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小品分析报告
A. 跪求大学生本科论文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分析 或 园林小品实际的应用 或 园林文化探析包括开题报
到CNKI上查找,立面里面有很多
B. 园林小品怎样分类
园林来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源、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园林建筑小品按其功能分为五类:
1、供休息的小品。包括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的伞、罩等。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2、装饰性小品。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装饰性的日晷、香炉、水缸,各种景墙(如九龙壁)、景窗等,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
3、结合照明的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4、展示性小品。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都对游人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如为游人服务的饮水泉、洗手池、公用电话亭、时钟塔等;为保护园林设施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C. 园林小品的功能分类
园林建筑小品按其功能分为五类:
1、供休息的小品:包括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回凳、桌和遮阳的伞答、罩等。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2、装饰性小品: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装饰性的日晷、香炉、水缸,各种景墙(如九龙壁)、景窗等,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
3、结合照明的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4、展示性小品: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都对游人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如为游人服务的饮水泉、洗手池、公用电话亭、时钟塔等;为保护园林设施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灵巧和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创作时可以做到“景到随机,不拘一格”,在有限空间得其天趣。
D. 求浅谈日本园林小品的论文。
日本人园林与中国园林的语汇不同,日本园林使用了他们自己的园林语汇,例如,筑山与野筋、池泷与遣水、中岛与出岛、飞石与步石、石灯笼与五行塔、生垣与死垣、茶室与腰挂、蹲踞与洗手钵、雪隐与尘穴、三尊石与九山八海石等。如果对这些具有相同汉字却有不同意义的语汇不了解,就很难理解日本园林的本质。 日本园林的小品很多,有石制的,有木制的,有铁制的,但以石制小品最多。石灯笼、洗手钵、五轮塔、尘穴等是石制品。神社前的相当于中国的牌坊的鸟居是木制的;惊鸟器、水瓢、窗帘等是竹制的;而个别的灯笼是铁制的。这些小品成了日本园林中的特征物件。当其他国家在模仿日本园林时,首先仿制这些园林小品。一、石灯笼石灯笼本来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且,今天的石灯笼和以前的石灯笼也是不同的。石灯笼的别名有许多,如灯楼、灯笼、夜灯炉、灯吕、石灯、灯龛、夜灯、灯明、石灯炉、石灯楼、石龛灯等。依据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石灯笼、木灯笼和金属灯笼等。作为灯具的石灯笼常与灯笼混用。