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生小品
A. 七十二家房客6的作品历史
说起“三六九”、“炳根”、“二房东”、“小皮匠”这些《七十二家房客》中的经典人物,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三六九”是从何而来?《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是怎样诞生的?王汝刚怎么会走进滑稽界唱滑稽?新世纪里的《七十二家房客》又有了何发展?林林总总的《七十二家房客》又是怎么样的?在《七十二家房客》的嬉笑怒骂间,我将为你揭秘《七十二家房客》故事里的故事。
澡堂里瞎聊孵出剧本
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的滑稽戏经过半个世纪的打磨传承后,可谓历久弥新。最早的“房东和房客”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杨华生曾经将伪警察“三六九”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
步入21世纪,杨华生已90岁高龄,绿杨老师也有85岁高龄。作为当年剧本创作者之一的杨华生老师回忆《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竟然脱胎于澡堂的聊天,“在整风运动阶段中,我们要交代自己的各种问题,结果我们就在浴室里自己瞎聊中孵出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后来说要写一本戏,领导同意这本戏,于是就写了这出戏。”至于经典名段“调查户口”、“拔牙”等是以旧社会真实的百姓生活为原型创作的。
“三六九”纪念“大世界”
“三六九”的名字越深入人心,就越引人好奇这名字的来头。虽然貌似来自“三六九,捞现钞”的上海闲话,其实名字背后暗藏玄机。
杨华生透露,当时这个名字还让警察局局长很不高兴。“他说你叫三六九,我们发下这个号码他们都不要,怎么办?我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不要生气,向他们解释,“三六九”是为了纪念大世界。我的出身就是大世界,因为大世界三个字,就是三六九。‘大’字三划;‘世’字六划;‘界’字九划,所以叫‘三六九’。”杨华生的急中生智赋予了“三六九”一个特殊的含义。
坐黄鱼车赶场子
七十年代,作为首批恢复演出的经典剧目,重组后的大公滑稽剧团(人民滑稽剧团前身)将这出戏推到了风尖浪口。扮演伪警察“三六九”的杨华生,一时之间也红遍大江南北,许多演出因为打上了“杨华生”的招牌而热卖。最忙碌的时候,杨华生一个晚上要奔波在宁波的两个码头,这里唱上两段,那里再唱两段,剧场专门安排的黄鱼车接送,一个人零零碎碎的演出所得要高过整个剧团一出大戏的票房,当然那时他的所得要全部上缴剧团,再由剧团统一发下奖金,戏里钞票“麦克麦克”的“三六九”,其实过着清苦的生活。
她把二房东演“活”了
在《七十二家房客》中,绿杨塑造的二房东形象惟妙惟肖。在向房客逼讨房租的这节戏里,她扳着手指说:“三个月的欠租三斗米,一斗米要十四万,……三斗?三斗?抖一抖十四万,抖三抖?”配合着脚抖的动作,演活了二房东的贪婪、愚蠢,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社会形态。
王汝刚唱滑稽遇家庭阻力
接力棒传到王汝刚这里,他和毛猛达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的第三代传承者。两人都因为酷爱滑稽艺术,从业余转业到专业。而王汝刚更是经历坎坷,从艺之路一度受到家庭阻挠。
王汝刚说:“我爸爸不同意我去唱滑稽,他总觉得唱滑稽档次不是很高。”后来因为杨华生和笑嘻嘻两位大师的“三顾茅庐”,硬是把王汝刚“拯救”了出来,顶替出演了“小皮匠”的角色。他们说动王爸爸的理由也相当实惠,“你不要看不起唱滑稽的,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来赚的钱蛮多的。这句话,倒被他们说中了。”
笑嘻嘻高度近视不认老婆
滑稽戏演员在舞台上带给观众的都是欢笑,而生活中的自己也常常制造滑稽,最搞笑的要数笑嘻嘻。
王汝刚回忆一次笑嘻嘻因为高度近视认错老婆的经历,逗乐了所有人。“他是高度近视眼,2000多度,眼睛是面对面也认不出人的。有一次他走在马路上滑了一跤,走过来一个女同志把他扶起来,一直把他送到家门口,笑嘻嘻老师谢谢她说,阿嫂,谢谢你!我家到了你可以走了。这个女的说,你眼睛真的看不清楚?你看我是谁?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老婆。”
新世纪里的《七十二家房客》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在新世纪的今天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2002年2月22日至24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首次与上海电视台、上海今夜娱乐文化演出影视有限公司联手再次将这出滑稽经典老戏重新搬上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新世纪、新组合、新角色、新内涵,两岸笑星共同携手演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此次演出名角荟萃,台湾著名光头笑星凌峰扮演伪警察“三六九”,著名影视演员杨昆扮演反派角色“二房东”,她和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著名滑稽笑星王汝刚扮演的流氓“炳根”演对手戏。
1978年,王汝刚初次登台时,便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一角,而此次演出,“小皮匠”由著名淮剧演员梁伟平客串扮演,“小皮匠”女友“阿香”则由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客串扮演。滑稽演员李九松担纲“杨老头”一角,毛猛达则扮演“杜福林”,沈荣海扮演“金医生”,《红茶坊》里的“娇娇”许榕真扮演剧中的舞女。
该剧沿用“全明星阵容”的套路,吸引各个剧种的领头羊人物出演剧中人,在造型、台词和表演等方面赋予了新的诠释和活力,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同时,编导在原作的基础上对该剧加工整理使人物更集中,唱腔设计进行了全新处理,使其更具时代感。
好的经典剧目,可以感染、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人,老戏新唱,加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与过去的《七十二家房客》“反抗斗争”主题相比新世纪的《七十二家房客》则更注重“不能忘记过去,珍惜美好今天”的主题,强调了上海“安居工程”给市民带来的幸福家居生活。
赴日公演6场
由中国文化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文化节”在日本举办。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经典剧目《七十二家房客》作为重头戏,在东京、大阪公演6场,赢得日本观众的赞誉。2007年来,虽有不少演员出国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表演独脚戏、小品等曲艺节目。这次演出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不仅角色众多,而且布景、道具庞大,演员多达40多人。剧团和日方主办单位吉本兴业株式会社作了精心准备,特意把全剧台词翻译成日语;演员在表演时,增强形体动作,唱腔用优美的江南小调,并且加上魔术、绕口令等表演技巧。因此,尽管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使日本观众领略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拥有1266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笑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并主动在演出征询表中留言:“笑是无国界的”、“从演员身上看到了活力上海”等赞誉。
