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闲情小品序
1. 求《题闲情小品叙》翻译
我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原文是在网上搜到的,你对照一下是不是这一篇?
华淑“题《闲情小品》序”原文:
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而世俗之所避也。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盖面上寒暄,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夫待得梦醒时,已忙却一生矣。名墦利垄,可悲也夫!
余今年栖友人山居,泉茗为朋,景况不恶。晨推窗: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以至山扉昼肩,而剥啄每多闲侣;帖括困人,而几案几多闲编;绣佛长斋,禅心释谛,而念多闲想,语多闲辞。闲中自计,尝欲挣闲地数武,构闲屋一椽,颜曰“十闲堂”,度此闲身。而卒以病废,亦以好闲不能致也。
长夏草庐,随兴抽捡,得古人佳言韵事,复随意摘录,适意而止,聊以伴我闲日,命曰《闲情》。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然而庄语足以警世,旷语足以空世,寓言足以玩世,淡言足以醒世。而世无有醒者,必曰此闲书不宜读而已。人之避闲也,如是哉!然而吾自成其非经、非史、非子、非集之闲书而已。
下面为你翻译一下:
闲,是一种清福,它是老天爷轻易舍不得给人的,也是世俗人都躲避的东西。一方舍不得给而另一方又不想要,所以能闲下来的人绝少。达官贵人有权有钱的人能闲吗?虽然可以拍去身上在官场的车前马后沾惹的许多灰尘(但你没有权势了);平常老百姓能闲?,也可了却整天守着小摊位尽做挣钱的梦(但你没钱吃饭了)。所以人们都是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容。忙的时间总有,闲的时间则没有;忙人总有,闲人则没有。从前,苏轼晚年遇到异人,喊他对他说:“大学士昔日的富贵,只不过一场春梦罢了。”确实等到梦醒时,已经白忙碌一生了。名和利只不过是坟墓而已,可悲呀!
我今年在友人那里的山中居住,一直与泉水沏的茶做朋友,过的不错。早晨推开窗户:花瓣像红雨乱飞,那是闲花在笑;绿树像音乐有声,那是闲鸟在啼;烟云随风消逝,那是闲云在游荡;水草清晰可数,那是闲池平静;风柔帘不动,林空月相印,那是闲庭安静。以至于山屋的柴门白天关闭,而敲门的多为闲僧侣;科考复习材料困扰人,而这里的几案上都是与那无关的闲书;在佛像前持斋念佛,而心中多是闲想,嘴上念的多是闲辞。在这闲居期间私下计划,曾想弄一块闲地,建闲屋一栋,题名“十闲堂”,用来安度闲身。而最终因为生病没有实现,也证明好闲得不到的。
长长夏日的草庐生涯中,随意翻检,从书中获得一些古人的好言语及有趣的事,又随意摘录,随意而止,用来伴我打发闲时光,为这些摘录的东西取名《闲情》。并非经、史、子、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然而,庄重的文字足以警示世人,虚幻的文字足以让人看空世界,寓言足以玩弄世界,平淡的文字足以提醒世人。而现实的人没有清醒的,肯定会说这种闲书是读不得的。人的避“闲”行为就是这样啊!然而,我还是弄出了这非经、非史、非子、非集的闲书而已。
2. 阅读下面两则示例,思考,哪一篇文章对比论证更鲜明秦始皇之所以能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4分)(1)后人粪土视之译文:(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22.填空。(4分)(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2分)(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2分)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答: 〔乙〕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2分)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分)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1分)________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_____________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1分)______ _ _________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语文竞赛试题)[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变易新声 ⑵ 会幸苑中 ⑶ 乐工等罗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点的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得幸于武宗 B. 必为奇巧声动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会幸苑中 以是为恨 2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2)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每点启示用一句话概述,标上序号)(4分)五.《礼论》(节选) 苟子(6分)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15.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6.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选文,回答问题。(8分)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项梁。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④ 故 姓 项 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⑤,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秦始皇帝游会稽⑦,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⑨籍矣。【注释】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杀,这里指失败自杀。④项:古地名。⑤去:放弃。⑥竟:完成。⑦会稽:山名。⑧族:灭族。⑨惮:畏惧。16.(2分)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 故 姓 项 氏。17.(6分)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自刎乌江,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选文表现了他哪些鲜明的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2002年长沙市中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22.