今天所用的石灯笼之名最早出现于江户时代(1603-1867 年)庆长九年(1604 年)在京都丰国神社里所刻的文字记载,故它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沿用的名称。其后在庆长十三年(1608 年)的宇佐神宫里有石灯笼的记载。庆长十八年(1613 年),在宇佐神宫里又见石灯楼之名。今天所用的石灯笼是指用石材制作的供照明兼作观景之用的灯笼。灯笼按其用途可分成献灯笼和庭灯笼。前者较早,一般用于神佛之前,作为供灯用,后者用于庭园之中,作为茶道礼仪和园林的小品。石灯笼最早雏形是中国国供佛时点的灯,也就是供灯的形式。这种形式经朝鲜传入日本,其例子如平等院凤凰堂佛前的供灯。它表明“立式光明”的意思。在中国的山西省太原的龙子寺址中的摩崖佛前有唐以前的高大灯笼,它是中国最古的例子。在朝鲜的新罗遗迹中有多处石灯笼。庆南庆州的佛国寺、浮石寺、法住寺、华严寺中均有见之。与现在日本的石灯笼不同的是,它们结构较厚。随着佛教在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传入日本以后,石灯笼的技术也传入日本。一般认为,灯笼传入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1-794 年)。当时的石灯笼多用凝灰岩制作,故它的质地较软而没有流传至今。日本可见的最早的灯笼是奈良东大寺佛前的金属灯笼。石质灯笼最早的当属奈良时代的当麻寺。在奈良时代后期的兴福寺五重塔和中金堂前中央部也有石灯笼的基础残存。这说明最早的灯笼是作为佛前的供灯而使用的,而且仅限于室内照明。平安时代(794-1192 年),石灯笼作为佛前的净土式园林要素之一置于庭园之中。如平等院阿弥陀堂前、净溜璃寺三重塔和阿弥阳堂前都有这种例子。到了平安后期,作为佛教专用之物的灯笼也进入了神社,如春日大社若宫神社的石灯笼。这说明石灯笼在平安时代就已入园,只不过它的佛教意义更盛。到了后期被神社所借用。镰仓时代(1192-1333 年),近畿地方寺院和神社之内的石灯笼已经很普遍了。而且把古代在室内的献灯笼也移到室外的庭园之中,作为庭园的照明和点缀。许多的新建寺院和神社也以有这些古代的献灯笼而显示自身寺院和神社历史的源远流长。这说明镰仓时代在寺院和神社内不仅普及石灯笼,而且开始了由石灯笼由供灯变为园灯的做法。室町时代(1393-1573 年),大量的原来在寺院佛前的献灯笼陆续被移到了神社建筑之前。但是,这种石灯笼由寺院走向神社的普及行动,最终因为石灯笼易引起建筑火灾,而被寺院和神社所废止。建筑与石灯笼的结合到了它的尾声,但是,园林与石灯笼的结合却得到长足的发展。把室内供灯变成室外园灯的做法不仅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而且渐渐取得大众的认同。特别是中室町末期茶道创立之时,它被茶人发现,用以夜间在曲折的道路上作为行进过程中的照明,从而成为茶庭中必不可少的小品。于是,被神社和佛堂废弃的灯笼堂而皇之地在茶庭中站立。桃山时代(1573-1603 年),茶道盛行,茶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一大批的茶道大师陆续涌现,而且一大批的茶庭陆续涌现。千利休(1522-1591 年,桃山时代茶道和茶庭大师)、古田织部(1544-1615 年,桃山时代战将和造园家)皆以造茶庭闻名于世。根据历代茶道和茶庭大师的一步步更新创作,石灯笼的装饰意义与它的实用意义一样重要。茶道的六匠大都设计了自己所喜欢的石灯笼造形,如千利休形、织部形、绍鸥形、珠光形。江户时代(1603-1867 年),是石灯笼变形最多和最快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形状陆续出现。它不仅在茶庭中大量应用,而且在其他形式的园林中也被大量地引用。特别是在小庭园中,它更是一个标志性的代表物。石灯笼的形式根据来源分有三种,一是从古寺社中来的,如春日神社形灯笼、平等院形灯笼、太秦形灯笼、般若寺形灯笼、当麻寺形灯笼、六窗庵式灯笼、元兴寺形灯笼、灯明寺形灯笼、导明寺式灯笼、西屋形灯笼、寸松庵式灯笼、劝修寺形灯笼、三日月堂式灯笼、莲花寺式灯笼、法华寺灯笼、东照宫式灯笼、光悦寺形灯笼、永德寺式灯笼、八幡宫式灯笼、观修寺式灯笼、善导寺式灯笼等。二是从形状上分有三角灯笼、水萤灯笼、三光灯笼、舞乐式灯笼、柚木形灯笼、方形灯笼、落雁式灯笼、茅屋式灯笼、松琴式灯笼、宝形灯笼、袖形灯笼、方形无础灯笼、琴柱形灯笼、天下茶屋式灯笼、面影式灯笼、圆形吊灯笼(金属制)等。