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刘宝瑞单口相声《翻跟头》的台词

说段单口相声,单口相声的新段子很少,我们自己想编,在写作上又不行。实不版瞒您说,权我是解放以后才学习文化,解放以前是个半文盲。怎么叫半文盲呢?书报杂志我也看,也能看下来,反正有蒙对了的时候,蒙不对的时候多!

怎么叫蒙哪?比如说,我看书看报有几个不认得的字,看看上面的字,再瞧瞧下面的字,一琢磨这几个字,大概差不多了,也就蒙下来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瞧这个字象什么模样,我就念什么。过去,人家都管我叫别字先生。有时候念着念着自己都乐了。怎么?不能不乐呀。

(1)刘宝瑞单口相声段子扩展阅读:

刘宝瑞常演单口相声,既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学性。经与南方曲艺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表演手法,融会贯通;

经过长期演出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称誉。刘宝瑞也是把北方相声艺术介绍给江南及港澳观众的先行者。

㈡ 刘宝瑞单口相声都有哪些

《珍珠翡翠白玉汤》、《黄半仙》、《日遭三险》、《连升三级》、《假行家专》、《兵发云南》属、《学乖》、《学徒》、《测字》、《文庙》、《书迷打砂锅》、《扎针》、《天王庙》、《解学士》、《官场斗》、《斗法》、《打油诗》、《化蜡钎》、《风雨归舟》、《翻跟头》、《狗噘嘴》、《知县见巡抚》、《大闹县衙门》、《要账》

