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宋人小品

小品画:系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发挥所致。

小品画,也即册页画。在张幅不大的作品上 画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及人物故事等内容。它们题材多样,丰富多彩,这些精美的画幅小中见大,其描绘的内容丝毫不亚于大幅的立轴或长长的手卷。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小也有小的不易"。张幅小的画面,让观者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无法藏拙,必须处处精心营造,不得马虎。所以这些小品画,都十分的精致、耐看,经得起玩味。而且册页绘画的作者中也不乏名家高手。这些册页,原先可能是宫殿中配置在屏风上的装饰画,或者是画在纨扇上的装饰画,因其艺术品质上佳,被人收集在一起装裱成册页。
宋代的册页画上大部分均无作者署款,当出自画院无名画工之手,个别画幅上留有名款,画家一般都是较为知名的。比如有"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所画的《梅石溪凫图》、《白蔷薇图》。他的作品,以山水画最为闻名,画幅讲究边角的构图,运笔多用"斧劈皴",很有特点。马远还擅长作梅花,造型奇特,枝干均向下倾斜拖拉,宋人喜欢给人起绰号,故而马远得有"马一角"和"拖枝马远"的诨名,马远艺术上的这一特点在《梅石溪凫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此外,马麟(马远之子)所画的《绿桔图》,林椿所画的《枇杷山鸟图》、《葡萄草虫图》、《果熟来禽图》,李迪所画的《鸡雏待饲图》、《猎犬图》,梁楷所画的《秋柳双鸦图》、《疏柳寒鸦图》,陈居中所画的《四羊图》、《柳塘牧马图》 等,均是出自南宋画院知名画家之手。他们的作品或造型严谨、色彩鲜明,或运笔洒脱、水墨淋漓,风格多样,反映了南宋画院在画风上的新的取向。其中尤其是梁楷,为人及画风均不拘一格,非常放纵,故而有着"梁疯子"的外号。画史上称梁楷的画作"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他那种泼墨、"减笔"、大写意的画法,既受到当时文人绘画风格的渗透,又对于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下面这个网页上有很多宋人小品画 你可以去看看啊~o(∩_∩)o

小品画是美术的一个分类 既然叫宋人小品 那肯定就是宋人画的了~如假包换~o(∩_∩)o...

Ⅱ 多人短篇小品剧本

穷开心:别人开心是真开心,我开心真是穷开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心茶馆寻开心,准开心,你说是不是!。
观众:是。