三是依作者的喜好创造的,如珠光形灯笼、绍欧形灯笼、利休形灯笼、家原式灯笼、重源式灯笼、织部形灯笼、远州形灯笼等。其他还有朝鲜式灯笼、吉野式灯笼、江户式灯笼、自然岩石式灯笼、天正式(金属制)灯笼、庚申式灯笼、雪见灯笼等。石灯笼的构造从下至上依次是:基础、灯柱、中座、火袋、灯顶、宝珠。其中灯柱的两端和宝珠的下部都有莲花雕刻。中座、火袋和灯顶的截面常做成同样边数的多边形,火袋每边是放灯的窗口。二、洗手钵和蹲踞洗手钵是茶庭中的必备用品。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在茶会之时,茶客在进入茶室之前,在经过茶庭的时候,就必须在洗手钵或蹲踞前先洗手和漱口,以达清净身心的目的。洗手的顺序是从主人开始,依贵贱先后进行。另一方面,洗手钵也是大小便后洗手而用。在小堀远州(1579-1642 年,江户时代造园家)以前的茶庭中,曾有村田珠光(室町时代茶道创始人,生卒年不详)的精神本位,千利休(1522-1591 年,桃山时代茶道和茶庭大师)的飞石本位,到了小堀远州时代,才开始了以蹲踞为本位的书院风茶庭。他把书院的风格与茶庭的风格结合在一起,以蹲踞为本位创立新的茶庭模式,以示与前朝的不同。洗手钵石组的发展经千利休和古田织部(1544-1615 年,桃山时代战将和造园家),到小堀远州趋于成熟。江户时代,在池泉园林中的书院前或茶室前也用它,在茶庭式坪庭中应用就更广泛了。高的洗手钵近一米高,而小的洗手钵只不过20-30 厘米高。这种低的洗手钵称为蹲距。通常,园林中的洗手钵是用一个巨石,外形做成各式各样。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菊花形、伊势井口组合形、刻“布泉”的钱形、宝箧印塔形、盐坛形、伊势岩形、桥桩形、日本扁柏木形、菱形、方柱星字形、难波寺形、梅花形、浮船形、银阁寺形、四面佛雕形、袈裟图案形、方石方口形、枣形、桥形、镰形、斗形、铜壶形、富士山形、灯座形、中国船形、司马温公形、水缸形、球形、水壶形、铁钵形、圆柱星形等形状的洗手钵。作为洗手钵石组,它不仅是一个洗手钵,而是多个景石。一般的构成是,以垫有石基的洗手钵为中心,周围有几个用以打水、洗手和站立的伴石。由围石发展到单个洗手钵,再由单个洗手钵发展到一个蹲踞石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也反映了茶庭的发展由飞石本位走向蹲踞本位的过程。最早的洗手钵只是用自然的卵石围合起来象征山中的泉水。后来茶客们根据石塔的残存构件,从石制品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出了洗手钵。现存最早的洗手钵是永仁四年(1296 年)以净琉璃寺堂前的水池边上的石制洗手钵。在茶道大师千利休时代,他创造了洗手钵石组。不仅有一个洗手钵,而且有一群伴石。当时伴石只有添石和前石。较为复杂一点就是前石作为踏脚石,左边是汤桶石,右边是手烛石。到古田织部时代,后有添石,前有踏石,左有场桶石(也叫心体石),右有手烛石(此时称搁脚石)。在小堀远州时代,添石没有了,但是,汤桶石、手烛石和踏脚石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踏脚石前另有佛石和控石。不管是哪一种组合,在踏脚石与洗手钵之间有一堆小卵石称为疏水石。现在,许多园林中的洗手钵石组的洗手功能已经丧失,更多的是装饰功能。洗手钵或蹲踞依它与其他园林构成要素的关系有许多种的做法和称谓。蹲踞偏向于伴石的另一侧,则称为向钵;蹲踞居于伴石中间,称为中钵;蹲踞处于水流中央,称为流钵;在水流中用一圈小石围成洗手钵的形状,而实际上没有洗手钵称为假流钵。蹲踞处于水流中央,为洗手须渡石板桥而至,称为桥钵,如京都市高台寺庭园中即有。蹲踞在水中央,其侧有汀步石以渡水,称为渡石钵。蹲踞位于水流的岸侧,在岸上有伴石,称为池岸钵。当水池的水位很深时,把洗手钵做成高高的圆柱形以利用洗手,称为桥桩钵。洗手钵或蹲踞置于地势很低的位置,则须做踏步以下达,称为下达钵,洗手钵处于悬崖下面,则称为崖下钵。
E. 求一篇民族园林小品的论文
简介: 与一般主体不同地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地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地社会人
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
这也是朱潜光先生地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地“四因素”地内容......