㈢ 刘宝瑞的单口相声《黄半仙》剧本

黄半仙 六月三伏好热天, 京东有个张家湾, 老两口儿院里头正吃饭, 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 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儿家中等了仨月, 书没捎来信没传, 请了个算卦的先生算一算, 先生说:“按卦中断,伤财惹气赔盘缠。” 他这卦算得还真灵。其实啊,这个卦不但他算得灵,我也能算。那得分什么事啊,来一个老太太算卦。 “先生,您给我算一卦。” “什么事啊?” “我老头子走了仨月了,音信皆无,您说有什么危险没有啊?” “啊,他干什么去啦?” “嗯,追苍蝇去了!” “追苍蝇去啦?!什么事啊?”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 那当然是伤财惹气赔盘缠。你追得回来追不回来,也得伤财惹气。这就是瞎掰。这算卦没有灵的。也有时候灵,他蒙事啊,算卦的他有一套办法,你往那儿一站,他一跟你说话,就让你信。怎么信服他呀?您瞧他这套办法。这个算卦讲究“要簧”,什么叫“要簧”啊?就是你来算卦呀,先不给你算,先套你的话,说行话就叫“要簧”。算卦的说话讲究“拍簧”、“诈簧”,明明没算出你这个事,他愣要诈你!对不对呢?哎,他也有办法。哪句话说不对,他能把它收回来。不是说了话收不回来吗?他能收回来。这叫“抽撤连环”。过去在天桥就有算卦的,这位往那儿一站,他就说了;“这位老兄当在家,这位当在外,这位应当做买卖。哎呀!这位老兄,你的‘印堂’发亮,财运昌旺,你今年五月节,应当有一笔财到手……”底下是仨字:对不对?可是这“对不对”他先不说,怎么不说啊?他怕说完了,人家告诉“不对”!那怎么办啊?他不说,他拉长声,“你今年五月节应当有一笔财到手……”他不往下说,他看着,察言观色。那位要是真有一笔财到手,他看得出来,那位要是没有,他也看得出来。那怎么看啊?他这办法叫“定睛则有,转睛则无”。你要是说对了,这个人当然一愣神儿;要是不对就该转眼珠(学转眼珠)琢磨了,那就是没有这回事儿。他瞧出来了! “你今年五月节,应当有一笔财到手……”他看着你,瞧这位一转眼珠,他知道不对,赶紧往回收。他有话: “……啊,对了,你应当五月节有一笔财到手啊,不过,让小人给你冲了,你还没到手对不对?”。 哎,这不是废话嘛! “这位老兄,你的气色可不好,今年八月节应当遭一场官司……” 底下又是“对不对”,还不说,他瞧着那位,一看那位呀,也是转眼珠。 “啊,你应当遭一场官司啊,但是有贵人扶助,给拨置过去了,大概现在你还许不知道吧?” 甭说那位不知道,连他也不知道!他就要这么说。所以呀,算卦没真的。哎,也别说,有一个算卦的灵了,嗬,不但灵,而且还是卦卦灵。灵可是灵,这个事情,灵得那么可笑。怎么灵的呢?我说说您听听。不是现在的事情,在清代道光年间,有这么一回事。离着北京不远,几十里地,有这么一个村子,这村子里头住着一个种地的,这个人姓黄,小名儿哪,叫“蛤蟆”!那位说了:“这可新鲜,人有叫这小名儿的?哎,因为他这模样长得特别,两个小圆眼睛,翻鼻孔,大嘴岔儿,脸上有麻子,说黑不黑,说黄不黄,脸上透着那么绿。故此,这小名儿叫黄蛤蟆!您可别瞧这人相貌长得不怎么样,有能耐,能说会道,又能察言观色,念过几天书,没事儿就翻翻皇历,街坊邻居谁家要是娶媳妇儿,聘姑娘,或者是上梁动土,都来找他。干吗呀?他会看皇历,让他给择日子,他也乐意多管闲事。他要是说几句话呀,还真有人信他的,简直就拿他当了伏地圣人啦!您可别瞧他这么机灵,他老婆是个累赘。他老婆怎么啦?有病。什么病啊?这病根儿厉害,寒腿!两条寒腿,要是不犯病啊,还能跟着干点儿庄稼活儿,一犯病,下不了地。这病还是常犯,这寒腿病根儿什么时候犯呀?要是变天就得犯。阴天腿也疼,下雨腿也疼,要赶上阴天下雨他老婆一犯这病,他下地干完活回家还得做菜做饭。怎么哪?他老婆不能下地呀!日子长了,他是急不得,恼不得。他哪,也找着这么一个窍门儿,每逢他老婆一说腿疼,哎,明天就得阴天;如果疼得利害,那就是……下雨!他倒都有了防备。有这么一回呀,这天他老婆折腾一宿没睡,第二天老黄要下地干活去呀,天哪,晌晴白日,可是闷热,热得邪行。老黄啊,就把这蓑衣披上啦!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往外就走。他老婆一瞧: “老黄,疯了!挺好的天儿,你披蓑衣干吗呀?脱下来!” 老黄也不理她,还往外走。他老婆一瞧:“咦!怎么回事?让你脱下来! 他往前一迈步儿,那意思是要拽老黄一下,刚这么一迈步儿,“哎哟!”腿疼了。“哎哟……”蹲那儿啦。老黄回头一看乐了: “嘿……我还披蓑衣干吗哪?你腿疼了不是?你闹了一宿啦!那不是今儿要下雨吗?我不披蓑衣怎么办哪!” 他老婆一听也乐了。他俩乐了不说呀,老黄一出门儿啊,街上的人,也都乐了。怎么哪? “哎,二哥,这黄蛤蟆干吗呀?求雨哪?嘿,挺好的天儿,你披蓑衣干吗呀?脱下来!” 老黄理直气壮的: “不脱,一会儿用得上!” “干什么呀?一会儿有什么用啊?” “有什么用啊,今儿这天儿有雨!” 他那意思呀,是他媳妇的腿疼了。大伙一听有雨,这不是胡来吗?万里无云,哪儿来的雨呀?不信他那套,就下地干活儿去了。这活儿干了有一个多钟头。哎!忽然间抬头一瞧,南边来了一块黑云彩,跟黑锅底似的就扑过来了,一会儿的工夫就铺严了,嘎啦一个雷,哗……瓢泼大雨。大伙儿就往家里跑,淋得跟小鸡子似的,你再瞧老黄,披着蓑衣,一步三摇,跟没事人儿似的。嘿! “老黄,真有两下子呀!” 老黄爱吹大气: “干吗有两下子呀?对了,我连阴天下雨再不知道,那更得了!” 他那意思哪?我媳妇腿疼,我能不知道吗?大伙一瞧,嗬,老黄真有能耐啊!又过了几天,这天清晨早起呀,阴天,天阴得特别沉,老黄刚要下地去干活儿,先问他老婆: “怎么样,腿疼不疼?” “不疼。” “不疼,好嘞!” 扛起锄头,他出来一看哪,好,好些人都披着蓑衣。 “哎,老黄,回家拿蓑衣去!” “拿那个干吗?怪费事的!” “费事?你不拿一会儿挨淋!” “挨什么淋哪?放心吧,今儿没雨。” 下地干活儿去了。大伙一听:没雨?天阴得这么沉会没雨?到地里刚锄了两垅地的工夫,再一看天哪,嘿,云消雾散,太阳也出来了。老黄哪,还说风凉话儿呢: “怎么样,蓑衣都白拿了吧?告诉你们了,不听嘛,看,没雨吧。” “老黄,嘿,怪了,那天我们都挨淋了,你披着蓑衣慢慢儿的往家里扭。嗯?今儿个我们都拿着蓑衣,都白带了,怎么意思哪?你怎么知道有雨没雨哪?” “啊……” 他怎么好意思说,“我媳妇腿疼,我就明白了”。这怎么说呀?大伙再一问哪,他来劲儿啦: “啊,我呀,诸葛亮马前神课算出来的。” 嗬,大伙一听,马前神课能算出来有雨没雨,太灵了!打这儿可好,大伙给他一嚷嚷,得了,先前哪,什么有个娶媳妇的,聘姑娘的,上梁动土,来找老黄,让他给看看皇历;后来一听说他会诸葛亮马前神课,好,谁家丢了东西也来找他。张家儿媳妇丢了个耳环,找他来了。 “大叔,我耳环子丢了,您这个马前神课算得挺灵,您给我算算!” 他怎么能好意思说:我不会,我就会算阴天下雨,还得我媳妇跟着我!他不好说呀! “啊,给你算算。” 他假装疯魔一算: “耳环子丢了是不是?嗯……没丢!” “大叔,您说没丢,眼睁睁它就没了嘛。” “没不了!告诉你回家找去,锅台旁边、水缸后头就找着啦,去吧!” 张家儿媳妇走了,到家一找,锅台旁边,哎,真把耳环子找着了。他这卦怎么灵的呀?老黄他有个琢磨劲儿,他心想:她是一个儿媳妇,儿媳妇每天得做菜做饭,得挑水,除了锅台旁边,就是围着水缸转。他就说这俩地方。嗯,到锅台旁边儿真给找着了。嗬!这一来呀,更嚷嚷动了。这一嚷嚷啊,有一天,李二嫂上他这儿来了。李二哥走了仨多月,音讯皆无,没来信。李二嫂来了: “黄大哥,您看我们那口子走了仨多月了,也没来信,我怪不放心的,您说他得什么时候回来呀?” “啊,算卦呀!” “啊!” “嗯,好” 装着掐手指头,他先不算,跟李二嫂说话。 “嘿,弟妹,你也真是的,有什么事儿你打发别人找我还不行吗?