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2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草书大王(2002年厦门市中考题)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4分)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1)皆讥笑之 ( )(2)诟其侄曰 ( )(3)汝胡不早问 ( )(4)致余忘之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题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4.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或片断,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2002年济南市中考题)(一)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4.依据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2分)①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6.作者说:“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看的?请举出具体事例说说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2分)(二)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注] 缁(zī):黑色。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 天雨,解素衣② 岂能无怪哉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 ,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① 衣素衣而出② 迎而吠之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2分)十一.《蜘蛛与蛇》薛福成(2002年宁波市中考)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庸庵笔记》)注: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饮。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盬其脑 以首俯地(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 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27.把(甲)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28.①(甲)文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②(甲)(乙)两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十二.(2002年温州市语文中考题)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⑤之诚,信于异类也。〔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顺从。④间里间:这里指乡里人。⑤忮():嫉妒,歧视。2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众鸟巢其上(巢:鸟窝) B.其类可俯而窥也(窥:看)C.武阳君恶杀生(恶:厌恶) D.至为珍异难见(至:极)28.对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翔集其间。意思是:(很多鸟)在树间飞翔栖息。B,殊不畏人。意思是:(这些鸟)很特殊,不怕人。C.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意思是:乡里人见了,都认为是一件不寻常的事。D.信于异类也。意思是:被鸟类所信赖。29.简要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3分)答 200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集萃答案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样子,B然,这样)19. (1)直,同“值”。 (2)宝,以……为宝(把……当作宝贝),或珍爱、喜爱、喜欢。 (2分。每词1分)20.(1)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2)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1.D (2分。作者假设即使颜真卿书法不好。因为他的品德好,也会受到后人的重视。说明品德对于书法的重要)2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错别宇该空不得分)二.4 衔远山,吞长江(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阳楼之大观(或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 日光(或阳光)7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天涯若比邻)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断肠人在天涯) (标准同4)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写半句不得分。或学而时习之,或温故而知新,或默而识之,标准同4)9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评分说明:大意对1分(关键词理解有误不得分),表述1分(标准同2)。10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或予观夫,或予观夫巴陵胜状)”11只要答出“其真不知马也”即可得分(标准同4)12 ①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 路转溪头忽见 (标准同4)13 要点:人才不应屈服现实,甘被埋没,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评分说明:与原文观点一致不得分,能换角度谈l分,分析深刻有创新l分,表述1分(标准同2)。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参考。大意相近即给分) 3.眼、口(顺序不可颠倒)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参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古人谈读书的句、言,均给分。错一个字扣1分。四.21.(8分)(1)变换。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终于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2) 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 人才虽能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题2分。15.