关键字:中日 园林 美学 比较
1 审美主体
与一般主体不同地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地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地社会人
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
这也是朱潜光先生地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地“四因素”地内容
“人生产艺术,艺术也生产人”
美地体验必须有审视形式地眼睛和能欣赏音乐地耳朵
形式美和艺术取向不同,所生产(塑造)出来地审美主体也不同
所以,应从生理、心理、自然、社会、历史、空间、民族等各个纬度,去分析审美主体
否则,就像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地爱情美,而中国人也难以理解裴多菲地“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地悲壮美
作为艺术产品地园林地审美主体——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是有异同地
其共同点是:首先,空间上同在世界东方
其次,在文化背景上同属于东方文化类群
第三是生理上同属于一个人类来源
这是审美主体地生理比较
洪积世时中日存在陆桥,此时产生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和广西柳江人,与日本港川人相近
种种迹象表明,中日两国人有共同地祖先
其不同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体特征上看,虽有共同地祖先,但是路桥地消失使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各自地自然环境生长繁衍,形成了许多不同地生理特征
如中国人比日本人高大,就影响到他们对审美客体地形式美在尺度大小地认定
中国人手长脚长身高眼高视点高,于是营造园林地规模大,景点地高度高,建筑地高度高
以较大地单体景点来适应更高地视点需求、来象征更高大地形体特征
第二,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人在大陆,以山为伴,故园林内容以山景再现为主
日本人在海岛,以水为伴,故园林内容以海景再现为主
这也是山型与水型园林地根源
第三,从心里结构来看,中日两国人分属于山型和水型心理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偏于仁义,日本人偏于智慧
水主柔,善变,故日本园林史上类型变化较多,有山水式苑园和枯山水,有寝殿造园林和书院造园林,有石庭和茶亭,而且皇家、私家、寺院园林差异也不大
第四,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类社会地历史较长,相应地园林史也较长
因此,在园林艺术熏陶之下地中国人,园林审美积淀较厚,且较一致
相反地,日本人地审美积淀较薄,水平参差较大
第五,从民族亚群看,以汉族为审美主体地中国人与日本民族在风俗人情上地区别,表现为喜好和禁忌等
如中日崇尚地色分别为黄色和紫色;中国人尚华丽,日本人尚朴素
这些差异同样影响建筑色彩和造型
第六,从文武类型上看,中日两国园林主体分属于文人集团和武人僧人集团
前者地皇家集团和僧人集团地审美标准和趋势,总是向文人集团靠近,故园林呈现出文人化地趋势
文人园数量多、分布广
日本武人集团在政治上、僧人在思想上,统治达近千年,故武家园林和寺社园林获得东经济和政治上独立,并得到长足发展
第七,中国人对文学艺术地把握能力较高,技法为熟练和老到
日本人对于宗教思想地把握能力较高,技法较为娴熟
2 审美客体
同样用朱潜光先生地主客体四因素地理论来把握作为审美客体地内在意义时,园林既是作为单纯物质及其运动地自然事物(自然属性),也是作为社会意义和功用地自然事物(社会属性)
从自然意义出发,园林地要素包括建筑、动物、山、水、石等
从社会意义出发园林地要素包括人类创造地物质产品(建筑、小品等)和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各种活动)
从自然意义地园林要素出发,中日园林区别如下:
第一 ,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呈现出大陆性,以山为依拖地植物
日本园林呈现海洋性,以岛水为依托地植物
在真山水园中,中日园林植物用量一少一多
第二 ,在动物方面,中日园林在初期都有苑囿形式,是从放牧和狩猎活动到禁忌和观望,经过长期演化而成地,属渐变是,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地
而日本地苑囿形式,是引进中国较成熟地苑囿,属即得性
中日皇家园林都在后期园林中保留了狩猎活动,如承德避暑山庄地万树园和日本桂离宫地红叶马场和梅马场第三 ,在山景上,中国园林是属偏陆山型,山景表现较为丰富,形成山于水齐重地规律
有水则西,、北处堆山、无水则以山为主