干吗非得自己来呀!你看你挺重的身子,怎么还出门呀!” “啊……不要紧的,我刚九个月。” “噢……嗯,算出来了!你男人啊,这个月不回来,也不来信了,下月准回来,去吧。” 嗬,下月准回来!结果怎么着?真没来信,到下月还真回来了。又灵了!这回他怎么灵的呢? 怎么灵的?老黄他有个琢磨劲儿。他一听说怀孕九个月了,哎,他想这个道理,这个女人怀孕哪,他男人心里有数,他知道!仨月不来信,那就是净等着到时候回来伺候月子人哪!哎,到下月还真回来了。打这儿可就了不得了,就给嚷嚷动了。不单嚷嚷他能掐会算,并且给他起了名,叫“黄半仙”。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村传镇,镇传县。传来传去,就传到北京了。 嘿!该着老黄发财。北京皇宫内院丢了东西啦!丢什么啦!道光皇上丢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这夜明珠这么一丢啊,道光可急了。在清代,道光皇上是最小气的一个皇上,不但最小气,而且也是一个贪财如命的一个皇上。您算算吧,他那龙袍啊,都打着补丁!就这么小气。要是那么一颗夜明珠丢了,那还了得!马上把九门提督宣上殿来,大大地申斥了一顿,给三天限,找回夜明珠还则罢了,找不回来夜明珠,降级罚俸! 三天?五天也找不回来呀!怎么回事情?偷夜明珠这主儿不好逮呀!谁呀?宫里的太监大总管崔英监守自盗,您说这玩意哪儿找去?九门提督在宫外头找,当然是找不到啦! 三天找不着,上金殿,怎么着?降级罚俸。再等五天找不着,上金殿,降级罚俸。简断截说,一个半月没找着,坏了!一个半月没找着,这九门提督降级降得都跑到御马圈遛马去了! 这天道光皇上恼了,在金殿上大发雷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夜明珠丢了一月有余,文武百官若无其事,是怎么回事呀?莫非说,你们都想遛马去吗?” 大伙一听都害怕了:呼啦!跪下一大片,有一位诗郎那荣,往前跪趴半步: “启奏我主万岁,奴才闻听人言,在前门外西河沿,有一个算卦的叫诸葛周,这个人不但算卦灵,并且会‘圆光’,其术如神,如果要把他找来,占算夜明珠的下落,定知分晓!” 皇上一听:“来呀!”叫大总管太监崔英,“去到前门外找诸葛周,进宫占算夜明珠的下落,找去!” 崔英一听,鼻子都给气歪了。怎么?夜明珠是他监守自盗。心说:这个侍郎老那荣你好好跪着不得了吗?你出这主意干吗呀?“其术如神”,灵!到这儿一算,算出来是我偷的,我怎么办哪?可是皇上传旨,他又不能不找,没办法,骑马找去吧!带着从人找去了。到了西河沿一打听,第一个门,路北那家儿,到跟前一瞅,好!门口有三棵白杉篙,绑着杨柳枝儿,贴着白条写着“恕报不周”。一问哪,诸葛周死了!嘿,崔英这个高兴啊!行啦,告诉皇上。皇上一听: “死了,再找别人,找别的算卦的,灵的就行!” “嗻。” 再找吧!又到了打磨厂里头,一看哪,有一家命馆门口挂着牌:“刘铁嘴”。 崔英下马进来了。 “你会算卦呀?” 刘铁嘴一看这派头儿…… “啊,我会算卦。” “灵不灵啊?” “您看我这名字不是贴着哪吗?‘刘铁嘴’,因为我是‘铁嘴钢牙’,我的卦是卦卦灵!” “嗯,真灵吗?” “啊,真灵!” “那……回见吧!” 算卦的一瞧,这位大白天的撒呓症哪?告诉他灵啦,他“回见”啦,这是什么毛病啊! 他哪儿知道啊,崔英不敢找真灵的,你灵了,他脑袋搬家啦。 不行,再找别人。又找了一个,前门大街有个“孔明李”命馆,到那儿一问哪,也是灵!“回见吧!”他又出来了。 他一琢磨:不行!全灵啊,怎么办呢?嗅,对了,别找命馆,天桥找卦摊儿去。对!找卦摊儿一问: “你这卦灵不灵啊?” 他也说灵。是卦摊都得说灵。不灵?说不灵谁还算哪,他吃什么呀?问了几个卦摊儿,都说灵,找哇,嗬,可着北京找了三天,北京城的卦摊儿都找遍了,连一个不灵的也没找着!这怎么办呢?第四天头儿上,心里一烦:城里头找遍了,城外头找去,对!带着从人骑着马,信马由缰出城了。走了几十里地,天儿也热,累得慌啊,来到了个村子。 “来来来,休息休息!” 下了马了,看树底下有个小孩儿,就问了: “哎,你们这儿有算卦的没有?” “有,就这个门儿!” 哎,就是黄半仙家的门儿,小孩这么一指。 “噢,好!”往里就走。 这天,老黄正在家里哪,在家干吗哪?正在那儿发愁哪。发什么愁啊?他媳妇又腿疼了,又要下雨。一会儿啊,他还得往屋里搬柴火,挪东西,麻烦!正这儿烦着哪,这么个工夫,哎,太监大总管崔英进来了。 “你会算卦呀?” 老黄一听: “啊……我……我会……” “灵不灵啊?” 这位问灵不灵,还挺大的声儿。老黄一瞧他这派头儿,心说:我这卦,哪儿灵去呀?干脆,说实话吧! “我这卦……唉……我这卦……唉……不灵。” “嗯?嘿!找了半天,敢情在这儿哪!好好好,哎呀,不灵?真不灵吗?” “唉……真不灵!” “嗬,行了,行了,赶紧跟我走!” “跟您上哪儿去呀?” “进北京,皇上的夜明珠丢了,你给算算去!” 老黄一听:怎么着?给皇上算卦。这不是胡来吗?甭说算得不灵,说错了一个字儿——掉头之罪,那哪儿行啊。赶紧说: “……这位老爷……您……没听明白,我算的卦呀,它不灵!” “废话,灵了还不找你哪!走走走!” “老爷……我这卦……不灵!” “不灵也没关系,咱家告诉你,即便不灵,有咱家在旁边儿给你多说两句好话,给俩钱儿轰走完了,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要是不去的话,就是抗旨不遵,午门外开刀问斩!” “唉,别价!” 一想:不去当时就死啊,要是去了不灵,还许给俩钱儿,轰出来…… “嗯,……我……我去行吗?” “别费话!不去就是抗旨不遵,快走!”死乞白赖让快走。 “唉……我走,我走……你好好在家里看家吧。” “哟,你瞧瞧这……这不是倒霉了嘛,我这腿还疼,你看,你现在就走? “啊,没法子,不走?抗旨不遵哪,你现在腿还疼,噢,对了,我拿着蓑衣!” 崔英一瞧: “啰嗦!挺好的天儿,你拿蓑衣干吗呀?” “嗯?……不是,您甭管了,用得上,今儿有雨!” 他是想,他媳妇腿疼,今儿就有雨。崔英哪,也没怎么注意。 “啊,走吧!” 把他带到北京,安排到馆驿里头住下。老黄啊,吃也吃不下去,睡也睡不着,心里烦哪! “这玩意儿,怎么算哪?” 到半夜里头,好,哗……瓢泼大雨下起来了。老黄一想:雨是下了,甭问哪,我老婆在家里正那儿腿疼哪,唉,我还让大官儿给抓来了。就这位老爷,真要命,我说不灵啊,非让我来不可;他说了,给俩钱儿轰出去,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呀?给皇上算卦,我怎么算啊?嗯,丢夜明珠,让我找夜明珠,我哪儿去找哇?嗯,你要是算个阴天下雨,我还能算出来——那也不好算哪!还得把我媳妇接来——这玩意儿找夜明珠,我怎么给算哪?明儿给皇上算,我让他哪儿找去呀?锅台旁边?水缸后头?那皇宫里头有水缸吗?这不是要命嘛! 心里头烦哪,可又恨,恨谁哪?恨偷珠子这贼,他心里恨哪,坐那儿着急,嘴里头可就叨念出来了: “这贼也不对呀,嗯,你偷谁偷不了啊,干吗单偷皇上啊?如果要是知道是你偷的,你活得了吗?再说,这位老爷也不对呀,我说我的卦不灵,我不来不就完了啦,你这死乞白赖地催我来,催,催,我来了,你活得了吗?” 他那意思是你把我催来了,我来了,我要是算得不灵,你活得了吗?我要是算得不灵,你有失职之罪,你也活不了。他心里是这意思,指着外头: “我来了,你活得了吗?” 得,这句话,隔墙有耳,有人听见了。谁呀?大总管崔英。他干吗来了?哎,他把老黄安排到馆驿呀,他回府了,摆上饭,吃饭喝酒,心里高兴:哎,行了,明儿给皇上一算卦,算不出来,把他杀了,没我的事。嘿,这珠子呀,我这辈子也犯不了案了!哎,行,看他那模样,就不象有能耐的相儿,有能耐的能那模样吗?高兴! 正这儿高兴着哪,哗……外头下起雨来了,这一下雨,他心里一机灵,推门一瞧,瓢泼大雨。 嗯?不对,他算的卦不灵?不灵他披蓑衣干吗呀?他怎么告诉今儿有雨啊?哎呀,别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吧?