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小品圆
❶ 有关国画故事50字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在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或画鲜明的民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运用线条、墨色来形体、质感有的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衬托画体的作用
宗教画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神仙的画像佛教中佛本生故事的绘画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古代画家用绘画的描绘而了佛教绘画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民间画:在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文学和理论修养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动物画:在画中以动物形象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感情的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扇面画:在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浅绛山水画
浅绛山水画:山水画中的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先用浓淡干温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系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
没骨(法)画
没骨(法)画: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古代粉即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工笔画:画传统画法画法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的形象为准则相“写意画”(以描绘被画的大意为原则)而言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主题画
主题画:在画中画家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题材展示给欣赏者的地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看法或感想或对某些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与场景的形象刻划与再现等的再现性性或揭示性每幅画的立意、事件等较为明晰
写意画
写意画:画传统的画法相“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上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的力它要有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界 画
界画:绘画很的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画得好
《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
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指画
指画:传统绘画中的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
山水画
山水画:系画特画种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但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了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了新的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花鸟画(花卉画)
花鸟画(花卉画):系绘画门类中特绘画画种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我国最早的花鸟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了独立的画料到了唐代已趋成熟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地了诗、书、画三绝
小品画
小品画:系画画家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出于在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所致
水墨画
水墨画:在画中以画特材料墨为主要原料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水墨为主的绘画
彩墨画
彩墨画:在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明快、鲜亮
白描画
白描画:在画里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绘画画的基础训练训练画家的造型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
仕女画
仕女画:仕女古代宫女仕女画:指以美女为主要描绘题材的人物画最早始于战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散君者善画齐王妃九重台召散君画之散君久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姜与钱百万纳其妻”在古代画迹中象唐周旷《秋风纨扇图轴》、《宫装仕女图》清改奇《百美图》等作品均属仕女画珍品仕女画的特点大都以工笔重彩为主要并富于浓烈的装饰
禅宗画
禅宗画:“禅”字的含义沉思瞑想从而精神上自发性的领悟
原为印度佛教教义所包含的参禅观念约于五世纪末由菩提达摩传入融入人精神的实用主义发展成特殊的宗教修行佛教的本质对佛的醒悟即自身的醒悟“禅宗绘画”宗教思想和需要的产物在禅宗绘画上即为自五代开始流行的罗汉图及禅僧 的顶相图等在绘画风格上变唐谨严整饰的画目疏简章略的水墨画法以禅僧墨戏为脉的绘画风格标志着水墨画的成熟风格的直接来源于禅宗思想的“要在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从生佛从自心客观物象的直接体验并不受任何拘束的、不经主观刻意的入画禅画试图把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变为神秘的或先验的东西禅画说教性的而启示性的
禅宗绘画不题长款也不多用印章仅落名款甚至一字不题禅画沉思入悟的不在言辞挂于禅寺中旨在使思想平静下来从理性意识转到意识的直觉状态禅画风格分两类一为即兴性的即和禅宗悟道的状态相接近;一为兼工带写的风格技法上写宋院体画相类似又不尽相同甘共苦以尖而破的中锋枯笔干擦笔致松秀、苍郁沉着自然细节刻划入微
静物画
静物画:即以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的选择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总的谐和能传出物象内在的感情静物画中所描绘的物体虽很普通但它却包含了的意义如早在宋代李嵩的《花篮图》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春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万物扶疏的感觉宋人《出水芙蓉图》对芙蓉花的细腻描绘给人以清新恬静和芙蓉花丰盛、娇柔而挺健的美感在现代的静物画作品中如齐白石的《蔬菜》和《樱桃》虽寥寥数笔却地抒发了画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并使观感者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和所必需的东西;联想到江南初夏麦黄季节的美好图景静物画生动活泼、鲜明给人以鼓舞、使人兴奋向上引人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的艺术感染力一幅好的静物画要尽的出有助于描绘出的精神实质的的形象和色彩
❷ 什么是国画
国画即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国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❸ 请朋友鉴定一下这幅画的年代,作者,内容,印章及价值谢谢。作品已传到百度。
看款是‘心畲’印章是‘旧王孙’。断定是恭亲王奕
❹ 如何解析欣赏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是一项必修课。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1
从构图来看
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2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 “平” 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 “圆” 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 “留” 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 “变” 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 “厚” 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 “透明” 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 “丰富” 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3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4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5
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 以景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
▪ 以意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 意与境浑 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6
从“画外功夫”来看