二、情景表演部份
穷开心手拿一张假百元钞票独白:你说人倒霉来,盐罐生咀,喝水塞牙,放屁伤人,走路扭脚,什么时候混进了一张假币幺冻冻(100)。
穷开心用手掌打了一下自己的脸骂:白睁着一双金鱼豹眼。
穷开心露出狡诈的笑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法子了。
老开心上,老开心站在服务台上笑脸迎接穷开心,穷开心坐在茶桌上,跷起二郎腿。
老开心:小妹上茶。
穷开心:上最好的碧螺春,外加一盘开心果。
小开心端着茶水上:老板,开心茶馆,喝碧螺春,嚼开心果,开开心心,今天开心明天开心天天开心月月开心年年开心吃得开心喝得开心睡得开心玩得开心事事开心永远开心。
穷开心手摸着小开心的手:开心!开心!有小妹(密)陪喝更是开心加开心。
小开心发怒离开:非礼姑奶,开你的头。
穷开心上前为穷开心倒茶:老板我陪你。
穷开心:你陪,树皮脸,枯草头,蚱子腰,提琴肚,铁扒手,还开心茶馆,恶心。
老开心无地自容摸摸自已的脸,看看自己的手,拍拍自己的肚:不恶习心你,那你慢用吧。
穷开心:结帐。(拿出那张假100),找我八十元。
老开心点头哈腰接过去100元转身准备找钱,穷开心很得意的脸。
老开心:对不起,这钱是假的。
穷开心:我说你是睁眼说瞎话,大白天说梦话,没牙齿说戏话,明明给一张真幺冻冻(100),是你调包、裁赃、嫁祸。
老开心:我拿钱没动脚没转身没进屉子,我不是摩术师变戏法,更不是孙悟空能七十二变。
穷开心:我不管,我给你的是真币,得找八十元。(穷开心抓着老开心)找不找,找不找。
老开心:不找不找。
小开心上:什么这么吵。
老开心:你别想我找你八十,我不收钱,算你白喝白吃。
穷开心:嘿!你小看我,你鄙视我,我是大老板,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怎么说白喝白吃,找不找八十元。
小开心: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里混假币。再发横我报警。
穷开心:报警好,报警好,报警好,我说你开心茶楼什么开心,是有卖淫嫖娼开心,营销假币赚钱开心。
老开心:算了小妹,为了一张幺冻冻(100),召来警察多麻烦,起码得陪客上烟上茶请坐请吃,算了,退财免灾找他八十元,免得耽误生意。
穷开心:这才是上策。(拿着八十元得意离开。)
小开心:我们不能白白上当。(小开心装着假100。背上跨包,打扮成上街搭“的士”。)
穷开心开着一辆的士过来,小开心招呼并上“的士。”
穷开心:小妹去那里。
小开心:向前开,去我要去的地方。
穷开心:小妹(密)真逗,你要去的地方,我怎么知道呀。嘿,是不是那样地方呀!
小开心拿着口红对着镜子化起装来,穷开心不时对着反光镜向后看着小开心:小妹真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不是到茶楼吧厅按摩房那个。
小开心:狗嘴掀门帘,公鸡啄耗子,开你的车,赚你的钱。、、、咳!前面停车。(小开心双手插在两个荷包,犹豫不决是取出真币还是取出假币。小开心脸红心跳好紧张,最后拿出了一张真币。穷开心什么也不看的找了钱。小开心做贼心虚的转身离开,等车子开远,拿出那张假幺冻冻(100)看了看。
小开心:真没用,刚才要是拿出那张假币来付费,其实司机看都没有看收了。
小开心整理司机找零,惊异发现司机找了一张假五零,气得咬牙切齿。
小开心回到茶楼。
老开心:生意不做到那里去。
小开心:别提,一张假的没混出,又混进一张假的进来。
老开心:我说你吃饱了撑不过,不就是100元,自认倒霉吧。
小开心:这个霉干吗我们倒,人不错我,我不错人,人若错我,我必错人。
小开心离开:对!我有了办法。
老开心摇头:唉!假币害人呀。
(台上摆起麻将桌,二男二女正在搓麻将。一阵“胡”了的声音,小开心摇头,大妈崔着出钱)小开心输了钱拿出假100给对面的大妈,大妈边洗牌别找零,小开心得意的笑了。
这时有动静,门快开了,所有的人收起了桌上的钱,大妈迫不及待的把钱向裤腰下一塞,腹前隆起一小疙瘩。
两警察上前:别动!集众赌搏。
小开心:警察叔叔,我们没来钱,一起穷开心。
警察指着大妈:把钱拿出来,快点。
另一警察拿出罚款收据。小开心眼光不时看着大妈的腹部,大妈尴尬红着脸。
警察:每人罚款五百。
大妈:我没有钱,真的。
警察:没有钱,真的。(警察指着女友的肚子)那是什么。
大妈:那是肚子。
警察:我知道是肚子,肚子外塞着什么。
大妈:没有塞呀,我怀孕了。
小开心:警察叔叔,她怀孕了,下午我还陪她到医院做B 超。
警察:她怀孕了,公鸡能下蛋,做B 超,男孩女孩。
大妈:我没有到更年期,你!你。
小开心:做性别鉴定犯法,你诱导我们犯法呀。
警察大吼:我看到把钱塞进肚子,还不老实。
女友慢慢从下身腹部搜出钱。
警察手指舔着唾液数着钱。
小开心急中生智扮鬼脸:女人下身搜出的钱,舔在嘴里是什么味,酸味、甜味、香味、还是馊味。
警察收起钱,对着地上啪啪吐着唾液。警察走了。
大妈很灰心:倒霉,今天刚赢点钱,又成了杨白劳。
小开心:警察今天还不气昏,我给你的是假币。
大妈:什么,你真坏,那来的。
小开心:晓得是那个喝水噎着,吃饭穿胃,走路翻跟斗,坐车翻车,坐船沉水,坐飞机坠毁的混进我的。
大妈:你在骂自己,你不也混给我了。
小开心:那你也挨了骂,你不是混给了警察。
小开心、大妈大笑:哈!哈!哈!假币害人,应该发现一张作废一张。
老开心上来:你们说得对,这个任务就交给警察吧。
小开心:那我们今天不是给警察通风报信了。
老开心:你们应该开心,因祸得福,做了一件好事。
警察上:你们在正好,在你们的罚款中发现两张假币,最近假币在我市流通猖厥,请回派出所协助调查。
所有的人看着小开心、大妈。
小开心、大妈对老开心说:我们是无辜受害者。
老开心:嗨!假币害死人。
老开心面对所有观众:在坐的老板、师傅、大哥、大姐、小妹、小弟晚上好。
观众齐鼓掌:好!
老开心今天在这里要举行一次义务辨别真假币的宣传活动,活动的有奖,欢迎大家参与。
小开心上。
老开心目瞪口呆:你怎么回了。
小开心:我怎么啦,我是受害者,受害者要受到人民警察的保护。
老开心:你的良心就没有一点遣责。
小开心:我不是在将功补过一起宣传反假、打假活动吗。
小开心:在坐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你们是否受过假币的坑害,请和一起参与打假反假活动吧,下面进行识别真假币有奖问答。100票面辨别真假标志,答对一条奖十元,答对两条奖二十元,全对奖100一张,愿我们这次活动,提高鉴别真假币的能力,让假币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让真币更多的赚进我们的腰包。
小开心就现场提问几个不同层次的男女嘉宾:幺冻冻从那几个部位辨别真假。
观众举手答题:
老开心现场颁奖。
最后小开心:今天拿奖的观众赚到钱,没有拿奖的观众学到知识,开心不开心。
观众:开心。
小开心:开心茶馆,开心笑迎天下开心客。
穷开心上场,观众齐喊抓住他,抓住他。小开心老开心扭住穷开心。