嘴是说不灵,明儿到金銮宝殿上一算,灵了,一指:偷珠子的就是他!得,我完了!哎,这可受不了,不……得听听消息去! 这么着,他来了,来到这儿也不让人通禀,自己就悄悄地来到黄半仙的屋门外头,刚往那儿一站,正听里头说。他来的这时候,头两句说过去了,里头正说这句哪: “催,催!我来了,你活的了吗?” 他还指着外头。崔英一听:啊?“催,催,我来了”,他来了;“你活得了吗”?我……我是活不了啊!这玩意儿他算出来是我啦!哎呀,他……这个…… 你倒是再听听啊,他也没往下听,一害怕,推门进来,咕嘚儿就给跪下啦: “哎……这个……半仙饶命,半仙饶命!’” 老黄吓了一跳,一看大总管跪在这儿啦,一听“半仙饶命,半仙饶命”,老黄他能察言观色,一看这大总管浑身直哆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能够沉得住气: “哎,甭害怕,甭害怕,起来说,起来说,什么事啊,你?” “啊……哎哟,半仙饶命,您这卦算得真灵,您来了,我……我是活不了啦,我知道您算得对,这珠子不错是我偷的,是我偷的,您救救命吧。” 老黄一听:嗅!这么回事呀!老黄也真能装模作样,沉得住气: “嘿……哎呀,是你偷的!哼,早就算出是你偷的啦!不但算出珠子是你偷的,而且我还算出来,你把珠子藏在什么地方了。” 拿话诈,崔英一听啊,哟,都算出……心里头也一愣,能算出来?那我让他说说。 “啊,是……半仙,您算出来了,那么您算出我把珠子藏在哪儿啦?” 这要是搁在别人身上,一问这句,准得问趴下,老黄啊,能说会道,老黄一听: “嗯,算出来了。哈……我说你那珠子藏哪儿啦,我说?我说是说,现在不说,明儿见皇上一块儿说!” “哎……别价!您怎么不在这儿说呀?” “我在这儿跟你说什么呀,我说‘我算出来了,我知道你藏在哪儿啦’?我不说,让你自己说,我看你敢跟我说瞎话不敢。” 嘿! “哎呀……半仙饶命您哪,我不敢说瞎话,我那珠子,就埋在御花园的芭蕉树底下啦!” “啊,这还罢了。我算着也是在那儿埋着嘛!” 他多咱算来着?! “你起来吧。” “是,半仙,您……干吗半仙哪,简直您就是活神仙啦,您算得真对,明天求您在见皇上的时候,别说是我偷的,我……送您五百两银子。” 老黄一听,一冷笑:“哈…… 他那意思哪,嘿,这家伙不打自招了!可是他这一冷笑啊,崔英不知道他为什么事呀,以为他嫌少呢。 “啊……懊,五百两不行啊,我给您一千。” 又加五百! “噢,好了,好了,你起来吧。明天我给皇上算卦的时候呀,替你瞒着点儿就是了。” 算什么啊?卦还没算哪,先收一千两银子的卦礼了,他倒闹着了。行啦! 到了第二天,崔英引他上朝见皇上,皇上还挺高兴,平身赐座,让他掐算夜明珠的下落,老黄怎么算哪?虽然崔英都说了,可也得装模作样的来来呀!心想:得掐掐诀,念念咒。嗯,掐诀(学手势),念咒怎么念哪?他也不会,想起什么念什么:“一二三,二二三,七八九十念真言……” 文武百官一听,怎么着?要变戏法呀!这是什么咒啊? “按照卦中来判断,夜明珠现在御花园。”皇上一听:“来,摆驾御花园!” 摆驾御花园啦。到御花园里头,皇上说了:“哎,黄仙师,寡人的御花园如此宽阔,夜明珠究竟在何处啊?” “啊,我再给您占算占算。”(学掐诀手势,念咒) “半仙本姓黄,今日见君王,夜明珠在何处?啊……这芭蕉树下藏!” 他真能装模作样的!皇上一听: “好,刨!” 锹镐齐下。 “哎,轻着点儿,不要伤了国宝!” 嗬,装模作样的。本来崔英把这珠子埋得也不深,设刨两下,刨出来了,由小太监擦干净了,递给皇上啦,皇上一瞧,太高兴了。 “哎呀,黄半仙,真是黄仙师,这卦太灵了。哎,黄仙师,你算一算寡人的夜明珠究竟被何人所盗?是何人所埋?” 这是谁偷的,谁埋的? 老黄啊,没防备问这句啊,抽冷子一问,一扬头,瞧了崔英一眼。崔英啊,心差点儿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呀?往下一听还好。 “啊……啊……万岁,夜明珠乃是奇珍异宝,日久年深,受了日精月华,这是它自己溜达出来啦!” 皇上一听,想啊:我听说“纸站八百年自焚。”纸尚且如此,更何况这夜明珠呢?“嗯,言之有理!” 您瞧这份儿昏君当的,他还认为言之有理呢!那夜明珠自己会溜达过去?! 回到金銮宝殿。 “黄仙师,算得真灵,来呀,赏给黄仙师……两碟萨其玛!”那么一颗大宝珠找着了,就给两碟萨其玛,您就知道他这人小气不小气啦! 给完两碟萨其玛也不让他走,留他在宫里头住几天。 那位问了,皇上把珠子找着了,他还留一个算卦的在宫里干吗用啊? 道光皇上有他的想法,他心里琢磨:我这夜明珠丢了一个多月,音讯皆无,找不着!嘿!黄半仙一来他就算出来在什么地方,这卦太灵了!不能让他走,我再试验试验他,如果他每一卦都算得这么灵,那就封他在朝为官。封他在朝为官于我有好处啊!谁再做了什么事也瞒不了我啦!他就给我算出来了!哎,因为这样儿就不让他走。 可是老黄心可烦了,老黄心里琢磨着:这不是没影儿的事吗?把我留下来,我……我在这儿干吗呀?伴君如伴虎啊!真要了命了,我知道他哪时候有什么事呀! 挺烦,一心里琢磨:明儿我得想主意跟他说:我回家。对!想个抽身之计。一赶到第二天早朝,崔英领着黄半仙上朝,奏事处太监那儿喊; “圣上传旨,宣黄仙师随旨上殿!” 头一个就是他,干吗呀?皇上这夜明珠找着了,高兴,一宿都没睡觉,挺老早的打后宫就来坐殿。往前走,走到御花园这儿,哎!这儿有一棵枣树,这棵枣树啊,是明代时候三保太监下西洋带回来的,这种枣叫“珠枣”,滴溜圆,这么大个儿(比画),通红,可是得熟了。现在还生着哪,湛青碧绿这么一个枣子,皇上瞧着好看,顺手摘下来一个,一想;哎,有了,我让黄半仙算算我这手里是什么?如果再算对了,他这卦真灵,那就封他在朝为官,对! 这么着,先宣黄半仙随旨上殿。黄半仙往这儿一跪,行礼已毕,应该平身赐座呀?这回光让他平身,没赐座。 “平身。” 黄半仙站起来了,皇上一攥这拳头: “黄仙师,你的卦算得灵,来来来,你算算朕的手中何物,如果算对了,封你在朝为官,算不对,问你个欺君之罪!你算吧!” 老黄一想:哎呀,这怎么算呀?这个……当然他害怕呀,心里害怕,可脸上还不能带出来,还得装模作样的不带相儿。心里这儿想主意,他又琢磨了,琢磨什么?心里想:他手里到底是什么?噢……一定是他那颗夜明珠,这珠子找到了,怕再丢了,珠不离手,手不离珠,早晨起来就把这个拿出来了,那甭问,夜明珠,对。 可是他要说夜明珠,当时就杀,欺君之罪,没算对呀!他说的话儿好: “万岁……” 他要说这么句话,“大清早您就拿您这心爱的夜明珠来玩赏啊”,是这么句话,他刚说了半句。 “万岁,大清早您就……” 皇上说; “哎,对,是大青枣……” 嘿!他这么灵的! 皇上一松手,老黄一瞧,吓得小辫儿都立起来了:嗬,好家伙,老爷子,多亏我说“大清早”啊,我要是说“大早晨”还麻烦了,这玩意儿!哟! “启奏我主万岁,草民我要回家看望看望。” “嗯,不行,这卦又算灵了,来呀,摆宴!” 摆宴?这皇上那么小气还摆宴?摆什么宴哪?就是一碗茶,两块“萨其马”!他管那就叫摆宴啦! 没办法,吃“萨其玛”吧,吃得都醋心啦! 皇上说:“黄仙师,你这卦算得太灵了,朕有意封你在朝为官,陪伴君王,君臣共享荣华富贵,你意如何?” 老黄心说:我还跟你在这儿?好家伙,多亏我说了个大清早,不然我这脑袋搬家啦! 黄:“草民乃是乡野村夫,怎能立保君王??”皇上想:“你这是不乐意啊,你要是不保我你保了别人我的江山可就不稳啦!!”皇上一咬牙,上来狠劲了!把崔英一叫过来,在他耳朵上一嘀咕。让崔英到后宫把那个宝蟾拿过来。(什么是宝蟾呢?就是一个金子雕刻的癞蛤蟆)不大会儿,崔英抱着个盒子回来了!皇上用手一指:“黄仙师,你算的不是灵吗?你来算算,朕这盒中之物是什么,你要是算对了,朕封你做官,你要是算错了,那就是欺君之罪,我们午门外开刀问斩!”老黄想啊:“我刚才那个大清早那是蒙找了,我现在怎么算啊???”他憋了半天,一咬牙一跺脚:“叫着自己的小名,黄蛤蟆!你就死在这盒里头了!!!”皇上一听:“嗯~~???他又算对了! !!!!”