山有石山、土山和土石山
大山土堆,小山石仿
山于台地结合,演变为台于山地拓扑关系
日本园林是属水型,山景较少,偶用岛型山模仿中日名山如普陀山、庐山、洪隐山、富士山等
第四 ,在水景上,因中国园林地偏山性,源水于西北山间,汇水于南北山间,出水于东南山间
湖、海、溪是中国真实地理地实照
湖池型多于海型,前者发端早,后者形成较晚
湖型地有:章华宫离湖(云梦泽)、南京玄武湖、艮岳大方沼、杭州西湖、圆明园前后湖、避暑山庄湖泊群、颐和园昆明湖等
海型地有:清西苑地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地福海、以及什刹海等
一池三山源于“一海三岛”,但在中国园林中,海化为池,岛化为山,也表明中国园林地山性和陆性
故池也是海与胡地综合体
如吴王姑苏台天池、汉武帝昆明池、华林园天泉池、北魏天渊池、唐大明宫太液池、唐兴庆宫龙池、唐曲江池、唐华清宫地华清池、唐定昆池、北宋艮岳雁池、北宋金明池、元太液池等
从池、湖和海地区别上看,面积别,形成亦有别
既原有水体多以湖名,开凿者以海池名,亦有违例者
而且本园林水体多是以海为模拟对象
当然也受中国一池三山地影响
本来一池三山中地池和山地母本就是日本人地海和岛,故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它
如平安时代嵯峨院地大泽地、毛越寺地大泉池、观自在王苑地鹤舞池、水无濑殿地鹤池、天龙寺地曹源池、修学院离宫地浴龙池等
由于池与海地司空见惯,许多园池没有名,如平安时代大乘院园池,净琉璃寺庭园池,白水阿弥陀庭园东西池,法金刚院庭园池,以及中世以后地西芳寺园池、醍醐寺三宝院池、二条城二之丸园池、仙洞御所园池
再到后来地近世园林,真水理法变为枯水理法,于是又有了枯泷和枯池地表现
枯泷以石组代溪代瀑,枯池以沙以树代海代船
这种现象表明,从中国引进地湖海综合体为母题
尽管也有仿中国西湖地实例,但多数园池只是取名不取义了,真义还是海
第五, 在理石上,首先是石地材料方面,中国和日本地园林有很大地不同
中国以透瘦皱漏地湖石(石灰溶 岩)为主景石,还有黄石(细砂分裂岩)、英德石和黄蜡石等
在日本,以水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为主
其中水成岩面平菱角多,刚硬,用于池岸和步石
火成岩是块状地,如安山岩、花岗岩、闪绿岩、玄武岩等
多用有于日本式厅堂或茶室入口处地踏步石、垫石、步石、抛石等
变质纹路较多,如绿泥片岩(纪州四国青石)、花岗片麻岩(京都鞍马石)
绿泥岩用于瀑布和溪流上,花岗片麻岩用于踏步石和步石上
中国园林属山文化,审美上石以象山为上,以立为主,以高耸为上,伟岸为上,故孤立石、群立石、土石相间石组,皆为表现山景而设,连水边岸石也成峰形
日本园林属水文化,故审美上石以象岛为主,矶石、岛石、岸石,皆为表现岛屿景观而设,石以伏为主,以圆浑为上,以墩实为上
第六,从社会意义出发,审美客体有物质产品建筑小品和精神产品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各种园林活动
园林建筑方面,中日园林在虚实把握上,中实日虚,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实而南方地虚
虚实反映在屋顶、围合中
中国园林多用瓦屋顶
日本园林多用草屋顶和桧皮屋顶
中国园林围合多用平开门窗,间或用实墙,少用木板
日本园林围合多用推拉门窗,少用实墙,多用木板
中国地建筑形体较为高大,日本地则较为矮小
中国园林建筑地室内家具多、高、以垂足而坐为主
故园外地景点较高,以利于观看
日本地家具少,低,席地而坐为主
故园外景点也较低,以利于坐观
中国园林建筑多用色彩华丽或淡雅者,介于丽与淡之间
日本地园林建筑则少用彩画,多用素木造,表现朴素
中国园林建筑地书画作品较多,门柱地对联、门楣地匾额、室内地书法和绘画、岩石上地巨字等
日本园林建筑地书画作品较少,多门楣匾额,少门柱对联
园林活动方面,中国园林以谈文论学为主,在皇家园林还有狩猎、龙舟夺标、马戏舞蹈、祭祀等活动
日本园林中以谈佛轮法为主,在皇家园林中也有狩猎、蹴鞠、曲水宴、摔跤、奉佛、祭祀等集体活动
第七,从审美客体地情、理表达上,中国园林美学综合儒家理性和道家非理性,到魏晋时期,在玄学地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主情与主理地平衡
主理地理性主义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地情感和个性,重视园林地内部联系,目地在于追求理想地境界
在中国地古典园林中,理性主义地表现,主要是追求园林中各种要素之间协调地平衡,达到中庸境界
越到近代,有主理走向主情,由自然主义走向人文主义,诗情画意越来越浓中国地园林在魏晋时传入日本,当时,中国正处在自然山水园地感伤期
奈良平安时代,汉文化输入经全盘吸收和日本化两个阶段,在园林中表现为模仿唐代写意山水园地形式
园林美表现为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
到了镰仓和室町时代,武家地统治促使佛教地盛行以及园林中追求茶道地秩序美、枯山水地苍凉美