标点正确,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6.大意明确,如: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话概括,语言准确、精练,如:制定“礼”的缘由。又如“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六.1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前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7.围绕“轻视读书学习(或学不专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来答即可。七.14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短文已给六个注释,这样译文则易。2)选项句词义不难解。3)可结合句子、文段译句之后再理解词的用法。答案:(1)喜爱(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4分,每题1分) 15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已有译文和解土题的基础。2)结合语境可解释出来。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16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译句的能力。解法导引:有14题、15解题的基础及思路,此题易解。答案:(1)这是什么字(呢)?(2分);(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分)(16题只要基本正确即可得分) 17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内容发表见解的能力。解法导引:1)有做14题的基础就能掌握内容。2)文中只有二人——张丞相及侄儿,因侄儿并没有什么不对。且该责备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八.23 D(“用”是“物资”、“财物”之意) 24 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错译、漏译“虽”、“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的给2分,表达不清楚的扣1分。十.4.①举例:讳莫如深 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供认不讳 ②举例:独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双方互相讥笑,没完没了,简直连观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②冲着杨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观点举例: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遇事要善于思考。十一.23.①已经战胜 ②溃败 ③离开 ④像这样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 文言文猴弈的启示
猴弈
原文【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以奇之,献于朝。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杨靖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连败,诏棰杀之。】
翻译字词解释【1.弈:下棋。2.窥:偷看。3.巧:技巧。4.遁:隐去。 5.奇:对…感到惊奇6.或:有人。7.以:由于,因为。8.系:拘囚,关押。9.出:使……出,放出。10.上:皇帝。11.观:观看。】
译文【在西面的一个蕃国里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下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技法,于是就学到了他们的运用棋子技巧。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国人感到这件事很奇怪(用“惊异”或“惊奇”也可以。),便把猴子献给朝廷。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囚禁在监狱中,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
作者【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启示:【本段道理猴子棋艺高强却败在对果子的渴望上面,虽然能力过硬,但在运用时要用十分的精神,切不可心不在焉、分心他用,比喻做事不能一心两用。】
4. 《题闲情小品叙》翻译
《题闲情小品叙》翻译如下:
闲,是一种清福,它是老天爷轻易舍不得给人的,也是世俗人都躲避的东西。一方舍不得给而另一方又不想要,所以能闲下来的人绝少。
达官贵人有权有钱的人虽然可以拍去身上在官场的车前马后沾惹的许多灰尘;平常老百姓也可整天守着小摊位尽做挣钱的梦。所以人们都是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容。忙的时间总有,闲的时间则没有;忙人总有,闲人则没有。
从前,苏轼晚年遇到异人,喊他对他说:“大学士昔日的富贵,只不过一场春梦罢了。”确实等到梦醒时,已经白忙碌一生了。名和利只不过是坟墓而已,可悲呀!
我今年在友人那里的山中居住,一直与泉水沏的茶做朋友,过的不错。早晨推开窗户:花瓣像红雨乱飞,那是闲花在笑;绿树像音乐有声,那是闲鸟在啼;烟云随风消逝,那是闲云在游荡;水草清晰可数,那是闲池平静。以至于山屋的柴门白天关闭,而敲门的多为闲僧侣;
科考复习材料困扰人,而这里的几案上都是与那无关的闲书;在佛像前持斋念佛,而心中多是闲想,嘴上念的多是闲辞。在这闲居期间私下计划,曾想弄一块闲地,建闲屋一栋,题名“十闲堂”,用来安度闲身。而最终因为生病没有实现,也证明好闲得不到的。
(4)题闲情小品序扩展阅读:
1、《题闲情小品叙》原文:
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而世俗之所避也。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盖面上寒暄,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无也。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夫待梦醒时,已忙却一生矣。名墦利垄,可悲也夫!
余今年栖友人山居,泉茗为朋,景况不恶;晨起推窗,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以至山扉书扃而剥啄每多闲侣;
帖括困人,而几案每多闲编;绣佛长斋,禅心释谛。而念多闲想,语多闲辞。
闲中自计,尝欲挣闲地数武,构闲屋一椽,颜曰「十闲堂」(指以上所提闲花、闲鸟、闲云、闲池、闲庭、闲侣、闲编、闲想、闲辞),度此闲而卒以病废,亦以好闲不能攻也。
2、《题闲情小品叙》警示世人,虚幻的文字足以让人看空世界,寓言足以玩弄世界,平淡的文字足以提醒世人。而现实的人没有清醒的,肯定会说这种闲书是读不得的。
5. 谁能提供2011安徽省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言文复习资料(不要习题)
课外传记类文言文
淮海中学
(一)作文多在“三上”①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参考文章出处,文章作者是谁?