㈣ 刘宝瑞单口相声

http://movie.gougou.com/search?search=%E6%96%97%E6%B3%95%20%E5%BF%AB%E4%B9%90%E9%A9%BF%E7%AB%99&suffix=&id=10000001&pattern=0

很全

找这种的就行:
快乐驿站之斗法内1 刘宝容瑞
.
.
.
快乐驿站之斗法6 刘宝瑞

㈤ 刘宝瑞单口相声大全

1,《珍珠翡翠白玉汤》:传统相声中的单口名段,众多相声名家都表演过,其中以单口大王刘宝瑞先生的版本流传最广。

2,《山东斗法》:《山东斗法》为中国传统评书、单口相声作品。讲述了一名原籍山东东三府的在北京以卖猪肉为生的名叫孙德龙的醉汉在种种机缘之下与来自琉璃国的了义真人斗法过程前后的件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3,《豆腐侍郎》:在封建时代,每年冬至,皇上得到天坛去祭天,举行祭天大典。为什么呢?我琢磨着:大概是因为皇上自称“天子”,天子嘛,就是“天”的儿子;所以,每年都得去给他爸爸上供。

4,《日遭三险》:《日遭三险》是传统相声中不可多得的一篇艺术精品,是一篇以嘲讽封建势力、高扬人民性见长的单口相声。

5,《贾行家》:《假行家》是单口相声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段。从张寿臣到刘宝瑞越演越火。究其原因,这里也有着耐人寻味的多方面的内容。整段相声充满趣味,让人笑后有所思考。 相声给我们的思考是“满不懂”与“贾行家”二位,既无开药铺经验也无做生意的头脑,最终走向的是失败的结局。在相声中,贾行家能说会道,胡吹白咧,虽有买卖人的一些见风使舵的本领,但他没有开药铺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