林林总总的《七十二家房客》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也纷纷引来了不少效仿者,影视界由为突出。从1949年在香港制作的《珠江泪》、50年代上影制作的《椰林曲》、60年代珠影制作的《南海潮》这“三部曲”已经为王为一树立起了“南国片”标志的一项品牌的话,那么,他的第四部“南国片”,则是把“南国片”推向崭新的艺术高峰.这部从上海滑稽戏移植过去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63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粤语方言喜剧片,与长影的苏州方言喜剧片《满意不满意》、八一厂的四川方言喜剧片《抓壮丁》一起,至今仍为人们津津称道。
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向新联公司取得该片版权后,进行了重拍。香港著名武侠导演楚原担任本片导演,岳华、沈殿霞、胡锦、南红等港星出演其中角色。谁也没想到,就是凭着该片令粤语片再次复兴,让香港的电影掀开了新的一页。
或许是因为有过滑稽戏和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的缘故,上海人对石库门的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99年在上海的荧屏上再次出现了《新七十二家房客》的情景喜剧,作为第一个将国外的情景喜剧形式搬上中国荧屏的导演英达在继《我爱我加》之后的又一力作。英达知难而上,将中国的情景喜剧推向了高潮。此剧一经播出就大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七十二家房客》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香港著名影星叶玉卿在最后引退前也同样出演了舞台剧《新七十二家房客》,叶玉卿与夏玉联袂合作,中港精英爆笑演绎。 在著名喜剧影星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功夫》里也同样可以寻找到类似于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故事烙印。
如同《茶馆》在话剧中的地位,《七十二家房客》也是滑稽戏中的绝对经典,至今该剧依然被滑稽老观众津津乐道。如今,这部经典滑稽戏还被上海戏剧学院例为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上戏的一群学生们将此剧搬上了话剧舞台,打造了一出话剧版的《七十二家房客》,演出获得了滑稽泰斗杨华生的大力支持,杨老受其邀请为该戏担任了艺术顾问。
正是由于这部《七十二家房客》的深远影响和意义,内地和香港以及东南亚在2008年起到现在,也步其后尘地不断根据这部影片改编拍摄了不少同名影视剧、情景喜剧、话剧 ,乃至于广告创意等。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苦心经营着这部经典艺术作品的延续、传承和发展。
B. 陈国庆的演出经历
电视剧年份 电视名称 饰演角色 合作演员 2001年 《老娘舅和他们的儿孙们》 阿庆 毛猛达、姚祺儿、嫩娘、李九松、钱程、朱桢、王文丽、王双柏、倪迎春、徐磊、龚仁龙、胡晴云、徐英、粟弈、张定国、骆文莲、周益伦、薛文斌等 2000年 《红茶坊》 阿灵 王汝刚、龚仁龙、许榕真、吴爱艺、徐英、蔡剑英等 2000年 《男人不难嫁》 金老板 张世、牛莉、王一楠、马晓峰等 1998年 《阿木林》 阿木林 龚一飞、赵建新、汤小音等 1998年 《戏说珍珠塔》 陈福 保剑锋、谢润、周益伦等 1998年 《中华大丈夫》 木村 赵文卓、袁洁莹等 1997年 《无法悲伤》 李正昌 谢娜等 1997年 《相煎上海滩》 李阿狗 郭涛、王正军、阮丹宁、肖英等 1996年 《三毛流浪记》 笑半天 杨华生、王双庆、孟智超等 1996年 《滑稽春秋》 小警察 钱程、谭义存、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嫩娘、吴双艺、牛犇、李青、陈健、周益伦、陶醉娟、王文丽、筱咪咪、王笑能、谢讽声等 电影年份 电影名称 饰演角色 合作演员 2004年 《大城小事》 联防队 黎明、王菲、陈建斌、姜鸿波等 1995年 《天涯歌女》 小扬州 何赛飞、孙松、李媛媛、金铭等 1994年---1998年参加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百家心》、《老娘舅》、《滑稽王小毛》等30多个小品和独脚戏的的拍摄和播音。
C. 七十二家房客的作品历史
说起“三六九”、“炳根”、“二房东”、“小皮匠”这些《七十二家房客》中的经典人物,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三六九”是从何而来?《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是怎样诞生的?王汝刚怎么会走进滑稽界唱滑稽?新世纪里的《七十二家房客》又有了何发展?林林总总的《七十二家房客》又是怎么样的?在《七十二家房客》的嬉笑怒骂间,我将为你揭秘《七十二家房客》故事里的故事。
澡堂里瞎聊孵出剧本
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的滑稽戏经过半个世纪的打磨传承后,可谓历久弥新。最早的“房东和房客”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杨华生曾经将伪警察“三六九”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
步入21世纪,杨华生已90岁高龄,绿杨老师也有85岁高龄。作为当年剧本创作者之一的杨华生老师回忆《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竟然脱胎于澡堂的聊天,“在整风运动阶段中,我们要交代自己的各种问题,结果我们就在浴室里自己瞎聊中孵出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后来说要写一本戏,领导同意这本戏,于是就写了这出戏。”至于经典名段“调查户口”、“拔牙”等是以旧社会真实的百姓生活为原型创作的。
“三六九”纪念“大世界”
“三六九”的名字越深入人心,就越引人好奇这名字的来头。虽然貌似来自“三六九,捞现钞”的上海闲话,其实名字背后暗藏玄机。
杨华生透露,当时这个名字还让警察局局长很不高兴。“他说你叫三六九,我们发下这个号码他们都不要,怎么办?我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不要生气,向他们解释,“三六九”是为了纪念大世界。我的出身就是大世界,因为大世界三个字,就是三六九。‘大’字三划;‘世’字六划;‘界’字九划,所以叫‘三六九’。”杨华生的急中生智赋予了“三六九”一个特殊的含义。
坐黄鱼车赶场子