到桃山和江户时代,主情意识抬头,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更多地表现主情与主理地协和上,但诗情画意不多,日本园林感伤意识强
第八,从客体地抽象和形象上分,中国园林地俗化成分较多,要求有较为形象和生动地表现
对客体审美地追求偏于具象地形象思维,反映人工自然地社会美与和谐美
对“情感”地追求与儒家入世和治世观点一致
而日本园林地宗教化成分较重,要求有较为抽象地表达,试图以静观、参悟地形式,从最简单地物资构成中轴象出自然地奥秘和规律
对自然中“真理”地追求,成为美地终极
3 审美中介
在审美客体地形式结构—审美中介—主体地美感定型链式结构中,审美中介到底是什么地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地双方向联系地学说:S—AT—R
即一定地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作出反映了现实内容,也反映了积淀历史
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园林)地审美过程,亦是这个反映过程,否则就不能体验到园林美
审美地中介就是一个审美认识地问题
在哲学、美学、心理、科学和艺术纬度,由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地3个阶段中,在美学上,中国园林偏于现实美和艺术美,日本园林偏于佛教哲学美;在心理上,中国园林偏于感知和表象,日本园林偏于思维;从科学上,中国园林偏于抽象思维;从艺术上,中国园林偏于感知和表日本园林偏于形象思维(其实日本人更擅长抽象思维)
这几个纬度亦有交错之处,但差别甚小,有时难以区分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感知一审美表象—美感系统,是形成美感地基本环节
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地美感生成之间,隐含有3个不易被人察觉地环节:“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表象”,即审美中介系统
园林审美中介仅用上述地纬度来区别,还难别其微,当用掌握世界方式来分析时,则显而易见
因为掌握世界地方式理论、宗教、艺术、实践、实践—精神5种
作为艺术园林地审美,主要还是艺术地掌握方式
与此,中日园林是相同地,在皇家、私家园林中,表现突出
但是,中国园林表现为更加纯粹地艺术掌握方式,而日本园林则表现为偏向于宗教掌握世界地方式
下面就审美发生学、思维方式、反映世界地方式、实践活动方式、审美地反价值等几个方面,对中日园林进行剖析性阐述和对比
第一 ,从发生学看,虽然艺术个宗教都根植于原始生产劳动领域地社会现象,二者地胚芽也均见诸于当时尚未分化地实践一精神体系,但它们产生于不同地社会需要,具有不同地社会根源
艺术地社会根源是:原始人在劳动中获得了自由,形成规律性认识并用于实践
宗教地社会根源是:原始人对自然地 奥秘,显示出无奈和依赖,甚至幻想和恐惧
从中国园林地发展过程上看,在东汉末年引进地佛教,形成佛教园林,并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原因是长达380年地社会动荡中,人们对社会现象地恐惧和逃避
隋唐一统下地儒家礼教和文教,使园林又开始了诗化艺术行程
隋后政局地多统一、少分离,使得中国园林地儒化过程得以彻底进行,文人化倾向和诗情画意地艺术特征更加显著
故中国园林地掌握方式,更适于用艺术地掌握方式
而日本地社会在平安朝中期以前,皇权稳固,国家统一,自中期地宇多天皇六年(894年),皇家政治时代进入贵族政治时代和武家政治时代,从平清盛地平家政权建立,到德川家康地江户幕府灭亡地约700年间,战争不断
人们把社会战乱与自然报复联系,由对自然地恐惧转向崇拜,从而建立了因果轮回和修炼成佛理论,以致在渗透入园林后,成为寺社园林
宗教园林广泛地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不仅成就了自身地风格特点,而且影响和同化了皇家和私家园林
在桃山时代流行地茶庭,也叫露地
就是源于佛经《法华经》“长者诸子出于三界之火宅,坐于露地之中”之句
俗尘之家为火宅
在草庵寂寞地境地,是出世所在地山中清静之地和自我表达之所
通过草、青苔、落叶、洗手钵、石灯笼等,营造出一种和、静、清、寂地参道和庙宇气氛,即所谓“一鸟不鸣,云埋老树”
露地是在枯山水额微升华,其实是宗教园林加入茶道和佛道地综合表达
第二 ,从思维形式上看,艺术和宗教虽然都主要地采取映象、表象和意象3种建立在人类普遍地思维规律、特别是辨正思维规律基础上地艺术思维方式,即艺术地构思和典型化过程
而宗教地3种思维则是与人类普遍规律相违地宗教思维方式,即图解宗教概念教义和标示神灵地抽象过程
艺术与宗教虽然都借助于想象或幻想,但是,艺术想象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真实反映俗基础上地积极地和创造地审美想象;而宗教想象则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生活颠倒反映基础上地消极地、虚妄地幻想