6,《赎驴》:从前有这么一个财主,姓孙,外号叫孙千顷。他家有一千多顷地,钱有得是,光长工、月工就有好几十口子。孙千顷夫妻俩跟前就一个儿子,这孩子娇生惯养,说一不二。一天到晚胡吃海塞,简直说都不知东南西北啦,您算吧,都十好几岁了,还拿尿和泥玩儿呢!你说他傻吧,往往他还自作聪明;你说他机灵,往往他什么也不知道,笨笨憨憨的,反正都叫他傻子。

注:刘宝瑞单口相声大全视频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在视频网站上观看。

㈥ 刘宝瑞单口相声定场诗大征集

定场诗
刘宝瑞述、殷文硕整理

说单口相声,一般的习惯,一上场,先说几句"开场白"。有时候哪,也说几句"定场诗",又叫"书词儿"。就仿佛唱单弦,上场先来段"岔曲儿";或者评弹,先唱段"开篇"。
这定场诗啊,有时候说几句七言诗,有时候来几句"西江月"。在说以前,必须拍一下"醒木"。啪!怎么叫醒木哪?在书馆里头说书,有去得早的"书坐儿",喝着茶,聊着天儿,时间一长老不开书,他 睡着了。怎么办哪,我这儿要开书了,啪!一拍这小木头,他就醒了。所以叫"醒目"。拍完这醒目,要说几句定唱诗。有这么一首诗:
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凄凉;
小桥流水稻花香,日夜千思万想。
心中不得宁静,清晨早念文章;
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智广。
这首诗叫什么诗哪?叫"藏头诗"。怎么叫"藏头诗"哪,字头接字尾。您看着头一句"八月中秋白露"最后一个字是"露",哎,第二句的头一个字也是"路",借字抄音,接上了。"路上行人凄凉"。那位说,这第三句没接上,"小桥流水稻花香",这"小"字跟"凉"字就接不上啊!哎,能接上。您看哪,"凉"字底下不是有个"小"字儿嘛,"小桥流水稻花香"。"日夜千思万想","禾、日"念"香"。哎,这又接上"日"字儿啦!"日夜千思万想"。"心中不能宁静",这个"想"字儿下边是个"心"字儿。"心中不得宁静,清晨早念文章","静"字儿旁边不是有个"青"字吗,"清晨早念文章"。"十年寒苦在书房",文章的"章"字最后是个"十"字儿,"十年寒苦在书房","户、方"念个"房"啊,"方显才高智广"。这叫"藏头诗"。
还有的书词儿时说景儿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景儿。您比方,冬天说雪景吧。说雪景的诗有很多,唯独我们单口相声中,这雪景的诗跟其他的雪景的诗,词儿不同。怎么?他这里头得逗乐、得有笑料。
您比方,在《三国》里头,"三顾茅庐"。刘玄德二顾茅庐未遇,碰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说了一篇《梁父吟》,那是个雪景儿,词儿是这么说的: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进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哎,这个雪景写得就不错,可要是比起我们说相声的雪景来,他还差一点儿。因为什么哪,我们这个雪景啊,是雪而不露雪。这首诗里一个"雪"字儿都没有。可是您细一捉摸呀,哎!就是下雪哪!我说说,您听听:
天上一阵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仍,
倒比棉花来的冲,如柳栽花一般同。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坟头总比馒头大,井口儿是个大窟窿。
您听这不是下雪嘛?就是下雪哪!"黑狗身上白",黑狗身上落上层雪,能不白吗;"白狗身上肿",白狗本身就是白的,又落一层雪,显得个儿大啦!就跟肿起来一样了。
我们说定唱诗啊,里边就得有笑料,刚才这首诗哪,就有笑料。
还有什么"大实话"呀,"大瞎话"呀,让您听着就可乐。您象"大瞎话",一句实话没有。是这么说的:
腊月三十月光明,树梢不动刮大风。
只刮得碌碡满街跑,碌碡让鸡蛋撞了一个大窟窿!
鸡蛋坏了用钉子钉,碌碡破了用线缝。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新鲜事儿,
臭虫坐月子,养活一个大狗熊!

您听,一句实话没有吧!
还有一种"颠倒诗",也属于大瞎话。
南北大街东西走,十字街头人咬狗,
拣起狗来砍砖头,倒叫砖头咬了手。
有个老头才十九,嘴里喝藕就着酒,
从小没见过这宗事儿,三轮儿拉着火车走。
哎!您听这象话吗?!
另外,我在剧场演出的时候,还说过这样的书词儿:
大燕打食四海飘,为儿孙垒下窝巢;
终朝打食几千遭,唯恐儿孙不饱。
小燕将养数日,臂膀扎下翎毛。
忘了父母养育劳,展翅摇翎飞了。
飞到荒郊野外,遇见避鼠的狸猫。
连皮带骨一齐嚼,可叹小燕的残生--丧了!
几句书词道过,余不多表,下演一部醒世金铎。醉罗汉--济公全传!接演前文:昨天已然说的是:乾坤盗鼠--华云龙,姑子庵会(一)夜间刀伤少妇。泰山楼白昼杀秦安,夜入秦相府,盗取秦丞相八宝透剔玲珑白玉镯,丞相恼怒,才派赵永路、杜振英,会同济公长老,要捉拿华云龙(拍醒目)往下不会!
这不废话嘛!
怎么往下不会呀,我是说单口相声的,您让我说评书,那……那哪行啊!
那位说了,您刚才这几句挺熟啊,啊,我就学了这么几句。
还有这样的书词儿,您一听就可笑:
天地玄黄宇宙浑,有一年八月十五打了春。
那一年的事情好奇怪,提将起来吓坏人。
种茄子愣接独头蒜,老窝瓜变成狗头金。
杨八姐游春骑着一辆自行车,眼望着南店,哈哈大笑,可又泪纷纷。
她一只眼哭,一只眼笑,哭了声,小白脸儿的丈夫--程咬金!
只皆因大破天门阵你死得苦,那本是刘伯温害你命归阴。
心中恼怒黄三太,决不该手榴弹炸死了潘巧云。
乱七八糟大杂烩,到下面,三堂会审--窦尔墩!
您看,我还没说相声哪,光说这一个开场白就把大家逗乐了。
还有《黄半仙》前面的书词儿:
六月三伏好热天,京东有个张家湾。
老两口子当院正吃饭,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粒儿,老头一生气就追到四川。
老婆家中守了仨月,书没捎来信没传。
请了个算卦的先生来占算,
先生说:按卦中断--老头这趟是伤财、惹气白赔路费钱!
还有的书词儿,搁哪儿都合适。
远看忽忽悠悠,近瞧飘飘遥遥。
不是葫芦,不是瓢,在水中一冲一冒。
这个说像足球,那个说象尿泡,
而人打赌江边瞧,原来是两个和尚洗澡!