Ⅲ 写意画的写意墨色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
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
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
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
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
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
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
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采取总体统一而局部对比的手法。总体上笔法的统一,使主要支撑形体的用笔有足够的强度,构成合理优美。局部的对比,可虚实相间,以突出主要的部位,各种局部的对比手法又都必须自然地融合于总体的统一格局之中。

Ⅳ 关于自信的小品

两个人上台,乙显得很泄气……
甲:怎么了这是,我看看(上下打量),怎么无精打采的?
乙:(磨磨脚跟子)自卑呗。
甲:恩?
乙:没什么可炫耀的。
甲:嗨,我当什么!
乙:怎么了?
甲:那您得跟我学。
乙:学什么?
甲:找自信啊。
乙:恩?
甲:你看看我啊。看,看这脸蛋,白吧。
乙:白。
甲:咱们东方人啊,审美就这点好,一白遮百丑。
乙:你这不是给我添堵吗?我可是黄皮肤黑眼睛啊。
甲:哎,别丧气啊。(学成龙广告的口气)我是什么样子你就能是什么样子。
乙:啊?怎么着啊?
甲:嗨,这都不知道,化妆品啊。现在啊,时代发展了,人们越来越富裕了,基本的温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男女老少都要打扮了。
乙:是啊,世道是变了。男老爷们口袋里不装香烟换小镜了。
甲:那女的呢?
乙:女士们口袋里不要粉饼变剪刀了。
甲:剪刀?
乙:对啊,(向甲凑)你看我这口袋(五个手知道从口袋底下漏出来)。
甲:吆,怎么破成这样啊?
乙:杰作啊。
甲:杰作?
乙:前一天我在公车上,一个女的老和我凑近乎。
甲:恩。
乙:我这人吧,你也知道,没什么人缘。
甲:恩。
乙:(瞪了甲一眼转做微笑)好不容易遇见一个知音。
甲:这也叫知音啊!
乙:我心里感激啊,就和她更近了。
甲:后来呢?
乙:后来她摸了一下我的口袋(很忸怩地样子)
甲:怎么样?
乙:口袋就完全丧失它的承载工具的作用了。
甲:嗨,感情是让人给偷了。
乙:啥偷了啊?我那是深情奉送。
甲:还深情呢!奉送!
乙:我那口袋里呀,啥也没有,就只有——
甲:只有什么?
乙:(故作深情的)爱的空气。
甲:嗨!
乙:哎,从此我就更加没有自信了。
甲:为什么呀?
乙: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知音,却让她那么遗憾地走了。
甲:嗨!不过话说回来,你该更有自信才是啊。
乙:怎么?
甲:一般人都不怎么有的东西,你都有了。
乙:(惊喜)什么?
甲:呵呵,(咳了咳嗓子)高度自恋。
乙:(想了一下,点了几下头)那倒也是。
甲:什么那倒也是!自信不是那样来的!

Ⅳ 写意人物画技法的色墨技法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采取总体统一而局部对比的手法。总体上笔法的统一,使主要支撑形体的用笔有足够的强度,构成合理优美。局部的对比,可虚实相间,以突出主要的部位,各种局部的对比手法又都必须自然地融合于总体的统一格局之中。

Ⅵ 有哪些适合做画面小品的绘画或者摄影作品

个人比较喜欢马麟(马远之子)所画的《绿桔图》,林椿所画的《枇杷山鸟图》、《葡萄草虫图》、《果熟来禽图》,他的作品或造型严谨、色彩鲜明,或运笔洒脱、水墨淋漓,风格多样。最主要的还是寓意深刻。