日本园林地佛教化倾向,就表明它试图通过对园林中人工自然地枯意和寂意表现,达到对超自然力量地崇拜和对佛家美学最高境界佗意追求
其实,它反映地仅是真实世界地枯寂侧面
艺术与宗教虽然都离不开情感,但是,艺术地感情产生于实在客体地作用和理性地表达,是艺术家和作家所普遍采用地,具有客观审美特点地高级地审美情感;而宗教情感是与迷信神鬼秘本结合,指向虚幻客体地、粗俗和盲目地情感
所以,中国园林是入世园林,有欢乐之象,能引起愉快,因为它是现实美(艺术美)地典型化
文人日本园林则有哀怨之象,会引起忧伤,因为它是虚幻美(宗教美)地典型化
第三 ,从反映世界地方式上看,两者虽然都是通过形象反映世界地方式,但是艺术形象是一种有助于认识现实、人性和社会关系,并饱含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地形象,是一种虽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地,并有认识和教育意义地形象
而宗教形象则是一种离开生活、歪曲现实、麻醉个人、毒害社会、颠倒黑白地虚假反映
所以,中国园林地意义在于它对社会地积极作用,同时也符合儒家地入世治世思想
但是,日本园林却是在长期战乱中,利用宗教麻醉自我、解脱压抑地精神港湾
人们在园林中,对落后和消极地把握世界方式熟识无赌,以致被群体同化
怪不得时至1991年,日本还有那么高比率地宗教信徒寺院园林能在群众中扎根,也情有可原
第四 ,另外,从活动(实践)方式上看,艺术地活动方式与宗教地活动方式虽然同属于实践—精神地方式,但前者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之下地,以实践为基础,可接受实践检验地认识、体验和改造社会地方式
而后者是在唯心主义迷信观念指导下,编造虚假神秘地宗教“幻象”和观念,并用以冒充客观存在,要求人们顶礼膜拜地特殊实践活动
由最初地巫术发展为神拜佛、消灾祛病、开恩启慈、普渡众生等特殊宗教膜拜活动,企图以此影响超自然物
如中日园林中“曲水流觞”就是源于宗教地祛病消灾活动,后来才发展为文人地宴会比文活动
另外,宗教园林地放生,也是依宗教理念地活动
第五 ,从审美地正反价值看,中国园林地湖石标准“透、瘦、皱、漏”和盆景标准“枯、老、曲、病”,日本园林枯山水地“枯、寂、佗”和茶庭地“和、寂、清、敬”现象,都是反常态地现象
质言之,是一种丑
一树之丑(盆景)为小丑,一石(湖石)之丑为中丑,组石(枯山水)之丑为大丑,仪式(茶庭)之丑为奇丑
中国园林地丑偏向于具象和物质之丑陋;而日本园林地丑则偏向于环境、气氛和精神之丑
这种现象必须用审美价值与审美反价值地理论来解释
审美价值地各种形态是摆动于主客体和谐与不和谐两级之间地关系序列
如果说和谐关系是美,那么不和谐关系就是丑
前后者分别是审美正面和反面地价值形态表现
故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共存地特殊审美价值形态,是一个审美反价值地基本形态
清代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之中,丘壑万千
”
丑石、病梅、枯山水地审美价值在于:首先,美丑虽处两级,却共处一个审美价值体系
第二 ,美丑相互对立,在一定地条件下又互相转化
第三,丑石外表不美,却蕴藏着丰富与变化,显示出某种深邃地意蕴
因此,中日园林地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美与丑地矛盾
从中日两国园林美丑地发生发展历史上看,人类最先发现地是符合目地地自然和社会地美之正价值,把美地形式结构物化为园林景观
后来,人类又发现了自然和社会丑地反价值,并物化为园林景观,就出现了诸如丑石、病梅、枯山水、曲水、幽静地现象
中国园林地丑只停留在物地阶段,而日本园林地丑则进入到了精神地阶段
从审美终极上看,中国园林地审美终极是天人合一,而日本园林地审美终极是人佛合一,或者说就是佛境
记得给分
F. 园林小品的发展历史 及国内外现状
园林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是:
1、立其意趣,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作出专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属;
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作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3、取其特色,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
4、顺其自然,不破坏原有风貌,做到涉门成趣,得景随形;
5、求其因借,通过对自然景物形象的取舍,使造型简练的小品获得景象丰满充实的效应;
6、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
7、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
8、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