㈦ 假行家的刘宝瑞单口相声《假行家》文本

南北大道东西走,
十字街前人咬狗,
捡起狗来砍砖头,
倒叫砖头咬了手。
有个老头才十九,
嘴里喝藕就着酒,
从小没见过这宗事儿,
三轮儿拉着火车走。
这叫“颠倒诗”一首。这回我说一段单口相声。您看这单口相声,故事性必须强,有人物、有故事、有矛盾,从这里头就能产生出笑料来,这就是单口相声。
什么呀,外行也做不了。尤其这开药铺,要是外行,那更办不到了。
我说就这么个笑话,您听着可乐不?就是外行。在这个我小时候啊,我们住家住在这个后门,后门有个一溜胡同。一溜胡同里头住着一个满大爷,姓满,名字叫“满不懂”。“满不懂”——满大爷!家里挺有钱,可是别的他都不懂,他就懂这钱哪,是越多越好。满大爷“满不懂”懂得钱是好的,别的不懂。老想着钱多,还想发财,就知道啊,做买卖能够赚钱。想主意呀,开个什么买卖哪?他又是个满不懂,你说开什么买卖?搭个伙吧,就找这伙计。找来找去,有人介绍了一位,这位呀,就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有个贾家胡同。贾家胡同住着一位贾先生,姓贾,名字叫贾行家。贾行家跟这“满不懂”也不知怎么凑到一块儿啦。这二位行啦。天天哥俩就商量:做什么买卖呀?商量商量,满市上转悠。
哎,这天走到这个地安门大街这儿,路北有一个两间门面的药铺,门口贴着条儿,“家具出兑,此铺出倒”。满大爷一瞧,就跟贾行家说:“哎,贾先生,您对这买卖——药铺,有研究吗?”贾行家一听:“嘿,大哥,您怎么啦?药铺?咱们是老本行,行家呀!”“是啊?那咱们进去看看。”“可以!”俩人进来了。
“哎,掌柜的?您这个药铺要出倒吗?”掌柜的:“啊,二位,请坐,请坐!可不是吗,怎么着,您打算做这个小买卖吗?”“啊,我们问问。这个,打算倒多少钱呢?”“两千块钱。”贾行家,“这……两间门面就两千?太贵啦!”“不,您看呢,这儿还这么些个家具,还有好些个存底子。存货您就卖一两个月,都不用上货。后头院儿还有三间房,还有两间堆房。”
满大爷一听啊,当时就高兴把钱掏出来了,为什么呢?满大爷一想:我家里住那两间破房也不怎么样,家里也没多少人,归了包堆三口人,俩大人一孩子,后头有三间房,倒过这买卖来,我们也就搬这儿住来啦。贾行家家里又没人,这么一干这小买卖,挺好。不就两千块钱吗?“这是五百,先给您这定钱,在三天之内,那一千五给您凑齐。另外呢,您哪,也把这个安排安排,就得给我们腾房。到三天我们就来,我们就搬这儿来了。”“那没错,没错,好!”交完定钱就出来了。这个掌柜的说:“你们,二位!我跟您商量点儿事情,这买卖呀,没问题。三天?您就明天来,您让我腾房,我都腾,我有地儿住。我跟您要求点事情。”“什么事啊?”“我这儿,有我一个外甥,刚打发下来,来我这儿没几天。我说送我这儿学徒来的。您说这玩艺儿,这买卖一倒出去,我给他安排哪儿呢?可是呢,您这儿也应当用个小徒弟儿,是不是?您看看能用不能用?您能留下不能留下?”
满大爷“满不懂”一听:“小徒弟儿?那我得看看,这人老实不老实。”“哎,老实!您看,这不就这孩子吗?”“叫什么名字啊”?“他叫‘窝囊废’。”“啊,‘窝囊废’!冲这名字我就得留下呀!”这仨人算凑到一块儿啦。
“好,好,好!就在这儿吧!没关系,管吃管喝,每月给三块两块的零花,得啦!”事情都办妥了,回家了。
一天,两天,到第三天,真搬过来了。人家也把房腾啦。油刷门面,择吉开张,找了个好日子。这天呢,开门儿的时候什么时候?半夜里四点钟就开门了,放挂鞭——“噼……啪……”。街坊邻居都吵醒了,不知道什么事啊?这就算开张啦。
四点来钟开的张,三个人趴到柜台,瞪着眼睛往外看,干吗?等买主、半夜里谁起来呀?人家没急病谁买药啊?等来等去,等来等去,等太阳都出来了。满大爷说:“贾先生,咱这买卖行吗?怎么还没人儿买呀?”“嘿,这您着急哪儿行啊?咱下门儿下的早啦!哎,您看,这不来了吗。”
正说着呢,进来一位,这位手里拿着一副对子,“辛苦,辛苦!掌柜的,啊,新张之喜,新张之喜啊!给您道喜来了。您把这挂上吧。”送对子的。
满大爷一瞧:哟?不认识啊。“哎哟,谢谢!谢谢!哎呀,您是在东边儿?在西边儿?您的宝号什么字号啊?”以为人家是界毗儿(指邻居)的街坊买卖家儿呢。这个说:“哦,我不开买卖。我天天得麻烦麻烦您。”“啊?什么事啊?”“什么事啊,我在您这药铺门口儿啊,摆个皮匠摊儿。我是个皮匠,缝破鞋。我呢,姓陈,人家都管我叫‘陈师傅’。因为呢,我在这药铺门口儿摆了有四五年了,听说啊,换了东家、换了掌柜的,我来给道道喜。我来跟您说一声,天天麻烦麻烦您,就得您门口摆摊儿。可是呢,我可也不糟践,不祸害,我每天早来,来的时候,我给您门口扫扫;临走时候,我把门口打扫干净了,您看可以吗?”
满大爷“满不懂”一听,“那没什么!人又给送对子,好,好!您还照摆。您不在这儿摆了四五年了吗?您还照摆,还告诉您呢,有个阴天下雨儿,刮风,请到屋里来,听见没有?渴了,里边喝水。打我这儿说,没关系,您就天天在这儿,我们还得求您照应呢。”“哎,是,好好!谢谢您呢。哎呀,您这儿一共几位呀?”“我们这儿就贾先生——贾行家,还有我们这徒弟——窝囊废。后边儿呢,也没别人,后边儿有我老婆,有我一个六岁的小孩儿。这个小孩子在后头玩儿啊,跟别的小孩儿打起来,您受累给劝劝架。”“行,没关系,没关系!”说的挺好。
“那么,掌柜的,您辛苦着吧,我外头了。”“好好,陈师傅,您有工夫就上屋里坐着。啊,渴了就喝水。”皮匠出去了。
哎,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药铺?药铺也如此,不能不开张。
进来一位,买药的。“掌柜的,您给我来一毛钱的银朱。”“银朱”——就是印戳子里头印色,我们小时候,老师给判仿用的那个“银朱”,红的。“来一毛钱‘银朱’。”
满大爷是满不懂啊,赶紧叫贾先生“贾行家”。“贾先生,您给拿药——银朱。”贾行家一听,贾行家嘛,找银朱?拉抽屉就找药,拉一个,拉一个,拉一个,“怎么没有啊?”不是没有,有他也不懂啊,也不知道啊,找了半天,没有。
“掌柜的,没有。”
满大爷一听,他这货底儿少,“没有就告诉人没有吧。”贾行家说:“别介!那您不得罪主顾吗?明儿个一嚷嚷,好,谁还上咱们这儿抓药来呀?没有?那么办,我有主意,‘窝囊废’!”把小徒弟儿叫过来了,打柜里拿两块钱,“去!到这个首饰楼,银楼。两块钱,打俩银珠来,听见没有?要……六钱一个的就可以,来俩!越快越好,快去!”窝囊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拿着两块钱奔首饰楼啦。他打银珠去啦。
这玩儿还挺慢呢,人家抓药这位等急啦!“掌柜的,怎么还不来呀?怎么意思啊?”“哎,您稍候,稍候!咱们柜上没有啦,上我们这个货栈取去啦。”我还没听说这个首饰楼是药铺的货栈呢。“您等会儿,一会儿就来。”
一会儿,窝囊废回来了。六钱一个,两块钱打俩银珠,交给贾行家。贾行家一看,“哎,给您,银珠!”买药的这位接过来一掂这么沉,哎?银朱红面儿,哪有这么沉的?打开一瞧:这么大个儿俩银珠子。人家不敢拿走,不知道怎么回事啊。“掌柜的,我要银朱!”贾行家说:“是啊,您看这不是,是银珠啊。哎,咱这儿货真价实,不卖假货,一定是银珠。不相信回家切开看,如果是锡的,是铅的,我们受罚。没错!咱这买卖刚开张,您拿走吧。”死乞白赖往外推人家。
这位一想:嘿,一毛钱,弄一两多银子,这么大俩银珠子!那走就走吧。这位出去了。
满大爷“满不懂”别的不懂啊。他懂得赔钱啊。“贾先生,咱这买卖要照这么干,行吗?”“您看,咱们是老行家。跟您说,买卖你得拉主顾,这回赔钱?下回就赚他的。你不信咱卖它个十斤八斤人参,你看咱们赚钱不赚钱?这可不是吗?先赔后赚呢,您放心吧。”“哎,好!放心吧、”
正这儿说着呢,又进来一位,拿着一毛钱,“掌柜的,来一毛钱白芨。”白芨呀,我们小时候拿那个洗纺绸啊,洗衣服什么的,那么种药材叫“白芨”,也有拿那个研那个红朱砂写字的,也有干这个用的,叫“白芨”。
“掌柜的,您给我来一毛钱的白芨。”
满不懂当然是不懂啦。贾行家拉抽屉找白芨,找了半天没找着。“掌柜的,没有啊。”“没有您赶紧告诉人家没有吧。”“您怎么老爱得罪主顾呢?明儿人还来不来呀?”“啊,那你又出什么主意呀?”“出什么主意?买卖,先赔后赚呢,还出什么主意呀?‘窝囊废’!拿两块钱,上菜市儿上买一只白鸡来!可钱买,一个子儿别剩,快去!”“是!”窝囊废去买去啦。
一会儿工夫买来一个,三斤六两的大白鸡,拿回来了,交给贾行家了。贾行家一看那个……上头有两根黑翎。“您等会儿,我后头给您配药去。”人说买白芨还配什么药啊?哪知道他到后头一看,上头有两根黑翎,“嘚儿嘚儿!”给拔下来了,打后院拿出来了,“给您,白鸡。”
这位一瞧:“啊?掌柜的,我要白芨。”“是啊,您看这不是白鸡嘛,一根儿黑翎都没有。”有?他刚才抻下去啦。
“咱这是货真价实,您明白吗?下次还让您照顾呢。没错,没错!三斤多呀。您拿走,家吃去吧。”这位这个乐呀,一毛钱买三斤多重一个大白鸡,这药材也甭买啦!家里炖鸡吃去了,这位走了。
满大爷“满不懂”可急啦!“贾夫生,咱们这买卖照这么干?干的好吗?”“没错您哪,先赔后赚。”“哎呀,好,先赔后赚。”正这儿说着呢,这么工夫又进来一位买药。买什么呀?“附子”——这个东西呢,有叫“香附子”的,有叫“附子”的。
“掌柜的,来两毛钱的附子。”
“满不懂”是不懂啊。贾行家这回连抽屉都没开,跟这满大爷“满不懂”商量:“大哥,哎,咱们哥俩干这个买卖呀,咱们是这个……当然了,我算帮着您干这买卖,可是按理由说您拿的钱,我应当出个人力儿,为什么呢?人家来买父子。人家买父子呢,可是我家也有儿子。我家有儿子,不过他在南京呢,这玩儿太远呢!人家来抓药,人就等着用啊,对不对您呢?那么这个呢,只好得失紧着你们爷俩卖啦。”“啊?紧着我们爷俩卖?”“哎,对了。人家买两毛钱父子嘛。对不对呀!你到后边会把小孩儿领出来跟人家走吧。”“啊?我们跟人家走,卖啦?”“那没办法,咱这是买卖生意呀,对不对?您跟人家走,配完药人还给你送回来呢!”“嗨!这买卖生意怎么搞啊?”“别嚷,别嚷!你一嚷,让人听着多笑话?您去领孩子去吧。”死乞白赖往后边推。
满大爷“满不懂”又是急,又是气,心里这份儿难过呀,到里头跟老婆怎么说呀?到里边儿一进屋一看呢,他老婆正在炕头那儿做活儿呢。六岁的小孩儿,正在地上那儿玩儿呢。满大爷“满不懂”一看这孩子,眼泪差点儿流下来,心里头很难过,过来一拉这孩子,说话颤颤巍巍的:“唉!小子啊,我对不起你!谁让咱干这份儿买卖呢?人家来买药,现在把你给卖了。走,跟人家走吧!”往外就领。
大奶奶一听,哪有不急的!“啊?怎么了你?你怎么?干买卖你怎么把孩子卖啦?”“我也不知道他是药材呀!”“胡说八道吗?这不是!那能卖吗?”“你别闹啦,他能卖吗?告诉你一个不幸的事情吧,连我一块儿走!我们爷儿俩全卖了。”说着话,领着孩子哭着往外就走。
大奶奶能不往外追吗?“嗬!你个缺德老鬼,谁让你拿钱干这个买卖呀?啊?”“那没……没办法,人家贾先生说:我们爷儿俩是药材,人家买父子,就得跟人走。”大奶奶也追出来了,“跟贾先生说说,我们这买卖关门儿,不干了,行不行?”
贾行家听见了,“哎?大嫂,那可不行!人家来买来了,咱们已收了钱了,对不对?咱们这个货真价实。那……不能!咱这买卖生意,你们爷儿俩跟人走吧。”“你,买父子?领走!”那位能领走吗?那位不知道什么事啊。
“掌柜的,我买附子。”“啊,是啊,这是亲父子啊。亲爷儿俩。咱这货真价实。您领回去,然后您再打听,如果要是抱的,您给送回来。”这都哪儿的事啊?
那位也不敢领走,正在这儿磨烦着呢,这么工夫又进来一位,这位是天津人。买什么呀?砂仁儿。砂仁儿豆蔻,搁嘴里含着去呃味的。因为他是天津人呢,这个“砂”呢,他说“仨”。进门儿就说:“掌柜的,来两毛钱砂仁儿。”他们那儿正闹着呢,贾行家一听,“哎,得得!甭闹了,人家来买仨人儿。大嫂,您也甭闹啦,咱们一块儿全卖啦!”
“您来的真算巧啊,您要买四个人儿,我们这儿都没有啊,现在我,内掌柜的,跟我们这徒弟窝囊废就仨人儿啦。唉,这回好了,啊,咱这买卖甭干啦,全卖啦!走吧,跟着走吧!”
大奶奶这个气呀!“你这胡说八道!这叫什么事啊?”孩子也哭,大人也嚷。
这么一吵一闹啊,外头那位陈师傅,皮匠进来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哎,掌柜的,你们哭什么呀?”满大爷“满不懂”一瞧:“唉!陈师傅我跟你说,你看我这买卖两千块钱多倒霉啊?啊?人家早晨来了一位,买这个一毛钱的‘银朱’,我们这贾先生花两块钱给人打俩大银珠子,愣给人家了。他告诉‘先赔后赚’;人家买一毛钱‘白芨’,花两块钱,三斤多的一个大白鸡,给人拿去了,他告诉‘失赔后赚’;这倒没关系,赔俩钱不要紧。别把人赔到里头啊?您看见没有,这位来买‘附子’,他把我们爷儿俩给卖了;这位先生来买砂仁儿,连徒弟窝囊废带贾先生,连我老婆,全卖啦!您说我们这买卖还怎么搞啊?”
皮匠一听啊,磨头往外就跑。满大爷直叫:“哎!陈师傅,你跑什么呀?”
皮匠说;“我还不跑啊?回头来个买‘陈皮’的,把我也卖啦!”
(《假行家》有多种整理本,叶利中、张寿臣、刘宝瑞都进行过加工整理,您看到的这篇的是根据刘宝瑞演出录音整理的。编者注)