七十年代,作为首批恢复演出的经典剧目,重组后的大公滑稽剧团(人民滑稽剧团前身)将这出戏推到了风尖浪口。扮演伪警察“三六九”的杨华生,一时之间也红遍大江南北,许多演出因为打上了“杨华生”的招牌而热卖。最忙碌的时候,杨华生一个晚上要奔波在宁波的两个码头,这里唱上两段,那里再唱两段,剧场专门安排的黄鱼车接送,一个人零零碎碎的演出所得要高过整个剧团一出大戏的票房,当然那时他的所得要全部上缴剧团,再由剧团统一发下奖金,戏里钞票“麦克麦克”的“三六九”,其实过着清苦的生活。
她把二房东演“活”了
在《七十二家房客》中,绿杨塑造的二房东形象惟妙惟肖。在向房客逼讨房租的这节戏里,她扳着手指说:“三个月的欠租三斗米,一斗米要十四万,……三斗?三斗?抖一抖十四万,抖三抖?”配合着脚抖的动作,演活了二房东的贪婪、愚蠢,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社会形态。
王汝刚唱滑稽遇家庭阻力
接力棒传到王汝刚这里,他和毛猛达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的第三代传承者。两人都因为酷爱滑稽艺术,从业余转业到专业。而王汝刚更是经历坎坷,从艺之路一度受到家庭阻挠。
王汝刚说:“我爸爸不同意我去唱滑稽,他总觉得唱滑稽档次不是很高。”后来因为杨华生和笑嘻嘻两位大师的“三顾茅庐”,硬是把王汝刚“拯救”了出来,顶替出演了“小皮匠”的角色。他们说动王爸爸的理由也相当实惠,“你不要看不起唱滑稽的,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来赚的钱蛮多的。这句话,倒被他们说中了。”
笑嘻嘻高度近视不认老婆
滑稽戏演员在舞台上带给观众的都是欢笑,而生活中的自己也常常制造滑稽,最搞笑的要数笑嘻嘻。
王汝刚回忆一次笑嘻嘻因为高度近视认错老婆的经历,逗乐了所有人。“他是高度近视眼,2000多度,眼睛是面对面也认不出人的。有一次他走在马路上滑了一跤,走过来一个女同志把他扶起来,一直把他送到家门口,笑嘻嘻老师谢谢她说,阿嫂,谢谢你!我家到了你可以走了。这个女的说,你眼睛真的看不清楚?你看我是谁?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老婆。”
新世纪里的《七十二家房客》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在新世纪的今天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2002年2月22日至24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首次与上海电视台、上海今夜娱乐文化演出影视有限公司联手再次将这出滑稽经典老戏重新搬上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新世纪、新组合、新角色、新内涵,两岸笑星共同携手演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此次演出名角荟萃,台湾著名光头笑星凌峰扮演伪警察“三六九”,著名影视演员杨昆扮演反派角色“二房东”,她和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著名滑稽笑星王汝刚扮演的流氓“炳根”演对手戏。
1978年,王汝刚初次登台时,便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一角,而此次演出,“小皮匠”由著名淮剧演员梁伟平客串扮演,“小皮匠”女友“阿香”则由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客串扮演。滑稽演员李九松担纲“杨老头”一角,毛猛达则扮演“杜福林”,沈荣海扮演“金医生”,《红茶坊》里的“娇娇”许榕真扮演剧中的舞女。
该剧沿用“全明星阵容”的套路,吸引各个剧种的领头羊人物出演剧中人,在造型、台词和表演等方面赋予了新的诠释和活力,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同时,编导在原作的基础上对该剧加工整理使人物更集中,唱腔设计进行了全新处理,使其更具时代感。
好的经典剧目,可以感染、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人,老戏新唱,加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与过去的《七十二家房客》“反抗斗争”主题相比新世纪的《七十二家房客》则更注重“不能忘记过去,珍惜美好今天”的主题,强调了上海“安居工程”给市民带来的幸福家居生活。
林林总总的《七十二家房客》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也纷纷引来了不少效仿者,影视界由为突出。从1949年在香港制作的《珠江泪》、50年代上影制作的《椰林曲》、60年代珠影制作的《南海潮》这“三部曲”已经为王为一树立起了“南国片”标志的一项品牌的话,那么,他的第四部“南国片”,则是把“南国片”推向崭新的艺术高峰.这部从上海滑稽戏移植过去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63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粤语方言喜剧片,与长影的苏州方言喜剧片《满意不满意》、八一厂的四川方言喜剧片《抓壮丁》一起,至今仍为人们津津称道。
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向新联公司取得该片版权后,进行了重拍。香港著名武侠导演楚原担任本片导演,岳华、沈殿霞、胡锦、南红等港星出演其中角色。谁也没想到,就是凭着该片令粤语片再次复兴,让香港的电影掀开了新的一页。
或许是因为有过滑稽戏和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的缘故,上海人对石库门的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99年在上海的荧屏上再次出现了《新七十二家房客》的情景喜剧,作为第一个将国外的情景喜剧形式搬上中国荧屏的导演英达在继《我爱我家》之后的又一力作。英达知难而上,将中国的情景喜剧推向了高潮。此剧一经播出就大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七十二家房客》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香港著名影星叶玉卿在最后引退前也同样出演了舞台剧《新七十二家房客》,叶玉卿与夏玉联袂合作,中港精英爆笑演绎。 在著名喜剧影星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功夫》里也同样可以寻找到类似于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故事烙印。
如同《茶馆》在话剧中的地位,《七十二家房客》也是滑稽戏中的绝对经典,至今该剧依然被滑稽老观众津津乐道。如今,这部经典滑稽戏还被上海戏剧学院例为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上戏的一群学生们将此剧搬上了话剧舞台,打造了一出话剧版的《七十二家房客》,演出获得了滑稽泰斗杨华生的大力支持,杨老受其邀请为该戏担任了艺术顾问。
正是由于这部《七十二家房客》的深远影响和意义,内地和香港以及东南亚在60年代中后期起到现在,也步其后尘地不断根据这部影片改编拍摄了不少同名影视剧、情景喜剧、话剧,乃至于广告创意等。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苦心经营着这部经典艺术作品的延续、传承和发展。
