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谁创造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Evening),简称为央视春晚或春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

晚会涵盖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把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入到狂欢之中,打造“普天同庆,盛世欢歌”的节日景象。

2. 小品的定义

定义: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释义:

「小品」之名,据中国君友会王爱君著述记载始于佛经;盖佛经称详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故今人以描小品写人物事件、自然风景,及个人感物兴怀所成之短小文章,如书信、游记、书序、随笔、杂感等,通称为「小品文」,蔚成文体之一种。其实,自汉朝以来,许多文人一时兴会所至,偶书于笔之作品,皆可称之小品文也。惟向无定义,或谓其相当于西方之Essay,亦试笔偶记之意也。故其特色,不甚严谨,不拘格式,非常自由,乃以简洁精炼之文笔,随意之所之,抒写一己之见闻感触,表达一己精细之观察,动人之情思,透辟之见解,或低诉,或微吟,或幽默,或讽刺,或评论,或攻击,而皆不失其雍容清隽,意味深永;即茶余酒后,吟风弄月,亦使人心平意快;有如制作精工之古钱、玉雕、竹根人像、象牙细刻等小摆设,极有供人玩赏之雅趣。如记魏晋人清谈之「世说新语」,唐陆龟蒙之「笠泽丛书」,与明末袁宏道三兄弟、张岱、钟惺等人之作,皆精美之小品文也。
[essay;sketch] 某种类似或使人联想到短论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某事提出详尽的分析、解释或评论性意见。
1、佛经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与二十四卷本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相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 支道林 辨之。” 刘孝标 注:“ 释氏 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唐代陆龟蒙 《寂上人院》诗:“趁幽翻《小品》,逐胜讲《南华》。” 清 金农 《写经研》诗之二:“到处云山到处佛,《浄名》《小品》倩谁书?”
2、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小品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 明 清 更为盛行。如 明 朱国桢 著有《涌幢小品》。 刘半农 《<诗选>自序》:“我今将十年以来所译的诗歌小品,删存若干首,按时期先后编为一集。”
3、指简短的戏剧表演
4、园林景观中的构成之一。为园林艺术所需而建造,包括园凳、园椅、园桌、园墙、门洞、漏窗、雕塑、园灯等组成。

“小品”一词的起源: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小品的类型:
中国的戏剧小品形态各异,主要分为:
1、从戏剧小品容量大小,结构繁简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
2、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划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
3、从戏剧小品艺术表现形式划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戏曲小品是以中国传统戏曲歌、舞、剧三位一体为特点的戏剧小品,如陈佩斯、小香玉表演的豫剧小品《狗娃与黑妞》。话剧小品是以对话为主,兼有动作的一种戏剧小品。这是最走红的戏剧小品样式。如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王爷与邮差》、《主角和配角》,严顺开等人表演的《张三其人》,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等。歌剧小品是以歌唱为主,兼有对话和旁白。如潘长江表演的《过河》。
4、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划分,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悲喜剧小品如《芙蓉树下》,悲剧小品还不成熟,没有典型代表作品。
5、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划分,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哑剧小品如《吃鸡》,半哑剧小品《胡椒面》,相声小品如冯巩、牛群表演的《点子公司》,电视小品如陈佩斯拍摄并表演的拍电影系列、《热点访谈》系列、《师徒乐》系列等,儿童小品如曾涛写的《妙诀》,木偶剧小品如黄锡钧写的《训猴》,还有神话剧小品等。

3. 小品创始人是谁

是中戏的课堂练习。演出短小的故事,后来成为演出形式。

4. 小品的创始人是谁

大家都知道赵本山在春晚的舞台上收获了荣誉和知名度,曾经一度都是春晚舞台的钉子户,不管谁导演春晚,都会邀请赵本山出演节目,赵本山也不负众望,每年都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欢乐,从最早的老蔫相亲系列,到卖拐的小品,还有和小崔合作的访谈类小品白云黑土,都是一个个的经典之作,每次都会让观众哈哈大笑,也因为这样的表现,赵本山被称为了小品王!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春晚舞台的压力已经不适合赵本山演出了,一个属于他的春晚时代结束了,之后的众多小品演员都没有能够再开创赵本山那样的时代!赵本山不愧是小品界的实力演员,不过小品这个词和创始人却不是本山大叔!

后来陈佩斯和朱时茂因为和当时的央视由于版权问题闹得不欢而散,至今未能回归到春晚舞台,不过大家应该记住陈佩斯和朱时茂才是小品的开创者!如果陈佩斯不离开春晚舞台,他才是真正的小品之王,喜剧大师!

5. 相声和小品分别起源于何时何处,是谁创造的

相声的起源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犹及得见。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我本人赶上过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小品的起源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后来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多以喜剧为主。20多年来,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经过20多年,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

6. 谁创造了"小品"这种文艺形式

中国的表演艺术院校在八十年代创造的。

7. 小品的创始人是谁

http://ke..com/view/1409.htm

8. 白云黑土小品谁写的

如果我猜的没错,您说的是赵本山和宋丹丹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塑造的小品形象吧~
1999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作者:何庆魁;主演:赵本山(饰黑土)、宋丹丹(饰白云)、崔永元(本色出演);
2006年小品《小崔说事》,作者:张猛、崔凯;主演:赵本山(饰黑土)、宋丹丹(饰白云)、崔永元(本色出演);

2008年小品《火炬手》,作者:徐正超;主演:赵本山(饰黑土)、宋丹丹(饰白云)、刘流(饰主持人)。

希望对您有帮助,等等,这问题太暴露年龄了……TaT

9. 小品策划剧本谁写的啊

徐正超

策划》讲的是宋丹丹出的那本《月子》销路不好,欠了出版社两万块钱,刚好家里有一只公鸡下了蛋。牛群作为一个策划人给老两口出主意炒作,出两万买这只“名鸡”。结果赵本山的儿媳妇不小心把公鸡给炖了,但是宋丹丹已经跟牛群签了卖鸡合同,赵本山急中生智,问牛群鸡心、鸡爪、鸡肉等能不能卖钱,牛群说死的活的都可以。最后赵本山就把炖好的鸡卖给了牛群,宋丹丹直夸:“你太有才了。”

以前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卖车》、《卖拐》是何庆魁写的,《说事》是张猛写的,都是与赵本山常年合作的作者。而《策划》的作者徐正超是第一次合作,撞不出火花算正常。由于语言比较苍白,赵本山、宋丹丹只能靠熟悉的白云黑土造型和夸张的肢体语言逗笑,完全是吃《昨天今天明天》的老本儿,牛群也没有出彩的表现,这个人物设置显得有点多余。记者也在晚会结束后采访了身边的一位女观众,她表示,“赵本山这次的节目不太好懂,似乎是讽刺现在娱乐名人乱炒作的事,比如赵本山说:‘我这只下蛋的公鸡心里特别矛盾,心情特别压抑,不是它的活儿它非要干,以后在文艺界咋混?它把蛋下在狗窝里了,结果让狗仔队发现了,第二天全县的鸡鸭猫狗都知道了。结果这只鸡没事就用爪子在地上画,练签名呢。’和他前几年的小品一比,台词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