“最佳故事片奖”,香港《大公报》撰文称他为“东方的卓别林”。他历任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鹤壁市剧协大大。他10岁学艺专攻文丑,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戏剧事业。“当官不与民造福,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剧中精句,几乎家喻户晓。他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为人民服务。
牛化东,曾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的少将,(1906—),陕西省定边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到西北军队从事兵运工作。曾在西北军任排长、连长,新编第十一旅参谋、军械官、副团长,1945年参与领导该旅于陕西安边起义。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参谋长,银川军分区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牛憨笨,物理电子学专家,(1940-——),山西省壶关县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他是我国电子光学理论和变像管诊断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得到重大应用的高速静电变像管。研制成功的九种变像管和七种变像管相机,为我国地下核试验、激光核聚变、X光激光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诊断设备,并销往法国、美国和台湾省,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牛憨笨科研成绩卓著,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展了动态电子光学理论,论文被英、美、俄、德、法、日等国的学者引用近90次,在国际范围受到了很大重视。牛憨笨的名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祖母给取的,他回忆说:“其用意一是不好的名字可以冲掉晦气,二是不好的名字可使我存活下来,使我父亲下面不要断烟火。长大后许多人劝我将名字改一下,但我感到这样一个名字,亢分体现了她老人家对我的一片爱心,名字虽然是个符号,但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它告诫我不学习就会变‘憨’,不勤奋就会变‘笨’。我应当像憨牛一样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耕耘不止。”
牛淑贤,“五岁红”豫剧名旦表演艺术家,(1946-——),女,祖籍河南省柘城县,出生在河南商丘市。牛淑贤的家是梨园世家,父,母,舅父都从事豫剧工作。她自幼随父母学艺,五岁登台演出,得“五岁红”之誉。13岁入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师从“豫剧皇后”陈素真等著名演员,专攻闺门花旦。她嗓音明快清晰,演唱委婉细腻,流畅舒展,活泼俏丽。她不仅广收豫剧各流派之长,而且吸收歌剧、评剧、黄梅戏以及民间小调的唱法和旋律,并将歌唱艺术的发声方法巧妙地溶合到豫剧演唱之中,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在表演上她潇洒自如,意切情真,向以“浑身是戏”著称。牛淑贤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红娘》、《梵玉宫》、《荀灌娘》、《宇宙锋》、《拾玉镯》、《大祭桩》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和许多音像公司都曾为她录音录相,灌制唱片、盒式磁带。1959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为她拍摄了记录片《多才多艺的小演员》,1990年又专为她拍摄了《五岁红·牛淑贤》专辑,被首都新闻界誉为“银幕上的第一朵梅花”。她曾获河北文艺振兴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选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中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最佳演员奖。1990年,又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于她“优秀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邯郸东风剧团一团团长。
牛根生,男,生于1954年,籍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董事会大大。据牛根生自己回忆,他出生在内蒙一户贫农家庭。后来,他被卖给姓牛的人家做儿子。到现在,他连自己原来姓氏都不知道。牛根生改姓牛,他的命运似乎也从此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伊利曾经记下了他的辉煌;在这里,他曾获得呼和浩特科技兴市贡献一等奖,呼和浩特市特级劳动模范称号,入选“呼和浩特市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等荣誉。1999年,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公司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同志不再适于担任该职,公司董事会决定对其予以免职。牛根生1999年创立蒙牛集团,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其销售额突破21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一举跃升至第4位。2003年“蒙牛”借助“神五升空”的出色营销,销售额再次翻番,达到近50亿元。
『玖』 历史上有哪些牛姓名人最好带上简介。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牛僧孺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牛皋(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牛金星(约1595~1652),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锦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李自成兵败后,逃往河南,隐居于河南省禹州市后燕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