赴日公演6场由中国文化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文化节”在日本举办。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经典剧目《七十二家房客》作为重头戏,在东京、大阪公演6场,赢得日本观众的赞誉。近年来,虽有不少演员出国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表演独脚戏、小品等曲艺节目。这次演出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不仅角色众多,而且布景、道具庞大,演员多达40多人。剧团和日方主办单位吉本兴业株式会社作了精心准备,特意把全剧台词翻译成日语;演员在表演时,增强形体动作,唱腔用优美的江南小调,并且加上魔术、绕口令等表演技巧。因此,尽管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使日本观众领略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拥有1266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笑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并主动在演出征询表中留言:“笑是无国界的”、“从演员身上看到了活力上海”等赞誉。
D. 钱懿的才能
2000年,钱懿在江浙沪“滑稽新秀大赛”中全面显示演艺才能,在说唱、独脚戏、小品三项表演中,力挫众雄,名列头筹,荣获“全能金奖”;2003年参加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表演相声《时尚点播台》获相声专业组三等奖;2004年表演小品《棋高一招》获上海市法制小品汇演一等奖;2005年表演独脚戏《包装》获上海市优秀小节目汇演优秀表演奖;2008年,表演独脚戏《彩排》获第五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之 “牡丹新人奖”。;第六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
2009年揭开的酒盖子
虽然2000年钱懿就获得过江浙沪“滑稽新秀大赛”全能金奖,虽然因为身为“上海小热昏”开山鼻祖赵阿福第五代传人徐和其的弟子而被戏称为“滑稽恐龙”,但钱懿一直没有太多出头露面的机会,用王汝刚的话来讲这些年钱懿是在“捂酒酿”。2009年钱懿从众多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入围“粉墨佳年华——2009上海优秀青年演员汇演”,7月30日与“小百搭”舒悦一起举办滑稽专场,而他所在的人民滑稽剧团也“推波助澜”,8月初为他在上海大剧院中剧院再办了两场真正的个人专场。“酒酿”的盖子揭开了。
钱懿的外公是大世界的滑稽演员,所以钱懿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却来自滑稽世家,小时候家里的收音机里总是放着滑稽,他还常跟大人去大世界看滑稽、去茶馆听评弹。让钱懿迷上滑稽戏的是电台的滑稽王小毛,而如今钱懿自己已经成了第5代滑稽王小毛。钱懿还是濒临失传的“上海小热昏”的传人,“上海小热昏”是上海滑稽的前身,钱懿学习了小锣开篇、连花板等小热昏说唱。不过钱懿是个不安分的人,在唱滑稽之外,他喜欢玩乐队:弹吉他、打鼓,甚至有时还要“抢”主唱的话筒。
在2009年钱懿的专场演出中,人民滑稽剧团的四代滑稽人登台亮相,李九松、王汝刚、毛猛达等著名笑星均甘当绿叶为钱懿配戏。而钱懿在演出一些传统段子之外,还展示了滑稽曲调的摇滚串烧、用电子鼓伴奏的山东快书,当年滑稽表演艺术家杨华生的名段《小菜场》也会被钱懿改成RAP版。钱懿表示,希望用这个专场来体现“80后”小滑稽的所感所想。
E. 蔡正仁的演出列表
2006年1月29日
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19时: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播出
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在东视文艺频道播出。
节目有京剧演员马长礼的白派京韵大鼓以及他和李炳淑演唱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天仙配”,上海滑稽表演艺术家周柏春的评弹《小飞蛾自叹》,黄豆豆、吴昊、陈琳、李颖的京剧《四杰村》,南北话剧名家严翔与雷恪生的京剧联唱,倪琳、马晓晖、小荷的沪剧联唱,张达发、张咏梅、萧雅的淮剧联唱,蔡正仁、晓林的真人秀,计一彪、朱俭、朱桢分别用苏州话、上海话、东北话演绎的喜剧小品《拾玉镯》。参加越剧旦角流派联唱的,有唱王派的史依弘,唱吕派的沈籦丽,唱袁派的倪迎春等。唱傅派的方佩华;茅善玉演唱的周派《送凤冠》;还有反串四大名旦的京剧老生范永亮和李军,古稀高龄的评弹名家赵开生将荀派的经典形象红娘学得维妙维肖。李家耀、谭义存的评话《武松打店》,盛小云的唐明皇和张军的杨贵妃;秦建国、孙徐春、关栋天三人扮演的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一曲《饮酒歌》,马秀英的沪剧《罗汉钱》,孙小梅的豫剧《花木兰》,余红仙的京剧《珠帘寨》,孙正阳的扬州《空城计》等。
2006年2月15日
农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钱程从艺25周年研讨会召开
“钱程从艺25周年研讨会”在上海话剧中心召开,傅全香、蔡正仁、王汝刚、杨绍林、赵化南等近20位文艺界专家和学者出席研讨会。为这位上海滑稽界年轻一代中最受瞩目的演员作艺术回顾和肯定的同时,大家也对上海本土艺术的代表——滑稽戏做了一次“前程”把脉。
“钱程的形象和功底这么好,却缺乏代表剧目和艺术典型,他现在应该寻找适合他的剧目和角色。”研讨会上,作家沈善增的一番话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同。上海沪剧院的诸伯承说,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看了钱程在滑稽戏中的沪剧表演后感慨不已,认为当时沪剧界都没有唱得这么好的青年演员,但钱程毕竟不是沪剧演员,在他主演的40多部滑稽戏中,印象最深的只有《GPT不正常》。在为钱程出色的基本功叫好的同时,专家们也为缺少适合钱程演出的剧目深感遗憾。
从1981年就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学习的钱程,在说学做唱等各个基本功方面都是同代滑稽演员中的佼佼者。不过,有如白面书生的端正长相却成为他演滑稽的一大障碍。对此,诸伯承认为,滑稽戏除了依赖人物造型和夸张的语言表情外,更应该以“肉里噱”取胜,即靠人物性格“抖包袱”,而这都和剧本的结构设置有关。但那时,“能给演员有充裕创作空间的好剧本不多,所以很多演员难以有自己的代表作”。
“钱程个人运用各种姐妹艺术和综合元素的能力无可厚非,现在滑稽在表演技术领域也越来越有拓展,但它的艺术内涵的发展还是有限。”会上,上海大学的教授邓朴安提出滑稽戏面临缺乏“现代感”的问题,由于地域语言的局限、包袱构成的老套,加之内容和现代生活的距离,使上海年轻人感到疏离。
由于滑稽戏善于针砭时弊的特点,“与时俱进”的内容是其节目的重要特点。但一些专家认为,那时的不少滑稽还是依靠潜层次的“噱头”做卖点,讽刺时事的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是如今新的滑稽品种——电视情景喜剧《老娘舅》、《红茶坊》等这些收视率极高的节目,也仍然存在剧本粗糙的问题。
滑稽笑星王汝刚则说,最近郭德纲的相声在北京很红火,据他了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继承传统之外加入了大量现代的内容。郭德纲把自己20世纪70年代生人的生活经历放在了段子里,由此也吸引了大量同龄的年轻观众,这些都值得滑稽界借鉴。
2006年6月24日
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九日,19时30分:“菊坛群星荟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场暨金喜全拜叶少兰为师仪式举行。