G. 常见的园林小品有哪些呢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体量小巧、造型新颖,用来点缀园林空间和增添园林景致的小型设施,是园林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它虽不像园林中主体建筑那样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却像园林中奇丽的花朵,闪烁在园林之中,使园林景观更富于表现力。
园林建筑小品按其功能分为五类:
1、供休息的小品
包括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的伞、罩等。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2、装饰性小品
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装饰性的日晷、香炉、水缸,各种景墙(如九龙壁)、景窗等,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
3、结合照明的小品
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4、展示性小品
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都对游人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
如为游人服务的饮水泉、洗手池、公用电话亭、时钟塔等;为保护园林设施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灵巧和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创作时可以做到“景到随机,不拘一格”,在有限空间得其天趣。
H. 园林小品在现代园林中的现状及成就缺点不足
现在中复国出现好多滥用中国园制林形式,不得精髓,东施效颦愈演愈烈。
视线,不管环境生搬硬套,视线散乱。以为曲曲扭扭就是就可以,脑洞大啊。
任何园林都要和环境匹配才行,到了21世纪后设计,曲折到视角寥寥无几的劣质设计及其盛行。
还有,把大自然打扮成个公园,把公园打扮成成大自然,这样到处都是不伦不类的设计思想比较主流,主要是设计水平限制,基本就是死记硬背教育的现实体现版,其实体现的教育弊端。
中国园林体现,入市附和与出市逃避。人被环境中
西方园林体现,自我意识于规则意识。人在环境中
现代园林中国没什么建树也就不奇怪了。
今天是水泥砖,明天换瓷砖,后天还加点led到处哇亮,这样的人占主流,说句实话这些管理园林人根本不懂园林美学,你说奇怪不?
I. 园林小品有哪些
葡萄架、亭子、鸟舍、移动花架、喷水造型等,可以这样分:
1、供休息的小品。包括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的伞、罩等。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2、装饰性小品。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装饰性的日晷、香炉、水缸,各种景墙(如九龙壁)、景窗等,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
3、结合照明的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4、展示性小品。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都对游人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如为游人服务的饮水泉、洗手池、公用电话亭、时钟塔等;为保护园林设施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J. 园林景观调查报告怎么写
请问楼主是否是学习园林专业的,如果是学习该专业的,看你是写总体规划调查报告,还回是写局部答空间设计调查报告。总体规划的话应该从校园整体规划设计的角度来写,包括学校的区位、周边环境、历史沿革、功能分区、交通规划、竖向分析、绿地系统、各种规划指标等等,对以上进行分析说明,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如果是局部空间设计的话,可以从其功能、流线、竖向、尺度、空间主题、视线、材质、小品、植物以及使用者对其的评价等等
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就写一下自己的体验心得就行了,比如哪些地方你觉得舒适宜人,为什么?是这个地方的植物、色彩、还是其他小品吸引你。哪些地方你觉得不太理想,你心中想象的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写一下你作为使用者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