Ⅶ 这种小写意圆形人物小品画,值钱嘛

这种小写意圆形人物小品画,真品值钱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Ⅷ 写意人物的步骤

1.写生 写生是学习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主要方法,写生从落幅与打轮廓开始,落幅是指绘画者如何更好地安排被写生之物象在画面上位置,这种位置的安排应从有利于绘画者对物象感受的抒发、画面总体意境的设想、画面构成之美感出发。初学者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感受,又要学习构图最基本的规律,如画面安排应有利主体物象的显目,主体不宜太居中、太靠边、太顶与太沉。画面既应有变化又需稳定平衡,物象的主体部分尽可能进入画面,物像与幅面的比例以不大也不小为好。主体过分大画面视觉上容易闷,太小或太偏则易产生空的感觉等等。一般写生的画面构图上不太复杂,但从写生开始即能注意这方面能力的锻炼是很必要的,写意画打轮廓以柳炭条为好,修改时则可用干布拍去。铅笔有蜡质,炭精条也含胶蜡并易弄脏画面,因此都不适宜打轮廓。另外如果有一定造型基础者则也可以淡墨、甚至清水打轮廓。写意画之轮廓不同于工笔,以抓住物象大的动势与外形特征,并对主要衣纹走势作一些记号即可,将艺术的思考与表现放到以后的运笔与落墨阶段去即兴发挥为好,如果轮廓打得非常具体和详尽,反而不利于笔特色的发挥。 接着便是上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上墨阶段以勾勒与落墨为主,实际上用笔与用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作画过程中往往是一气呵成的。勾勒时应注意墨色变化与总体设想的协调,而大笔涂刷时又必须注意笔触与线的节奏上的和谐。意笔线的艺术承受力较重,形体、质感、格局和艺术趣味都必须在运笔的瞬间同时呈现于笔墨的挥洒之中。初学者可先将重点放在外形特征与对象质感的表现上。具体作画可从脸部开始,再画整个头部,再接着画其他部位。有些部位如果准备用色彩表现,则可在上墨步骤时即留有余地。眼部是画脸部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要求最严格的部位,因此应特别注意。画眼方法多种多样,可先谈后浓,也可先浓后淡;可先枯后湿,也可先湿后枯;可留眼珠之极光,也可传统式地以浓墨点眼珠;可黑白分明,也可以感觉为依据虚实自如。总的一句话,画眼既应注重方法,但更应注重当场的感受,技法也需随机应变。其他部位的画法,也应与脸部画法相呼应,如眼部用了留极光之法,则头发及身上的上色上墨,也可结合一些西方的立体画法。如果眼部用传统的点球法或单线勾勒法,则其他部位也应相应以虚实或线的疏密、枯湿、浓淡等变化为主。同时头发也不必过分注意极光与立体感,而应以头发的生长方向、组成方式以及虚实变化为主等等。 第三步是敷彩,主要是指皮肤部分与衣着部分之敷彩两方面。皮肤部分的敷彩主要是脸部,脸部之敷彩最易掌握之法是从着皮肤的固有色开始。一种是将皮肤的固有色着在皮肤的凸处,一种是着在凹处,还有的是着在作者的感觉与某种美感所需要的部位上,可打破结构界限与立体观念。在固有色之上我们可趁湿复着其他略带变化的肤色,亦可在凹部略染深色。中国写意人物画之脸部及手部、脚部色彩一般不宜太丰富,也不应完全受光源色变化的支配,但可以参照光源色的某些因素以补充固有色的不足。用色的要求应与用墨相同,不应是色的简单涂刷,而是以色去表现并丰富结构,因此同样应注意用色笔触的美感与枯湿的对比变化。脸部一般不用沉淀之色,凡调合后即沉淀之色应洗去重新配置。在中国画用色中赭石是脸部常用之色,但赭石色与墨或其他色调合后极易沉淀,因而可用质细的像朱磦、土红等色代之,便不会沉淀而色相却相同。当然因追求特殊感觉之需而有意选择调配沉淀之色则又作别论了。有时在脸色中少许调人白色也会减少水痕与沉淀,在画妇女幼儿时不妨一试,会取得明显滋润之效果。颜料的沉淀与否不是绝对的,不同的颜料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品种也会因生产质量的不稳定而有差异,因此这方面的经验只能通过实践去取得。衣着的着色应与脸部着色方法基本协调一致,即格局、体感、色调、手法上基本相同为好。譬如脸部的着色法是感觉式的,不讲究严格的结构表现和打破固有色的互相之间界限的,那么衣着之着色手法也应采用从整体落笔、打破衣服色块之间的界限来进行。如果脸部有适当的体感表现,那么衣着的局部也应有类似的体感描绘等等。