“菊坛群星荟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场在逸夫舞台举行。本场演出后举行金喜全拜叶少兰为师仪式,参加拜师会的有袁雪芬、李蔷华、蔡正仁、岳美缇、孙正阳、王梦云、李炳淑等戏曲名家。
演出剧目
《群英会》(金喜全,尚长荣,陈少云,安平)
2006年7月6日
农历丙戌年六月十一日,14时: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在苏州昆剧院兰韵剧场举行。
演出剧目
《绣襦记·莲花》(王泰祺(特邀))
《玉簪记·问病》(岳美缇)
《琵琶记·描容别坟》(梁谷音,计镇华)
《金雀记·乔醋》(蔡正仁,张静娴)
2006年7月17日
农历丙戌年六月廿二日:2006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开班
2006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开班。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里,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缇分别教授《琵琶记·书馆》、《牡丹亭·硬拷》、《占花魁·湖楼》三折戏。培训班吸引了全国仅存的七大昆曲院团的50余名优秀小生演员,他们中大多在各团担纲主演。学员中还包括一些慕名而来的京剧、桂剧等剧种的演员和祖国宝岛台湾地区及海外学员。为了使学员学成回团后便能登台演出,因此各团还派出配合小生演出的旦行、丑行及鼓、笛等学员。
2006年8月19日
农历丙戌年七月廿六日,下午:全国昆曲小生培训结业演出举行
逸夫舞台举行“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越剧小生萧雅兴致勃勃地献演了《湖楼》片段,给观众带来了越剧味道的昆曲感觉。
来自全国各大院团的小生,演绎了由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缇分别传授的《琵琶记·书馆》、《牡丹亭·硬拷》、《占花魁·湖楼》三折昆曲经典剧目。这三折戏涉及昆曲小生的不同风格,《书馆》极为动听,气氛紧张,对嗓子的要求很高,以唱做繁重见长。张军完整演出的《硬拷》,南北曲配合很有特色。《湖楼》边唱边演,富有动感。演出《湖楼》的三位演员,一位是因主演白先勇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而蜚声海内外的俞玖林,一位是在青春版昆剧《1669桃花扇》中主演的施夏明,还有一位是女小生翁佳慧。三位小生青春亮丽,场上掌声此起彼伏。
2006年11月22日
农历丙戌年十月初二日:上海市政协京昆与地方戏曲室成立
上海市政协京昆与地方戏曲室成立。上海市政协大大蒋以任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大大尚长荣,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共同为京昆与地方戏曲室揭牌。上海市政协副大大宋仪侨主持成立仪式。
2007年4月20日
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四日,19时15分:高一鸣作品演唱会举行
:《高一鸣作品演唱会》在逸夫舞台举行。指挥:胡炳旭、龚国泰、高一鸣。
演出剧目
京胡协奏曲《飞燕》(陈平一)
《智取威虎山》选段(杨占凯)
《智取威虎山》选段(童祥苓)
《刑场上的婚礼》选段(范永亮)
《龙江颂》选段(赵群)
《龙江颂》选段(李炳淑)
《磐石湾》选段(李崇善)
《曹雪芹》主题曲(高一鸣)
《酒魂》选段(王桂蓉,杨占凯)
《剑阁闻铃》选段(杨淼)
《梅妃》选段(刘桂娟)
《郑板桥》选段(李军)
《痴梦》选段(孙毓敏)
《瘦马御史》选段(耿其昌)
《桃花扇》选段(杨春霞,蔡正仁)
《乾隆下江南》选段(关栋天)
《胡笳》选段(迟小秋)
《曹操与杨修》选段(何澍)
《贞观盛事》选段(陈少云)
《贞观盛事》选段(夏慧华)
《贞观盛事》选段(尚长荣,关栋天)
《廉吏于成龙》选段(尚长荣,关栋天)
2007年4月28日
农历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戏曲文艺晚会举行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戏曲文艺晚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办。
演出节目
《国粹飘香》流水联唱:《双阳公主》(丁晓君)、《春草闯堂》(耿巧云)、《锁麟囊》(李海燕)、《穆桂英挂帅》(董圆圆)
《长生殿·小宴》(蔡正仁,张静娴)
《将相和》(张建国,邓沐玮)
《杨门女将·探谷》(邓敏,徐滢,潘月娇,靳春玺)
《牡丹亭·游园》(沈丰英,沈国芳)
《四郎探母·坐宫》(李维康,耿其昌)
《贵妃醉酒》(梅葆玖)
《大登殿》(于魁智,李胜素,管波,赵葆秀)
2007年10月3日
农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一场
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在逸夫舞台举行。当日为京昆经典名段演唱会,上海京昆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同台献演。
演出剧目
“开幕曲”京昆大乐队
京“行云流水”(旦行)(郭睿玥,隋晓庆,赵欢,董雪萍,查思娜)
京“行云流水”(生行)(范永亮,徐建忠,许锦根,傅希如,刘少军)
昆《刺虎》“叨叨令”(余彬)
昆《酒楼》“商调集贤宾”(袁国良)
京《玉门关》(金喜全)
京《四郎探母》(胡璇)
昆《从军行》(吴双)
京《珠帘寨》(王佩瑜)
昆《伤逝》(黎安,沈昳丽)
京《武家坡》(何澍,李国静)
京昆《桃花扇》(张军,赵群)
京《打龙袍》(王小砖)
京《铡美案》(唐元才)
昆《借扇》“滚绣球”(王芝泉)
京《坐宫》(李军,史依弘)
昆《寻梦》“品令”、“豆叶黄”(张洵澎)
昆《狗洞》“桂枝香”(刘异龙)
京《打严嵩》(陈少云)
昆《琵琶行》“长诗”(张静娴)
昆《痴诉》“斗鹌鹑”、“紫花絮”(梁谷音)
京《凤还巢》(杨春霞)
昆《拾画叫画》“颜子乐”(岳美缇)
昆《开眼上路》“解三酲”(计镇华,张铭荣,缪斌)
京《穆桂英挂帅》(李炳淑)
昆《八阳》“倾杯玉芙蓉”(蔡正仁)
京《曹操与杨修》“寂寞三更”(尚长荣)
京《九江口》(尚长荣,蔡正仁)
2007年10月6日
农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二、三场
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在逸夫舞台举行。
午场(13时30分)为京昆同台折子戏。
演出剧目
《十八罗汉斗悟空》(严庆谷饰孙悟空)
《游园·惊梦·寻梦》(张洵澎饰杜丽娘)
《扫松》(计镇华饰张广才,张铭荣饰李旺)
《水浒记·借茶》(梁谷音饰阎惜娇,刘异龙饰张文远)
《徐策跑城》(陈少云饰徐策)
《玉簪记·秋江》(岳美缇饰潘必正,张静娴饰陈妙常)
夜场(19时30分)为京昆合演《白蛇传》,杨春霞(游湖)、赵群(结亲、酒变)、谷好好(盗草)、史依弘(金山寺、断桥、合钵、毁塔)分饰白素贞,蔡正仁(游湖)、张军(结亲、酒变、上山)、金喜全(下山、断桥、合钵、毁塔)分饰许仙,倪泓(游湖、结亲、酒变)、查思娜(金山寺、断桥、合钵、毁塔)分饰小青,吴双饰法海,金锡华饰艄翁,侯哲饰小和尚。
2007年12月2日
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三日:纪念言慧珠风华绝代京昆演出第二天
纪念言慧珠风华绝代京昆演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
演出剧目
午场
