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年至八九年电影
⑴ 农村剧的导演编剧
农村剧为何劲吹东北风?从赵本山的《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再到《乡村爱情》系列,加上韩氏兄弟曾经红火的“农村三部曲”,再到2005年的《圣水湖畔》、2009年潘长江的《清水蓝天》,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农村电视剧格局中位置显赫。观众熟知的农村电视剧,除了《当家的女人》和《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绝大部分都来自东北。农村剧为何劲吹东北风?其中原因颇多。
东北笑星助推东北剧。表演生活化、语言趣味性强、故事包袱多,使得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潘长江这些小品明星备受追捧,他们所拍摄的东北农村剧自然会更具观众缘儿。此外,在《乡村爱情》系列播出后,一些活跃在舞台上的二人转演员如扮演“刘能”的王小利、扮演“王天来”的小沈阳等也赢得了大量电视观众,形成了东北笑星推动东北电视剧发展的局面。
方言也是个重要因素。东北农村剧很受大众欢迎,幽默的语言占很大比重。东北方言与普通话十分接近,语言轻松幽默,剧中人物豁达的人生观和乐观的天性也正契合了人们普遍希望和追求的生活状态,这些因素使中国电视剧市场出现了很明显的东北农村剧现象。当然,纯技术上的原因也有。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村剧拍摄在灯光、布景等方面要求特殊,东北房屋敞亮、干净,也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拍摄上具有的有利因素之一。 我的班子“相当懂农村”
2008年上半年电视荧屏的收视数据日前正式出炉,赵本山导演、主演的农村剧《乡村爱情2》成为央视的收视冠军,是上半年观众手中遥控器停留时间最长的电视剧。在《闯关东》创下央视近两年收视率新高之后,赵本山携他的一众弟子在春节档与观众见面,加上老搭档范伟的助阵,《乡村爱情2》成了春节期间大家经常讨论的一部电视剧,“王小蒙”、“谢大脚”也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赵本山还成功捧出了“小沈阳”等一批爱徒。最终《乡村爱情2》一举超过《闯关东》的收视率,在上半年央视电视剧中拿下了“收视王”。赵本山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成为“收视王”的秘诀不过是真实、自然,剧中的人物都来源于生活。“现打开电视真的东西还有多少?我的作品就是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一心想通过拍戏让农民富裕起来,
用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去表现人世间的美好,就这么简单。现今的社会太缺少爱了,我用农民演农民,用非专业演员演老百姓,这样看上去没有丝毫的表演痕迹,老百姓当然会感觉贴心、自然、真实。”
赵本山此前在接受专访时说,“我的班子最适合农村题材”,拿《乡村爱情2》来说,赵本山认为这是最为真实的农村生活写照,因为整个创作班子“相当懂农村”,“从剧本说起,两部《乡村爱情》剧本的作者都是山东的张继,他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生活,生活底子比较厚,细节很清晰、很细致、很鲜活。我认为,张继的农村戏写得相当出色,现在写农村剧本在国内找不到比他写得更好的人选了。加上演员,我和我这些徒弟,全部都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我们懂农村。” 和“菊香”一样善良热情
说到王茜华,可能很多观众还不太熟悉,而说到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菊香的扮演者,很多观众则印象深刻。
《当家的女人》播出后,王茜华笑言自己的观众呈“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
谈及这个角色的成功,她总结了三点:我很认真、我很投入,我努力为观众做到最好。“其实生活中,我和菊香也有几分相似,我们一样善良热情,但我没有她那么‘圆滑’。我是那种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2004年,王茜华凭借《当家的女人》中的菊香一角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专家的评语是:“王茜华扮演的农村妇女形象,填补了在王馥荔之后农村女性角色苍白无力的空缺。”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而王茜华说,自己只不过是乡野里的一朵花,“我从小喜欢花,演的角色也都是花,《当家的女人》中的菊香是菊花,《福星临门》中的玉兰是兰花,《喜庆农家》中的山杏是杏花。这些‘花儿’虽都是一个个平凡而朴实的小人物,但每个角色都会让观众震撼、让观众掉泪、让观众深思。” 我自信了解最真实的农村
被赵本山称为“国内农村戏写得最好的人”的张继,是一名山东作家,赵本山比较早的电影《男妇女主任》以及比较火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都是张继担任编剧。张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农村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农村观众爱看、城市观众也爱看,是因为大家都能从中看到乐趣。农村观众看与自己相近的生活,城市观众喜欢农村剧,张继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农村出来的那些人,他们看农村剧,
得到的是对农村生活经验的回味;而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人,看的是对田园诗生活的想象。”作为目前国内农村剧编剧中最火的一位,刚刚40岁的张继,有整整30年的纯农村生活体验。张继坦言,可能是因为《乡村爱情》写农村写得太真实了,很多观众感觉有些不适应,质疑农村的现实是否是这样,就像电视剧中表演的那样,农村的“刘能”、“谢广坤”是贪小便宜的、是算计的,但这不足以影响他们是善良的。至于说赵四弓腰驼背、腰带头晃荡在腰间,张继说:“这个人物看起来很丑、很脏,可你去农村看看,不能说比比皆是,但可以说这样的人物有很多。”至于部分网友对《乡村爱情2》的质疑,这种声音不懂农村和农村剧。” 张晓春,女,国家二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电视家协会会员,二000年被授予陕西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一九八二年元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八五年自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八九年转至导演室。曾师从陈凯歌、滕文骥、孙周等导演,先后任《孩子王》责任编辑、导演助理;影片《棋王》导演助理;影片《霹雳行动》、《滴血黄昏》副导演。主要作品
六集电视连续剧《古道之恋》,反映云南边贸两代人的故事,一九九二年七月在中央电视台二套黄金时间首播。
二十集农村题材电视剧《当家的女人》 ,2004年3月在中央台八套黄金时间首播。荣获2004年度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最佳女演员奖。
十四集电视剧《我们村的年轻人》,表现一群退伍兵改变家乡面貌和他们的情感故事。05年4月在央视一套首播。
二十三集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上门女婿》,表现一个幽默乐观的农民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传奇故事。〇七年三月完成,九月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播出。
二十六集电视剧《丑媳当家》,通过一个农村媳妇的经历,表现农民从农村到进城的历史变迁,09年3月即将完成。
喜爱原因