一般衣着的用色笔触可以更大些,更放些,取舍也可更大些。为了整体的色调更协凋,固有色的色相可变性也应更大些,衣着之着色、勾勒与着墨在步骤上也可以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有时可先着色再勾勒或只再着色而不理勾勒,即没骨法,乃至着墨着色与勾勒同时进行,称为拖泥带水法,既蘸墨又用色,在涂抹时随机勾勒,一气呵成。有些衣着中的纹样与特殊的笔触可以用白色或调胶矾之色先行点划,这样在大片涂抹时,这些纹样会时显时隐,十分自然,可避免后来以复加的方法所容易出现的生硬感。 最后是调整,调整目的是为了使前面各步骤之间联系更有机与自然,画面从整体上更完善与协调,并且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失误之处尽可能进行补救与修改。因此调整可从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等几个方面考虑,不过调整步骤修改不宜过多,修改也要防止破坏原有成功的因素,如果无把握在修正后有所提高,而这些缺陷又尚不足以影响总体的造型与格局,则不必勉强修改。 写意人物画之作画步骤并不很严格,风格不同方法必然亦多样,故以上介绍的作画顺序,只能作为写生时参考,具体还得在各人运用中按自己画风的需要与作画习惯去调整。 2.小品画 即兴式的小品画,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创作形式,在历史上并没有严格规定小品画的界限,而近代将那些随意性、即兴性明显的创作统称为小品画。小品画像民歌、随笔、小诗那样沁人肺腑,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小品画的绘制,没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大量的小品画是即兴之作。主要要求它欣赏性,对形式与技法的要求特别高,因而中国画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特点,在小品画作画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突出。小品创作还是艺术家灵感的即发式的反映,因此落笔前,必须对整个画面的设想胸有成竹,然后通过一鼓作气的运笔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将形、神、情、线、面、点、笔趣、力度、节奏、黑、白、灰等交融、组合、贯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 小品画的技法运用比主题性创作更自由,更具探索性,它的技法不宜太丰富,因为小品本身内容不复杂,画材较单一,过多繁杂之技法,反而难以控制全局,所以应在单纯里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以一处或几处的主线或墨块或色块或强笔触稳住画面,技法的大格调必须统一,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品画艺术上的完美感。 初学小品画时题材面不宜铺得太开,可选自己最有兴趣和较熟悉的三五个画面去反复变体,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这种练习的深入,必然会涉及到画面急需使用的各种绘画因素,除人物外,背景中往往会有山水、动物、花草、道具等等,在进行人物部分的精益求精绘制的同时,还必须使背景也具有相应的水平。这样尽管开始时只有三五个画面,其实要使这三五个画面完善起来,必然要进行相当数量的画外练习。随着构思的不断增多,则这种练习范围必然会自然扩伸,使你掌握各种必须的程式和技法,使你从生疏到熟练最后进入自由之境界。小品人物画应从主体入手,主体的含义不一定是人物本身,可以是画面最有特色的部位,有时主体不只是一个,或许无所谓明显的主体,可以从自己最有把握的部分或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于小品画一般幅面不大,因此勾勒、色、墨也无所谓先后,可从效果的需要见机行事。 小品画具有随意性,可随时进行不同题材不同章法的实践;它的即兴性,可使灵感的火花经常得以爆发并尝试。它既可作为习作来练习,同时又包含创作的基本因素,它在主题与题材上要求较宽松,因此只要形式上的美感达到了较高层次,有标题或无标题,具象或抽象,直觉或幻觉等,均可以表现。