2、解释加点字:①钱思公虽生长富贵②少所嗜好
3、翻译画线句子: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4、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介绍 ;作者自道 。
5、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二)端坐监库门
韩晋公久镇(镇守)浙西,所取宾佐(宾:顾问;佐:协助工作的官吏),随其所长,无不得人。尝有故旧子弟投之,与语更无他能。召之宴而观之,毕席端坐,不旁观。不与比坐交言。后数日,署以随军(让他加入军籍),令监库门。使人视之,每早入,惟端坐至夕。警察吏卒,无敢滥入者。
1、解释加点字:
①不与比坐交言②无敢滥入者
2、翻译下列句子。(5分)
使人视之,每早入,惟端坐至夕。
3、来投奔韩晋公的人没什么才能,但韩晋公通过观察发现了他
4、本文表现了韩晋公
(三)《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
书,后人粪土 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惇、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规往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画线句子。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 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 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 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四)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 “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 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 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杂事一》)
1、解释加点字:①其母问其故 ②向者吾见之
2、翻译画线的句子: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
3、孙叔敖在杀死了两头蛇后哭着回家的原因是
4、根据孙叔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翻译画线句子: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文中范仲淹的名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出自我们所学的《 》一文,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六)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2、 翻译画线句子: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哪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写出两个成语
(七)喻皓造塔欧阳修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解释加点字:①在京师诸塔中最高②人怪而问之
2、翻译画线句: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3、开宝寺塔初建时为什么要朝西北方向倾斜?
4、这则故事表现了匠师喻皓
(八)太宗罢朝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1、 解释加点字:①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②安敢不贺
2、 翻译画线句子: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 对魏征的评价,最著名的是唐太宗的“三镜”说,即:以( )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为镜,可以明得失。
4、 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你能否再举一两个这样的人?还能否举一两个婉言劝谏的例子?
(九)郁离子居山
郁离子居山。夜,有狸取其鸡,追之弗及。明日,从者擭(读音huo四声,捕捉野兽的木笼,此处做动词用。)其入之所以鸡,狸来而絷(读音二声,困住)焉。身缧(读音lei二声,绳索,又是做动词)而口足犹在鸡,且掠且夺之,至死弗肯舍也。郁离子叹曰:“人之死货利者,其亦犹是也!”
1、 解释加点字:①追之弗及 ②至死弗肯舍也
2、 翻译画线句:人之死货利者,其亦犹是也!
3、 找出文中描写狸贪恋食物、至死不舍的句子:
4、 文中最后一句话,作者批评哪种现象?
(十)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 解释加点字:①不喜记人过②佯为不闻而过之
2、 翻译画线句子: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3、 有句古语“ ”(七个字),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吕蒙正。
4、 我们知道有一个典故“ ”与吕蒙正有关。
5、 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一、参考答案:1、欧阳修2、虽然; 很少 3、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4、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宋公垂勤学的事例;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5、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二、1、挨着 随便 2、韩晋公派人去观察他,他每天早晨进入库门,只端坐到黄昏。3、能始终端坐,不走神,不分心4、善于发现人才,并能来年量才录用。
三、参考答案:1、B(这样) 2、① 曾经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5、苏轼
四、参考答案:1、①原因②先前2、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阴德的人老天会降福给他,你不会死的。”3、他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会死 4、孙叔敖从小质朴善良,懂得为他人着想。
五、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2、B; 3、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4、《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六、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才2、3、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七、参考答案:1、众多 感到奇怪2、喻皓精巧的用心大概像这样3、因京城地区多西北风,如把塔造直,百年后会向东南方向倾斜4、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匠人。
八、参考答案:1、穿戴 怎么 2、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同我争辩,弄得我经常不自在。 3、铜、史、人 4、如比干谏纣王 、如触龙说赵太后
九、参考答案:1、不,没有 放弃 2、为钱财而死的人,大概也像狸猫这样至死不悟吧!3、身缧(读音lei二声,绳索,又是做动词)而口足犹在鸡,且掠且夺之,至死弗肯舍也
4、作者批评那些贪财的人,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的愚蠢可笑。
十、参考答案:1、过失、过错 经过 2、他的同僚生气了,要派人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了他。3、宰相肚里能撑船。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5、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懂得容人之过的道理。
6. 本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应该是这句。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作者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赏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7.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华淑的<题闲情小品序>中的吧.这段话写出了一种闲适的心态.早晨起来推窗,雨水映着红花,他在那里笑着,绿色的树有声音是因为鸟鸣......呵呵,就写那么多吧,怕我的直译会破坏了诗原本的意境.总之这个是写活了一个"闲".
华淑(1589—1643)字闻修,号断园居士。无锡人。秉性恬静,不 慕荣利。编著有《惠山名胜志》、《吟安草》、《明诗选最》、《盛明 百家诗》、《闲情小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