农民压倒皇帝了!近年来,面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率屡屡超过皇帝戏、清宫戏,一些影视评论家这样惊呼。据统计,2006年,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中,收视率排名前三的均为农村题材,《都市外乡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收视率都超过了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题材创作在文艺界有着深厚的传统,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缺位成为常态。今天,在文艺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电视剧领域,农村题材为何反而能东山再起? 我居然被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感动得流泪了!一位年轻观众在网上这样自嘲但真诚地写道。让这位以小资自居的城市青年感动的,是一部名为《星火》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今年年初,许多观众被这部讲述中国农村一段历史传奇的电视连续剧勾去了魂。大胆掘进的现实披露,丰富复杂的人物塑造,使这部低调播出的农村剧越来越火,以其现实主义的取向赢得了市场。
其实,《星火》热播并非特别现象。从《刘老根》到《老娘泪》,从《马大帅》、《圣水湖畔》到《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代表》等等,农村题材电视剧以集团军面貌出现,佳作不断,蔚为大观。农村剧并非只有农民喜欢,许多城市人同样热衷于看这些土里土气的电视剧,有些作品甚至还在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了热门话题。有调查显示,有1/3强的城市观众是农村剧的铁杆。农村剧的走红使许多拍摄机构闻风而动,不仅有国有大型电视台,也有众多民营制作机构加入到农村剧的制作阵营中。
农村剧又火了,原因何在?电视制片人铁佛分析说:比起其他题材的虚假、戏说之风,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贴近现实生活,拍摄风格淳朴自然,语言生动,人物鲜活,这恐怕是它重新受到观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农村剧的走红,也在文艺界重新引领起一股现实主义的清新之风。除了电视剧,农村题材在电影、话剧等领域的创作也渐成气候。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系列活动中,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多幕话剧《农民》入选优秀剧目,大受欢迎;就电影而言,《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等贴近现实的农村题材影片甚至还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重归现实主义正在成为许多文艺家的理性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追求感官刺激、超现实题材曾经一度受市场追捧,但这些快餐式作品毕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必然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现实主义的氧气可谓来得正是时候;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我们的国情,文艺创作不能脱离这个现实国情,而正在剧烈变动中的中国农村必将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因此,重归现实主义、将目光转向农村也是文艺创作的必然出路。 每一种文艺现象的背后总隐藏着现实政治、经济的脉动,在农村戏走红的背后也不难发现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因素。从大的方面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战略的确立,使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获得了直接的动力,而相关资金的支持、政策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
记者从广电总局了解到,为做好农村电影工作,广电总局每年将资助20部农村题材故事片、30部农村实用科教片的生产。与此同时,加大对农村影片公益版权的收购力度,每年选定不低于60部的农村题材故事片和不低于30部的科教片,委托指定单位集中购买公益放映版权,向全国农村发行。此举旨在进一步鼓励广大电影工作者为广大农民拍摄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农村气息、健康向上、风格多样的优秀农村题材电影。这样的订单电影模式显然给热心创作农村题材影片的文艺家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不仅是广电总局一个部门,农村题材的创作在国家文化发展规划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2012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院团使用、改编并为农民演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次强调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占了重要一环。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重点加强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抓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从而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
可以说,文艺创作的农村热才刚刚开始。 虽然农村题材在荧屏已经走红,势头良好,但仍有一些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不少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落后于时代,在思想认识和艺术观上还在用过时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当今的、走向现代化的农村和农民,存在庸俗化、浅薄化倾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大大杨伟光认为,一些创作者没有真正地深入农村生活。农村题材电视剧质量要上去,创作者就要下到基层去。
显然,与农村现实不够贴近已经成为农村题材作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在农村剧走红后,跟风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在蜻蜓点水的采风式创作盛行的文艺界,如果深入现实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农村题材文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针对一些作品带着陈旧的眼光看待农民的现象,一些专家建议,要着力培养真正的农民作家,文艺创作者应深入农村生产生活前沿,寻找新的创作视角,反映农民在城市化、发展现代农业等时代大潮中的生活形态,切实提高创作质量。
其实,农村题材作品在数量上也远未满足群众需要。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在影视文化建设上,不能听任市场力量的左右,要尽快制订实施有利于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的宏观政策。此外,还需要出台一些类似停止在黄金时间播出进口动画片以鼓励国产动画片的硬性规定,以支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