京剧《花木兰》(史敏)
京剧《霸王别姬》(夜深沉)(田慧,陈霖苍)
昆曲《焚香记·阳告》(梁谷音)
昆曲《长生殿·小宴》(张洵澎,张军)
京剧《奇双会·写状》(梅葆玖,蔡正仁)
晚场
昆剧《墙头马上》(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顾兆琳)
2007年12月20日
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十一日,14时: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演出第三天
同日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举行。
演出剧目
午场(14时)
《宦门子弟错立身》(柯军,张淼,魏春荣,马宝旺,张卫东,董萍,曹文震,田信国,李欣)
夜场(19时30分)
《虎囊弹·出门》(曹志威)
《女弹》(董萍,张淼)
《宝剑记·夜奔》(刘巍)
《长生殿·小宴》(蔡正仁,史红梅)
《千里送京娘》(侯少奎,胡锦芳,杨帆)
2007年12月29日
农历丁亥年十一月二十日,13时30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12月29日演出
当日逸夫舞台午场由上海京剧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锁麟囊》(隋晓庆,严庆谷,严海鹰,虞伟,[傅亚维]],庄顺海,徐建忠)
夜场为海上戏曲花似锦——上海六大戏曲院团迎新展演,当日为昆剧专场,由上海昆剧团演出。
演出剧目
《单刀会·训子》(吴双,季云峰)
《金雀记·乔醋》(蔡正仁,张静娴)
《风筝误·惊丑》(胡刚,张军)
《义侠记·戏叔别兄》(梁谷音,计镇华)
《虹桥赠珠》(谷好好,丁晓春)
2008年4月28日
农历戊子年三月廿三日:《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发行
《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在沪正式发行,这标志着历时7年的上海抢救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上海录制完成经典剧目和折子戏作品共109个,剧种涵盖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滑稽、评弹等上海主要戏曲剧种,以录像与音配像形式,首次为李玉茹、倪传钺、袁雪芬、杨飞飞、筱文艳、杨华生、蔡正仁等一批上海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留下了“完整的艺术档案”。长篇评话《水浒·武松》、长篇评弹《描金凤》、沪剧《雷雨》、京剧《凤还巢》、昆曲《烂柯山》、越剧《王老虎抢亲》、滑稽戏《传统独角戏》、淮剧《探寒窑》等,成为首批出版的14种音像制品。
一些年事已高、无法录制剧目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接受了录像访谈,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把他们的从艺经历和长期艺术实践以形象化的方式留给后人。
2008年4月30日
农历戊子年三月廿五日,晚:北京保利剧院2008年4月30日演出
4月30日至5月3日保利剧院上演全本昆曲《长生殿》,演出分《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蔡正仁等主演。
2008年5月8日
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四日: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三天
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当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
演出剧目
《四杰村》(王俊鑫)
《下山》(侯哲,倪泓)
《扫松》(张铭荣,袁国良)
《评雪辨踪》(蔡正仁,张静娴)
《活捉》(刘异龙,梁谷音)
2011年12月22日
上海昆剧团表示,昆剧《长生殿》高清电影拍摄将表现以蔡正仁、张静娴、刘异龙、方洋等为代表的昆剧表演艺术家的舞台风采和表演精华,并通过电影将它们保留下来。
数字高清昆剧艺术片《长生殿》
开机时间:2011年12月20日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昆剧团联合摄制
导演:龚应恬
主演:蔡正仁、张静娴等
策划人:唐斯复
F. 东方卫视+笑林盛典
昨天下午,元旦直播的《笑林盛典》在东视剧场进入紧张排练,记者看到众多笑星欢聚一堂。担任这一盛典总策划、艺术指导的袁德旺曾执导过两届央视春晚,他说,这台汇集了上百位笑星的盛典将创下“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
前所未有大汇聚
这台定于元旦在东方卫视连续直播8小时的盛典,史无前例地汇集了京、津、沪、沈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的上百位笑星。其中既有姜昆、李金斗、戴志诚、师胜杰、石富宽等相声名将,又有黄宏、郭达、蔡明、巩汉林、侯耀华等小品明星;既汇聚了奇志、大兵为代表的湘派相声,又将王汝刚、严顺开、李九松、毛猛达、陈国庆等沪上笑星一网打尽,甚至远在港台的曾志伟、康康、高凌风等也加盟其中,连近邻日本也派出了一线笑星。
昨天,许多笑星都称上海是笑星的福地。李金斗说,他和侯跃文的《口吐莲花》就是在上海演红的。师胜杰、石富宽说,1984年,侯宝林大师率领北派相声和姚慕双、周柏春率领的上海滑稽就曾在上海相会,南北笑星同台演出,轰动一时,上海体育馆连续三场爆满。
原汁原味配字幕
袁德旺毫不谦虚地说,他奉献了这次盛典的大多创意,北京的九成笑星也是他一手搞定的。尽管央视春晚至今没有用过上海的滑稽戏,而这次袁德旺却力主上海演员表演滑稽时应说上海话。他说,有人建议,为了能让上海滑稽演员突破方言的地域限制,让他们改说上海普通话,但他坚决反对,因为语言一改,味道全无。他建议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上海滑稽戏和独角戏的语言魅力,并以配字幕的方式将上海话的笑点和包袱传递给全国观众。
突破障碍有妙招
李金斗、师胜杰、石富宽等也盛赞上海的滑稽艺术虽有地域局限却让他们颇有教益。李金斗感慨地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来上海学过滑稽戏,后来北方渐渐演变成化装相声。他说:“杨华生、周柏春、姚慕双,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前辈。”
这次来沪,轮到北京笑星要克服语言障碍了。姜昆、师胜杰、石富宽等都想学说上海话。师胜杰、石富宽演出的是相声《学越剧》,试图通过越剧拉近与上海观众的距离。
突破语言障碍各有妙招,寄托了笑星们对这一盛典的热切期盼。
《笑林盛典》创中国电视史纪录2008年12月29日 18:39
来源:东方网 选稿:舒玥
再过两天,由全国百位顶级笑星组成的“东方快车新年一号”就将启航,从北京开往上海,登陆东方卫视的直播平台,带来一台长达8小时的“马拉松”新年节目——《笑林盛典》。昨天下午,央视著名导演袁德旺、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师胜杰、石富宽及上海笑星王汝刚等一同出现在《笑林盛典》的媒体发布会上。曾执导过两届春晚的央视名导袁德旺将这次盛典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认为这是上海电视人的一次勇气之举。他同时盛赞上海本地笑星王汝刚的艺术成就,他建议上海本土笑星若要成功登上春晚,和北方演员的合作将是出路之一。