㈧ 求刘宝瑞单口相声《学徒》台词

从前我们有家儿街坊,姓窝,叫窝心,趁钱。财主,房产多,有的是钱哪。那阵儿开了好几个买卖。家里有个孩子,特别的笨,这孩子念了二年半快顶三年的书啦,

《百家姓》儿呀一篇儿没念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啊他老忘一半儿,记住一句忘一句,记住上句忘下句,老师都腻啦。这一天放学的时候儿把他叫到跟前:

“再念一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记住了没有?”

“记住啦。”

“再念。”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行啦,明儿早晨上学呀背这两句。背下来我给你上书.忘一句就别来啦!知道的是你笨哪,不知道的说我耽误人家子弟!明儿要是忘一句就不用上学啦!去吧。”

这小孩儿还真用心,一边走一边背:“赵钱孙李,周灵郑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钱孙李……”

刚到“赵钱孙李”呀,走道儿一拐弯儿,狗打架把他撞躺下啦,把“周吴郑王”又忘啦!回家哭啦:

“啊……”

“怎么啦,挨打啦?”

“没挨打。”

“没挨打哭什么呀?”

“老师给上书上得太多,赵钱孙李底下那句老忘,绕嘴!”

“不要紧哪,明儿上学问老师呀!”

“他说啦,再背不上来就不让去啦!您告诉我。”

(8)刘宝瑞单口相声段子扩展阅读:

单口相声《学徒》演员表:

刘宝瑞

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

刘宝瑞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

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刘宝瑞对新相声的创作、传统相声的挖掘整理、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㈨ 刘宝瑞先生单口相声抖包袱的几种手法

相声这个行当我不是特别熟悉,从小也很少听相声,在众多的相声大家里,我对刘宝瑞先生的作品还算情有独钟。他的很多段子我听了不下几十遍,今天闲来无事,来谈一谈刘宝瑞单口相声的一些特点。 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生活中埋包袱: 刘宝瑞先生的经典段子山东斗法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诠释。在那段书刚一开始的时候,老先生首先就把这段书当中最主要的几样道具交代清楚,为后面的抖包袱做下了铺垫: 斗法的主人公叫孙德龙,他是肉市上卖猪肉的,身上穿着一个已经变了缎子的布棉袍(这个棉袍是个布棉袍,但是孙德龙杀完了猪猪血猪油都往棉袍上抹,杀完了狗狗血也往上抹,所以布棉袍变了缎子的。),胳肢窝底下夹着账本,腰里挎着锡制的酒壶,手里拿着搭猪的钩竿子。这几样东西就是整个段子当中最主要的几样道具。同时老先生还说得清楚,孙德龙已经喝醉了,同时这个人外号叫万事通。之所以交代这个情节,就因为酒壮怂人胆,如果不是喝醉了,如果他孙德龙不是万事通,他绝对不敢撕了国家的皇榜。 这个段子的开头,老先生交代清楚了这段书当中最主要的几样道具。从斗法开始,老先生让这几样特定的道具在特定的场合里发挥了其特定的作用。 首先,搭猪的钩竿子。老道上了法台之后,单手打稽首闭目养神,孙德龙让大内一等侍卫用金瓜把自己扔上去,说书人交代的清楚,孙德龙往下落的时候,是这个搭猪的钩竿子把孙德龙救了,同时这个老道也正是在孙德龙往下落的时候才睁开眼看见了这位“孙法官”。一睁眼老道吓了一跳:“原来大明竟有这样的能人,看这位法官,脚架祥云从天而降。”明明是钩杆子救了孙德隆的命,但是这个钩杆子在这里起到了一种特殊作用,老道从一开始就惧怕孙德龙三分。这也是后面一系列包袱的基础。 其次,缎子棉袍。前面在交代道具的时候,老先生说得清楚,孙德龙本来穿的是一个布棉袍,但是因为他经常往上面抹猪油,时间长了,布棉袍就变成了缎子的棉袍。在斗法的时候,老道睁眼一看,吓了一跳,当时他除了说从天而降之外,还有四个字至关重要,金光护体。孙德龙的缎子棉袍被太阳光一照,刷刷闪光,这老道看着像是金光护体。缎子棉袍在这里除了金光护体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老道用三昧真火烧孙德龙的时候,它破了三昧真火。说书人交代的清楚,三昧真火必须得用黑狗血和猪血才能破,而孙德龙的棉袍上恰恰有这两种血,所以才破了三昧真火。前面的脚架祥云金光护体本来就为后面的包袱打下了基础,这里的缎子棉袍更是让老道惧怕孙德龙三分“哎呀,我没见他掏法宝啊怎么破我的魔火?”。 再次,酒壶和账本:前面救了孙德龙命的钩杆子和能破老道三昧真火的缎子棉袍已经让老道在这场斗法中甘拜下风,而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孙德龙打老道的那个搭猪的钩竿子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佛如来的八宝如意紫金钩。本来是记账用的账本和酒壶,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佛家的两件宝物天书和翻天印。说到酒壶,在一开始的时候说书人说别人的酒壶都是圆的,他这个是四方的,之所以这么说,其目的就是为后面的斗法埋下伏笔。 整个斗法抖包袱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的这几样道具只是第一部分,而真正的大包袱其实是孙德龙与皇帝的对话当中,因为老道不敢与孙德龙动手,故此下台去见皇帝。而皇帝当众问孙德隆是如何取胜的,这才把这个包袱真正抖出来,在老道的心中,孙德龙是个十八罗汉大罗金仙,而当孙德龙当众说明的时候,前后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造成了笑料。 整个斗法分析下来,万般归到底,其实只有一句话,什么是笑料,生活就是最好的笑料,我经常在想,相声重的包袱其实就存在于生活当中。 刘宝瑞的抖包袱,前面说的是一种情况,实际上在刘宝瑞先生的作品中,还有一类作品,道具并不是显线,而是隐线,这类书老先生前面说好了每一个细节,后面用一种强烈的反差将包袱抖出来,这本身也是抖包袱的一种,其典型事例莫过于化蜡纤。 这个段子的内容很简单,儿女不养活老人,整个段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到老太太去找老闺女为止,第二部分从老太太回到老大家开始,一直到哥几个哭账结束。整个化蜡纤有没有道具?有,就是一个字,钱。先前哥三个说都不养活老妈是因为钱,而后来哥三个争先恐后尽孝还是因为钱。在前半段,因为老太太已经没钱了,所以哥三个都不养活妈妈,当说书人在说到老三的时候,“嗬,哎呀,还没死呢?你死了不就完了吗?这不拖累人吗?你死了我们弄个白大褂我们穿穿就得了。”这句话实际上展现出了前半段哥三个的心理动态。在这部分老先生把每一个人的心理动态都揭示的淋漓尽致。 在后面女儿给老太太准备好东西,让她拿着钱坐着车回到老大家的时候,同样是因为钱,三个儿子都变得对老太太关心的是无微不至。刘宝瑞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明明是锡饼子,但是他给做成了金条和元宝的形状,让三个儿子误认为这是金银财宝,而最后老妹妹的那番话“你们不怕街坊邻居笑话,你们不就是为老太太腰里那点东西吗?这干脆我出个主意,二哥,你去找个箱子,把东西放里面,老太太就在二哥家养病,如果老太太百年之后死了,这东西我分,我怎么分?谁对老太太尽得孝多,谁就多得,你们看这怎么样?”则让哥三的深信不疑这就是金银财宝。无论是前面的虐待,还是后面的孝顺,刘宝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化蜡纤真正的包袱就在结尾处,哥三个哭得团团乱转,有街坊邻居就问:“哎呀你们现在还哭什么呀?妈已经死了。什么活不了?您不是说了吗?老喜丧?”“是啊,是老喜丧,可是我们这账可怎么还?”前面不孝顺母亲,是因为钱,后面孝顺母亲也是因为钱,而当最后把谜底解开,让这三个爱财的人因为这个财字而倾家荡产的时候,前后的强烈对比,揭示出了一个道理,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整个化蜡扦还有一种含沙射影的作用,他也抨击了很多人前不认人的人。

㈩ 刘宝瑞最最经典,最最搞笑的单口相声叫什么名字

《珍珠翡翠白玉汤》、《黄半仙》、《日遭三险》、《连升三级》、《贾行家》、《兵发云南》\《学徒》、《测字》、《文庙》、《书迷打砂锅》、《扎针》、《天王庙》、《解学士》、《官场斗》、《斗法》、《打油诗》、《化蜡扦儿》、《风雨归舟》、《狗噘嘴》、《知县见巡抚》
都是单口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