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❺ 国画资料 急需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 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 、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画与西洋画(丰子恺)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cūn>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本书:指作者《艺术修养基础》一书,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画简史》篇)。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国画的分类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 漫画
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或讽刺或赞美,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兼具其雅致。较之一般的漫画,水墨漫画更具有观赏价值。它的出现 扩展了漫画的表现、观赏领域与品种。中国的水墨漫画也涌现了很多优秀作者,如丰子恺、华君武、黄永玉、韩羽、方成、王成喜、毕克官、徐鹏飞、蒋文兵、何韦、常铁钧、徐进、白善诚、等人,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按表现对象分
◆ 人物画
◆ 山水画
◆ 青绿山水
◆ 浅绛山水
◆ 金碧
◆ 青绿
◆ 花鸟画
◆ 新文人画
国画知识介绍
国画形式
中国字画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横、直、方、圆和扁形,也有大小长短等分别,除壁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中堂
中国旧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
条幅
成一长条形的字画成为条幅,对联亦由两张条幅配成。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手绘,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至于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成,亦可分裱为条幅,颇为美观。
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指体积较细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细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
镜框
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就成为压镜。现代胶片有不反光及体轻的优点。至于不反光的玻璃,不会影响人对画面的欣赏,所以很受欢迎。
卷轴
卷轴是中手绘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将折扇或圆扇的扇面上题字写画取来装裱,可成压镜。由于圆形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别具风格。
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称为册页。近代有文具店特别将装裱册页成本,以供人即席挥毫。册页可以折叠画面各成方形,而与下列长卷有不同之处。
长卷
将画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多是横看。而画面连续不断,较册页逐张出现不同。
斗方
将小品装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画,成为斗方。可压镜,可平裱。
屏风
单一幅可摆与桌上者为镜屏,用框镶座,立于八仙桌上,是传统装饰之一。至于屏风,有单幅或摺幅,可配字画,坐立地屏风之用。
手绘材料
中国字画可写在纸、绢、帛、扇、陶瓷、碗碟,镜屏等物之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壁画不入其列。
绢本
将字画绘制在绢、绫或者丝织物上,称为绢本。古画卷本虽多,但易被虫蛀,亦被折损,反而纸本更易保存。绢本看起来较名贵,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由于绢本绘画前准备功夫较多,故不及纸通行。
纸本
中国字画用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矾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画
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宫廷等绘制大幅壁画,不少的壁画遗留至今,成为国宝。
折扇
古人扇画多较细小,以便携带。但现代人多用巨型扇画做室内装饰物,所以较古人更为实用。
圆扇
圆山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不大。但也有绢本、纸本之分。古代宫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于人齐,现在很少见。
陶瓷
花瓶、杯、碟、镜屏等器皿,亦有字画制作,所用颜料及制法不同,但字画原理及欣赏不变。
器皿
除瓷器外,如日历、灯罩、鼻烟壶甚至现代领带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画作装饰,而且十分流行,别具一格。西方盛行的圣诞卡等,用中国字画作图案者甚为普遍。
❻ 画国画宣纸用哪一面的
画国画宣纸用正面,即更光滑的一面。
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6)国画山水小品圆扩展阅读:
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宣纸原纸和加工纸。
1、宣纸原纸:宣纸在经过最后一道“烘焙”的工艺之后,纸性(好坏及墨色效果)基本已经确定了,这种“后续没有再进行影响纸性”的成品纸,即为宣纸原纸。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
2、加工纸:在原纸的基础上对纸进行改变纸面性质、外观视觉效果等再加工的纸统称——不包括“仅作尺寸大小的裁剪”。
❼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有哪些
中国字画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横、直、方、圆和扁形,也有大、小、长、短等分别,除了壁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中堂
中国的旧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厅中间墙壁适合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
条幅
条幅是成一长条形的字画,对联也是由两张条幅配成。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者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至于较长诗文,如果不用中堂写成,也可分裱为条幅,非常美观。
横批
横批也称横幅,长条形,横着作画装裱而成,可以独立悬挂房间。
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指体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小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
镜框
镜框是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的形式。现代胶片有不反光及体轻的优点。不反光的玻璃,就不会影响人对画面的欣赏,所以很受欢迎。
卷轴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将折扇或圆扇的扇面上题字写画取来装裱,可成压镜。由于圆形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别具风格。
册页
册页是将字画装订成册。近代有文具店特别将装裱册页成本,以供人即席挥毫。册页可以折叠画面各成方形。
长卷
将画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多是横看。而画面连续不断,较册页逐张出现不同。
斗方
将小品装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画,成为斗方。可压镜,可平裱。
屏风
屏风是传统装饰之一。单一幅可摆于桌上者为镜屏,用框镶座,立于八仙桌上。屏风有单幅或摺幅,可配字画,作立地屏风之用。
❽ 在扇子上画国画,有什么技巧。我画国画的。
工具/原料:毛笔、颜料。
1、首先,把喜欢的图案打印出来,然后放在扇子下面,看看构图是否好看,大小是否合适。
5、等刚上色的都干了以后,用毛笔或者水笔写字,完成这幅画。
❾ 宋斌的宋斌画展
落实十八大精神来,建设美丽中国——自宋斌中国画作品展于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名佳紫檀会馆举办,展览还将于2012年12月26日在大连友谊商城举行。
“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已为艺术家所关注。著名国画家、雾凇山水画创始人宋斌先生在长期创作中热心环保,力行慈善捐助本次展出宋斌先生创作的小幅书画精品近百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他一生钟爱的《鹅满天下》、《独立寒秋》、《雾凇山水》、《中国红》、《中国蓝》、《五花山》等,其中《百鹅图》首次亮相北京及大连。宋斌的作品色彩艳丽,超凡脱俗,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尤以山水画小品,更显北国风光,雪域冰封,秋染山川之美;《参天古树》苍老雄浑,画面或辽阔空远,或林枝疏密有序,颇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壮阔。彰显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与柔情细腻之感。
宋斌中国画作品展的作品艺术地展现了“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理念,让人们自觉参与保护环境,关爱生灵的行动。作品以圆形、扇形、团扇、手卷、方形、条幅等多种形式、装裱精美展出,更便观赏、收藏。
❿ 写出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简答题)
特点:
(1)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3)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4)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
(10)国画山水小品圆扩展阅读:
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绢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朝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