Ⅸ 中国古代花鸟画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顾恺之的《凫雀图》

2、史道硕的《鹅图》

3、顾景秀的《蜂雀图》

4、萧绎的《鹿图》

5、韩干的《照夜白图》、《牧马图》

6、边鸾的《梅花山茶雪雀图》

7、刁光胤的《写生花卉册》

8、赵孟坚的《墨兰图》、《岁寒三友图》、《水仙图》

9、扬补之的《四梅花图》、《雪梅图》

(9)写意人物小品扩展阅读:

一、花鸟画的特点: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也是较早的独幅花鸟画。

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

二、赵孟坚的《墨兰图》

1、画作内容

本幅款署“彜斋赵子固仍赋”。钤“子固写生”一印。墨兰是赵孟坚善画的题材。画面上绘墨兰二株,呈放射状的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题诗曰:“六月湘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脱俗的思想境界。

2、艺术鉴赏

图中运笔柔中带刚,花朵及兰草叶均一笔点划,土坡用飞白笔轻拂,略加点苔。兰叶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浓,变化含蓄,形成墨色对比。画虽为水墨,但格调高雅,“远胜着色”。

Ⅹ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技法与特点

中国画写意人物画技法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3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
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采取总体统一而局部对比的手法。总体上笔法的统一,使主要支撑形体的用笔有足够的强度,构成合理优美。局部的对比,可虚实相间,以突出主要的部位,各种局部的对比手法又都必须自然地融合于总体的统一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