总导演:保持上海语言特色
此次由SMG新娱乐联合全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笑林盛典——全国百名笑星喜迎年大直播》将从2009年1月1日上午10:00开始,一直延续到当天晚上22:00结束,在东方卫视平台上向全国直播盛典盛况,并将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传送播出。演员阵容史无前例地汇集了姜昆、李金斗、师胜杰、石富宽、侯耀华、王汝刚、黄宏、郭达、蔡明、巩汉林、曾志伟、康康、高凌风……国内东西南北中,两岸三地甚至日本的一线笑星近百位共同参与。如此大规模的喜剧展演,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其笑星阵容、演出作品、时间跨度,远远超过央视春晚中最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
此次盛典的总体设计、串联方式、90%的演员都由央视著名导演袁德旺一手包办。昨天他直言这次直播是“中国电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的盛况,“长达8小时的语言类节目直播是荧屏上罕见的,这体现了上海电视人难得的勇气和信心。”
袁德旺表示,虽然多达三十余个相声、小品节目涵盖了南北笑星的拿手好戏,但他并不会因为考虑到南北语言环境差异而将其设计成一台“春晚式”的庆典,而是将原汁原味保留上海滑稽戏和独角戏的艺术特色,以配字幕的方式将上海语言艺术笑料传递给全国观众。“曾经有人建议我让上海演员将语言改成普通话,或称上海普通话,但这样就将损失上海喜剧原有的包袱笑点和魅力。”事实上保持本土喜剧的神髓和让北方观众理解这之间的矛盾,也是上海本地演员始终被央视春晚拒之门外的重要原因。袁德旺说:“上海语言艺术较少登陆央视春晚,不是艺术水准的原因,也不是题材的原因,还是地方语言的障碍。”上海著名笑星王汝刚屡次冲击春晚,但均以败北收场,“怎么去的怎么回来”。“如果改变这种上海地方语言特色,那么其他地方的观众依然看不懂,本地观众也要流失。”因此在本届《笑林盛典》上,王汝刚、严顺开、陈国庆、“老娘舅”等上海笑星的浓郁滑稽戏演出将完全按照原有风格进行,绝不会改成上海普通话。
袁德旺同时为上海语言类节目走向全国指点迷津,“我和王汝刚是很好的朋友,我非常欣赏他的艺术成就,我也同他和李九松谈过,上海语言节目最好的出路,是突破地方组合,和北方演员组成组合,这是一条捷径。”他指出,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作无定式,独到必成功。”
李金斗上演“腿子活”
除了总策划袁德旺力赞上海滑稽戏的优良传统,北口相声的一些名角昨天也纷纷向上海笑星和滑稽戏“示好”。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透露,他将在《笑林盛典》上表演去年新创作的相声《红灯记》,相当于过去的传统段子《黄鹤楼》。其中最大的看点,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腿子活”,即节目中有相当多的手脚动作要配合,难度颇高。李金斗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来上海学习过滑稽戏,后来北方渐渐演变成化妆相声等。“杨华生、周柏春、姚慕双,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前辈,我跟王汝刚的关系也很好。”但他觉得和上海演员难以合作节目的原因是,南北喜剧节奏不同,北方语序和南方不同,若一同表演会互受影响,反而破坏演出效果。
石富宽师胜杰开涮曹可凡
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和石富宽将以一出《学越剧》向上海观众致敬,试图通过学习上海越剧拉近同上海观众的距离。师胜杰说:“以前我特别喜欢越剧《红楼梦》,王文娟、徐玉兰的扮相都特别好,所以这次我会学唱几句越剧,适应上海的欣赏情绪。”两人虽然成名在北方,但却一致将上海视为自己相声生涯的福地。石富宽甚至表示自己的相声拥趸在上海更多,只是上海话实在太难学,他来上海多次都没学会,“简直比英文还难学!”
而师胜杰则满怀感情的回忆起他与上海的一段渊源。上世纪60年代,在他被发配到北大荒做“农工”进行劳动改造的那段日子里,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姐姐对他照顾有加,这个上海女孩大师胜杰六岁,在劳动中处处照顾这个北方小弟弟,送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务农结束后,两人各奔东西,而师胜杰却对这位好心的姐姐念念不忘,每次来上海都试图寻找到她。直到前两年来上海录制节目,节目组帮他找到了这个旧友,令师胜杰激动不已。因此他对上海也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此次参加《笑林盛典》,师胜杰和老搭档石富宽除了将联袂《学越剧》,还将和上海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合作一个新创作相声《可凡倾听》,在这个曹可凡的品牌栏目里将“曹胖子”狠狠开涮一番。至于包袱和笑点,两人则紧咬口风,始终不肯透露。
郭德纲因“非主流”无缘上海
昨天还有记者提到了甚有观众缘的相声界明星郭德纲,并未出现在此次大规模的表演阵容中。总策划袁德旺回应说:“郭德纲是非主流演员,所以没有邀请。”而其他几位相声界前辈则不约而同对郭德纲表示出欣赏之姿。李金斗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很不错”,两人的私人关系也不错,并没有外界传闻的郭德纲被主流相声界排挤的状况发生。石富宽和师胜杰也同样喜欢这位特立独行的后辈。“我们不认为他是非主流的相声演员,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既传统又创新,在相声表演上将继承和发展处理地恰到好处。”
G. 求今晚东方卫视笑林盛典小攀与小超出来说的(狂人日记)台词,
“就在我低迷的时候,我的那个她出现了,就在一个晴转多云阳光明媚的午后,不知是谁把她带来了,她就像
肯德基里的麦当劳,麦当劳里的巨无霸,巨无霸里的肉夹馍,我稀罕上了她,我爱上了她,她要做我的老婆,她要
做不成我的老婆,我就不认她这丈母娘!”
“我崩溃”
“但是我们俩开始相识了,我向她发出来邀请!”
“美女,你明天有时间吗?”
“明儿约会”
“我后天想约你!那明天干嘛去啊?”
“明天啊,我送完孩子就没什么事了!”
“有孩子了你?”
“哎呀,那孩子不是我的,是我哥的!”
“有个哥哥真好!”
“我和我哥就这么一个孩子!”
“what are you doing?你在说什么啊?"
但是我们两个人相爱了!她总爱问我一个问题!
“你没钱,没车,没房,没地位,为什么要来跟我谈恋爱呢?”
“献爱心来了呗!”
“如果世界末日还剩7秒你会干嘛?”
“收菜”
最后要跟我分手,不够爷们儿!我痛苦啊,我发现我的人生啊就像06年后快女的擂台:
“剩下来的都是纯爷们儿!”
“ 你说她为什么要和我分手呢?我该怎么办呢?”
“都说流星特别灵许愿去!”
“我就等流星雨,我终于等来了流星雨,我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我希望我的女朋友
回到我的身边,睁眼一看!”
“怎么样?”
“流行原路返回了!”
“我们是坚持理想还是坚持现实呢”
“哎呦喂,理想是奢侈品,咱玩不起!”
“后来我把理想交还给了自己,自己炒自己的菜,自己掌自己的舵,我不在盲目的听从
别人的指引,就算我按照别人的路去出发,虽然很保险,但到达不了我的目的地,我于是走出
了角落,去经历风雨,我相信每一个角落会开一朵花,每一滴汗水会发一粒芽,相信自己一切
皆有可能,80后一切皆有可能!”
“好,你道出了我的心声啊,为了理想我可以去死!”
“小明,我怎么能眼睁睁的看你去死呢?”
“那你?”
“闭上眼!”
