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军博
⑴ 马晓晨的马晓晨
马晓晨的导师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她还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她曾在总政歌剧团复排演出的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扮演女主角桂英,在歌剧片段《江姐》中扮演江姐,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马晓晨是一位擅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演唱的演员。她的歌唱路子比较宽,无论是中国歌曲,还是外国歌曲,她都够能驾轻就熟。表演艺术家陈淑敏听了马晓晨练声后说:“你的音域这么宽广,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唱美声,唱民歌真是大材小用了。”著名歌唱家程志则认为:“事实上,马晓晨的这副好嗓子,用科学的发生方法唱什么歌曲都可以唱好。”
大师们的肯定,使马晓晨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她致力于在掌握科学的发生方法上下功夫,赢得很好的赞誉。总政歌剧团创作出轻歌剧《玉鸟“兵站”》后,决定由团领导和有关专家集中听一次演员自选唱段演唱,马晓晨在团领导听演唱的前5天才拿到歌片,因处理急事,在前3天才练唱,在没有专门合伴奏的情况下,她演唱了剧中女主角难度最大的唱段——咏叹调《我心永爱》。尽管还比较生疏,但大家听后普遍感到她的演唱水平有很大提高,歌唱家潘淑珍当场对旁边的人说:“马晓晨这孩子唱得不错,这几年学没白上”。作曲家陶思耀专程从南京到北京,找歌唱演员演唱他新创作的一些歌曲。开始,陶思耀不知道马晓晨,后来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马晓晨演唱后,立即与她联系,并上门认真听了她练声和唱歌,陶思耀高兴的评价马晓晨是一个唱大歌的好材料。不仅把几首不给一般歌唱演员的歌片和伴奏带送给马晓晨演唱,而且把珍贵的原版伴奏带也送给了她,以供录音。
马晓晨还是一位注重全面发展的优秀歌剧演员,她除了加强声乐的学习外,在台词,表演,形体上也下了不小的功夫。在学习声乐初期,就在北京电影学院开设的夜校班学习过两年表演。那时,尽管白天学习声乐十分紧张,但她还是风雨无阻地坚持每天上夜校。学习期间,不少电影 电视剧摄制组到学校挑演员,几次选中她担任角色,并开了比较可观的拍摄价,马晓晨考虑一方面不能中断声乐学习,另一方面表演基本功还不扎实,需要埋头钻研,于是婉言谢绝了导演。由于马晓晨的学习用功,表演出色,在夜校排练电影片段和小品时,老师都安排她担任主角。两年中,她先后主演了《青春之歌》、《雷雨》、《百灵和苏力》等多个电影片断和小品,使表演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受到老师和专家的好评。
马晓晨的嗜好是看书。在她看来,歌唱演员的优劣,与其文化素养有关。文化素养好,思想认识水平高,处理作品的能力就强,演唱的歌曲就有深度。所以,她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此来促进演唱水平的提高。她相继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和有关音乐书籍。她对清代史书和人物传记,特别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的传记尤为感兴趣,有的甚至读了三遍以上。有时,跟同事们谈起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罗西尼等音乐家,她能把这些人的奋斗史讲得头头是道。难怪同行们都说:“你这家伙,一般不露相,知道得还真多!” 马晓晨之所以擅长演唱有深度的大作品,与她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
马晓晨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喜欢钓鱼、滑冰、游泳、打球、逛商店、游览山水名胜,还爱好书法和画画。她说,这些既可以娱乐,又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开阔胸怀,对歌唱事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用心演唱,用真情感动观众,是马晓晨一生追求的艺术标准。她常说:“无论是大作品还是小作品,无论是大场合还是小场合,只要是面对观众,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融入自己所有的艺术功力,让一歌一曲都渗透着自己的精神情感和艺术魅力。”
马晓晨是一位军队培养的优秀青年歌唱家,对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把为官兵演唱出优秀作品作为自己艺术的最大追求,她先后数十次深入基层连队为普通官兵演唱。在我国百年不逾的抗“非典”斗争中,她在团领导的支持下,筹资拍摄了自己演唱的歌颂抗“非典”医护人员的音乐电视《啊,白衣天使》,连同她演唱的歌颂“三个代表”和士兵的几个音乐电视制成光盘专辑,亲自送给了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和302、309医院的医护人员,受到了这三所医院的高度赞扬和总政领导的表扬。这个专辑还被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迄今为止军博唯一收藏抗击“非典”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歌颂医护人员的音乐电视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