H. 上海独角戏的发展历史
民国9年(1920年)前后,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在堂会客串演出时,由一人说笑话、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扮演多种角色,自称独脚戏。民国16年王正式以“独脚戏”挂牌演出。同年杭州江笑笑来沪,称为“社会滑稽”。次年,刘春山相继而起,称为“潮流滑稽”。三人为独脚戏的崛起,独树一帜,后人称为“滑稽三大家”。民国18年,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邀当时著名的五班(10人)独脚戏艺人以“五福团”名义举行每周一次的“大会串”,扩大了独脚戏的影响。30年代独脚戏处于鼎盛时期,从业人员有100多档,并在游艺场、堂会和民营电台演播,均自编自演,各显其能。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独脚戏演员投入宣传抗战活动。民国31年,由江笑笑发起组成专演滑稽戏的“笑笑剧团”。独脚戏艺人大多数开始兼演滑稽戏。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姚慕双、周柏春以“新潮滑稽”出现,台风带有书卷气,在继承发展前人曲目的同时,大量编演新段子,如《人民真开心》等。程笑飞在“唱”上另树一帜,在独脚戏中展示各种地方戏曲。杨华生从内地回沪,表演独脚戏注重作品内容。其时,姚、周档,程、刘(小刘春山)、俞(祥明)档,杨、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档,在民间电台上各展所长,拥有大量听众。艺人们足迹遍于电台、游乐场、堂会、舞厅、酒楼,再次掀起独脚戏的高潮。建国初期,独脚戏演员已逾500人。此后,独脚戏演员大多数参加剧团以演滑稽戏为主。独脚戏的表演一般出现在专门组织的“独脚戏专场”,或滑稽广播会,或下厂下乡下基层时演出整套或零星节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独脚戏获得新生,不仅走向荧屏,而且出现了“滑稽小品”的表演形式,涌现出王汝刚和钱程等一批新独脚戏演员。上海独脚戏演员还赴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独脚戏的表演,讲究说、学、做、唱。这四种表演形式均为制造笑料服务,它通常运用语言上的夸张、误会、巧合、对比、诡辩、差错、拉扯、偷换、谐音、拼凑、重复、双关等,形成“噱”(逗笑)的效果。有时也借助木鱼、三巧板之类的小道具,或者作象征性甚至夸张性的表演,以加强“噱”的演出效果。传统曲目有《哭妙根笃爷》(王无能代表作)、《火烧豆腐店》(江笑笑、鲍乐乐代表作)、《一百零八将》(刘春山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十三个人叉麻将》、《各地堂馆》、《新老法结婚》等。建国后新创作和改编的保留曲目有《学英语》、《普通话与方言》、《啥人嫁拨伊》、《头头是道》、《新红娘》、《请角儿》、《补婚》、《请保姆》、《三毛学生意》,创作的现代剧有《满园春色》、《满意不满意》、《出色的答案》、《性命交关》等。其中《三毛学生意》、《满意不满意》已摄制成影片。
I. 电影中的精彩桥段
“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
近年来,“桥段”一词常常见诸报端。且举一例:
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蔡明在小品《梦幻家园》中多次重复一句口头禅——“为什么呢”,而且每次都是用大音量夸张地嗲声嗲气地说出来的,取得了显著的喜剧效果。第二天,网上有人说,反复使用“为什么呢”,是从赵本山徒弟“小沈阳”的二人转节目中“抄袭”来的。“小沈阳”当即回应:“其实也没啥,谁都可以说‘为什么呢’。”接着,又有人指出:
(1)早在冯小刚1998年的电影《不见不散》中就已经使用了这一桥段——葛优向一游客讨护照,该男子答道:“为什么呢?”葛优说:“你这一路上问了多少个为什么了,你十万个为什么啊?”(《新闻晨
报))2008年2月14日)
说起“桥段”,不仅一般的工具书没收录,连各种新词语词典中也不见其踪影。不过,这个词早已是电影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的惯用语,尽管还算不上电影学的正式术语。
“桥段”,译自英语的“bridgeplot”。bridge本义是“桥”,引申义指“起桥梁作用的东西”和“过渡”;plot则有“情节”“策划”等义项,这两个单词合起来,表示被借用的(或借鉴的)电影经典情节或精彩片段。具体地说,一部新影片采用了老影片中曾经出现过的某一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以至部分情节等),这种被“借用”或“化用”的表现手法都可称为“桥段”。其中,有些表现手法几乎成了流行“桥段”。
在网络上,有人归纳了电影中的常见“桥段”,号称“100个经典桥段”,饶有趣味。这儿摘引几个,与读者一起来品味品味:
★听到噩耗,手中的碗一定会掉到地上碎掉。
★当被问到“想听真话还是假话”,所有人都会选择听真话
★一阵剧烈咳嗽后用手帕捂嘴,一般都会吐血。
★一旦放别人走,就说:“你走,走得远远的,我以后不想再看见你。”
不难看出,以上数例之所以成为流行“桥段”,有的是因为或多或少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有的是因为具有较强的直观效果。
事实上,“桥段”现象并非电影界所独有。各种文艺作品,像戏剧、小说、舞蹈、绘画等,都可能存在“桥段”。因此,“桥段”一词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它常常出现在电影以外的领域。比如:
(2)(在刘若英“2008梦游”上海演唱会上)最令人叫绝的一段虚拟场景,当属《北京一夜》的桥段。(《新闻晨报))2008年3月2日)
就词而言,“桥段”无疑是个新词;就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桥段”现象却不足为奇,比比皆是。电影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一部新影片若想要完全摆脱“桥段”,几乎不可能。重要的是不要“搬用”,而要“化用”,用得恰到好处,用得天衣无缝,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不仅电影、电视如此,许多戏剧创作都采用过精彩“桥段”,上海的滑稽戏尤其擅长此道。文彬彬、范哈哈、嫩娘主演的《三毛学生意》,就借鉴了《瞎子店》《剃头》等传统段子;杨华生、笑嘻嘻、绿杨主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则借鉴了《调查户口》《大阳伞拔牙齿》等传统段子。这两出滑稽戏都越演越红,久演不衰,成了剧团的保留剧目。
在电影创作中,乃至在各种样式的文艺创作中,采用“桥段”无可厚非,只要得体、出彩就行。随着周杰伦的歌曲《桥段》的风行,“桥段”一词也迅速进入大众语文领域。如“嫁入豪门平常的桥段”。可以预见,新词“桥段”必将成为汉语词汇库的正式成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J. 为什么东方卫视里这么多的东北人而且演的节目很多都太低俗。难道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吗
以为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东北的演员有大多是草根出身,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这种节目能迎合一部分观众观赏水平,所以这种不负责任的现象就出现了,这就是曲高和寡,说的现象,节目格调高了,收视率就会下降,真心在帮你期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